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7
  • Tagged with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18
  • 17
  • 17
  • 12
  • 11
  • 11
  • 10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共區域反恐外交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 A study of China's Anti-terrorism Displomacy with the SCO as the Case

曹立平, Taso , Li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911事件後恐怖主義對國際安全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長期以來中共對恐怖主義認知並不強烈,反恐在中共外交政策亦未成為主要議題,一是中共具高度國內控制力,二是傳統的軍事安全仍是影響中共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二、在承續鄧小平國際戰略指導下,以江澤民為首的第三代領導集團開始思考超越冷戰思維,探索新型安全觀、新型國家關係和區域合作模式,進而推動反恐外交,建立「中國和平發展」、「建設和諧、和平新世界」之良好形象。 三、90年代末,中共率先在週邊區域推動反恐外交,以「上海合作組織」達成「安邊、固本」之戰略目標,除為消解中亞各國複雜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以突破美國與亞太親美國家建立的「扇形戰略」(fan-spread),次之則為其能源戰略佈局。 四、911事件後,中共更順勢將反恐外交延伸至全球層次,建構以美國為中心的雙邊及多邊反恐框架,並藉此期望獲得三項利益,一是防範恐怖主義蔓延新疆地區構成威脅,二是運用反恐開展全方位外交,三是確保北京奧運及世博會安全。 五、由於美國在911事件後國家安全戰略有所變化,以「先發制人」戰略代替以往威脅和遏制戰略,其積極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等中亞地區從事軍擴張及政治介入,等於在地緣戰略上完成北約東擴,導致中共「上海合作組織」功能萎縮,更影響中共西部邊境能源安全,使中共反恐外交上遭受不利。 六、中共未來區域性反恐外交主要走向有六,一深化反恐安全合作事宜;二防止組織內部分化裂解;三經濟發展是未來組織轉型的熱點項目;四「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影響著中共「新安全觀」的生命力;五賡續強化能源安全;六積極進行國際宣傳,強化反恐論述。 關鍵詞:上海合作組織、恐怖主義、東突、新安全觀
2

上海合作組織十年

周志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就本文撰寫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制、文獻述評、章節安排,並對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之背景與發展做一個概述。 第二章中亞地區的變遷。本章將從中亞地緣戰略地位及該地區成員國之簡史,本章接著點出過去中國及俄羅斯競奪,之後再逐一指出冷戰後中亞五國的轉型情形。 第三章上海合作組織的誕生。首先分析上海五國機制形成緣由,本章接著點出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的沿革,之後再就上海合作組織逐一指出相關組織機構及其架構。 第四章在上海合作組織架構下俄中的競合。主要分析中亞國家其基本國家利益,其在上海合作組織架構下,所採取包括能源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之戰略互動,之後再就中亞五國與中國、俄羅斯及中國、俄羅斯在上海合作組織架構相互競逐。 第五章911事件對上海合作組織之衝擊。主要分析大國與中亞五國之外交互動,及911事件後美國勢力趁機進入,對區域集體安全與反恐發展之戰略互動,及美中俄三國在中亞相互競爭的情形。 第六章上海合作組織之展望。主要分析探討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十年展望與前景,包括該組織從地區安全機制轉變成全球戰略乙環,另點出中國及俄羅斯聯合軍演與該組織角色的變動的戰略作為。 第七章結論。綜合全文探討對台灣的戰略意涵。
3

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

姜禮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列強爭奪的場域。冷戰結束後,中亞五國,即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土庫曼共和國紛紛脫離蘇聯獨立,這一地區因蘇聯勢力退卻呈現「權力真空」狀態,各主要強國及其周遭國家紛紛開展對中亞國家的競逐,中共做為冷戰後的區域強國,自然對中亞地區有著極大的關注。再者,中共與中亞地區的邊界長達三千多公里,新疆內部之少數民族在種族、文化、語言及宗教上與其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在經濟上,中共亦謀藉由與中亞各國關係之推展,得以擴展其市場與戰略資源,同時對於中共的「西部大開發」政策亦多有助益。 故此,中共面對冷戰後地緣政治、經濟的重大變化,勢必要有其因應的新戰略與適當的作為。本論文欲探究的目標有:冷戰後影響中共的中亞戰略之主要因素為何?「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的發展過程及關注之議題;「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情勢與中共的中亞戰略之變化;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的前景與可能面臨的困難。
4

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

張惠卿, Chang, Hui-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初,中亞地區情勢的改變,對鄰近的中國而言難免會對安全環境產 生影響。新興的五個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 吉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及土庫曼斯坦將在中國安全環境上 扮演何種角色,亦受關注。 本文研究目的主探討中國與中亞國家於安全合作上的展望。文中以現實主 義性質的地緣政治為研究途徑,分項說明彼此安全合作實踐情形、檢視實 踐成果,了解其間中國的優勢與限制。 促成彼此安全合作的原因是謀求國家安全,這其中包含新疆民族問題,而 對中國而言,由於中國與中亞地區相鄰,因此還需防範各強權在中亞地區 的勢力佈署,其中,中國特別關注美國的影響力。 基於安全考量,中國與中亞國家展開軍事、政治、經濟等近乎全面的合作 交流,其中,中共又將上海合作組織視為彼此安全合作的代表。軍事上, 建立信心建立措施,希望取得互信基礎;政治上,各部門領導人互訪頻繁 ,期營造互動良好的氣氛;經濟上,中共更力促展開包括能源開採、投資 在內的各項經貿合作,期藉由經貿交流,穩固與中亞國家的各項安全合作 關係。至於中共大力推動、且企圖朝經貿合作為主軸的上海合作組織,則 被中共視為是彼此合作的代表。 然而,中國與中亞國家雖有交流之實,但實際成果經檢視後卻未盡如人意 ,無論於軍事、政治、經濟,甚至是中共引以為傲的上海合作組織均存有 限制,箇中原因則與各國勢力介入、中國實力尚不足、彼此發展存有差異 相關。 總體而言,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關係,有兩項較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雖安全合作頻仍,但實質效果卻有限;二、在有限的實質效果中,企 圖轉以經貿合作為主軸的上海合作組織,經優劣勢分析後,或許是彼此未 來合作較可期待的機會點。亦即至目前為止,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吸引力仍 有限,未來彼此安全合作展望如何,則有賴中國能否成為中亞國家對外關 係中不可或缺的國家。
5

中共與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研究

白慧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是由中亞四個國家、俄羅斯和中國組成的地區性國際組織。該組織的職能是維護地區安全,加強經濟合作,在國際問題上相互支援,促進人文交流。上海合作組織自「上海五國」機制開始,逐步由一個解決邊境問題的國家元首會晤機制發展成為一個國際組織,實現由安全合作到以經濟為中心的廣泛合作。中國關於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落實到中亞成為構建「和諧地區」的目標。 中亞是中國的重要周邊,既有重要戰略地位,又有豐富資源,可為中國發展提供能源和市場支援,是中國重點經營的戰略要地,也是大國博弈的舞臺。以加強政治軍事互信和打擊三股勢力為契機催生的上海合作組織,中共持續促成組織內政治協商、經濟互利、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對構建和諧中亞發揮主導作用,在推廣「上海精神」中,開啓地區安全穩定的新型國家關係,新型安全觀,新型區域合作模式。但在發展進程中仍存在諸般內部矛盾,機制不暢,增員以及如何與國際和地區組織加強合作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6

上海合作組織:中共新安全觀的體現

高中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在本質上改變了中共與中亞國家的背景與結構關係。雙方因為地緣的關係而有了更密切的交往。於此同時,中共在安全觀也有了實質上的變化;由以往強調軍事為主的傳統安全,逐漸轉而關注新興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上。「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是中共新安全觀的基本內容,主張將安全的認知從傳統的軍事領域擴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範圍亦從國家延伸至整個國際社會。在實踐安全的途徑上面,主張合作安全。特點再以信任取代猜疑,以對話取代對抗。新安全觀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透過經濟、政治、軍事對話等方式求得共同安全。 由上海五國到上海合作組織將近10年的發展,可以很明確發覺中共在以經濟發展為主軸的前提下,對安全的評估及政策有了重大的變化。新安全觀的核心價值在上海合作組織有了具體的實踐,該組織也為中共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7

上海合作組織的經貿合作研究 / A study of SCO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邱惟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上海合作組織起源於1996 年4 月,俄中哈吉塔五國元首於上海會晤,會談 的本意是為解決蘇聯解體之後各國家間邊境裁軍問題而非經貿合作,2001 年上 海五國加入烏茲別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之後上海合作組織產生了質的變化,各 成員國元首們倡議進行全面性的合作。於經貿合作方面,2003 年9 月上海合作 組織成員國簽署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其中最重要的是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將推展於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實施貿易投資便利化,並訂定 出能源、交通運輸、電信、農業、旅遊等領域,為優先合作方向。本研究試圖透 過引力模對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對外貿易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以檢證上海合作 組織的經貿合作至今對於各成員國的影響程度。
8

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俄在中亞的競逐

蔡忠誠, Tsai,Chung-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亙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獨立,其獨特的地理環境、蘊藏量豐富的油氣資源,引發強權競相與中亞諸國發展多邊關係,中亞地區亦成為國際地緣政治的新焦點。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以反恐之名打擊阿富汗塔里班政權,並順勢將勢力延伸至中亞地區,實現其長期以來謀求在該地區的主導權。中亞地區位居中俄的戰略要域,美國勢力直接進入俄羅斯後院及中共戰略後方,造成地緣戰略擠壓,並引發美中俄的石油資源爭奪與競合。 從國家利益角度審視美中俄在中亞的競逐,研究發現,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俄在中亞地區已漸成浮動中的平衡,「浮動」是指三者之間因權力拉扯而造成影響力消長,但是,基於共同的利益必須維持平衡,以促進中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此外,未來影響中亞地區戰略格局的主要因素,在於中俄質疑美軍長駐中亞的「正當性」,以及中俄對美軍長駐中亞的容忍程度,這些認知落差將是美中俄是否能在中亞地區進行戰略性對話的關鍵因素。
9

中共開展「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與評估之研究

耿靜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中國區域發展策略由平衡轉為傾斜,由強調公平轉為追求效率。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原有良好經濟基礎及區位優勢,率先獲得發展。惟在東部經濟高度發展同時,使得東、中、西部的區域差距急速擴大。中共在一九九九年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不但是重大經濟政策,也是重要政治決策,當然也關係到能否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 西部是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最為集中的地區,長久以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以及民族共同發展就是中共宣揚其民族政策的口號。經濟被視為解決民族問題的靈藥,因此,藉經濟開發以促進民族關係的融合發展應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另一目標。由於西部開發與少數民族間的關係密切,所以,此一戰略能否成功繫於西部地區各民族間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間關係是否和諧。 九○年代中期後,中共積極致力睦鄰外交政策,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廿世紀初開始倡導新安全觀,強調安全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西部的地理位置,從國內的視覺看,具有邊緣性、邊際性和鄰邊性的特點,從全球的視覺看,西部地區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優勢。藉由與毗鄰國家經濟結構的互補與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相似,為中共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良好條件。 中國的自然資源不如想像的豐富,許多資源或已接近枯竭期,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已因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而成為能源進口國家。對其國家持續發展來說,資源缺乏的問題將是未來制約中共經濟成長與「和平崛起」目標達成的不利因素。有鑒於能源將是下個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如何儘早規劃開放具有豐厚能源的西部地區,以確保能源供給的穩定,自然是關鍵的戰略課題。 中共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江澤民在會中明確指出「縱觀全局,廿一世紀頭廿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和平崛起至關重要。如果中國能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二○○○年翻兩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那麼中國就可以真正實現和平崛起。 本論文研究重心在於中共為能達成西部開發戰略目標,藉由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10個五年計畫(亦「十五計畫」),開展有關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教育、扶貧及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等各項改善措施。在政策執行期間,中共所面臨的制約與挑戰。以及檢視西部開發政策執行迄今,與中共所欲達成的戰略目標逐一比較,以及執行成效與所獲得的初步成果。
10

中共的多邊外交─「上海合作組織」案例研究

劉建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出現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與土庫曼五個新興國家。中亞不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傳統上屬於俄羅斯勢力範圍的地區,並與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國際強權為鄰,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區,自然吸引各種國際勢力競相進入。911事件後,美國軍事力量正式進駐中亞,使其得以牽制俄羅斯與中國,中亞地區再次成為國際政治中的焦點。 本論文首先探討多邊外交的由來、理論與優點,接下來以冷戰後中共與中亞國家多邊外交合作關係為重點,討論中共採取多邊外交的活動,從一開始運用邊界安全談判為起點,與中亞國家逐漸進行全方位的合作與發展,進而提升至政治、軍事以至於經濟領域。 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成立於2001年新興的國際組織,成員國涵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塔吉克。本文透過「多邊外交」的框架,來觀察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與前景;首先,本文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以觀察各成員國為解決共同問題的實際運作情形,以及介紹上海合作組織的組織結構。同時,探討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基礎,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是各國間基於共同利益與解決共同問題所形成的結果,並進一步透過多邊外交的架構來分析成員國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後的合作成果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共與中亞國家的第一次「接觸」場合,也是第一個合作對話的管道,從2001年以降所達的共識,及成果,顯見雙方之外交互動已有明顯的增加趨勢,其所轉變的多邊外交實質內容與彰顯的安全合作意義,便是本篇論文研究重點,因此本文重點在介紹「上海合作組織」,與「上海合作組織」在中共多邊外交中所表現出的重要性與代表性。 本篇論文即在此上述國際情勢背景下,試圖瞭解冷戰前後中共外交政策及其戰略環境之演變,進而據此解釋為何中共改變其過去的外交原則與方向,轉而與其周邊國家所進行之多邊外交互動,另外試圖從上海合作組織出發,為中共的多邊外交做一討論與預測。最後本章總結研究結果,提出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48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