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姜禮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列強爭奪的場域。冷戰結束後,中亞五國,即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土庫曼共和國紛紛脫離蘇聯獨立,這一地區因蘇聯勢力退卻呈現「權力真空」狀態,各主要強國及其周遭國家紛紛開展對中亞國家的競逐,中共做為冷戰後的區域強國,自然對中亞地區有著極大的關注。再者,中共與中亞地區的邊界長達三千多公里,新疆內部之少數民族在種族、文化、語言及宗教上與其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在經濟上,中共亦謀藉由與中亞各國關係之推展,得以擴展其市場與戰略資源,同時對於中共的「西部大開發」政策亦多有助益。
故此,中共面對冷戰後地緣政治、經濟的重大變化,勢必要有其因應的新戰略與適當的作為。本論文欲探究的目標有:冷戰後影響中共的中亞戰略之主要因素為何?「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的發展過程及關注之議題;「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情勢與中共的中亞戰略之變化;冷戰後中共的中亞戰略的前景與可能面臨的困難。
|
2 |
中共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潘君德, Pan , Bre-C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自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
為強化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四國的邊界安全和互信機制,1996年4月,五國元首聚集在上海舉行會晤,創建了「上海五國」會晤機制。而後,逐年會晤召開,2001年6月15日更將「上海五國」機制改為「上海合作組織」,並吸收烏茲別克為成員國。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隨著中共綜合國立持續增長,周邊國家以及世界主要大國對中共崛起可能帶來之威脅充滿疑慮,中共因而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之新安全觀,並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付諸實踐。
中共試圖由結盟策略的運用來擠壓美國、日本兩大強國在東亞地區的既有勢力,進而達到區域強權的目標。中共雖一再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卻又同時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指的即是美國。因此,中共在新安全觀理念成立下的對外多邊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便值得關注、探討。
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國際強權為追求全球霸主的地位,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911事件後美國正式取得駐軍中亞的機會,宣告美國的地緣政治勢力進駐中亞。
中亞國家作為強權競逐的場域,雖然加入俄羅斯和中共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卻也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本身最大的地緣政治利益。面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經略,中共和俄羅斯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來抗衡美國侵略中亞的壓力,一場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新的國際格局」就此展開。
|
3 |
中共在中亞地區能源開採之研究胡敏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內容可區分為三部分、六章。
第一部分,為「導論」一第一章。其要項有:
一、研究目的:主在解答中共能源供需問題、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發之策略、中共參與中亞能源開採之戰略涵義及對中亞國際情勢之影響。
二、研究範圍:研究的時空範圍,主要起自1992年申亞五國獨立建國至2001年止。研究國家主要以中亞主要產油國家及俄羅斯為對象。
三、研究方法:採現貿主義的國家利益與理性決策模式等途徑為主。
第二部分,為「理論實踐的現況研究」。
一、中共能源供需現況與解決途徑之研究與說明,作為論文的第二章。
二、中亞地區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及其能源儲藏現況與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地位及爭端因素,作為論文第三章。
三、中共參與中亞能源的實際作為與開發,對其國家利益之影響,作為論文的第四章。
四、從中亞國際的政治、經濟與安全層面,說明中共在開採中亞能源對此地區所造成的影響,作為論文第五章。
第三部分,為「結論」一第六章,其要項有:
一、中共成為中亞地區重要的權力角逐者。
二、中共利用國際聯盟以發展「大西部開發計畫」。
三、「中」美俄在中亞地區仍將處於爾虞我詐。
四、安全問題仍將是中共外交政策的重心。
五、中共與中亞國家政治、經濟與安全機制建構將不利於中華民國。
|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