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
  • 22
  • 2
  • Tagged with
  • 24
  • 24
  • 24
  • 24
  • 10
  • 9
  • 7
  • 7
  • 6
  • 6
  • 5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美國對華出售F-16戰機:中美關係之個案研究 / U.S. Sells F-16 to the R.O.C. : A Case Study of Sino-United States Relationship

張可佳, Chang, Ko-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日,美國總統布希於德州瓦司堡通用公司正式宣布,美國將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出售一百五十架F-16型戰鬥機,總值約為四十億美元,若將相關之零組件及訓練費用一併計入,其價格將高達六十億美元。本項軍售案從政治方面而言,可說是自一九八二年以來,美國與中共簽署「八一七公報」後,美國首度大幅度提高對台軍售的質與量,是美國-台灣-中共間三角關係的一個重大轉折。 回溯一九七八年美國宣佈與我斷交後,我國即未再由美方獲致我國所要求之更先進戰機。雖然其間我國亦曾自力研發戰機與其他裝備,但終究是距理想仍遠,助益不大。以我國目前空軍所擁有之戰機而言,泰半均已老舊不堪,甚至到了除役年限,惟限於武器取得不易,仍舊持續使用,以致失事頻傳。就長期而言,亦對我國空防造成致命傷。 不過,前曾提及這筆軍售案,對於美國-台灣-中共間三角關係所可能產生之微妙變化,便自然形成令人關切之點。首先由台灣方面而言,因為該項軍購案是中華民國政府十多年來一直努力爭取的目標,台灣一方面希望積極提升本身的國防戰備力量,引進先進戰鬥機種以替換日漸老舊的F-5E和F-104戰機,以確保空防無虞;另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多年來也一直努力希望突破中美關係受限於「八一七公報」的無形約束,而布希此次調整美國既定的對華軍售政策,自然受到台北方面的歡迎,也正由於台灣方面獲得了有形的實質利益和無形的政治利益,因此國內各界對於此事皆給予高度地正面評價。其次,從中共的角度來看待此事,此一軍售案,自是對「中」、美雙方關係投入一破壞性之變數,雖然美方為此還派遣其亞太助理國務卿克拉克(William Clark)赴北京為其政策提出辯護,最後卻無功而返,可見中共對此事之不滿與憤怒。 至於美國方面,一般咸認為布希此次調整美國既定的對華軍售政策,主要是基於其國內的政治壓力和經濟層面的考慮。就當時之情勢而言,布希總統在波灣戰爭後,其在國內的聲望就一路下滑,面對著總統大選,其聲勢始終大幅落後其競選對手柯林頓,此種頹勢若無法在短期內扭轉,其是否能再度入主白宮則尚屬未定之天。至於在經濟層面而言,布希長於外交、拙於內政,已是眾人皆知。美國經濟的衰退、內政缺乏明顯建樹,美國國內經濟陷於持續衰退及失業率的不斷攀升恐慌中。這連串地困頓,迫使布希不得不決定售予中華民國一百五十架F-16戰機,並親自在德州通用公司宣布此一訊息,希藉此謀求其最大的個人政治利益。 不過除卻前述原因外,尚應有其他層面的因素及考量,其中包括台海均勢及國際戰略的考慮在內。首先,就國際戰略的考慮而言,際此後冷戰時期的開始,代之而起的將是南北國家間的競爭,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日趨降低,未來經濟的成長及現代化將成為各國發展的重心。面對此一趨勢則中共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必將較冷戰時期為低,在略去了聯中共以制蘇聯的考量後,以及美國基於本身現實層面的需要(如布希為其個人政治前途之打算),華府才會勇於調整其向來不出售精密武器予台灣的既定政策。其次,台海均勢亦為其另一因素,由於前蘇聯解體,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之後,整個獨立國協及東歐的政、經情勢一片混亂,相關各國皆開始自謀生路。為了解除其民生工業的衰退與經濟的蕭條窘境,出售軍武就成為換取外匯及改善經濟的捷徑,再加上近年中共當局在軍事現代化地不斷提升,在由俄羅斯獲得Su-27型戰機後,又積極爭取購置航空母艦,朝遠洋海軍之發展邁進,這些改變自然對台海地區的軍事均勢構成威脅。為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平衡來自中共的威脅,所以美國決定依照台灣關係法的有關規定,進一步地促成本次的軍售案。 當然中共在面對此事的發展,自是以憤怒與反對來表達其一貫之立場,中共向來認為「台灣關係法」只是美國的國內法,而中共與美方的三個聯合公報才是規範「中」、美關係的基本原則,北京堅持按照國際慣例,任何一個國家是不能以其國內法律來對抗其自身所承擔之國防義務。不過,嫻熟兩岸關係者應不難瞭解,美國對台出售F-16型戰機一事並不能扭轉整體間台海均勢,充其量僅在平衡中共軍事現代化對台灣所帶來的心理衝擊,特別是F-16A/B型並不具攻擊性,更不會對中共構成實質威脅。中共真正對此項軍售案所在意的是其可能帶來的示範效果及政治意義。就示範性效果而言,中共擔心此例一開,美國已敢不顧中共反應與「八一七公報」的有形限制,造成其他國家起而效尤,也開始對台軍售,無異使中共在過去多年壓縮台灣國防發展之努力付諸流水。至於其政治層面所擔心者,乃此次軍售是美國與台灣關係由量變到質變的一重大轉折或突破,若再不作出激烈反應,則美、台關係可能尚有進一步的提升與發展之可能。 鑑於前述各項原因之大體分析,本論文將以美國武器輸出制度與外交政策為首,就美國整體外交政策中有關軍援與軍售政策作一分析歸納,其間輔以美國武器銷售管道及其相關法規之介紹,藉以瞭解其武器銷售程序,乃至行政與立法部門間之互動下,對軍武銷售可能產生之影響;其次由歷年美華軍售之探討,追溯過去美華軍事關係之起源,及歷任政府之對華軍售政策演變,使得現今之美華軍事關係能有一更清楚之輪廓浮現與釐清;並試圖將布希政府之對華政策中,尤其是對華之軍售政策予以探討,祈能進一步地分析,何以布希政府任內會作出突破於以往對華軍售既定政策的重大改變,即本次軍售是否會成為一種慣例,或至少創下一先例,或者只是一次特殊的個案,類此問題皆為本文須進一步加以研析與瞭解之目的。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3 第二章 美國武器銷售政策.......................................8 第一節 美國外交政策中之軍援與軍售政策.......................8 第二節 美國軍售層面的經濟、政治與軍事利益..................10 第三節 美國卡特政府之後的武器銷售政........................17 第四節 美國對中共與台灣的軍售政策..........................33 第三章 美國武器輸出制度......................................46 第一節 美國武器銷售管道及其相關法規........................46 第二節 美國武器銷售之程序..................................53 第三節 美國武器銷售之行政考量..............................68 第四節 國會之監督..........................................79 第四章 布希政府前對華軍售政策之探討..........................83 第一節 二次大戰後之中美軍事關係............................83 第二節 中美軍事關係之轉變及軍售問題之探討..................88 第三節 卡特政府對華軍售政策................................98 第四節 雷根政府對華軍售政策...............................111 第五章 布希政府之對華政策...................................132 第一節 中(共)美間的三個聯合公報.........................132 第二節 美台間的台灣關係法.................................139 第三節 對華政策的延續與變遷...............................149 第四節 布希政府對華軍售實況...............................159 第六章 布希政府售台F-16戰機之決策探討.......................172 第一節 我國申購F-16戰機之始末.............................173 第二節 台海制空權更易之危機...............................187 第三節 布希政府同意售我F-16之決策過程.....................200 第四節 由F-16軍售案評估美台軍事關係.......................215 第七章 結 論.............................................239 附 錄.....................................................252 參考書目.....................................................318 圖表目錄 圖 圖5.1 美國於「八一七公報」簽訂前後對華軍售金額的變化圖 (1977-1992會計年度)......................167 圖5.2 由冷戰時期至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軍售金額的變化圖........171 圖6.1 四型戰鬥機作戰半徑涵蓋區比較圖(F-5E、F-5G、 16/J79、F-16A)......................................179 表 表5.1 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關係基本統計表 (1979;1989;1992).....................................142 表5.2 1970至1990年間美國同意我國以執照許可生產之主要武 器系統表.............................................147 表5.3 美國對中共政府間軍售項目表............................162 表5.4 美國對中共的民間商業軍售項目表........................162 表5.5 美國對我國移轉、租借、授權生產之主要武器系統表(1979- 1992).......................................................166 表5.6 美國對華軍售金額表(1972-1993會計年度)...............168 表6.1 F-16/J79與F-5G性能比較表..............................178 表6.2 四型戰鬥機空對地能力比較表(F-5E、F-5G、 F16/J79、F-16A).....................................180 表6.3 「中國威脅論」相關資料一覽表..........................205 表6.4 兩岸空軍軍力對照表....................................219 表6.5 中共戰機武裝配備表....................................224 表6.6 中華民國空軍戰機武裝配備表............................224 表6.7 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生產F-16戰隼式(Fighting Falcon)戰機對購買國折讓情形表........................235 附錄目次 附 錄I The United States Code, 1988 Edition, Containing the General and Permanent Law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Force on January 3, 1989.........................................................252 附 錄II Joint Communique Issued at Shanghai, 1972....................302 附 錄III Joint Communiqu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anuary 1, 1979....................................306 附 錄IV Taiwan Relations Act Public Law 96-8, April 10, 1979, 96th Congress-An Act.............................................307 附 錄V U.S.-China Joint Communique, August 17, 1982.................316
2

杜魯門時代之美國對華政策

李光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魏德邁與中美關係

張家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近代中國外交史中,四○年代的中美關係一直是學者所研究與爭論的焦點。由於美國方面官方資料公諸於世後,許多在當時備受爭議的事件與人物,才使後人有了更深的認識。近幾年在學者的努力下,使得中美關係的研究都有蓬勃的發展。1.但是學者的研究範圍都著重在當時比較重大的外交事件與政策上,其他的研究,例如人物等,都稍嫌不足。2.因此本論文即針對當時對中國有深刻影響的美國陸軍中將魏德邁(Albert C. Wedemeyer)將軍作系統的研究,探討魏德邁在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研究方法上,本論文主要是以歷史研究法與比較分析法二種研究方法為主。將中美雙方所公佈的歷史檔案與當時之報紙與人物所記載或口述之過程相互引證,再參考其他學者對某些事件的爭議或決策過程所提出之論點作為參考,以提出公正客觀之批評。 在論文架構上,本論文可分為五章。第一章是屬於前言部分,說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與限制,並對魏德邁的生平及其思想作簡單一介紹。 自美國宣佈加入同盟國以對抗軸心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亟欲使中國入強國之林,以填補戰後日本在亞洲的地位,中美關係即陷入糾葛(tangle) 之中。因此在第二章中欲分四個部分說明魏德邁與戰時中美關係,第一節是說明美國的戰時對華政策,以探討中美關係的理論基礎,再進而說明魏德邁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背景,以研究中美關係所存在的裂痕。第二節則說明魏德邁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後,他本人如何化解中美關係的裂痕,以及他為協助中國對日抗戰在軍事上所作出的努力。在第三節中,則針對魏德邁擔任美軍駐華司令時,有關指揮權的問題,探討魏德邁如何整合在華美軍人員,使其指揮系統不受阻礙。最後一節則說明魏德邁戰時對裝備中共軍隊的態度,以及後來他為何轉變了對中共的態度。 大戰結束後,各國首要的工作即在迅速復員,中國亦不例外。然中國在抗戰時所受的創傷巨大,而日本投降時間的迅速亦始料未及,加以共黨的叛亂等問題,中國因此在戰後的情況是一片混亂。魏德邁在這種混亂中,如何協助中國復員,對美國介入中國內戰的態度,乃是第三章所欲說明的重點。在第一節中,將研究魏德邁對協助中國接收失土的態度與美國矛盾的對華政策。第二節則將敘述美國對撤退陸戰隊的忐忑不安與其決策過程的轉變。第三節將說明魏德邁對馬歇爾調停國共任務的看法以及其被解除駐華大使之任命與在中國戰區之任務的經過。 馬歇爾擔任國務卿後,美國的對華政策轉為「觀望」(wait and see) 政策。美國許多對外援助計劃都未將中國列入,使得中美關係陷入另一個低潮之中。而當杜魯門總統宣佈魏德邁調查團將至中國尋求事實,以作為援助的參考,此舉對中國而言,帶來了許多希望。但是魏德邁離華聲明卻大大地使中國失望,對於已趨於惡劣的中美關係,無疑是雪上加霜。而魏德邁報告被美國政府列為最高機密,更使中國以及中國友人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大加抨擊。 為何美國會派魏德邁前來中國調查,魏德邁調查團在中國停留期間所發現的事實,以及魏德邁對美國政府的建議是第四章所欲說明的重點。本章的研究期限,以魏德邁調查團的發生迄於魏德邁報告被列為最高機密的原因為主,以說明魏德邁調查團在中美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魏德邁是中國的堅強友人,在他的生命中為中國做出許多的努力,因此在論文的結論部分,將討論魏德邁對中國做出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是否有裨於當時的中美關係與發展。 在研究限制上,因為四○年代的中美關係爭議極大,主要是許多關鍵資料無法取得,尤其是在中文檔案部份,加以英文部份檔案未在台灣出現,所以在考證事實上頗有遺憾。在寫作過程中,雖已盡力保持客觀立場,但由於中文檔案稍嫌不足,故較多引用的乃是英文檔案與學者著作,因此在論文的資料上可能較為偏重美方立場與其決策過程。
4

中華民國對中日、中美關係改變因應態度研究

蔡翠蓉, CAI, CU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利益首在安全之確保與經濟之發展。經歷過五○年代的危殆局勢,六○年代的發 展及七○年代的肆應,三十年來中華民國之繼續存在與經濟非凡成果為不爭之事實。 在此過程中,受制於客觀現實環境之中華民國如何維護其國家利益,即為本論探究之 主題。 本論文分五章十三節。第一章除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外,亦稍提我國之世界觀。爾後 第二章交待國際局勢之變化及我國外交之總論。第三、四兩章則介紹中日、中美關係 的改變與持續。其中先論歷史淵源,次而探討關係改變之因,變化過程中我國之因應 以及雙方關係改變後,我國如何維繫實質關係之不斷。第五章則為結論。字數大約在 五至六萬之間。
5

後冷戰時代中共與美關係中的人權因素

蔡軒瑋, Tsai ,Hsuan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在六四後的二十多年,因為經濟發展,整體國力也漸漸上升,由於想要在國際社會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邁入大國之列。另一方面,在傳統人權的觀點下,中共包括六四屠殺事件以及各種迫害人權的作為,都使得中共被認為是一個不夠文明的獨裁政權,也影響到中共的國際地位。中共希望在美國主導的國際典則系統之外,建構另外一個以中共為中心,包括人權論述在內的系統。「後冷戰時代中共與美雙邊關係中的人權因素」這本論文,則是以中共和美國在人權上的你來我往為出發點,來探討中共在六四以後提出的人權理論和確實人權狀況。由於中共在人權的宣傳上不僅是對國際上,也對國內,所以在兩方面探討其影響。本文的結論主要有:一、中共的人權論述是一個比較鬆散的,主要是對於西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人權批評的回應。二、中共的人權論述並非根植於其社會狀況,而主要在於維持共黨統治的需要。
6

美國與中國南海政策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South China Sea Policies

高奧達, Adams, Audre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 and China's policies towards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outh China Se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ways in the world, linking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o the Pacific Ocean. It is of crucial interest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transit of energy and other resources as well as power projection via the American naval fleet. These waters are of interest to China as well,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the PRC claims an historic right to the area as a part of its territorial waters. The analysis uses declassified American 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 and policy memoranda,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s, and the Congressional Record, among other first-degree sources, to discuss American policy; Chinese policy is explored through domestic law, official statements, government maps, and official news sources. After examining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law framework, history of the issues, and the work of other academics on the subject, this paper presents each side's individual policy towards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inally, the two policies are contraste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how conflict might be minimized. / This study seek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S. and China's policies towards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outh China Se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ways in the world, linking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o the Pacific Ocean. It is of crucial interest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transit of energy and other resources as well as power projection via the American naval fleet. These waters are of interest to China as well, but for different reasons: the PRC claims an historic right to the area as a part of its territorial waters. The analysis uses declassified American Presidential correspondence and policy memoranda,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s, and the Congressional Record, among other first-degree sources, to discuss American policy; Chinese policy is explored through domestic law, official statements, government maps, and official news sources. After examining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law framework, history of the issues, and the work of other academics on the subject, this paper presents each side's individual policy towards freedom of navigati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inally, the two policies are contrasted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how conflict might be minimized.
7

911事件後中共對美戰略與安全關係之研究

林佩瑩, LIN, P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9月11日美國本土遭受恐怖份子以劫機方式襲擊,重創美國本土安全、政治、經濟,同時亦讓各國理解到安全威脅不僅來自國家,亦可能為個人或組織。面對美國本土受到威脅,小布希政府當下向恐怖主義份子宣戰,且與盟邦合作進行反恐。然而,在反恐戰爭之進行下,美國需要中共在安理會、反恐等問題上的合作,小布希政府逐步調整「戰略競爭者」的用詞,而更強調雙方關係是現實、合作、競爭,進而主張「坦誠、建設、合作」的關係,因此,既交往與圍堵為美國對華政策主軸。同時,面對美對華政策的調整,中共亦開始重新省思對美戰略。於21世紀恐怖襲擊發生後,改變了國際格局,其對中美關係而言是合作之分水嶺,抑或是崎異之源頭。 本文研究將以911事件背景脈络,以中共之角度探就911後中美關係的發展,同時引用多元層次分析對中共內外進行評估,以取得中共對美戰略的主要意涵、矛盾與影響。再者,針對中美關係主要安全爭議上進行討論,包括:反恐實踐、台灣問題、飛彈防禦系統等議題。最後,則希冀提供中美關係研究上不同的觀察面向。
8

胡錦濤時期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因素研究

施喻琁, Shih,Yu Hsi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曾在會見美國前國務卿Henry Alfred Kissinger時感慨地說:「三十年前中美關係最核心的問題是臺灣問題,三十年後中美關係最核心的問題還是臺灣問題。」可見臺灣議題在中美關係中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處理不當,很有可能會引發戰爭。不過,David Shambaugh和James R. Lilley認為,中美關係在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勢頭良好,臺灣議題已不再是中美關係中的核心議題。北京和華盛頓基於本身的國家利益來看待臺灣問題。臺灣因素雖然無法影響中美關係的總體格局,但在某些時候卻可以對兩國的發展造成殺傷力。臺灣問題是因國共內戰和美國的亞太戰略而產生,它涉及到臺灣的主權歸屬。按照中共的看法,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了,因此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領土的一部分。臺灣因素攸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和國家安全,因清末以降中國遭受列強侵略下,中共認為,外國勢力的介入讓臺灣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中共十六大後,務實彈性的第四代領導核心,採取「對外和平、對臺和解、對內和諧」的策略,並且認為「經美制臺」是遏制臺獨的有效途徑,即北京到臺北的最短距離,是經過華盛頓。胡錦濤於去年四月提出發展中美關係的六點主張:第一,增進了解,擴大共識,構築長期穩定的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第二,把握機遇,開拓思路,鞏固和擴大經貿合作基礎。第三,恪守原則,履行承諾,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妥善處理臺灣問題。第四,密切磋商,迎接挑戰,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第五,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斷加強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第六,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正確看待和處理彼此的差異。中美兩國對臺灣議題的南轅北轍觀點,並未影響到繼續合作的空間,因為雙方有許多共同的利益與合作的議題。不管是北京、華盛頓或臺北都有朝正面方向發展之取向,呈現出一種微妙平衡的態勢,但也很可能因為美中臺三方間的兩方過度接近或過度敵對,衍生一些狀況出來。揆諸實際,影響中美關係的因素,錯綜複雜,而臺灣位居要津,重要時刻能發揮關鍵性角色,不能等閒視之。中共和美國對敏感的臺灣議題上採取積極態度,也就是說在維護臺海穩定方面共同遏制臺獨。本論文嘗試就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上任後,國際局勢影響下的中美關係發展趨勢,以及中美互動對臺灣的影響做一闡述,並解析臺灣在政治、經濟與軍事等三個層面對中美關係的可能影響,檢視其中的轉折與意涵,進一步展望未來國際局勢的變化和中美關係的發展對臺灣的影響提出因應之道,讓我們鑑往知來,掌握關鍵,知所因應。
9

從國際關係理論探討中國的崛起

蘇建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探討中國自2000年以後的外交戰略。除了分析中國的崛起之外,同時也探討在崛起的過程中,中國所必須面對的質疑與挑戰。中國國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中國的崛起究竟是採用何種方式?中國崛起之後帶給全世界的究竟是福還是禍?中國崛起之後,是否有意與美國爭取霸權地位?這都是值得探索的問題。 面對中國的崛起,西方學者對此都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也提出各種不同的見解。然而,中國在面對崛起的過程中,面對西方國家的質疑時,中國究竟是如何面對這些懷疑呢?這些問題都是本文想要一一解答的部分。 本文從中國的國內經濟開始談起,觸及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探討中國在經貿上如何面對美國。其次,從軍事的角度切入,除了瞭解中共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腳步以外,同時也將中共的軍備與美國做一比較,以便深入瞭解中美軍事實力的差距。最後,則是探討中國的外交戰略,除了早期中美之間的外交關係外,也深入探討中國在2000年以後所主張的外交戰略。藉由這三個面向,希望能夠對中國的崛起做一探討,瞭解中國在新的國際局勢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與國家地位。
10

美中軍事關係-- 從卡特政府至布希政府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Military Relations: Carter to Bush Administration

孫紹正, Sun, Shao-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中軍事關係之起伏隨著兩國國家利益、領導人特質、國際情勢等而定。 / The United States-China’s military relationship has undergone uneven developments since 1979.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hat the bilateral military relations have been experienced periods of better cooperation, and ones of suspicion and confrontati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What are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benefits of mil-to-mil relations to the U.S. and China security? What are the obstacles of the two militaries interaction? What is the U.S. and China, respectively, debating over regarding military relations? This thesis focuses primarily upon the relationship of two militaries relevant to interests of their countries, chang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leaders’ perspectives by reviewing crucial historical event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U.S.-China military relation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chang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omestic issue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prospective of leaders after the Post Cold War. Also this paper will try to explore the intention of why these potential opponents cooperat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dig out the mentalities of the leaders on both sides in establishing their military relations. The author would also adopt the Morgenthau’s rational approach (interests in reaching value-maximizing choices), Allison’ bureaucratic politics approach (decision-making of the President with his inner circle of advisors), and Gilpin’s international system (states tend to expand interests as their power grows) to examine the military relations. The framework is illustrat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 gives the background stories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purpose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writings. Chapter two elaborates U.S. interests in China, and U.S. Policies concerning China. Chapter three further explores China interests in U.S., and China policies concerning the U.S. Chapter four describes the U.S.-China military relations since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s. Chapter five explores the U.S. and China views of their military relations. Chapter six lists constraints of U.S.-China military relations, and concludes wit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Page generated in 0.03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