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10
  • Tagged with
  • 10
  • 10
  • 10
  • 6
  • 6
  • 6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911後中印地緣戰略關係之研究

羅楚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緣政治對國家關係的影響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客觀現實,作為兩個相鄰的大國,中印關係不可避免要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兩國在考慮對彼此的政策時,很大程度地受到地緣戰略的影響。對中國來說,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其屬於世界格局中的一強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對於印度來說,由於1962年邊界戰爭的失利,使其長期在客觀形勢上受到中國的壓迫,使得印度在追求「名副其實的大國地位」上始終無法有突破性的進展,更使印度人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中國威脅論」,嚴重影響中印兩國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 911事件發生之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為了抑制中國日益崛起的綜合國力,而在國際事務上大力鼓吹美印聯盟的構想,再加上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的表現亮眼,因而使得印度的國際地位有明顯的提升之勢。911事件爆發之後,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強化了美印合作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儘管反恐戰爭初期美印關係一度因為巴基斯坦問題而降溫,但基本上兩國的關係還是持續朝著緊密的方向前進。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美日與美印的聯盟關係,逐漸對中國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過去印度被中國閉鎖在南亞大陸的地緣劣勢,目前反而轉變成箝制中國的最佳地理位置。當印度不再是中國可以蓄意忽略的角色之後,中印關係逐漸產生變化。 關鍵詞:911事件、反恐戰爭、中印關係、地緣戰略
2

911事件後小布希政府中東政策:文明衝突論之觀點

黃長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權力的競逐或文明的流動即從未停歇,其所造成的衝突與影響更是複雜無比。911事件是否為杭廷頓教授所言之文明衝突,抑或是源於美國霸權失衡的中東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俱為本論文欲試圖探索的中心命題。 911事件深刻地改變了美國對於本土以及國際安全環境的思維,全球安全環境亦因而隨之改變。恐怖主義與文明衝突成就了美國難得的戰略機遇,美國除藉此確立其全球優勢地位外,更大幅擴張其國際活動的空間與戰略運用,相對於國際間反美勢力的聲浪,明顯地對小布希政府的外交政策與全球戰略造成威脅與諷刺。 尤以阿拉伯世界而言,巴勒斯坦問題的無解、美國霸權的過度介入、令人垂涎的石油與經濟等利益,造成中東國家反美反西方情緒高漲,甚而恐怖主義因此盛行。凡此種種,均無法簡單的以「文明衝突」之說,解釋東西方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長久以來複雜的歷史情仇。 而911事件,只是如同已發生在世界各地無數恐怖行動一樣,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暴行,而這些人類所無法容忍的罪行,不只是「凱達」組織,許多國家或組織事實上以正義之名,亦同樣行使過或正在行使這些人類的罪行,因而造成今日世界混亂與暴力循環的惡果。 人類歷史向來無法逃脫弱肉強食的宿命,然而,適者生存卻非強者獨占的道理卻也亙古不變。就遙望未來站在世界頂端的美國而言,當世人引頸企盼或虎視眈眈時,尤應深切牢記全球化的同時,許多國家及其人民因為過去的累積與錯誤,仍在與飢餓和死亡、憤怒與絕望中掙扎與茍活,欲真正消弭恐怖主義、面對中東問題,巴勒斯坦的爭議終必尋得解決之道。
3

911事件對小布希政府外交政策取向之影響

林志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小布希總統及其外交領導團隊執政後,在外交政策取向上,明顯呈現出單邊主義之傾向。小布希政府不僅全力推動彈道飛彈防禦計畫,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公開反對「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並退出「京都議定書」。自此之後,外界探討美國外交政策時,往往將焦點放在單邊主義。因此,單邊主義之定義為何?小布希政府行使單邊主義之動機?以及單邊主義為小布希政府帶來何種影響,為本論文之研究重點。此外,2001年突發的911事件,帶給美國多面向的重大衝擊。在外交政策方面,911事件之影響甚為廣泛且深遠,小布希政府之單邊主義傾向是否有所轉變?為本論文之研究核心。   為觀察美國外交政策中,有關單邊主義現象與911事件影響,本論文採「系統分析法」為研究途徑,以內外部因素與決策者個人因素為自變項、單邊主義為因變項、911事件為中介變項,逐一探討這些自變項在911事件影響下,小布希政府單邊主義之傾向是否有所改變。此外,本論文亦分析哪些因素對單邊主義有增強或弱化效果?哪項因素則具有關鍵性影響?   從本論文得知:選定之自變項中,屬內部因素之「美國例外論」、「新保守主義」與「官僚政治」具有強烈增強單邊主義之效果;至於「兩黨政治」與「國際體系」則具一般增強效果。另外,屬外部因素之「全球化」與「國際法」對單邊主義具有強烈抑制效果;而「國內民意」則具一般抑制效果。本論文認為影響美國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取向之關鍵因素,為小布希總統個人。   本論文獲致以下研究結果:一、為單邊、多邊與雙邊主義提供定義與優缺點分析。二、提供美國外交政策的單邊主義發展脈絡。三、分析影響小布希政府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取向之來源。四、說明「布希主義」主要內涵。五、證明決策者個人因素對外交決策具關鍵性影響。
4

冷戰後中共與印度雙邊關係之研究

蔣金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 要 冷戰結束後的市場經濟與區域和平發展模式,型塑了中共與印度迅速崛起的有利機勢。在中共建構世界強權的戰略思維中,也從冷戰時期的軍事安全觀,轉變到以經濟發展為主軸,所建構的「睦鄰外交」新安全觀政策上,帶動了中共綜合國力的提升。另對印度而論,自從獨立建國半世紀以來,以其低廉的人力成本與科技產業的發達,建構了「立足南亞、面向印度洋、放眼全球」的戰略態勢。中印關係的發展也在這種國際局勢調整的環境中,形成了一種競爭與合作的詭譎氣氛,其間互動關係的影響,除將牽動各自的國家安全與戰略基礎外,更將延伸到南亞地區的穩定與發展。 綜上所述,本論文係以冷戰後的中印關係為基礎架構,因應世界格局的調整,首先從探討中印關係發展的歷史回顧為開端,循序探討六○年代因西藏問題與邊界爭議造成彼此以軍事對立的交惡時期,直至冷戰結束,中印雙方關係開始回溫。911事件後,基於反恐的需求,中印進而採取和平穩定、互利雙贏的模式持續加強經濟發展,尤其在2000年至2005年藉由雙邊貿易加速增長,以及在外交政策上基於和睦相處的原則,都作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展現較靈活和現實的態度,並主張以國際組織參與及互信機制的對話代替對抗,此一調整,對增進雙邊關係實具催化的功效。 2006年中印雙方更在「中印友好年」的基礎上,發展政治、經濟、文教與軍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互動活動,為兩國建構起和平穩定的發展模式,然在和平相處的背後,中印均有意藉由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力量,期盼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大國的地位。因此,中印經貿與戰略資源競合、南亞戰略利益競逐、中巴關係、核武發展、印美互動及邊界與西藏等問題,均將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南亞情勢與國際局勢影響至為深遠,這正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重點。
5

911之後美國反恐戰略與文明衝突論之研究

蘇巧芳, Su, Chiao-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檢視的中心命題是:911事件後美國認知到異文明對美國的威脅有強化的趨勢,是否造成美國在短期之內以文明威脅做為政策制訂之主要考量,企圖透過鞏固西方文明團結,削弱其他文明之發展與相互聯繫,以達到維持西方文明(以美國為首)優勢地位之目的? 本論文運用杭亭頓的「文明衝突」理論,評估文明衝突論的觀點對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影響深度,發現:911事件改變美國對於本土及國際安全環境的認知,美國重新重視非國家行為者所造成之威脅,開始著重美國本土防禦,並繼而調整其全球戰略、亞太戰略以及國防組織結構與建軍思想。美國與傳統盟邦的關係,乃至與非盟邦國家的關係,也隨之發生轉變。911事件提醒美國:「文明的衝突」的威力不容小覷!因此,挾著國際輿論對「恐怖主義」的廣大批評聲浪及仇視情緒,美國藉機加速後冷戰時期就一直在進行的戰略部署,趁機大舉整頓具有威脅性的伊斯蘭文明,以確保美國本身的絕對安全,並穩固其優勢地位不受動搖。「反恐怖主義」的口號不僅增加美國在戰略部署和行動上的靈活度及空間,也給予美國介入他國事務時的正當性。 除此之外,美國更利用911之後難得的戰略機遇期,以反恐為藉口將勢力伸入中亞與中東,除了受到該地區廣大的石油利益吸引之外,美國的戰略目標亦希冀確立在這個地區的領導地位。在不穩定弧形地帶上(與杭亭頓所指稱的文明斷層線重疊)部署軍事力量,不僅能夠扼制潛在敵手的發展、防止一個反美聯盟的出現,還能擴大民主價值的推動,改造整個伊斯蘭世界。 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論中提出的政策建議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之發展方向,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吻合。然而美國在伊斯蘭世界強硬的軍事部署與移植西方民主的戰略規劃,卻與杭亭頓提出文明衝突論的旨趣大相逕庭。美國諸多戰略規劃背後的動機不見得僅以文明威脅作為考量,以出兵伊拉克為例,背後就包含了取得能源利益、維持區域穩定、推廣民主價值…等考量。因此可以說:911事件後美國雖然認知到異文明對美國的威脅有強化的趨勢,也確實因此造成美國在短期之內將文明威脅視為政策制訂之重要考量,企圖透過鞏固西方文明團結,削弱其他文明之發展與相互聯繫,以達到維持西方文明(以美國為首)優勢地位之目的,然而從美國部分戰略規劃之要點中亦可看出,文明威脅的考量並不能完全主宰美國國家安全之戰略思維,在文明威脅的考量之外,仍有其他重要戰略因素影響著美國的國家行為。
6

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同盟的評估:和平崛起論的困境

張書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同盟的評估:和平崛起論的困境 中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由於冷戰時期的美日同盟關係主導東北亞安全戰略情勢的發展,但美日同盟關係在冷戰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藉由其之後條約的強化分別來達到美日兩國的國家利益,而面對東北亞的另一新興強權-中共,美日兩國的同盟及戰略部署帶給中共的戰略意涵是什麼?至於中共對美日安全同盟的認知,其新興的外交思維「和平崛起」又怎樣與美日關係競爭與合作,以及其後續發展情況會如何?而我們有以下的問題重點: (一)美日安保在各個階段的實施情況為何,以及它所代表的內涵及對美日兩國有何影響? (二)冷戰前後的國際世界格局有何改變,並且對東北亞有何影響?我們可以從中歸結出什麼樣的總體性指標?並且在另經國際性的變動,如911事件、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及台海安全問題等等,中共對美日安保的認知有何轉變,並且在經由認知之後產生什樣的行為與政策。 (三)如果將中共如何認知美日安保的問題,納入在東北亞的區域國際關係體系中,並且加入探討影響到美日中三角關係的議題,如朝鮮半島問題、台灣問題等等,會有何不同面向的評價與觀點? (四)如果從外交政策面向出發,探討冷戰後中共提出新型外交概念的目的,並且著重在胡溫體制下「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那它與美日安保同盟體系有何關係與影響?並試圖觀察彙整出中共對外行為的原則、方法與手段。
7

中共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

潘君德, Pan , Bre-C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自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 為強化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四國的邊界安全和互信機制,1996年4月,五國元首聚集在上海舉行會晤,創建了「上海五國」會晤機制。而後,逐年會晤召開,2001年6月15日更將「上海五國」機制改為「上海合作組織」,並吸收烏茲別克為成員國。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隨著中共綜合國立持續增長,周邊國家以及世界主要大國對中共崛起可能帶來之威脅充滿疑慮,中共因而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之新安全觀,並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付諸實踐。 中共試圖由結盟策略的運用來擠壓美國、日本兩大強國在東亞地區的既有勢力,進而達到區域強權的目標。中共雖一再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卻又同時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指的即是美國。因此,中共在新安全觀理念成立下的對外多邊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便值得關注、探討。 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國際強權為追求全球霸主的地位,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911事件後美國正式取得駐軍中亞的機會,宣告美國的地緣政治勢力進駐中亞。 中亞國家作為強權競逐的場域,雖然加入俄羅斯和中共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卻也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本身最大的地緣政治利益。面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經略,中共和俄羅斯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來抗衡美國侵略中亞的壓力,一場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新的國際格局」就此展開。
8

上 海 合 作 組 織 之 研 究

甘可怡, Kan, Ko-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出現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五個新興國家。中亞不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傳統上屬於俄羅斯勢力範圍的地區,並與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國際強權為鄰,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區,自然吸引各種國際勢力競相進入。911事件後,美國軍事力量正式進駐中亞,使其得以牽制俄羅斯與中國,中亞地區再次成為國際政治中的焦點。 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成立於2001年新興的國際組織,成員國涵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塔吉克。本文透過「地緣政治研究途徑」,來觀察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與前景;911事件後中亞地區情勢的變化,以及美國駐軍中亞對於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 首先,本文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以觀察各成員國為解決共同問題的實際運作情形,以及介紹上海合作組織的組織結構。同時,探討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基礎,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是各國間基於共同利益與解決共同問題所形成的結果,並進一步分析各成員國自身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地緣政治考量。 其次,本文討論極端主義在中亞發展的情形,藉此探討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地區成員國之間的內部關係,以及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首要目標是要打擊中亞的極端主義,以維護中亞地區的穩定。 最後,本文說明美國中亞政策的演變,討論911事件後美國駐軍中亞的地緣戰略意涵,及其對中國和俄羅斯的衝擊,最後探討911事件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及中亞情勢的影響。 本文認為: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中國與俄羅斯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的目的,是為追求在中亞地區中取得優勢地位,911事件後美國駐軍中亞,影響了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911事件後,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地緣政治大競賽中,美國暫時取得優勢地位,俄羅斯是後來居上,中國則必須繼續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將強與中亞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合作,以維持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Central Asia emerged five states: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These countries are not only have the rich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tak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global geostrategic patterns. Traditionally, Central Asia was viewed as a part of Russian’s influence and is adjacent to China. Beyond question, such an unusual area lures the international powers to engage the affairs of it. Since the 911 event, the U.S. acquired the opportunity to deploy their military in Central Asia. By means of military presence, the U.S. found the way to counteract the influence of Russia and China in Central Asia. Consequently, the Central Asia became the focu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was established by China, Russia,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and Uzbekistan in 2001.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origins and prospects of the SCO,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geostrategic situ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discusses how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in Central Asia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CO.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Central Asia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lobal geostrategic patterns. The motive of China and Russia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CO in 2001 is to seek the predominance in the Central Asia. After the 911 event,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appeared in Central Asia. And this fact indeed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O. China, Russia and U.S. as the three main actors of the ongoing New Great Game, which is occurring in Central Asia. The results of the New Great Game are as follow, U.S. temporarily stands on a vantage point in the present days. As for Russia, it takes the second place by controlling the CIS 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 As regards China, by exerting the SCO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ies with Central Asia countries, it still strives to maintain the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9

中共「新安全觀」下之中美關係:2001-2008

黃嘉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超級大國的對抗不復存在,而呈現「一超多強」的情勢,加上「中國威脅論」的興起,綜合國力日漸提升的中共認知到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大有圍堵「中國崛起」之意。為維護周邊環境的穩定,中共提出「新安全觀」作為因應,宣揚有別於冷戰安全觀的思維,並以雙邊、多邊外交政策進行實踐,強調以「和平共處五原則」與各國共處,經由協商解決衝突。 筆者擬藉由本論文之研究,檢視中共提出「新安全觀」之目的性及策略性,從中瞭解中共「新安全觀」指導下之大國外交,與美國的亞太戰略的相互影響關係,並且從911事件後,分析中共「新安全觀」指導下的對美關係的發展變化,以瞭解中共「新安全觀」下之對美關係模式。 本論文已完成幾項基礎工作:(一)詮釋中共「新安全觀」的背景、意涵及在外交上的實踐;(二)探討中共「新安全觀」視角下的美國角色,中共「新安全觀」及美國對於「中國崛起」的立場與其相應之亞太安全戰略;(三)分析911事件發生後,國際格局的轉變與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及其對中關係的調整;(四)分別就反恐議題、朝核問題、飛彈防禦系統問題、台灣議題及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等安全議題中,分析中共在「新安全觀」思維下與美國之互動關係。 筆者認為,就上揭各層面等議題而言,中共基於「新安全觀」拓展與美國合作的雙邊關係,並藉此滿足國家利益。雖然中美兩國在大國關係、區域安全問題等方面有共識及分歧,但總的來說,是積極爭取良性互動和防止正面衝突。中美兩國抓住改善關係的歷史性機遇,強調外交合作,關注雙方的核心議題與重大利益。筆者認為,中共「新安全觀」在中美關係上已得到初步體現,但仍有許多挑戰等待克服,未來仍須以「新安全觀」理念為基礎與美國及他國促進關係發展,以維護其國家利益。 關鍵詞:新安全觀、中國崛起、911事件、中美關係、反恐合作、朝核問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 / There exists no further superpower confrontation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onetheless the global situation has turned out to be a realm of “one superpower and many other powers.” As the plausible China’s threat emerges, China with its rising synthesizing strength recogniz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specially the United States, is forging a strategy of “containing China.” To stabilize its adjacent environment, the PRC initiates a “New Security Concept,” proclaiming a unique security concept, to implement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diplomatic ties with other nations. China emphasizes its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solving disputes with others by way of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reviews the purpose and strategy based on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explore “Big Power” diplomacy and the consequent effect of U.S.’s Asia-Pacific strategy.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volving changes of Sino-U.S.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so as to realize China’s very motive in manipulating foreign policy. This thesis does the following fundamental research: 1. Illustrate the background, means, and diplomatic practice based on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2. Confer the U.S.’s role in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policy, the U.S. reaction to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U.S.’s viewpoint to the “China Rise.” 3. Analyze the shift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y, the adjustment of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after the 911 Incident. 4. On the issues like antiterrorism, North Korea’s nuclear program, missile defense system, Taiwan issue, Sino-U.S. economic talks,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analyze the Sino-U.S. interaction within China’s mentality of “New Security Concept.” After studying the above issues,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China assures her national interest by means of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the U.S. cooperation. Though there still are concurrences and opposite opinions on issues of “Big Power” relationship and regional security between U.S. and China, China’s comprehensive policy is striving for proactive interaction and preventing it from having direct conflict with the U.S. China and U.S. take this historic chance of improving relationship, stress their diplomatic cooperation, and mind the core issues and critical benefits. The author believes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has initially reached the objective on Sino-U.S. relationship. Nevertheless there are challenges to be overcome. China will exp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U.S. and other states with “New Security Concept” so as to promote its national interest. Keywords: New Security Concept, China Rise, 911 Incident, Sino-U.S. relationship, North Korea nuclear program, Sino-U.S. strategic & Economic talks
10

911事件後之中美反恐戰略與合作 / China-U.S.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y and cooperation after 911

林信成, Lin,Hsi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11事件發生後,國際體系權力格局受到衝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出現了轉變,尤其是中國與美國的國際角色與雙方關係的變化,同時,國際安全環境因持續不斷的恐怖活動的衝擊,而充滿著不安的氛圍。不僅美國與中國積極進行反恐行動,包含歐盟、俄羅斯、澳洲、東南亞及南亞國家,都投入了不少財力、人力與物力在這個領域之內,同時,全球性及區域性國際組織皆制訂一系列的反恐國際規範來因應國際恐怖主義勢力的發展,及提供各國進行反恐行動的依據、規範。 美國以「布希主義」(Bush Doctrine)作為其反恐戰略的基礎,強調軍事打擊手段、先發制人(preemption)、單邊主義(unilateralism),而中國則是以「新安全觀」作為其反恐戰略的理論基礎,強調以多元的手段打擊恐怖主義勢力,及推動國際社會進行「安全合作」以尋求「共同安全」。在中、美雙方都有反恐的現實需求下,進行了包含政治、經濟、法律與情報等四個方面的廣泛合作。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