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8
  • 71
  • 7
  • 4
  • 3
  • Tagged with
  • 85
  • 85
  • 21
  • 20
  • 18
  • 18
  • 17
  • 17
  • 17
  • 15
  • 13
  • 13
  • 13
  • 13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罐裝咖啡飲料市場重定位之研究 / The Marketing Research of Can Coffee Drink

陳銘德, Chen, Ming D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1994年一年當中,台灣約有一千個新產品進入飲料市場,在日本則約九百個,香港則只有不到一百個。而在1990年時,台灣五個品牌可佔有50%的市場,至1993年則須九個品牌才能取得相同的市場佔有率。這些狀況顯示台灣飲料市場競爭之激烈,而消費者口味轉換之快速,使得產品之生命週期愈來愈短。而在此一多變及個性化的狀況下,掌握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上所受到的影響進而針對目標市場進行必要的促銷活動,才能取得競爭優勢。   咖啡飲料係已進入成熟期的產品。由調查中顯示忠誠度頗高,平均續購買力達到50%,所以初期的掌握消費者購買因素,使之成為早期試用者,變成是決勝的關鍵。本研究之目的旨在尋找咖啡飲料的重度使用者,並了解其購買習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25-35歲為主要消費群,且以在上班休息時間為主要飲用時間。對於咖啡之香濃所帶來的消費群,仍是業者可以多加以發掘的階層。   對於後續研究者,可以進一步調查消費者何以對咖啡之忠誠度較其他飲料為高的原因可以進一步找出其他飲料之行銷利基。
2

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

紀慧君, chi hue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從「定位」的觀點,探究在「新聞事實」的建構過程中,新聞工作者以及新聞當事人如何定位自己、定位他人,爭取新聞事實的建構與詮釋權,並進一步探究此過程中的「權力」關係。 本研究所說的「新聞事實」不是新聞媒體報導出來的新聞訊息,我們將「新聞事實」界定為「面對同樣的新聞事件,各種與此事件相關的事實版本」。我們認為,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會有伴隨此事件各式各樣的、眾說紛紜的「事實版本」出現,這些事實版本是關於事件的各種解釋,是關於事件的各種敘述。 面對相同的現象,敘述者佔據的位置不同,便會建構出不同事實、看見不同的風貌。因此,新聞事實的建構植基於敘事者的觀點,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位置,持有不同的觀點,會對新聞事件做不同的敘述,建構出不同的事實。 任何的事實建構都是言者對自我的定位,或隱或顯、或有意或無意,事實建構是有立場和正在採取立場的,這個立場、位置決定人們看見什麼,這也正是本研究提出「定位」觀點作為探究新聞事實的主要原因。 「定位」一詞強調的是人們在論述中的位置,而不是本質的存在,自我不是人們「擁有」的東西,而是透過權力建構與製造出來的東西。權力將人們引入某種秩序之中,權力安排與規定每個人的位置,將人們納入不同的範疇,賦予不同範疇的人不同的權利義務以及道德規範。 因此,人們之所以會如此定位自己、定位別人,是因為社會中存有許多權力關係以及言說教導我們如此,這些權力關係建構我們對自我以及他者的想像。 我們認為,每一個新聞事實的版本,都是從某一個位置、某一個立場出發,以往,客觀事實被視為獨立於人的,在建構事實的過程中必須與人以及主體無涉。與此不同,我們主張,一切的事實都是以人、以主體為中心,新聞事實是經由人的建構,人們從自我的立場與立足點出發,建構屬於自己的權力王國。 本研究從「定位」以及「權力」觀點探究「新聞事實」的目的,是要彰顯新聞事實從來就不是事件的本身,敘述事情的人帶入自己的觀點,以及自己的意圖,把事件帶到他想要的方向。因此,新聞事實的建構是一種權力的競逐,事實的宣稱永遠來自於某些地方,也永遠為某些目的服務。事實是一個「權力的場域」,所有的證據,所有的論點都在一種競爭的狀態中,人們在其中選擇與排除不同的訊息,目的是在建構屬於自己的事實版本,爭取新聞事件的定義與詮釋權。
3

中功率廣播電台市場定位研究-從電台形象和品牌個性之角度探討

李雅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定位是電臺想要創造的形象,以及與其他競爭者之間的差異,目的是要在聽眾心目中占據有利的位置。理論上,電臺可籍由節目組合的修正來達成它在市場上的定位,使電臺播放出來的內容能精確地符合定位陳述想要營造的形象;此外,亦可以藉由積極的推廣活動進行溝通,在聽眾的心中塑造一定形象。當定位陳述可以反映真實時,電臺就更具目標導向,它也會指出電臺未來的走向。特別是在媒體抄襲風氣嚴重、節目(產品)相同或差異性不大的情況下,電臺的定位與形象是與競爭者有效區隔的方式,電臺品牌的塑造地更加重要。 本研究旨在描繪大臺北地區中功率電臺的電臺形象定位圖。從電臺定位、本身所設定的形象、節目呈現的感覺與聽眾對電臺的形象認知等三個構面來看目前大臺北地區的廣播市場,以大臺北地區的中功率電臺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電臺定位、節目特色、聽眾對各家電臺印象的評比,希望能從電臺品牌與形象經營的角度,檢視各家中功率電臺的定位,比對聽眾、節目和經營者對於電臺品牌個性的看法有無差別,各家電臺的形象是否有集中現象,並以聽眾心目中的理想電臺品牌個性為參考點,作為現在電臺的調整依據或新電臺可能切入的利基,創造獨特的優勢;此外,透過知覺定位圖的繪製,亦可幫助現有電臺辨識競爭情勢,作為競爭策略研擬的基礎。
4

應用Wi-Fi與GPS技術於室外定位之研究 / Study on Outdoor Positioning With Wi-Fi/GPS

郭清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可攜式行動裝置近年來快速成長,隨著行動裝置與地理資訊的結合發展出的適地性服務 (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也呈現越來越多的應用方式。LBS最基本的功能為定位,定位精度好壞也影響著LBS的應用面,越高的定位精度應用面越廣。常見的定位方式便是用GPS導航定位,但是在都會地區越是繁榮的地方往往過多的建物使衛星訊號被阻擋,導致GPS的定位會受到影響,造成平面誤差量會在15公尺以上,或是無法定位。利用都市區域有Wi-Fi訊號分布的特性,藉由區分不同的Wi-Fi訊號來源與接收強度,做出定位判斷,可以使原本GPS無法定位的區域,也可以利用Wi-Fi訊號來做定位。本研究嘗試使用高感度GPS接收器,在建物周邊定位,及在GPS無法運作時使用Wi-Fi訊號來做定位依據,提高整體的定位成功率,並嘗試利用Wi-Fi定位與GPS協同運作來提高整體精度。Wi-Fi定位採用訊號紋辨識法,欲使用訊號紋辨識法必先建立Wi-Fi訊號資料庫,包含地理坐標與對應的訊號來源與強度分布。實驗區為政治大學山下校區綜合院館四周面積約1.76公頃區域,模擬被遮蔽狀況下的GPS導航定位精度,配合Wi-Fi定位來輔助GPS定位結果。結果顯示利用兩種定位系統,可使平面平均定位誤差小於10公尺,高程平均定位誤差小於1.5公尺。 /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Location-Based Service (LBS). LBS has many products, and its applications are usually based on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because GPS navigation has been very mature. GPS has a typical outdoor positioning error of up to 15 meters for civilian users. Hence it has become a viable method for civilian to carry out coarse positioning. However, it has its shortcomings. GPS is available only in outdoors with a clear view of the sky. Since Wi-Fi (Wireless Fidelity) has become another positioning technology which is capable of performing positioning in indoor environments and urban canyons. Wi-Fi positioning is using fingerprinting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is desirable to integrate GPS and Wi-Fi positioning technologies for ubiquitous positioning. The related issues of Wi-Fi/GPS technologies, such as database quality, analysis of algorithms, and database processing procedures were studied. Test data sets from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NCCU) campus will be used to test the proposed algorithms. By using those two positioning system ,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made at the test sites resulted that the 2D coordinate average error is less than 10 meters, elevation positioning average error is less than 1.5 meters.
5

適用於大範圍的合作式定位方法 / A large scale cooperative localization method

鄧偉敦, Teng, Wei T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幾年智慧型手機和適地性服務已經變得非常熱門。 智慧型手機必須有辦法知道使用者的位置,因此精準的定位技術就變得重要。 至今人們只能夠在特定的環境利用某些定位方法,就像是GPS只能用於室外的空間。 但是人們總是生活於大範圍的環境像是校園、都市和觀光區,這種大範圍的環境包含了室內和室外的空間。 大範圍的環境下,單一定位技術未必到處都可用,因此我們結合了GPS、WiFi和物聯網定位提出了一個異質式定位演算法。 我們提出“定位可能性”來選擇比較“可靠”(可能)的定位方法。 除此之外,利用較可靠的鄰近使用者與自己之間的WiFi訊號強度可更進一步改善定位的精準度。特別針對某些使用者在沒有任何可用的定位方法時更有幫助。這個方法被稱為“合作式定位”。 最後,我們用模擬來評估我們演算法的精準度。 因為訊號強度每分每秒都在波動,因此我們測量實際的訊號強度和GPS放入模擬器,讓實驗結果變得更真實。 最後我們也證明我們的演算法可以做在手機上而且更精準。 / Smart phones and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s) have become ver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To this end, the smart phone needs to know the locations of users. Therefore, an accurate localization technique is important. To date people can use some localization systems in some specific areas. For instance, GPS can only be used in the outdoor space. However, people always live in large scale environments like campus, urban and tourist areas. The large scale environments should include 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For large scale environment, a single location technique is not always available everywhere. Therefore, we proposed a heterogeneous localization algorithm which combines GPS, WiFi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OT) localizations. We proposed “localization possibility” for each localization methods. This algorithm use localization possibility to select the most “reliable” (possible) one. Besides, the more reliable nearby users can further enhance the localization by measuring the relative WiFi signal strength. It helps especially for those users who have no any available localization methods. This method is called “cooperative localization”. Finally, we evaluated the accuracy of our algorithms by simulation. Because signal strength fluctuates from minute to minute, we measured empirical data and put into the simulator to make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more real. Finally, we also verify that our idea can be implemented on smart phones and our algorithm is more accurate.
6

證券經紀商空間及定位研究

林建興, LIN,JIA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臺灣經濟景氣繁榮,國民所得增加,社會游資充斥,導致股市熱絡,證券業成 為最熱門的行業。 本研究探討證券經紀商之空間與定位: 一、探討證券投資者即顧客簇群對六家證券經紀商的知覺構形。亦即,從顧客層面的 角度來看各證券商間彼此相似的程度以及相互競爭的現象。 二、探討券商經營階層對于六家證券業的知覺構形。亦即,從經營層面的角度來看證 券經紀商彼此相似程度及相互競爭的現象。 三、比較證券投資者與經營階層在知覺構形上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亦即他們對于六 家證券經紀商的看法是否有所差異? 四、探討各種不同的證券投資者對六家證券經紀商的偏好構形。 五、探討各證券投資者選擇證券商時所持有的標準有那些?重要程度如何? 六、探討券商經營階層評斷證券商優劣所持的標準及重要性程度是否有所差異? 七、比較各證券投資者和經營階層所持對證券商判斷標準及重要性程度是否有所差祑 ? 八、更進一步探討各證券投資者與經營階層對各證券商在各屬性表現優劣程度的看法 ?兩者觀點是否有所差異? 九、探討上述分析結果對于各證券經營階層的啟示,以及對各證券商在行銷策略上的 涵義。
7

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探討兩岸政治定位問題

王聖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海兩岸因國共內戰分裂後,長期以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曾經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而這「一個中國」政策的共同點就是台海兩岸都承認且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份」。然而在「一個中國」的涵義上,自兩岸分裂分治以來,雙方就有其各自的堅持與解釋,從來沒有在「一個中國」的涵義上有任何的雷同之處。台海兩岸也都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所以,也都各自認為自己的「中國」才是唯一的法統中國。 但七○年代以後,中華民國經歷退出聯合國與「中共」與美建交等逆境,自此國際上大多數的國家轉而承認中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中共在取得了「一個中國」的排他性壟斷權後,不斷在國際上將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一個中國」原則向國際社會推行,有鑑於此,李登輝總統主政後開始在兩岸的政治定位層面上作出調整,先後提出了「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一個分治中國」、「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等新的政治定位主張來突破中共「一個中國」原則的指涉及謀取兩岸間的對等地位及台灣之國際生存空間。 中共在國際上一再壓縮我中華民國外交空間的舉動,以及長期以來在不同場合釋放出諸如「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等之類充滿宗主國心態的談話,「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述的提出或許就是台灣意欲破解中共排他性「一個中國」的表示。面臨中共無法正視中華民國為一主權獨立國家的事實,再加上美國在九○年代末期中國政策的傾斜,提出了傷害台灣利益甚深的「三不政策」及與中共建立戰略夥伴關係,這使得台灣認為美國不再像過去一樣的重視台灣的存在,而且為了因應中共海協會汪道涵會長的訪台而爭取兩岸平等的政治地位,為避免台灣被地方化的危機,中華民國最後只好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來因應台海兩岸之間的政治定位關係。 李登輝總統對德國之聲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論述,從憲法的層面來看,修憲後的憲法增修條文架構才能詮釋出這「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憲法增修條文架構下,「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該論述所傳達出的意涵,第一,確認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原第十條)已經改變了我國的『領土範圍』,換言之,我國憲法的地域效力僅及於台灣而不及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治下的中國大陸,也就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別於中華民國的另一個國家。第二,中華民國九○年代以後的歷次修憲,促使台灣走向民主化,而歷次修憲後的結果,諸如國會成員的全面更新、地方自治的徹底落實、主權在民的總統直選,這些修憲後的成果在在具有重新確立我國政府統治的民主正當性,因為不論是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的國會議員、或是直轄市長,或是身為國家元首的總統,都已經完全由台灣人民在公正、公開、公平及民主的選舉方式下產生,而中國大陸人民的選舉權自始自終就被排除,中國大陸地區的人民相對地無法參與我中華民國民主化的這些進程,由此可確認台海兩岸存在兩個國家。 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向主張的「領土主權」論述,也就是對台灣主張「固有領土權」,宣稱擁有台灣的主權,這是毫無意義的。本文中,特別了解在過往歷史上有哪些統治者統治過台灣,並且已得出確切的結果,無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如何主張「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都不是事實。歷史上台灣政治地位的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無法也未曾將其控制伸入台灣,所以台灣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管轄的區域,也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固有之疆域。 另外,在涉及台灣主權地位的國際條約上,《馬關條約》將台灣的主權割讓給了日本,而《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雖然聲明台、澎必須歸還中華民國的立場,但由於兩者僅只是戰爭中的政策聲明,所以並不具有任何強制性的法律效力。《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對於台灣的主權地位,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台灣的歸屬問題懸而未決,只能確定台灣脫離了日本的主權管轄。《中日和平條約》中,雖然日本只是完全遵照《舊金山對日和約》的領土條款來處理,但由於是日本與中華民國簽署的正式國際條約,所以這也就確定了台灣的主權是歸屬於中華民國的,所以《中日和平條約》對台灣的主權地位歸屬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觀諸台海兩岸對主權問題爭議的癥結所在,乃在於中共當局始終視台灣為地方政府,不肯面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為一主權國家的事實。但是根據國際法上的「佔領」及「時效」原則而言,自西元一九四九年起,中華民國政府由中國大陸地區播遷至台灣,對於台、澎、金、馬等地區,一直是事實的佔有,擁有統治權,亦即台、澎、金、馬的主權一直是屬於中華民國,換言之,中華人民共和國迄今未曾統治過台、澎、金、馬地區,而「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乃是據此而延伸出來一個對事實的陳述,目的也是在於突顯中華民國自一九一二年以來為一主權國家的事實。
8

國際產品品牌重定位之研究

沈佳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綜觀各種產業發現,品牌重定位是廠商經常使用的行銷策略之一,尤以消費品市場較常出現品牌重新定位的現象,所以在本研究中即選擇為消費者帶來情感性利益的「化妝品」作為研究主體,並且以台灣市場作為標的,研究原本在台灣已有販賣的化妝品廠商,透過何種方式,成功轉換其產品定位,以及國外廠商在進入台灣市場時,如何決定欲在台灣市場與母國市場採取品牌定位不一致的策略,並且透過何種行銷組合的調整以達成此目標,並歸納其關鍵成功因素。 本研究顯示,廠商在決定品牌重定位時,主要是因為其原有之品牌定位出現認同/執行表達不佳;是過時的;吸引的市場有限;缺乏當代性或趨於疲乏等問題,而廠商在進行消費者分析時,發現了新的市場區隔或是其他的機會,故促使其從事品牌重定位。 而由於化妝品屬於消費者產品知識較弱之產品,故可利用推敲可能性模式中的周圍線索有效改變消費者認知,因而推導出如下之命題:當品牌重定位的方向為較高級與時尚時,調整產品販售通路、調高產品售價、利用銷售人員服裝儀容的改變與操弄來源國形象能提升消費者之知覺品質或能有效改變消費者認知。 此外,本研究並建議若市場中的消費者對該品牌已有一定認知時,進行品牌重定位的過程應以審慎的改變過程為佳。並對未來欲從事品牌重定位之化妝品廠商提出如下建議:重定位的過程應視消費者對其品牌的知曉程度而異;品牌重定位之前應採取策略性行銷分析;以彩妝為切入點;善用來源國形象與透過整合行銷傳播與消費者溝通。
9

我國教師組織定位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er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饒邦安, Rau, Bang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法、調查研究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預測我國教師組織的功能定位及發展趨勢,並據以提出政策制定及法令修訂上的相關建議。 本研究以自編的「教師組織定位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對象為臺灣地區教育行政人員,中小學校長、主任及教師,家長團體代表等,問卷有效樣本為1,247人,其中包括445位中小學學校行人員(54位校長、391位主任、組長)、661位中小學教師(320位國小教師、205位國中教師、136位高中職教師)、101位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人員(36位教育部人員、65位地方教育局人員)、40位家長團體代表。訪談對象則立意選取各層級教師組織意見領袖、專家學者、教育部及教育局管理幹部、立法委員、教師代表及家長代表等共計13人。 本研究經實證研究所得之結論為: 一、教師組織的理想定位應朝高專業與高工會的統合型發展。 二、教師組織定位的發展其理想與實際之間仍有相當差距。 三、不同背景受試者對教師組織定位的認知有相當差異。 (一)就現職而言:教育行政人員與家長對教師組織定位較持專業傾向看法,而教師本身則持工會傾向看法,學校行政人員之看法則介於中間。 (二)就性別而言:男性的受試者比女性更認為教師組織定位應該朝專業取向發展。 (三)就服務年資而言:服務年資較短的受試者,較有教師組織工會取向的看法;而服務年資越長者,則較為傾向專業取向。 (四)就是否為教師會會員而言:教師會會員較非會員更為傾向教師組織工會取向。 (五)就學校類別而言:國民中小學教師較高中職教師更為傾向教師組織工會取向。 (六)就學校性質而言:公私立學校教師對教師組織定位整體看法並無顯著差異;私校教師認為教師角色應為專業取向,但實際上卻扮演工會取向角色。 四、可另訂特別法回應教師勞動三權的訴求,但應引導其循教師法爭取權益。 五、教師會幹部可適度給予會務假,但經費問題仍未形成共識。 六、教師組織之強制入會訴求並未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 七、教師之罷教權並未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對教師組織之建議為: 一、發展方向應兼顧教師專業成長及維護教師權益。 二、訴求目標應以「合理的勞動三權」取代「完整的勞動三權」。 三、未來運作應凝聚發展共識,積極開發人力和物力資源。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為: 一、應以法令及制度引導教師組織朝統合型發展。 二、應協助教師組織縮短理想與實際間的發展差距。 三、應賦予教師合理的勞動三權。 對法令修訂之建議為: 一、應先行推動教師會法。 二、應結合法制及行政支援,同步修訂教師法。 三、應研議修正相關教育法規,以因應「工會法」第四條之修正。 / The research is to forecast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for teacher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The methods of the study ar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of related experts, document analysis, and survey studie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decision makers for reference when they are making policies and revising ordinances in the future. In the stud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taff, principals, chiefs and staff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parents communities in Taiwan are requested to respond to the Questionnaires of Organizational Orientation for Teachers, and 1,247 effective samples received. These include 445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54 school principals and 391 chiefs and directors), 661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320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205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136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101 central and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taff (36 MOE staff and 65 local Education Bureau staff) and 40 representatives of parents communities. The target group of interviewing, a total of 13, are intended to meet all levels of the leaders, educationists and experts in teachers organizations, managers in MOE and Education Bureau, legislators,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ideal orientation of teacher organizations is to develop toward a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 professional and unionization. 2. The gap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orientation for teachers is rather wide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3. The percep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orientation for teachers are quite different for the surveyed objects due to the different status and conditions. (1) Regarding current post: About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parents tend to support the idea of teachers’ being highly professionals while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of it while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re about in-between. (2) Regarding sex: Males support professionals than females do. (3) Regarding seniority: Teachers with less experience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while those with rich experiences tend to support professionals. (4) Regarding membership in a teachers’ organization: members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than non-members. (5) Regarding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than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do. (6)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schools: No distinct diversity for the opinion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teachers. Only private school teachers consider this post should be more professional,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dmit the unionized associations had taken the place of it. 4. In response to teachers’ demand for the three basic labor rights, we suggest formulating specific ordinances and encourage them to act on the basis of Teachers Law. 5. The approbation of official leave of absence is suggested by most of the people. However, the problem of the budget has come to a halt. 6. The pursuit of the mandatory of participation into the teachers’ organizations does not reach the agreement of the majority. 7. The rights for revoking teachers do not obtain sufficient support of the major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suggestions proposed are as follows: 1.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both the growth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s and preservation of their deserved rights. 2. The goal will be rational labor rights in place of the three basic labor rights. 3. The goal is to be consensus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o input manpower as well as material resources with more endeavor.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1. To lead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o the formula of unionization under ordinances and decrees. 2. To assist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o narrow down the gap of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3. To reward teachers with rational labor rights. Suggestions for revising ordinances and decrees: 1. To formulate Teachers Organization Act is the top priority. 2. To revise Teachers Law with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s. 3. To amend and thrash out related education regula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4th term in the Union Law.
10

品牌重定位之研究-以時尚產業為例 / The Research of Brand Repositioning-A qualitative study of fashion industry

蔣嫚璘, Chiang, Man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尚精品產業的發展行之有年,歷經了時代的淬練,誕生了如英國的Vivienne Westwood、Burberry、Pringle;法國的Dior、Chanel、Celine、LV、Hermes、Agnes b、BALENCIAGA、YSL;義大利的Gucci、Prada、Fendi、BOTTEGA VENETA、MIU MIU、Chloe、Gianni Versac、Giorgio Armani、MaxMara、Ferragamo;日本的三宅一生;美國的Calvin Klein等等知名品牌。而這些品牌也的確一直被視為品質的保證、品味的象徵,在過去的市場表現有不菲的佳績。而奠基於品牌背後的是其品牌形成歷史故事與過程,這些內涵強壯了品牌的表現,蔚為時尚的經典。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時尚品牌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當市場成長趨緩,客層年齡的移動,對於時尚品味的演變,導致品牌面臨品牌形象僵固化、抑或品牌形象已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或者是顧客的不同需求。又時尚品牌與其他產業不同,有其不可磨滅之傳統與歷史,影響時尚品牌重定位的空間寬廣度。 過去對於時尚品牌相關論文研究,多從消費者面著手,較少探討企業面的做法,以及對於重定位議題之直接文獻也為少數,所以本研究探討時尚品牌因大環境或自身條件的改變及限制的因應對策為何,即時尚品牌重定位階段的因應做法為何?並利用David Aaker的品牌識別理論、及品牌識別執行工具檢視時尚品牌重定位的做法,並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時尚品牌形成的內涵,奠基於工匠精神對品質的要求,與時代發展、文化背景結合。發展品牌時,可以擁有一至兩個或以上的品牌識別概念。 二、 時尚品牌重定位時,善用過去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摩登與傳統中取得平衡,以增加品牌識別的概念,加強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 三、 時尚品牌重定位時,應用品牌識別執行工具,透過對外一致的形象廣告、場所的打造、品牌標誌的設計,可呈現品牌識別概念。整頓產品系列與通路的掌握是必要的,設計創新、材質創新、時裝成衣為切入重點。「執行長」與「創意總監」為建構時尚品牌的重要角色。

Page generated in 0.04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