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印度間之經濟合作研究 / A study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 & India葛瑞肯, Galav, Rakes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印度間之經濟合作研究 / Abstract
India and China are part of an abbreviation called BRIC. The term BRIC was first used in 2003 in a thesis published by the Goldman Sachs investment bank that named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as large emerging economies likely to assume key global roles. While China and India are considered emerging economic powerhouses in world as they have witnessed a growth of over 8% in past 5 years, Taiwan had its successful run to become a developed nation through dramatic growth in late 80s to early 90s by first transforming its manufacturing and then moving to service base economy. Famous Business week article of 2005 “Does Taiwan Matters” underlines the posi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Taiwan to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high tech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 Taiwanese companies have done massive investments in China. Some people even question if this too much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business on China is putting Taiwan at some risk. For an Indian, who is studying MBA program in Taiwan,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 and Taiwan has always been point of great curiosity as to what strategies each of these country has adopted in order to boost its economy and how should these two countries position and get benefit form each other in today’s world where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even more paramount than any other sor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Evolution, positions and drivers of India & Taiwan economies focusing on high tech industries
Economic co-operation activities between Taiwan and India in recent years
Purpose of study is also to make further recommendation on the areas where Taiwan & India should increase strategic co-operations and get benefit from this mutual partnership.
|
2 |
臺俄經貿合作關係:機會與挑戰 /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Taiwa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傑尼斯, Kulagin, Deni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Taiwan. The first part addresses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uch relations, discuss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s that affected them.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a clos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period of 1990s – 2000s during which trade between two countries picked. The last part argues the existing inefficiencies (e.g., issues of taxation and shipping) and challenges that are facing businesses of both countries when dealing with each other. Particularly, the current “order in Taiwan, deliver from China” framework of business interaction is addressed. Finally, the paper suggests how existing inefficiencies can be avoided or mitigated so that to potentially increase bilateral trade volume and increase profitability.
|
3 |
商管產學合作之績效管理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余若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居於競爭激烈的產業環境與國際化社會中,欲立於不敗之地,除了必須要擁有堅強的實力外,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更需與時俱進的調整,藉由產學合作,學校可協助企業解決相關問題,更可藉此機會後植其核心能力,使企業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此外,更能引導學術界充沛之資源挹注到產業界,使學校與產業界產生連結,縮小實務與理論之差距並提升競爭力。
本文主要先了解商管產學合作整體之現況,比較商管產學合作與過去產學合作的不同之處,從中萃取出商管產學合作之精華;再來,針對目前商管產學合作所建立之績效指標進行了解,進而建立商管產學合作績效指標之架構,期許未來能有效衡量商管產學合作之效益,進而發揮學界研究能量,並協助業界提升其競爭力。
衡量績效固然重要,但只是協助提升商管產學合作其中的一個環節,具體的效益及產出才是商管產學合作的核心價值,因此於研究最後以一個案,探討商管產學合作之特色、分析其中提升商管產學合作經濟效益之相關作法,及其設定之衡量指標,為未來商管產學合作之績效評估提供可參考的方向。
|
4 |
影響跨國企業合作模式相關因素研究楊宗亮, YANG,ZONG-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新專案開發金額日趨龐大,技術涵蓋領域愈來愈廣,且產品生命週期愈
來愈短,是以各企業為降低風險,逐漸以合作代替對抗,合作策略已取代傳統競爭策
略的觀點。
但以往學者多僅探討不同產業環境下所對應之合作類型,運用之合作策略,或所獲得
之合作利益,片斷而零星。實務運用上容有貢獻或價值,但未能對企業之策略行為有
較深入之瞭解。因此本研究擬針對合作利益、合作策略、合作模式三者相關性做深入
探討,瞭解廠商基於何種目的一合作利益,應採取何種手段一合作策略,及其具體作
為一合作模式。
因本論文目的僅在於了解現有狀況,進而建立理論模式,故採取探索性研究,以深度
訪談方式,選擇汽車、個人電腦及廣告業等三種產業做為研究對象。由第二章之文獻
探討,學者所提出之重要策略構面作為半結構式訪談的參考架構,透過對此三種產業
的發展歷程、產業現況,個別廠商之策略性作為較深入瞭解分析後,導出本論文之理
論雛形,建立產業特質、合作利益、合作策略、合作模式之相關性命題。
本研究結果可供企業經營管理當局擬訂合作策略參考之用。後續研究者,亦可以此基
礎做為實證性研究,或進行合作模式與組織績效等相關性問題之更進一步研究。
|
5 |
亞太經濟合作與我國的角色陳昭如, CHEN, ZHAO-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 |
中外技術合作有效條件及程序之研究-臺灣區機、電、化學、金屬工業之實例徐金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三:
(一)對技術合作廠家之技術合作實況、技術合作成效、及所具備的各種條件,作有系統之描述。
(二)分析業者所具備之財力、人力、經營績效、技術合作各種措施與技術合作成效之關係,以做為政策建議之基礎。
(三)根據研究所得,提出改進有效技術合作之可行性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選擇化學品製造業、基本金屬及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儀器製造業、及電器電子產品製造業四業最近六年(60∼65年)且具有三年以上技術合作經驗之技術合作廠家177家為研究對象。
(二)資料收集:本研究以初級資料為主,次級資料為輔。初級資料之收集以郵寄問卷至樣本廠家,敦請有關人員填妥後利用已貼好回郵之信封寄回,並選擇30家廠商作實地訪問。至於次級資料則以各種研究報告及其他有關之刊物與報導為主。
三、本文內容:
本文計分七章,各章之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之動機、目的、觀念性構架、範圍、方法,及本研究之限制。
第二章為技術合作之概況敘述,說明技術合作之意義及中、日、韓三國技術導入實況之比較。
第三章對技術合作廠家其技術合作成效之實況加以分析。首先選定單位成本變化、品質增進、自製率變化、產品改良或發展、人員訓練成效、市場競爭能力等六項為技術合作成效之指數,逐一分析。其次,再將此六項成效指數綜合成技術合作總成效「指數」,以利於各廠家整體成效之說明。
第四章對本國採行技術合作廠家所具備各種條件之實況加以分析。並選定技術水準、財務狀況、營運能力、人力資源、生產能量等五項為技術合作條件之指數,逐一比較並分析各指數與技術合作成效間之關係。
第五章對技術合作廠商所採行之技術引進程序實況加以分析。並以技術引進之決定,尋覓理想合作對象、合作對象之磋商與合約訂立、技術移轉、技術吸收與發展等五項步驟作為技術合作程序之指數,逐一比較並分析各指數與技術合作成效間之關係。
第六章首先說明我國廠商採行技術合作所發生的缺點,其次說明政府的法令規章及各種鼓勵措施對技術合作之影響,最後表達業者對政府協助技術引進之期望。
第七章為結論—摘要與建議,總結本研究之發現及提出可行性之建議,供業者及政府參考。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之結論與建議詳述於第七章,現僅簡述如下:
(一)結論部份:
台灣區技術合作廠家之技術合作成效,除「產品改良或發展」較有成就外,其他在「單位成本變化」、「品質增進」、「自製率變化」、「人員訓練成效」及「市場競爭能力」等項都不理想,猶待業者加緊努力。
在廠商所具備技術合作條件方面,僅「營運能力」普遍較高外,其他在「技術水準」、「財務狀況」、「人力資源」及「生產能量」等項均未達理想的水準,業者應多充實本身的各種條件。
在廠商採行技術引進程序方面,以「技術引進之決定」及「尋覓理想合作對象」兩項執行較為深入,其他在「合作對象之磋商與合約訂立」、「技術移轉」及「技術吸收與發展」等項工作尚須加強。
(二)建議部分:
政府應加強協助業者廣收各項技術情報,並幫助業者引進高級技術;擴大設定專案基金,積極獎勵投資,輔導建立專業化之衛星工廠,並加強高分子化學、材料檢驗、材料分析等人才之專科教育。
業者應加強員工技術訓練,並成立專責之研究發展單位,積極促進技術吸收與改良;同時改變經營觀念,以國家經濟發展及工業成長為目標,引進嶄新之現代化技術,並建全員工薪給及福利制度,實施員工分紅及認股,以降低員工流動率,解決技術人才缺乏之困難。
國人使用者應改變不信任國產品和崇洋心理,共同節省外匯,加速工業建設。
|
7 |
台灣地區擴大推行合作外銷途徑之研究李仁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8 |
台灣合作農場之研究張讚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9 |
中共區域反恐外交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 A study of China's Anti-terrorism Displomacy with the SCO as the Case曹立平, Taso , Li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對國際安全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長期以來中共對恐怖主義認知並不強烈,反恐在中共外交政策亦未成為主要議題,一是中共具高度國內控制力,二是傳統的軍事安全仍是影響中共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二、在承續鄧小平國際戰略指導下,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領導集團開始思考超越冷戰思維,探索新型安全觀、新型國家關係和區域合作模式,進而推動反恐外交,建立「中國和平發展」、「建設和諧、和平新世界」之良好形象。
三、90年代末,中共率先在週邊區域推動反恐外交,以「上海合作組織」達成「安邊、固本」之戰略目標,除為消解中亞各國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以突破美國與亞太親美國家建立的「扇形戰略」(fan-spread),次之則為其能源戰略佈局。
四、911事件後,中共更順勢將反恐外交延伸至全球層次,建構以美國為中心的雙邊及多邊反恐框架,並藉此期望獲得三項利益,一是防範恐怖主義蔓延新疆地區構成威脅,二是運用反恐開展全方位外交,三是確保北京奧運及世博會安全。
五、由於美國在911事件後國家安全戰略有所變化,以「先發制人」戰略代替以往威脅和遏制戰略,其積極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等中亞地區從事軍擴張及政治介入,等於在地緣戰略上完成北約東擴,導致中共「上海合作組織」功能萎縮,更影響中共西部邊境能源安全,使中共反恐外交上遭受不利。
六、中共未來區域性反恐外交主要走向有六,一深化反恐安全合作事宜;二防止組織內部分化裂解;三經濟發展是未來組織轉型的熱點項目;四「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影響著中共「新安全觀」的生命力;五賡續強化能源安全;六積極進行國際宣傳,強化反恐論述。
關鍵詞:上海合作組織、恐怖主義、東突、新安全觀
|
10 |
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與全球治理蕭光偉, Hsiao, Kua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洲區域情勢的轉變只是全球大環境下的一部分。冷戰時代的結束,使得整個國際情勢的發展更加注重其他非政治、軍事議題,而經濟、社會、種族、人權、環保與文化等諸多議題也納入了國際政治的議題領域內。研究全球化議題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當今許多領域的學者熱烈探討與研究。其中,「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更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成為國際關係領域中的一項新概念。對於全球治理所受到的重視程度,自然容易引起眾人的研究興趣。探究全球治理絕非代表可以掌握未來,但卻得以從複雜無序的世界狀態中理出一條可行的道路,也代表著對傳統國際關係領域的一種拓展與充實。相較於區域層次的歐安組織,由於是歐洲地區參與國眾多且議題涵蓋範圍廣泛的國際組織。在面對冷戰結束後的新挑戰,以及在全球治理趨勢的潮流下,觀察歐安組織與全球治理概念的聯結,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向。
|
Page generated in 0.02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