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2
  • 29
  • 3
  • Tagged with
  • 32
  • 32
  • 18
  • 17
  • 17
  • 14
  • 14
  • 14
  • 13
  • 13
  • 13
  • 13
  • 13
  • 12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

姜禮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列強爭奪的場域。冷戰結束後,中亞五國,即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土庫曼共和國紛紛脫離蘇聯獨立,這一地區因蘇聯勢力退卻呈現「權力真空」狀態,各主要強國及其周遭國家紛紛開展對中亞國家的競逐,中共做為冷戰後的區域強國,自然對中亞地區有著極大的關注。再者,中共與中亞地區的邊界長達三千多公里,新疆內部之少數民族在種族、文化、語言及宗教上與其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在經濟上,中共亦謀藉由與中亞各國關係之推展,得以擴展其市場與戰略資源,同時對於中共的「西部大開發」政策亦多有助益。 故此,中共面對冷戰後地緣政治、經濟的重大變化,勢必要有其因應的新戰略與適當的作為。本論文欲探究的目標有:冷戰後影響中共的中亞戰略之主要因素為何?「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的發展過程及關注之議題;「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情勢與中共的中亞戰略之變化;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的前景與可能面臨的困難。
2

蘇聯少數民族問題--中亞地區研究

李玉珍, LI, YU-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境內少數民族問題在其內政上是一個影響重大,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其境內民 族繁多,要做全盤的研究,可能無法深入探討,故本論文擬以中亞地區做為個案研究 的主題。 論文計分七章,約九萬言: 第一章緒論。說明「少數民族」的定義,少數民族問題的發生,及蘇聯境內少數民族 ,並說明選定此一研究範圍的文義所在。 第二章中亞的民族分佈及其早期與俄國的關係。從地理上說明中亞各回教民族的分佈 ,從歷史上說明他們的民族起源、成立政權的經過、其文化背景等。俄國與中亞的關 係發展則是本章重點所在。從雙方早期的接觸,到有計劃地征服中亞為止。 第三章俄共早期民族政策對中亞民族的衝擊。討論早期俄共民族政策對中亞民族的影 響,這些政策對中亞經濟、社會及文化型態的影響深遠。 第四章中亞民族的反俄及民族力量的評估。探討帝俄時期及早期蘇維埃時期的中亞民 族運動,並對中亞民族主義的力量作一評估。 第五章現代化政策的影響。討論蘇聯推行現代化的一些目的,及對中亞所造成的影響 。 第六章中亞在蘇聯外交政策上的運用。探討中亞民族在蘇聯外交政策上竹運用,主要 是討論蘇聯當局在增進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時,如何運用中亞民族。 第七章結論。
3

「九一一」後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

羅福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地區國家,在前蘇聯解體後紛紛獨立,積極對原有的政治體制及經濟體制進行改革,以圖融入國際體系,確保其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中亞位於歐亞大陸腹地,戰略位置重要,是連接歐亞大陸的走廊,被喻為「第二個中東」和「本世紀的能源基地」。 獨立後的中亞國家變為國與國間的關係,互相簽訂了友好條約及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協定。五國亦分別與歐美西方大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給它們帶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中亞五國都奉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雖然各國的外交重點並不完全一樣,但保持與世界各國友好關係的基本方向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對中共而言,此地區更形重要,就地緣戰略、國家安全戰略、能源戰略與經濟戰略的角度看,都具有正面的意義。然而隨著911事件,美國以反恐怖戰爭為名,將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地區,無異是在中共的後院部署了軍事力量,甚至對「上海合作組織」形成挑戰。不僅如此,世界各強權國家亦因中亞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爭相介入中亞地區事務及經濟援助,期能獲得利益,因而對中共的中亞政策形成衝擊。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在911後,因美國軍事力量進入中亞國家,另外世界和主要大國將勢力也伸入中亞地區,對中共形成一定程度的挑戰,在此一挑戰下,中共採取對中亞國家的外交政策為何? / The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region became independent one by one after Soviet Union crumbled. They tried hard to reform their origi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s, seeking to integrate into international systems to ensure their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ests. Central Asia region is an area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for connecting Euro-Asian continents, which has been so called as " the second Middle East: and Energy Base of the Century". As independent states, the five Central Asian nations signed treaty of friendship and economic and culture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each other. They also established friendly foreign relationship with Western leading powers, bidding to bring about tremendou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or their own countries. In addition, they all pursued comprehensive foreign policy. Although the keynotes of their foregin policy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maintaining amicable relationship with global nations is their common goal. This region is vital for China's national interest in view of its geographical, energy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Nevertheless, in the aftermath of 911, the U.S. stepped in Central Asia region with its military force via initiating war against terrorism. China regarded America's act as deploying troops in its backyard, which even caused a threat to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Moreover, the other big powers all over the world strived to intervene in Central Asian region affairs and offer their economic aids to gain profits from abundant petroleum resources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ese situations affected China's policy toward Central Asian. This thesis aims at discuss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Central Asian nations after 911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made by Americans military force and other big power's intervention
4

中亞新舊勢力的競爭:以天然氣為例 / Old and rising players in Central Asia:The case of natural gas

盧明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1991 led to the creation of five new states in Central Asia. These states: Kazakhstan, Uzbeki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Kyrgyzstan, have become both the object of international rivalrie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sources of new political forces as they act to enlarge their independence in world poli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new and old forces in terms of natural gas in Central Asia. This thesis shows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of Central Asian States (CAS) to develop their own energy sector.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ose states in Central Asia which possess significant stocks of hydrocarbons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export oil and gas: Kazakh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Furthermor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lain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s by means of a geopolitical approach. /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1991 led to the creation of five new states in Central Asia. These states: Kazakhstan, Uzbeki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Kyrgyzstan, have become both the object of international rivalries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sources of new political forces as they act to enlarge their independence in world poli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new and old forces in terms of natural gas in Central Asia. This thesis shows conditions and obstacles of Central Asian States (CAS) to develop their own energy sector.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ose states in Central Asia which possess significant stocks of hydrocarbons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export oil and gas: Kazakh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Furthermor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lain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s by means of a geopolitical approach.
5

冷戰後中國的中亞政策:美國反恐戰爭後的影響

黃心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在1991年的崩解,造成境內各加盟國的獨立,蘇聯南部的哈薩克與中亞其他四國也重新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蘇聯時期是以「中亞與哈薩克」(Srednyaya Azia i Kazakhastan: Middle Asia)稱呼該地區,中亞五國元首在1993年1月中亞五國首腦會議中,通過一致使用「中亞」(Central Asia)一詞做為地區統稱。 故以下本文所指的中亞五國是包含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以及塔吉克五個共和國。中亞五國宣佈獨立後,中國政府在1992年旋即承認中亞五國的獨立,並且派出高規格的政府代表團出訪,顯示中國政府相當重視與中亞國家的關係,其主要原因在於中亞地區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三國與中國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同時與中國的新疆地區邊界存在許多跨境民族,因此中亞地區的形勢變化與中國密切相關。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接合處,連接中國、俄羅斯、高加索與西亞,乃至歐洲,深具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亞五國的獨立,外界首先注意到的是本地區的能源蘊藏豐富,據估計裡海(Caspian)地區的石油蘊藏約占全球8%,天然氣蘊藏量約占全球4.3%,其他例如水資源、稀有金屬等蘊藏量充沛,亦使得中亞地區在國際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水漲船高。 分析未來中國的中亞政策,必須從政治軍事安全合作、經貿合作領域以及全球戰略的角度切入;政治軍事安全合作領域上,中國與中亞國家從上海五國定期會晤機制開始,便有良好之互動經驗,中國將中亞視為穩定後院,西部安全環境穩定之餘,將有利於中國早日實現邁向海洋的東進政策。此外共同反對三股勢力也是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重心之一,對中國新疆地區情勢之穩定與否具關鍵性影響。中國與中亞的經貿合作,主要分為能源合作與雙邊貿易關係,中亞地區蘊含豐富能源,若能為中國所用,將可解決中國在經濟蓬勃發展過程中能源吃緊之難題,而雙邊經貿關係的開展,一方面中國新疆地區經濟獲得改善,一方面中亞可從中國取得經濟體制平和轉換之經驗,創造雙贏局面。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切入,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在中亞地區取得若干軍事基地,此舉改變了中亞地區的戰略環境,美軍駐紮中亞接鄰中國新疆最近的距離只有數十公里,對中國西北邊界安全造成不小的壓力。但美中關係仍須加入衡量其他因素,相信在未來二十到三十年間,中國將不會直接挑戰美國在中亞的政策;主要原因是中國領導人一向視中美關係為中國外交關係的「重中之重」。中國雖然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大國,但是綜合國力遠不及美國,不管是政、經、軍領域均與美國有相當差距,不宜貿然正面挑戰美國。故可以預期中國日後的戰略設計將致力尋求與美國發展穩定、協作的友好關係,不到最後關頭,必然不會輕易地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大環境沒有正面挑戰美國的能力;從區域層次分析,中美兩國在中亞地區的共同利益,特別是反恐合作,美國憂慮中亞地區的恐怖主義肆虐,危及美國本土安全,中國則不喜見到中國境內的疆獨勢力以中亞地區為庇護所,故中美以反恐為合作基礎,開啟在本區域合作之先例,對雙方均有益處。
6

中亞地區中俄關係之研究: 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整合的機遇與局限 / A study on Sino-Russian relations in Central Asia: opportunities and limi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OBOR and EEU

岳斐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都強調唯物主義、權力平衡和自身利益的重要性。由於現實主義的框架,大多數學者形容中俄兩國之間的關係多傾向於衝突對立。此篇質化研究的目的是從建構主義的角度研究中俄兩國在中亞國家間的關係,並找出兩國在中亞國家間的所扮演的角色認同和利益關係。 身份認同並不是一夜之間能創建的; 因此本研究會從蘇聯解體開始,至中亞近期的發展來分析身份認同的創建過程。 本質話研究是基於初級和次級研究來做分析。除了分析學術文章和書籍外,本研究還將分析官方政府的報告,並依據不同主題來做分析。本研究將根據Alexander Wendt 在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99)一書中所建立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作為研究基礎。 根據Wendt的文章中設定集體認同和集體利益是過程中的因變量。 集體認同的出發點是對待另一方的利社會態度,且這取決於相似的社會的類型和角色認同的相似之處。中俄兩國在上述身份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 在“一帶一路”倡議案例研究中,本文將分析兩國在這一項目中的利益糾葛。 根據Alexander Wendt的社會建構主義模型,本文將分析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來判斷同質性、相互依存性、共同命運和自我約束這些自變量如何影響集體認同的產生。 / Majority of scholars describe Russia-China relations as prone to conflict due to realist framework. Realism and neo-realism both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materialism, balance of power and self-interest. The aim of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s to research Russia-China relations in Central Asia from a constructivist viewpoin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what kind of role identities and interest play in Russia China relations in Central Asia. Identities are not created overnight; this is why I find it necessary to analyse the identity creation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ending with the most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Asia.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based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terials. Besides scholarly articles and books, I will also analyse official government reports and studies written on the subject matter. I will research the dat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created by Alexander Wendt in the book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999). According to Wendt collective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are dependant variables in the proces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collective identity is prosocial attitude towards the other,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corporate, type and role identities. In Russia’s and China’s case both countries share a lot of similarities in the aforementioned identities. In the case study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Eurasian Economic Union, I will I analyse both countries interests regard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projects. Based on Alexander Wendt’s models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I will analyse how identities and interests influ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or hinder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Eurasian Economic Union in Central Asia.
7

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羅國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地區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各種力量角逐的焦點,中亞國家為了維護其國家利益,均採行「全方位與平衡」的對外政策,致使世界各國得以順利的進入中亞。中亞國家與中共有著3000多公里邊界接壤的地緣關係,是中共西北方重要鄰國,在維護邊界安全與能源需求的利益考量下,中共積極介入中亞事務。近年來,由於中共威脅論的負面影響,中共開始提倡和諧世界觀,並具體推動睦鄰外交政策,採取雙邊或多邊途徑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中共的中亞外交,便在和諧世界觀的引領、睦鄰外交政策規範下展開,並藉由「上海合作組織」來實現。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為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因邊境問題談判於1996年建立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2001年烏茲別克加入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成為區域性國際組織。中共利用地緣優勢,以該組織為平台,全面加強與中亞各國的雙邊與多邊合作,以增強政治互信,不僅可以保障其經濟、能源、反恐及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有助於建立穩定、和平與和諧的周邊環境,又可以遏止美國的戰略圍堵。上海合作組織是唯一在中共境內成立、以中共城市命名、總部設在中國大陸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也是中共在中亞地區唯一參與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因此,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成為中共中亞外交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共看待中亞問題,已經把上海合作組織包括在內,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已經是中共中亞外交的規定任務。本文試圖藉由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研究,以瞭解中共中亞外交政策及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亞、中共中亞外交、上海合作組織、地緣政治。 / Due to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Central Asia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region which several great powers would contend in. Therefore, countries in the Central Asian adopts "all-rounded and balanced" foreign policy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national benefits, which results in the smooth access to Central Asia area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more than 3000 kilometers of contiguous areas and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its border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from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the Chinese Communist bega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world view and specifically carry out the good neighbor policy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by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way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s formerly known as the "Shanghai Five" meeting mechanism between Chinese Communist and Russia, Kazakhstan, the Kirghizia and Tadzhikistan due to border issues in 1996. In 2011, Uzbekistan joined,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us become a reg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hinese Communist uses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 and take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 a platform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enhance mutual political trust. In this way, not only the various benefits from the economy, energy, anti-terrorism to security could be protected, the influence Chinese Communist has in Central Asian region could be expanded and consolidated, then it could be helpful in establishing a stable,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moreover, curbing the strategy containment of U.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s so far the only reg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established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named aft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cities and headquartered in mainland China. Moreover, it is the only Central Asia reg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has participated in. Therefore,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 Diplomac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mandated tas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 Diplomac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n foreign policy by researching into the cas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 Keywords: Central Asia,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n diplomacy,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Geo-politics.
8

中共「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

李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作為冷戰時期圍堵共產陣營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下簡稱北約),似可在作為敵對的華沙公約組織瓦解後而解散。但是,北約非但未解散,其成員國不僅愈有擴大趨勢,組織功能也從冷戰期間著重被動性防禦、威嚇敵對勢力,改為主動以軍事行動干預冷戰後出現的區域局部衝突。1990年北約在倫敦召開首腦會議,會上通過《倫敦宣言》,明確宣佈北約將不因華沙的解體而解散,且在1991年5月相繼召開國防部長和外長會議,商討北約在冷戰後的地位及作用。與會國一致認為應對北約軍事作出調整,決定向中東歐國家提供某種程度的安全保護,並提出廣泛的合作計劃,以擴大北約的政治作用。為因應冷戰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北約16個成員國在1991年底提出「新戰略概念」(New Strategic Concept),將經濟、社會與環保等因素列為新增的國防政策,執行層面上除了包含原先具有的集體防衛能力,又列入對話、合作方式, 並至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大會上通過「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得以完善。「二十一世紀新戰略觀」與以往北約戰略最大的不同,在於北約職權的範圍擴大到非會員國,由被動的防禦轉為以足夠的武力積極維持和平,顯現其本質已有相當大的改變。北約已將組織功能朝向因應危機處理的方向發展,逐漸成為具備主動、多元化的政治、軍事防衛體系。   北約擴展在多數學者眼中,其目的除了解決冷戰後中東歐國家民族衝突、走私、販毒與核武安全等日益嚴重問題外,戰略意圖則在於防範俄羅斯的再次興起造成歐洲安全上的恐懼,因此欲藉由廣納與俄羅斯鄰近的中東歐國家與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填補蘇聯瓦解遺留的真空地帶。 1995年北約公布《東擴可行性研究報告》,明確提出加入北約的條件和步驟,規定欲加入北約的國家必須滿足五項條件。 1996年12月北約舉行外長會議,正式宣佈北約擴展時間表,確定在1999年以前納入第一批新成員國家。1997年北約馬德里高峰會宣佈邀請波蘭、匈牙利、捷克參與入會談判,而在1999年北約成立50週年時,三國正式成為首批加入北約的原華沙會員國。由於北約的擴展計劃一直以來就遭受俄羅斯的反對,尤其強烈反對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入會,因此1994年發展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Partnership for Peace,簡稱PFP), 便成為北約與中東歐、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國家增進交流的第二軌道,以緩和俄羅斯境內民族主義者的強烈反對,期望藉由軍事合作增進相互了解,促進這些國家的軍事、民主化發展,作為日後加入北約的準備。   因此,以往對於「北約擴展」的研究,學者的看法多是著重對俄羅斯的衝擊。以中國大陸為例,1999年以前對北約擴展的探討,多是附加在探討中俄關係的進程上。學者指出,促進1990年代中期「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的外部因素,其一在於中俄雙方認為美國藉北約擴展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另外則是以1996新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牽制中共,東西包夾方式圍堵中俄。 中共的戰略因此以東南沿海的戰略部署作為第一要務,可見北約擴展對中共的衝擊不敵《美日安保條約》的迫切威脅性。不過,1999年北約出兵南斯拉夫,炸毀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則喚醒中共對北約擴展的重視。經媒體大幅報導後,中國大陸的報章期刊不僅可見情緒性的文章批評北約暴行,學者從國際法、戰略層面探討北約出兵行動、組織演變等, 幾乎如出一轍將北約與美國劃上等號,視北約為美國建構單極世界體系的工具。大使館遭到北約轟炸,引發中共國內對於國際戰略、「和平與發展」、「韜光養晦」、對美「不搞對抗」綱領的強烈質疑,各種反西化、反全球化、反對私有化市場改革的「左傾」勢力,大有與民族主義情緒結合,挑戰冷戰後整體外交方針的趨勢。 因此,認為以美為首的北約在「中國威脅論」的影響下,將中共視為取代俄羅斯的新圍堵對象,而美國更深用意在於建構單極霸權。   除了喚醒中共對北約在冷戰後組織演變及擴展的認知外,就地緣政治而言,中共認為北約擴展的目標不僅限於歐洲。由於東鄰中國大陸的中亞地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隨著蘇聯瓦解造成中亞地區的戰略真空,各大國紛紛意圖填補,其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也令各大國勢力尋求有利位置。西方勢力便以北約作為前進中亞的突破口,藉由與中亞各國建立「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積極與中亞國家發展多邊安全合作。中共認為北約的「亞洲化」趨勢目的在於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部局,將擴展觸角伸向中亞,一是為控制中亞、高加索地區的油氣生產和運輸,二則為填補中亞地區的「權力真空」,奪取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不僅可以打通連接北約與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在歐亞大陸建立安全體系,並以中亞地區為地緣政治支點,北約擴展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抵制俄羅斯的復興、防止伊斯蘭教義派的滲透以及遏制中國大陸的崛起。 尤其911事件後,北約為配合美國的反恐行動,將反恐列為二十一世紀新任務之一,在鄰近阿富汗之中亞地區的軍事部署與軍事合作勢必將更為密切。中共因而擔心,北約在全球輿論的支持下,藉由打擊恐怖主義,鞏固在中亞地區的勢力,進而將北約腹地向東直逼中國大陸西部疆域,更為壓縮中共的戰略空間與衝擊在中亞地區的利益。不僅在戰略上對西部邊界形成軍事威脅,對中共構成戰略進逼之勢,北約是否會以「科索沃」模式干預中共境內的分離運動問題,也令中共倍感威脅。   由於中共「新安全觀」的制定背景基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蘇聯瓦解令中共調整傳統的安全觀,在大規模軍事戰爭發生的可能性大幅降低的認知下,中共調整其國家安全利益,強調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以因應冷戰後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中共因此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以雙邊外交與多邊外交擴大與各國的交往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以構築發展「四化」的穩定環境。不過,國際環境並未如中共預期,除了冷戰期間潛藏的地區衝突、熱點一一浮現之外,「中國威脅論」的興起令中共深感遭受國際圍堵。因此,在1999年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一事發生後,中共如何因應北約擴展、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為何?「新安全觀」是否遭到挑戰與調整,都是本文探討的焦點。
9

冷戰後中國與中亞五國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

張惠卿, Chang, Hui-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初,中亞地區情勢的改變,對鄰近的中國而言難免會對安全環境產 生影響。新興的五個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 吉克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及土庫曼斯坦將在中國安全環境上 扮演何種角色,亦受關注。 本文研究目的主探討中國與中亞國家於安全合作上的展望。文中以現實主 義性質的地緣政治為研究途徑,分項說明彼此安全合作實踐情形、檢視實 踐成果,了解其間中國的優勢與限制。 促成彼此安全合作的原因是謀求國家安全,這其中包含新疆民族問題,而 對中國而言,由於中國與中亞地區相鄰,因此還需防範各強權在中亞地區 的勢力佈署,其中,中國特別關注美國的影響力。 基於安全考量,中國與中亞國家展開軍事、政治、經濟等近乎全面的合作 交流,其中,中共又將上海合作組織視為彼此安全合作的代表。軍事上, 建立信心建立措施,希望取得互信基礎;政治上,各部門領導人互訪頻繁 ,期營造互動良好的氣氛;經濟上,中共更力促展開包括能源開採、投資 在內的各項經貿合作,期藉由經貿交流,穩固與中亞國家的各項安全合作 關係。至於中共大力推動、且企圖朝經貿合作為主軸的上海合作組織,則 被中共視為是彼此合作的代表。 然而,中國與中亞國家雖有交流之實,但實際成果經檢視後卻未盡如人意 ,無論於軍事、政治、經濟,甚至是中共引以為傲的上海合作組織均存有 限制,箇中原因則與各國勢力介入、中國實力尚不足、彼此發展存有差異 相關。 總體而言,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安全合作關係,有兩項較值得注意的現象: 一、雖安全合作頻仍,但實質效果卻有限;二、在有限的實質效果中,企 圖轉以經貿合作為主軸的上海合作組織,經優劣勢分析後,或許是彼此未 來合作較可期待的機會點。亦即至目前為止,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吸引力仍 有限,未來彼此安全合作展望如何,則有賴中國能否成為中亞國家對外關 係中不可或缺的國家。
10

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

劉守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11事件」改變了世人對戰爭型態的觀感,同時促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這個恐怖攻擊事件使得當前國際大國們齊一口徑,同聲譴責與撻伐恐怖主義,因此堅定了美國消滅國際恐怖主義及遂行反恐戰爭的決心,美國總統布希並強調,為了保護美國免遭恐怖分子的襲擊,必要時美國將實施「先制攻擊」。而公然支持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當然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的首役目標。隨著反恐戰爭的節奏,美國順勢將美軍前送歐亞大陸建立橋頭堡,以保護美國在當地的利益,進而拓展其全球戰略佈局。 中亞五國因為前蘇聯的解體,各國雖獲主權獨立的地位,但經濟上卻持續地衰退。後冷戰時期中亞各國挾其豐厚的能源優勢,開展其「經濟外交」的政策,援引外國的資金與技術,以改善國內的經濟景況。惟中亞各國的政經情勢仍飽受地區的民族極端主義、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的威脅,呈現不穩定狀態。 後冷戰時期迅速崛起的中共,無論從地緣戰略或是經濟安全戰略來看,中亞地區的穩定將被中共視為影響國家利益的重要環節。尤其在中共「新安全觀」形成後,積極推動的「上海五國」至「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的建構,從邊界糾紛、裁軍等安全問題,擴展至地區經貿合作的議題,皆顯示中共日益重視西部邊境的安全。 當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在中亞地區並行推動時,歐亞大陸的權力平衡板塊也立即受到擠壓與變動。美「中」兩國的國家利益在中亞地區所產生的競合效應,對區域穩定將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如中亞各國協助美國「反恐」,使各國立即獲得資金的援助,而在地緣上與中亞緊鄰的中共,則藉著未來「新絲路」的潛在商機,吸引中亞各國的經貿合作。未來美「中」兩國在中亞地區的競合關係,將隨美國反恐戰爭及「上海合作組織」的運作而持續發酵。

Page generated in 0.01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