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1
  • Tagged with
  • 11
  • 11
  • 11
  • 11
  • 5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911後中印地緣戰略關係之研究

羅楚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緣政治對國家關係的影響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客觀現實,作為兩個相鄰的大國,中印關係不可避免要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兩國在考慮對彼此的政策時,很大程度地受到地緣戰略的影響。對中國來說,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其屬於世界格局中的一強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對於印度來說,由於1962年邊界戰爭的失利,使其長期在客觀形勢上受到中國的壓迫,使得印度在追求「名副其實的大國地位」上始終無法有突破性的進展,更使印度人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中國威脅論」,嚴重影響中印兩國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 911事件發生之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為了抑制中國日益崛起的綜合國力,而在國際事務上大力鼓吹美印聯盟的構想,再加上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的表現亮眼,因而使得印度的國際地位有明顯的提升之勢。911事件爆發之後,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強化了美印合作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儘管反恐戰爭初期美印關係一度因為巴基斯坦問題而降溫,但基本上兩國的關係還是持續朝著緊密的方向前進。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美日與美印的聯盟關係,逐漸對中國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過去印度被中國閉鎖在南亞大陸的地緣劣勢,目前反而轉變成箝制中國的最佳地理位置。當印度不再是中國可以蓄意忽略的角色之後,中印關係逐漸產生變化。 關鍵詞:911事件、反恐戰爭、中印關係、地緣戰略
2

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之研究(2001~2009年) /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research of promotion military diplomacy in the Southeast Asia(2001~2009)

陳玉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時期,東南亞區域發展受限於美蘇軍事力量的影響而互有對峙。直至二十一世紀開始,隨著美蘇在東南亞地區部署的軍事力量逐漸撤出,加上中共經濟成長與綜合國力的提升;使中共在深化與東南亞周邊鄰國外交關係發展上創造出了有利條件。中共藉由經濟合作與軍事外交等手段執行其在東南亞地區的睦鄰政策,亦符合了中共在亞太地區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 本論文研究目的,在透過文獻檢證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的軍事外交政策,研究東南亞地區在中共地緣戰略目標中的價值;並針對中共在東南亞地區推動軍事外交有關重大議題及軍事合作之立場實施分析。 研究發現中共解放軍已從過往單純由國家領導人意識主導的對外交往模式(如抗美援朝、援越抗美),轉換躍進至改革開放後新軍事變革、加速國防現代化與對外軍事交流之務實行動(軍事人員交流、區域安全對話、聯外軍事演習、維和行動等);顯示二十一世紀後中共在軍事外交的操作思考模式上將更趨近於務實、交往形式更為多元、執行內容更為複雜。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共解放軍將隨著軍事交流形式的多樣化與參與深度,透過東南亞區域為跳板,在既有政治與經濟實力基礎支持下,擴大且加深對全世界各個區域的軍事交流;藉以獲得更多國家的認同與支持,最終目的不只是單純扮演維護亞太安全的負責任大國,而是具備挑戰美國世界霸權的企圖。
3

中共海權發展與亞太區域安全-對南海周邊國家爭議之探析 /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development of sea power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 - rearch on the dispute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surrounding countries

劉劭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經濟快速成長後,為提升綜合國力並建立區域強權地位,積極往海洋發展並試圖擴張海權,惟隨著陸地資源的逐漸匱乏,加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布後對沿海國海洋權利的規範,使各沿海國家紛紛競逐海洋國土,引發區域內利益衝突,尤其亞太地區海洋形勢複雜,南海更因位居重要地緣戰略位置,各爭端國在南海的海權擴張使該區域成為亞太地區中最具安全疑慮地區之一,而中共的海權發展戰略更是未來安全形勢走向重要影響因素。本文研究內容即分析中共海權發展的歷程、企圖及實踐,並對南海地區安全之影響作一全盤性探討。 中共近年已積極在海軍現代化、加強海洋事務建設及參與相關區域組織等方面強化其海權發展,而南海是發展中共海洋戰略的關鍵,目前各爭端國仍不願放棄主權主張並持續開發海洋資源,甚至強化海權的發展以保護自身之海洋權益,美日等國亦加強對南海事務的滲透和插手,但為防範「中國威脅論」的發酵,及因應美日等大國介入及東協國家的結盟,基於長遠利益考量,為保證在不影響其穩定與發展的前提下解決這一複雜爭端,中共將延續鄧小平時期「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為海洋爭議主軸策略,運用靈活而務實的方法,儘可能淡化與鄰國周邊的領土與領海爭議,以追求戰略機遇期的務實發展作為。而我國為南海聲索國之一,面對中共及南海爭端國的海權擴張,亦應有所作為,以務實彈性政策維持南海爭議的參與權。
4

後冷戰時期中共與緬甸雙邊關係之研究 / Post-Cold War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bilateral study

孫良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緬甸位於東南亞與南亞的接合處,也位於中共與印度之間。對中共而言,可藉由中緬陸水聯運通道經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到達印度洋,未來亦可藉中緬原油與天然氣管道輸送自中東地區購買之原油,突破「麻六甲困境」,故緬甸具有重要地緣戰略地位。緬甸因軍事政府殘暴鎮壓人民及毒品的貿易,備受國際社會所摒棄,另緬甸軍政府的人權紀錄亦備受批評。然近年緬甸軍政府利用境內豐富的寶石礦藏、林木、天然氣與鄰國進行貿易,藉經濟改革政策安輔境少數民族的叛亂。 近年中共幫助緬甸在可可島基地設施現代化及安裝雷達設施,緬甸軍政府亦透過與中共交往,獲取所需武器與經濟援助,甚至成為其外交困境的突破口。中共與緬甸的密切關係除已引起印度的關切之外,亦受到美國的注意。未來中共與緬甸軍事合作將會為東南亞之區域和平帶來何種衝擊,誠然值得觀察。
5

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與美日亞太地區安全布局 / CPC sea power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US-Japan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Security layout.

王義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歐美經濟衰退,亞太地區動盪不安。在冷戰後,亞太地區出現權力真空,給予中共發展空間與機會,引致美國與中共在亞太地區展開版圖大戰,從東海延伸至南海,讓鄰近諸國關係十分緊張;加上北韓核武試爆及發射長程飛彈、日韓為了獨島(竹島)、日俄的北方四島、中日的釣魚臺及東南亞國家的南沙群島主權領土爭議等,讓亞太區域更加詭譎多變。尤其,中共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於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顯示中共已從陸權轉向海權發展,並企圖突破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圍堵政策,對亞太地區影響甚鉅。 冷戰後,亞太地區的權力結構已出現變化,相關問題的複雜性已非美國霸權所能獨力管理,面對中共的海權發展及海軍現化所帶來的威脅,美國該如何建立起區域內國家安全合作與戰略布局,已成為美國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企圖以東南亞為立足點,不斷增強對東協的影響力,並試圖組織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圈,努力謀求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因此,在中共大幅的崛起後,直接影響美日兩國亞太安全布局及海洋戰略。 值得注意的事,中共海權發展及海軍現代化,雖無法立即擁有與美國海軍相當的能力,但卻使美國更加提高介入亞太安全事務,甚至提出了「亞洲再平衡」政策,促使日本及周邊國家(如印度、臺灣、澳洲、韓國等)等,更密切保持與美國關係,此種發展亦勢將成為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及昇高軍事武力衝突之危機。
6

21世紀中、印在緬甸的競逐 /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n Myanmar in 21th century

陳禹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印度、緬甸這三個亞洲國家因擁有共同的邊界、悠久的歷史交往,伴隨日益增長的經濟與政治各領域的合作,中、印、緬關係漸趨密切聯繫在一起。 緬甸位於亞洲兩個大國之間,擁有豐富的資源,對中、印兩國具有巨大的地緣政治與地緣戰略意義。自緬甸軍政府執政迄今,中國在緬甸優先開發了水力、礦產和基礎設施項目以滿足中國國內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另一方面,印度至1993年提出「東向政策」,開始與緬甸軍政府合作,印度與緬甸兩國雙邊的戰略與經濟關係亦有穩定的發展。邁入21世紀,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走向仍不明朗,一方面雙方經濟與戰略聯繫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中國與印度兩國又存在著競爭,而長期的邊界糾紛以及印度對中國「珍珠串」戰略的擔憂,已引起中、印雙方之間的日趨增長的猜疑與政治不睦,處在二大國間的緬甸,在中國、印度的重要性日趨上升。 本論文以中、印各自對緬關係為出發點,從過去雙邊關係的發展軌跡為基礎,發掘緬甸在中、印間的戰略地位重要性,及邁入21世紀後,中緬、印緬在經貿及安全層面漸次擴大的競逐。藉由本論文之脈絡,研究主題可區分為三點,分別為(一)中國、印度先後積極尋求與緬甸關係的發展,有探究其因之必要,將於第二章重新檢視中、印各自與緬建交後,至21世紀初間之重要發展;(二)緬甸具備的優勢為何,讓中、印兩大強權在此的競逐公開化,近來更陸續吸引其他歐、美勢力爭相進入,本論文將於第三章討論緬甸除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牽動大國間的競逐;(三)中、印與緬甸的競逐,在經貿、軍事層面上較為明顯,本論文將於第四章、第五章進一步瞭解中印雙方在緬甸的角逐結果。
7

中共新安全觀理念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包進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中共所處的國際安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國際恐怖主義為典型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上升,中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因此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1996年之後,中共官方及領導人就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建立新安全觀,迄2002年7月31日,中共在「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提出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更全面的闡述中共在廿一世紀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 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OC)的緣起,其前身原為上海五國,最初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中共就過去中蘇兩國間所遺留之邊界、軍事互信及邊界裁軍等議題所舉行的談判,而因1996年五國元首齊聚於中國上海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以促進五個鄰國的邊境合作,故有「上海五國」之稱,後因每年均舉辦會晤,遂形成一種論壇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孕育指針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以此為基礎產生和發展的新型安全觀;其內涵是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一新型國際體系;其核心是結伴而不結盟,是一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其特徵是大小國家共同倡導,互利協作。因此我們可說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綜合性的區域政經合作組織。 安全觀的形成與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相互關聯的,基礎皆來自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當國際形勢產生變化,中共新的安全觀形成,理論上即應有相對應的外交或軍事政策作為配套,從1996年中共提出新安全觀後,中共的外交政策中,不難察覺受到新安全觀思維的深刻影響,包括維持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推行大國外交、睦鄰政策、及積極參與區域與全球的國際組織活動,在眾多的亞太多邊外交活動中,本文以多邊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為例,用新安全觀理念中政治、軍事、經濟三個安全面向作為依據,檢驗中共新安全觀理念是否由概念發展到了實踐的層次,是否合理可行,為本篇論文研究目的。
8

「九一一」後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研究

田漢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適值全球因應國際體系解構與重建之時,2001年9月11日美國境內卻突然發生嚴重之恐怖攻擊事件震驚全球,此一事件除迅即引起全球強烈之反應,亦且挑戰當代國際安全研究規範,更將導引未來國際安全政策制訂之方向。 「戰爭」活動自歷史以觀,多以國家行為者行之,惟國家亦須按國際法規範使用武力。但「九一一」後,美國及恐怖主義組織在使用武力之具體實踐上,首先打破了戰爭僅能發生於國家之間的情況;其次,美國依「自衛原則」執行其特立獨行的「先發制人」反恐戰略,亦暴露出當代國際法無法有效規範武力使用之困境。 在恐怖主義犯罪日益猖獗及恐怖活動無所不用其極、危害不斷加重之情勢下,國際社會遂逐漸加大反恐力度,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亦針對恐怖主義犯罪制訂相關多邊公約,以遏制恐怖組織活動之蔓延,美國亦將反恐戰爭指導原則做為其國防政策執行重心,全力推動全球反恐行動,而境內擁有近二億穆斯林之東南亞地區,已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外,首重之反恐戰場。 印尼為全球穆斯林信眾最多之國家,在印尼政治發展的過程中,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組織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另由於印尼境內多島嶼之地理特性,有利於恐怖分子藏匿及連結,為恐發展成為恐怖主義溫床,美國對東南亞反恐亟欲肅清印尼地區,故與印尼合作反恐則成為必然之趨勢。長期以來,美國與印尼保持廣泛之合作關係,但在1999年東帝汶事件後,便中斷軍事合作關係,直到2005年11月,美國基於全球反恐戰略利益之考量方始恢復。 基於「九一一」後之多極體系國際政治環境與全球反恐趨勢,並為前瞻國際安全研究及安全政策新方向,本論文透過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政策與實踐,探討美國東南亞反恐戰爭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美國此際於印尼之反恐戰略佈局,在實踐過程當中產生之互動與影響。並藉由美國與印尼在反恐戰爭之結盟意圖,單邊與多邊合作之實踐,及印尼對美國之反恐合作態度進行探討,從而分析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目的及評估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成效;最後亦對我國未來之安全政策與反恐機制相關規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關鍵詞:恐怖主義、東南亞反恐戰爭、反恐合作、地緣戰略、國家利益
9

東南亞區域整合之地緣戰略考量--以東協接納緬甸為例 / The geostrategic consideration for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southeast Asia--examplified by the burma's case

舒俞敬, Shu, Yu-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區域整合是國際現勢發展的主題,鑑於過去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多邊協商奴制發生了太多如區域集團發展差距引致之意念歧異、功能不彰等問題,甚或促使新保護主義的興起,因此歧異性較少而得以提昇共識及效率的區域性協商合作及整合,漸次取代了全球性的合作發展,然而另一方面,此種區域整合,實也為洲際合作甚或全球合作提供一定的基礎。 90年代初期以還,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趨勢迅速發展,以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已開始運作,此區域集團還將向拉丁美洲其他國家拓展。而歐洲單一市場早已形成,歐洲國家並努力促使歐洲聯盟的發展能更趨成熟,正向著政治及貨幣同盟之路續進。世界各地漸次充斥著關稅領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自由貿易區等等區域整合的趨向。在世界經濟及政治區域化、集團化趨勢愈趨明顯下,亞太地區的發展亦展現了部份成果,如1989年由澳洲總理霍克倡議成立的「亞太經濟合作理事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結合該區十八個國家和地區之經濟合作等,但因此區域內各國經濟發展進程情形不一,存在不少差距及障礙亟待克服,使經濟合作的腳步至今一直無法大步向前,未來亦恐難以進展太多,反倒是以東南亞國協為主的東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有更樂觀的發展,或許是東協國家間的差異性不至於太大吧! 東南亞的區域整合於是在以1967年成立的東協為主的經濟合作帶領下展開了新頁,尤其在1980年代末期以來東協各國經濟爭先蓬勃發展及1991年之後東埔寨問題的陸續解決後,整合愈見長進,東協目前已決定在2003年成立自由貿易區,並且有許多政治及安全上的合作,為亞太地區的安全做出不少貢獻,例如1994年由東協推動開始運作的「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而一般研究該區整合者多從經濟角度切入,本論文則嘗試由地緣政治的論點作為著眼點,探討東協各國在區域整合之努力中亦不乏有該種政治戰略考量。地緣政治一般公認的定義為「研究地理及地理條件對國家外交政策、國際政治及戰爭之影響的科學」;地緣戰略學為一種中間性科學(Intermediate Science),不但旁涉地理、歷史、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在國家安全戰略中亦備受矚目,某些方面並與大戰略相似,在五角大廈、白宮和克里姆林宮中,都成為其計畫作為之一部份,而地略學本身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其中許多觀念都是經過長期演進而來的。 東協國家多位於東南亞半島上,基於該區地緣政治之考量,本身必定很瞭解其戰略價值,而認知到有進行整合該地理板塊國家之必要,故結合中南半島諸國,以從東協七國(至1995年止)成為東協十國則是其進行區域整合之目標。在1997年7月舉行之東協外長會議上,頗受西方國家爭議的緬甸仍然在東協堅持下,與寮國正式成為東協之第八及第九個會員國,除了柬埔寨因戰亂導致內政不安而被延緩入會外。東協之不顧歐美國家抗議緬甸入會,且努力想完成東協十國的夢想,除了想擴大其政治經濟版圖之外,其所透露的地緣戰略訊息頗值得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戰略思考及作為多數是隱而未顯的,更有如大戰略等,非經數十年之長久時間,是不易為外人觀察得知的。另外必須重視的是,隨著21世紀來臨的腳步,「安全」的定義及內涵已然朝向綜合性及全面性的發展之際,戰略的設計與作為亦應嘗試涵蓋所有高、低階政治的議題層面,如此應使安全戰略內容更為完整。
10

從地緣戰略論中國對中亞國家能源外交 / Discussion of China’s Energy Diplomacy to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by Geostrategic Study.

張鴻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中亞國家,在蘇聯解體後重新回到世界政治舞台,因所處的敏感地理位置及擁有豐富能源優勢,地緣戰略的重要性格外突顯。中亞國家目前尚處於重大轉型期,油氣資源為其對外發展及穩定內部的有利憑藉,該區域各國莫不積極運用天賦條件,期在大國競逐及全球化衝擊中,有效獲取國家利益。 中國因經濟快速成長,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不斷攀升,制約其經濟與綜合國力的發展,並對國家安全形成威脅。面臨石油安全困境,中國站在全球能源領域的制高點,積極拓展油源,緊鄰的中亞地區石油蘊藏豐富,成為中國強化能源合作關係,以維護來源穩定的首要選擇。 本文從「地緣戰略」的觀點,分析中國及中亞的地緣政治及石油安全形勢,並探討中國在該地區能源外交內涵、佈局與實踐,以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議題。綜觀之,中國對中亞的石油整體戰略佈局,係以外交為後盾,國營石油企業為主軸,上海合作組織為平台,雙邊及多邊型式並進,藉由地緣優勢建構中亞和諧地區,並透過籌建中國陸路油氣供應路徑,朝向來源多元化,以避免海上運油風險及分散石油供給集中之制約。另以中亞諸國為謀求現實的戰略利益,採行門戶開放及多邊平衡外交策略,使得美國、歐盟及日本等各主要大國力量進入。中國為維護油源穩定安全,積極踐行「走出去」與「多元化」之戰略,其與各大國在中亞的能源競逐仍將持續,同時影響區域及全球政經局勢。 / The importance of geostrategy is obvious for thos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backing the political stage of the world after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central mainland of Euro-Asia because of their sensitive geographical location with advantage of abundant energy. At present, those countries are under reforming period and aggressively try to use their innate conditions, especially the resources of gas or petroleum, for development abroad and stabilization domestically to get interests under the impacts of the great nations’ competition and globa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facing on the economy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restriction and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en by petroleum importation dependence and economic growth rapidity. Being face the trouble of petroleum security, China, standing on the commanding point of the global energy field, is aggressive to explore energy resources and try to strength energy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entral Asian area, neighbor to China and the best choice, having abundant petroleum to support her stable needs. This study is in the point of view, geostrategy, to analyze the trends of geopolitics and petroleum security between China and thos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purposes including the energy diplomacy content, layout and practice of China in this area, and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are being discussed. To sum up, the overall strategic layouts of petroleum in the Central Asian area for China are using diplomacy as backing, public petroleum enterprise as main axis,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 platform, both and multi sides processings, Central Asian area harmonizing construction by advantage of geography, and multi-resources via building the terrestrial gas supply routes to avoid the restriction of the risk of petroleum shipping and to decentralize the collection of petroleum supply. Owing to the realistic strategic benefits for thos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by open door policy and multi-sides balance diplomatic strategy, some great nations are trying to get in, including the USA, EU and Japan, etc. For assurance of the stable and security of petroleum supply, China is aggressive to conduct the strategies, “Go out” and “Multiplication”, to continue the energy competition with those great nations, and to influence the area and glob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