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品牌重定位之研究-以時尚產業為例 / The Research of Brand Repositioning-A qualitative study of fashion industry蔣嫚璘, Chiang, Man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尚精品產業的發展行之有年,歷經了時代的淬練,誕生了如英國的Vivienne Westwood、Burberry、Pringle;法國的Dior、Chanel、Celine、LV、Hermes、Agnes b、BALENCIAGA、YSL;義大利的Gucci、Prada、Fendi、BOTTEGA VENETA、MIU MIU、Chloe、Gianni Versac、Giorgio Armani、MaxMara、Ferragamo;日本的三宅一生;美國的Calvin Klein等等知名品牌。而這些品牌也的確一直被視為品質的保證、品味的象徵,在過去的市場表現有不菲的佳績。而奠基於品牌背後的是其品牌形成歷史故事與過程,這些內涵強壯了品牌的表現,蔚為時尚的經典。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時尚品牌也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當市場成長趨緩,客層年齡的移動,對於時尚品味的演變,導致品牌面臨品牌形象僵固化、抑或品牌形象已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或者是顧客的不同需求。又時尚品牌與其他產業不同,有其不可磨滅之傳統與歷史,影響時尚品牌重定位的空間寬廣度。
過去對於時尚品牌相關論文研究,多從消費者面著手,較少探討企業面的做法,以及對於重定位議題之直接文獻也為少數,所以本研究探討時尚品牌因大環境或自身條件的改變及限制的因應對策為何,即時尚品牌重定位階段的因應做法為何?並利用David Aaker的品牌識別理論、及品牌識別執行工具檢視時尚品牌重定位的做法,並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時尚品牌形成的內涵,奠基於工匠精神對品質的要求,與時代發展、文化背景結合。發展品牌時,可以擁有一至兩個或以上的品牌識別概念。
二、 時尚品牌重定位時,善用過去的歷史文化、傳統,在摩登與傳統中取得平衡,以增加品牌識別的概念,加強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
三、 時尚品牌重定位時,應用品牌識別執行工具,透過對外一致的形象廣告、場所的打造、品牌標誌的設計,可呈現品牌識別概念。整頓產品系列與通路的掌握是必要的,設計創新、材質創新、時裝成衣為切入重點。「執行長」與「創意總監」為建構時尚品牌的重要角色。
|
2 |
品牌識別系統與品牌形象之研究---以研華科技為例李幸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每年都有企管顧問公司或是商業雜誌公佈全球最具價值的品牌,例如Interbrand與商業週刊的聯合調查在2004年調查計算各品牌的價值中,可口可樂雄居價值最高的10大全球品牌之首(674億美元),其後是微軟Microsoft(650億美元)、IBM(538億美元)、通用電氣GE(441億美元)、英代爾Intel(335億美元)、迪士尼Disney(271億美元)、麥當勞McDonald(250億美元)、諾基亞Nokia(240億美元)、豐田Toyota(227億美元)以及萬寶路Marlboro(221億美元)。而2004年末2005年初,世界大型企業併購趨熱。甲骨文公司(Oracle) 併購仁科公司(Peoplesoft) 交易總額價值達103億美元、寶潔公司以高達570億美元併購吉列公司和美國西南貝爾通訊公司(SBC)以160億美元收購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等一系列交易,都充份展現出企業在購併時,品牌價值的重要性。
品牌對於企業而言,不單只是區隔與其他公司的差別,還是一個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承諾、品質、經驗的集合體。研華自創立以來便積極朝向自由品牌的建立,所以在今年進入了台灣十大國際品牌,是相當值得雀躍的事。然而,為了讓研華的品牌在未來不只能夠保持前十大,更要在相較於其他品牌的進步更為突出,因此,本研究結合Aaker 與Keller 以及諸位品牌學者提出之架構,試圖釐清分析出在研華科技亮麗的品牌背後,研華採取的品牌識別與品牌打造行銷策略及其所隱含的思維與目的,希望將此經驗以系統性的理論架構做出整理,重新詮釋研華的品牌打造計畫,萃取出品牌經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並給予其未來計畫建議。
本研究以研華科技為個案對象,目的共計有以下幾項:
1.釐清研華自我品牌識別(Brand Identity)與顧客對於研華品牌形象(Brand Image)之間的差距,本研究將結合Aaker與Keller等學者之理論加以探討。
2.探討對研華科技品牌打造計畫(Brand Building Program)之內、外部影響因素。
3.透過個案研究的過程,給予研華實質建議,並建立屬於研華的品牌識別系統與品牌打造計畫。
關鍵字:
□ 工業電腦 (Industrial PC, IPC)
□ 品牌識別 (Brand Identity)
□ 品牌形象 (Brand Image)
□ 品牌打造計畫 (Brand Building Program)
|
3 |
企業識別標誌與廣告投入對航空業之探討:以華航和國泰為例董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CIS目前一般譯為企業識別系統,或者稱為企業形象戰略。許多研究認為CIS即企業識別系統是一個社會組織(企業)為了塑造組織(企業)形象,透過統一的視覺識別設計,運用整體傳達溝通系統,將組織(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企業經營活動的信息傳遞出去,以凸顯組織(企業)的個性和精神,與社會公眾建立雙向溝通的關係,從而使社會公眾產生認同感和共同價值觀的一種戰略性的活動和職能。
本研究之目的即在針對企業識別系統改變過程中有關行銷、推廣傳播此兩方面之手段、工具做一回顧與整理,並對視覺設計與企業理念協同發揮,做一實證的引申。並以類似相關企業做相互對照,希望能找出其間之關聯與比較,藉以收鑑往知來之功,作為後繼有志推動CIS的企業的實務參考。
繼企業識別之外,品牌對於企業而言,不單只是區隔與其他公司的差別,而應為一個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承諾、品質、經驗的集合體。
採取的品牌識別與品牌打造行銷策略及其所隱含的思維與目的,是希望將此經驗以系統性的理論架構做出整理,重新詮釋品牌打造計畫,萃取出品牌經營的關鍵因素與策略,並給予其未來計畫建議。
「企業公民責任」,進入21世紀人們對企業的期望,已經不僅僅是解決就業、賺取利潤和繳納稅收的功能,人們更希望企業能有效地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關心環境和生態、扶助社會弱勢群體、參與社區發展、保障員工權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上的責任和義務。對於企業來說,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同時更應承擔相對的社會責任。一家真正成功的企業,應該在創業的同時心繫社會,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因此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尤為必要。
在一連串的評比與對照兩家國際級航空公司面臨困境均極為相似的種況之下,在長達十年觀察的各項表現評比,雖互有擅長,但其獲利表現卻呈現極大的差異值得深究,依本研究長期工作所接觸之資訊、親身體驗與近距觀察,公司內部之「企業公民責任」氛圍是一重要關鍵因素,是決定內外部客戶滿意與獲利豐碩與否的重要指標。
|
Page generated in 0.01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