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權力、溝通與責任--教師會組織運動之研究

第一章先簡要地介紹研究者的個人背景,以及引發問題意識的過程。研究目的是要了解並討論教師會組織運動的過程及其內涵。所延伸出的待答問題是:教師會組織運動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興起、其主要運動方向和策略為何、整個運動過程是不是能達到所預期的目標、遇到阻力如何化僻、教師角色在教師會組織運動中有沒有發生改變?最後並說明了研究者如何進入田野參與及觀察,所用的研究方法為何。
第二章是理論探討的部份。以權力、溝通和責任三個概念作為本研究理論基礎的發展。先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概念,來說明市民社會和國家之間的辯證關係,還說明了權力和意識形態的相互運用,以及各種程度不等的意識形態和權力光譜。然後闡明從國家和市民社會所開創出的公共領域,它所負載的功用和任務。進一步說明哈伯馬斯如何將溝通論辯由「真實」指向「良善」的生活,透過理想的言談情境,完成倫理的規範議題,發揮康德的啟蒙精神,傅柯則以持續不斷的自我批判態度,邁向啟蒙的延續與超越。
第三章敘述了教師會組織運動形成的背景。遷台之初,國民黨政府為了發揮經濟及政治上的安定力,以種種道德和知識上的領導,進行強力的文化霸權統治。臺灣教育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成為意識形態再製的機制。但是這樣的文化霸權產生了動搖,漸漸失去人民的同意基礎,解嚴之後,原本就存在於教師族群內的擾動力量匯集起來,向體制進行挑戰。台北教籌會以其民間性格,來推動教師法通過,企望以此達成體制上的改革。
第四章是描述教師會組織運動的發展經過。台北教籌會在前期階段,運用各種資源開創公共領域,促成教師法通過,讓教師會有合法依據。後期工作乃是延續前期公共領域的精神並加以擴展,突顯家長、行政和教師間的三角關係,並在溝通與討論中不斷朝向批判與反省前進。並討論了台北市教師會的成立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以及其在服務與引入資源上所作的努力。最後將各校教師會的運作狀況略加以描述。
第五章說明教師組織中「專業」興「專業自主」所意味的排他性及壟斷性,並藉由「自我組織」模式彰顯一個專業團體的運作,應朝向學習演化及網路管理的特徵。並思考在組織運動過程中,壓迫者與被壓迫者間的關係轉換,如何以對話關係和相互主體性來重新建立起教師的主體性。最後,反省教師責任及教師角色應如何使改革運動再深化,進入日常生活及文化層面。
第六章的結語略述了研究者個人對整個研究的發現及心得,檢討自已的限制及不足之處,並給予後續研究者未來方向的建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398
Creators蔣興儀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