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12
  • 200
  • 12
  • Tagged with
  • 212
  • 212
  • 96
  • 54
  • 48
  • 48
  • 43
  • 41
  • 41
  • 39
  • 36
  • 32
  • 30
  • 29
  • 2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權力、溝通與責任--教師會組織運動之研究

蔣興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先簡要地介紹研究者的個人背景,以及引發問題意識的過程。研究目的是要了解並討論教師會組織運動的過程及其內涵。所延伸出的待答問題是:教師會組織運動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興起、其主要運動方向和策略為何、整個運動過程是不是能達到所預期的目標、遇到阻力如何化僻、教師角色在教師會組織運動中有沒有發生改變?最後並說明了研究者如何進入田野參與及觀察,所用的研究方法為何。 第二章是理論探討的部份。以權力、溝通和責任三個概念作為本研究理論基礎的發展。先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概念,來說明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辯證關係,還說明了權力和意識形態的相互運用,以及各種程度不等的意識形態和權力光譜。然後闡明從國家和市民社會所開創出的公共領域,它所負載的功用和任務。進一步說明哈伯馬斯如何將溝通論辯由「真實」指向「良善」的生活,透過理想的言談情境,完成倫理的規範議題,發揮康德的啟蒙精神,傅柯則以持續不斷的自我批判態度,邁向啟蒙的延續與超越。 第三章敘述了教師會組織運動形成的背景。遷台之初,國民黨政府為了發揮經濟及政治上的安定力,以種種道德和知識上的領導,進行強力的文化霸權統治。臺灣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成為意識形態再製的機制。但是這樣的文化霸權產生了動搖,漸漸失去人民的同意基礎,解嚴之後,原本就存在於教師族群內的擾動力量匯集起來,向體制進行挑戰。台北教籌會以其民間性格,來推動教師法通過,企望以此達成體制上的改革。 第四章是描述教師會組織運動的發展經過。台北教籌會在前期階段,運用各種資源開創公共領域,促成教師法通過,讓教師會有合法依據。後期工作乃是延續前期公共領域的精神並加以擴展,突顯家長、行政和教師間的三角關係,並在溝通與討論中不斷朝向批判與反省前進。並討論了台北市教師會的成立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其在服務與引入資源上所作的努力。最後將各校教師會的運作狀況略加以描述。 第五章說明教師組織中「專業」興「專業自主」所意味的排他性及壟斷性,並藉由「自我組織」模式彰顯一個專業團體的運作,應朝向學習演化及網路管理的特徵。並思考在組織運動過程中,壓迫者與被壓迫者間的關係轉換,如何以對話關係和相互主體性來重新建立起教師的主體性。最後,反省教師責任及教師角色應如何使改革運動再深化,進入日常生活及文化層面。 第六章的結語略述了研究者個人對整個研究的發現及心得,檢討自已的限制及不足之處,並給予後續研究者未來方向的建議。
2

霸權的剛性與柔性權力:從英美歷史看中國崛起

陳文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國際關係中的權力理論探討歷史上霸權的崛起,並關注當代中國的崛起與未來。透過檢視摩根索(Hans Morgenthau)的權力理論與奈伊(Joseph Nye)的柔性權力(soft power)理論,本文試圖填補國際關係理論中「傳統剛性權力與柔性權力相互關係」的不足,發現兩者相互建構的密切關係與互異的權力性質。奈伊的柔性權力理論相對於傳統剛性權力雖然是九0年代的新概念,然而在摩根索的權力理論當中也可窺見其影,這說明柔性權力並非當代美國的專利,其存在可透過歷史驗證。 霸權是國家權力尋求極大化的結果。本文的兩組案例: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與二十世紀的美國的崛起歷史即是剛性與柔性兩種權力的交互作用結果。上述兩國的軍事、經濟、科技與其他文化力量在其崛起過程中逐步累積,其規模與速度的優勢是導致兩國脫穎而出的關鍵,其中較容易被忽略的文化力量對英美兩國而言,其重要性遠超越想像,這也就是說,柔性權力對一國的重要性遠大於目前國際關係學者的認識,而這也是本文最主要的發現。 當前的中國因其崛起現象而被視為下一個領導世界的霸權候選人,因此本文著重檢視中國的柔性權力狀態以觀察其崛起動能,發現中國的文化與外交力量正透過中國官方的扶植與支持而快速增加。相較於英美崛起的歷史經驗,中國的柔性權力展現高度的國家戰略性,也因此形成「具中國特色的柔性權力」。中國仰賴其「具中國特色的柔性權力」做為國家戰略以尋求國家地位的提升則是本文的第二項主要發現。 上述「具中國特色的柔性權力」大舉吸引世界目光說明她以柔性權力為崛起戰略的意涵,然而這項歷史發展也與英美霸權的崛起軌跡產生差異,主因仍在其國內政治體制與西方的差異以及全球化浪潮的影響程度差異。面對上述衝擊,一個逐漸崛起的中國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未來想定(scenario):堅持現有路線(維持國內政治穩定,但減損對西方國家的柔性權力)、轉向英美崛起軌跡(國內政治改革可能引發衝擊)、超越歷史終結(尋求比目前西方民主體制更為廣泛接受的政治體制),本文對中國未來的預測偏向第三種想定。
3

土地徵收之比較研究

涂義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地為人類一切活 動之舞台,不僅各種生產事業胥由土地予以載養,即如政經、社會與文化各方面,亦莫不以土地是賴。土地異於一般財貨,其數量有限,而再造與搬動之不易,尤為獨具之特性。近代國家鑑於私人土地所有權之排他性及土地使用、收益與處分之完全放任自由,遵致經濟效率低下,生活環境惡化及資本缺乏資源浪費等弊害,乃積極從事有計劃之開發利用,俾國利民福;土地征收制度 除為公共目的或公用事業由國家運用公權力,以適時取得適地外,即為政府積極指導土地資源利用之重要工具。 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之觀念,既因公權力之大幅增加而相對受到限制,則土地征收必然益增其適用範圍,但基於民主作風並避免國家公權力之濫用,仍以事前經雙方協議無諧,方予援用為宜。 一般而言,土地征收分為程序與補償兩大部分,前者貴簡捷而後者以公平合理為尚,然而一般社會科學非如自然科學之有確定公式或標準,難有放諸天下而皆準之辦法,必須顧及時空性并考慮各種客觀條件,權之衡之而後行;土地征收自不例外。譬如征收補償,若干國家之土地所有權人咸認公家或興辦事業人均 係大老闆,為上門之財神,顗*領受更多之補償金,故如聽任其漫天要價,苛索補償,則仁有餘,勢必流為姑息,不獨增加需用土地人興辦事業之固定成本,其且影響附近地區之正常地價,反之,若國家仰仗其最高土地所有權,以低於市價之價格為補償,而剝奪私有權益,則執行征收者氣勢磅礡而政府威信盡失,姑置不論,其如人民犧牲何? 吾人深信,大凡作事,其長於此者,必不足於彼。為求征收制度臻於完善,其道無他,但求適中而已。筆者為文之動機即在乎此。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乃盡魯鈍,夙夜憂勤,搜集專家理論及各方資料,研究闡述,完成本論文。全文共分六章,凡十七節,都十七萬言;前二章引述土地征收之意義與目的及基本理論,并略加比較,以瞭解一般概念。第三章係就我國既有法律關於土地征收之規定,為縱的論述分析。第四兩及第五章,就世界各國對土地征收程序與補償之規定,為橫的比較并詳加分析其利弊,從而研判本國征收辦法之優劣。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除簡述本文重點而外,就報章雜誌所刊載現存土地征收問題與各級地政機關經辦人員辦理土地征收所遭遇之困難以及筆者實際工作躬自體驗得之者,略抒拙見,提出解決之道,期能濟事。
4

黃老帛書政治思想之研究

艾文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

中共權力變動與軍事領導階層人事調動間關係之研究

韓昌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方學者對新興國家的研究愈來愈顯出增加的趨勢。無諱忌言這種現象使得我們所關心的對象由西方國家的政治思想、制度和法律等,轉變為新興國家或自己本國的政治現象。因美國研究政治學的許多新興國家學人的學位論文題目,大多是有關自己本國的政治現象,證實了這點。 目前,所有新興國家,都處於該國的「建國初期」,因此它們與「古老國家」比較,其發展目標及方法,政治制度等許多方面都較不夠定型化,尤其是權力變動方面更是如此。 對「權力變動」的研究可提出許多問題;在對新興國家政治體系的幾個研究途徑當中,「權力變動」研究途徑佔何種地位呢?目前,「權力變動」一詞具有何種內涵?它「應該」具有何種內涵,才以便研究新興國家的權力變動?許多新興國家的非制度化的權力變動有何種轉變?其原因是什麼?而且,就長期來看,其對該國政治和社會體系會造成何種結果?該國的那一個階層參與其權力變動?而且他們為何成功或失敗?推翻舊權力體系的政治勢力與新掌握政治權力的勢力有何種關係?共產與非共產新興國家的權力變動有何種差別?「分裂新興國家」的權力變動具有何種特點?等等。 本文可說是對新執權集團所鞏固既存權力的方法的初步性研究。在新執權集團所用的鞏固權力的方法中,「人事調整」可說是最具體的方法中一。 換個角度來說,本文較一般「權力精英份子研究途徑(power Elite Approach)為短期性的研究。因此,對於權力精英份子研究途徑上的幾個主要問題,如精英份子循環及補充問題,社會近代化的程度與精英份子結構變化間關係的問題等,本文都不談。 本文撰寫期間,承呂師亞力,悉心指導,獲益匪淺,特此申致最誠摯之謝忱。尤以筆者在東亞研究所四年期間,受曹主任伯一之教誨與照顧殊多,衷心感念。此外,趙建民同學,撥冗修改本文初稿,指正用語上的問題,及餘新明和沈基變、江振昌、吳樂道同學等不時給予幫忙和鼓勵,盛情隆誼,際此論文章成之時,謹此敬致謝忱。研究期間復承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惠予便利的協助,凡此皆深所感荷者。 筆者才疏識淺,對中共之研究,涉獵有限,雖當龜勉將事,廣徵博采,然僅能道其梗概,掛漏這處,必所難免,尚祈師長與先進賜正.
6

鄧小平時代中共權力繼承之研究

高敏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7

受刑人處遇在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探討 / An approach to special power relationship focusing on th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in Taiwan

王晨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觀察從1984年到2009年之間,大法官就特別權力關係事項所作成之解釋,對於特別權力關係相對人造成之影響,同時一併指出大法官對於特別權力關係理論所「突破」之程度。另一方面檢視我國特別權力關係發展現況,依舊存有亟待檢討之處,特別是監獄受刑人權利救濟的部分,仍舊如同是特別權力關係所殘存之「釘子戶」,因此對於監獄受刑人權利救濟之關注,即可謂是對於我國特別權力關係演進之展望。
8

蘇聯領導人的權力轉移

張佑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

中共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1978-1992)-中共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之分析

張大雄, ZHANG, DA-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預計共分為五大章,約八萬字,茲簡述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導論部分:計分二節,第一節研究目的及方向,第二節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 中共權力結構:包括第一節中共權力結構,第二節黨政軍的權力結構,第三 節中共權力結構的特徵。 第三章 中共政治菁華與權力運作,第一節政治菁英與政治甄補,第二節中共政治菁 英與權運作,第三節權力運作的主要變項。 第四章 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包括第一節鄧小平權力之形成及鞏固,第二節胡趙體 制與政治衝突,第三節趙李體制與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第四節江李體制與政治衝突 與權力繼承。第五節趙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 第五章 結論:扼要敘述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並針對中共自1978年至1992年間鄧小平 的權力鞏固、擴大與轉移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對於中共即將召開的「十四大」, 予以評估及前瞻。
10

梅特涅體系及俾斯麥體系之比較

楊道明, YANG, DAO-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以體系的概念及權力均衡的五種手段(MEANS) 比較梅特涅體系及俾斯麥體系 。共計四章十五節。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分兩節,第一節體系的概念,第二節權力均衡的五種方法及其 目的。 第二章 梅特涅體系之說明計分五節,第一節體系的同盟運作,第二節體係中補償原 則,第三節體系的干涉活動,第四節體系的分而治之運作,第五節體系中的緩衝區。 第三章 俾斯麥體系之說明,亦分五節,第一節體系的同盟運作,第二節體系中補償 原則,第三節體系的干涉活動,第四節體系的分而治之運作,第五節體系中的緩衝區 。 第四章 兩個體系之比較,計分三節,第一節兩個體系背景之比較,第二節兩個體系 中達成國家生存目標之比較,第三節兩個體系中達成維持體系目標之比較。

Page generated in 0.01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