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

姜禮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列強爭奪的場域。冷戰結束後,中亞五國,即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土庫曼共和國紛紛脫離蘇聯獨立,這一地區因蘇聯勢力退卻呈現「權力真空」狀態,各主要強國及其周遭國家紛紛開展對中亞國家的競逐,中共做為冷戰後的區域強國,自然對中亞地區有著極大的關注。再者,中共與中亞地區的邊界長達三千多公里,新疆內部之少數民族在種族、文化、語言及宗教上與其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在經濟上,中共亦謀藉由與中亞各國關係之推展,得以擴展其市場與戰略資源,同時對於中共的「西部大開發」政策亦多有助益。 故此,中共面對冷戰後地緣政治、經濟的重大變化,勢必要有其因應的新戰略與適當的作為。本論文欲探究的目標有:冷戰後影響中共的中亞戰略之主要因素為何?「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的發展過程及關注之議題;「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情勢與中共的中亞戰略之變化;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的前景與可能面臨的困難。
2

中共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

潘君德, Pan , Bre-C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自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 為強化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四國的邊界安全和互信機制,1996年4月,五國元首聚集在上海舉行會晤,創建了「上海五國」會晤機制。而後,逐年會晤召開,2001年6月15日更將「上海五國」機制改為「上海合作組織」,並吸收烏茲別克為成員國。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隨著中共綜合國立持續增長,周邊國家以及世界主要大國對中共崛起可能帶來之威脅充滿疑慮,中共因而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之新安全觀,並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付諸實踐。 中共試圖由結盟策略的運用來擠壓美國、日本兩大強國在東亞地區的既有勢力,進而達到區域強權的目標。中共雖一再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卻又同時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指的即是美國。因此,中共在新安全觀理念成立下的對外多邊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便值得關注、探討。 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國際強權為追求全球霸主的地位,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911事件後美國正式取得駐軍中亞的機會,宣告美國的地緣政治勢力進駐中亞。 中亞國家作為強權競逐的場域,雖然加入俄羅斯和中共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卻也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本身最大的地緣政治利益。面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經略,中共和俄羅斯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來抗衡美國侵略中亞的壓力,一場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新的國際格局」就此展開。
3

中共在中亞地區能源開採之研究

胡敏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內容可區分為三部分、六章。 第一部分,為「導論」一第一章。其要項有: 一、研究目的:主在解答中共能源供需問題、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發之策略、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採之戰略涵義及對中亞國際情勢之影響。 二、研究範圍:研究的時空範圍,主要起自1992年申亞五國獨立建國至2001年止。研究國家主要以中亞主要產油國家及俄羅斯為對象。 三、研究方法:採現貿主義的國家利益與理性決策模式等途徑為主。 第二部分,為「理論實踐的現況研究」。 一、中共能源供需現況與解決途徑之研究與說明,作為論文的第二章。 二、中亞地區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及其能源儲藏現況與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地位及爭端因素,作為論文第三章。 三、中共參與中亞能源的實際作為與開發,對其國家利益之影響,作為論文的第四章。 四、從中亞國際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層面,說明中共在開採中亞能源對此地區所造成的影響,作為論文第五章。 第三部分,為「結論」一第六章,其要項有: 一、中共成為中亞地區重要的權力角逐者。 二、中共利用國際聯盟以發展「大西部開發計畫」。 三、「中」美俄在中亞地區仍將處於爾虞我詐。 四、安全問題仍將是中共外交政策的重心。 五、中共與中亞國家政治、經濟與安全機制建構將不利於中華民國。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