1 |
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林玉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背景變項、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行為表現(行為困擾、身心健康、偏差行為)的關係,以台北市國中學生643人為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及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親子溝通量表、行為困擾量表、身心健康量表、偏差行為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青少年所知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子溝通品質。
2. 女生自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男生。
3. 老大自覺的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中間子女。
4. 國一、國二學生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國三學生。
5. 父母婚姻和諧的青少年,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母婚姻不和諧者。
6. 父親教育程度為國、高中畢業及大專以上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親為小學以下程度者。
7. 家庭社經中等及中上地位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社經地位中下者。
8.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行為困擾愈少。
9.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愈好。
10.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愈少。
11. 性別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學校生活困擾」與「人際關係困擾」。
12. 性別及父子溝通的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焦慮失眠」與「憂鬱」表現。
13. 家庭社經地位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整體行為困擾。
14.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預測力為20.7%。
15.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預測力為12.7%。
16.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預測力為12.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親子溝通的理論探討 10
第二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2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間溝通的差異性 67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的親子溝通 68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之關係 75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影響 77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預測力 108
第五章 討論 118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親溝通差異性之討論 118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親子溝通之討論 11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關係之討論 123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影響之討論 125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預測力之討論 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書目 153
中文部分 153
西文部分 159
附錄-研究工具 167
個人基本資料表 167
父子溝通量表 168
活動經驗量表 169
母子溝通量表 170
身心健康量表 171
行為困擾量表 172
圖 表 目 錄
圖2-1 溝通模式圖 13
圖2-2 開放式溝通之過程 14
圖2-3 婚姻與家庭系統的圓形模式 24
圖3-1 研究架構圖 56
表2-1 孩子的錯誤目標及行為模式 49
表3-1 樣本基本資料分配表 57
表3-2 社經地位等級之計算方式 59
表4-1-1 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母子溝通
之差異考驗表 68
表4-2-1 背景變項在親子溝通量表上
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2-2 性別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T考驗摘要表 70
表4-2-3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4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0
表4-2-5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6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1
表4-2-7 父母婚姻狀況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T考驗摘要表 72
表4-2-8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9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3
表4-2-10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母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11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2-12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4
表4-3-1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行為困擾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5
表4-3-2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身心健康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6
表4-3-3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偏差行為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7
表4-4-1 背景變項、父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78
表4-4-2 性別、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0
表4-4-3 出生序、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4
表4-4-4 年級、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6
表4-4-5 父母婚姻、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8
表4-4-6 父親教育程度、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0
表4-4-7 家庭社經地位、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1
表4-4-8 背景變項、母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3
表4-4-9 性別、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5
表4-4-10 出生序、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4-11 年級、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4-12 父母婚姻、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4-13母親教育程度、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5
表4-4-14 家庭社經地位、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7
表4-5-1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行為困擾之多元迴歸分析 109
表4-5-2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身心健康之多元迴歸分析 113
表4-5-3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偏差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 117
表5-5-1 預測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4
表5-5-2 預測青少年身心健康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7
表5-5-3 預測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40
|
2 |
親情Online:網路媒介與家庭溝通型態之相關研究 / Family online:the correlational study of the Internet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沈孟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電腦科技的普及,網路逐漸成為親子溝通的工具之一,父母和孩子也與其他的關係一樣,在網路上相處、溝通與互動,然而目前的網路研究中,親子溝通鮮少成為研究的對象,而家庭傳播中對網路的討論,則大多將焦點集中在新科技使用與家庭生活時間的互斥與否的爭議之上,網路在此研究脈絡中喪失了溝通互動的性質,本研究並不企圖否定過去對電腦與家庭關係中的互動討論,而是期望加入目前實際生活中,網路在親子關係中所發揮的溝通功能,而使網路在親子溝通的角色可以更加完備。
本文以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期望瞭解在強調父母威權(社會取徑)與鼓勵與子女互動(概念取徑)的兩種不同家庭中,子女對媒介特質的感知有何差異,以及是否會有不同的網路關係維持行為。研究結果指出,家庭中越是強調父母權威,子女越能感受到:網路讓他們比較敢向父母表達自身想法,並且也越能在與父母溝通前有更多時間好好地組織自己想法,而越是重視父母權威的家庭,子女也越會傾向在網路中與父母分享心事與表現出對父母的體諒,網路讓這些原來關係緊張的親子之間有了更多親密互動的可能。 / With the population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nternet has become one of the tool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Parents and children nowadays also interacted and communicated on line, just like any other relationships. However, parental communication rarely became the topic in the study about the internet. In fami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always talked about whether the internet interaction reduces the actual interaction in family life. In this thesis, the context of this idea lacked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interne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hildren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media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oriented families (that emphasis parent’s power) and concept oriented families (that encourage children to share their opinions). Firstly,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hildren from social oriented families are more likely to feel that they have more various topics which are unable to show while being together with their parents by face-to-face. Secondly, they consider that they are able to arrange their ideas more perfectly before talking with their parents. Moreover, the finding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hildren from social oriented families are willing to share their secrets and express understanding for their parents on line. Thus, for the social oriented families, the internet provides another way to improve parental relationships.
|
Page generated in 0.01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