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7
  • 27
  • Tagged with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18
  • 17
  • 17
  • 12
  • 11
  • 11
  • 10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中共的中亞外交政策: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羅國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地區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各種力量角逐的焦點,中亞國家為了維護其國家利益,均採行「全方位與平衡」的對外政策,致使世界各國得以順利的進入中亞。中亞國家與中共有著3000多公里邊界接壤的地緣關係,是中共西北方重要鄰國,在維護邊界安全與能源需求的利益考量下,中共積極介入中亞事務。近年來,由於中共威脅論的負面影響,中共開始提倡和諧世界觀,並具體推動睦鄰外交政策,採取雙邊或多邊途徑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中共的中亞外交,便在和諧世界觀的引領、睦鄰外交政策規範下展開,並藉由「上海合作組織」來實現。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為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因邊境問題談判於1996年建立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2001年烏茲別克加入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成為區域性國際組織。中共利用地緣優勢,以該組織為平台,全面加強與中亞各國的雙邊與多邊合作,以增強政治互信,不僅可以保障其經濟、能源、反恐及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有助於建立穩定、和平與和諧的周邊環境,又可以遏止美國的戰略圍堵。上海合作組織是唯一在中共境內成立、以中共城市命名、總部設在中國大陸的區域性國際組織,也是中共在中亞地區唯一參與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因此,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成為中共中亞外交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共看待中亞問題,已經把上海合作組織包括在內,推進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已經是中共中亞外交的規定任務。本文試圖藉由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研究,以瞭解中共中亞外交政策及其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中亞、中共中亞外交、上海合作組織、地緣政治。 / Due to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ich natural resources, Central Asia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region which several great powers would contend in. Therefore, countries in the Central Asian adopts "all-rounded and balanced" foreign policy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national benefits, which results in the smooth access to Central Asia area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addi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and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more than 3000 kilometers of contiguous areas and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its border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recent years, results from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the Chinese Communist began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world view and specifically carry out the good neighbor policy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by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way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s formerly known as the "Shanghai Five" meeting mechanism between Chinese Communist and Russia, Kazakhstan, the Kirghizia and Tadzhikistan due to border issues in 1996. In 2011, Uzbekistan joined,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hus become a reg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hinese Communist uses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 and take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s a platform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enhance mutual political trust. In this way, not only the various benefits from the economy, energy, anti-terrorism to security could be protected, the influence Chinese Communist has in Central Asian region could be expanded and consolidated, then it could be helpful in establishing a stable,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moreover, curbing the strategy containment of U.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s so far the only reg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established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named aft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cities and headquartered in mainland China. Moreover, it is the only Central Asia reg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hich the Chinese Communist has participated in. Therefore,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 Diplomac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mandated tas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 Diplomac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n foreign policy by researching into the case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 Keywords: Central Asia,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entral Asian diplomacy,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Geo-politics.
12

中共與俄羅斯對上海合作組織政策研究──結構現實主義與地緣政治理論的辨析 / China and Russia's Policy Research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王宣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上海合作組織前身是從中、蘇邊界談判開始,逐漸轉為定期會晤機制的「上海五國」,於2001年是由中共、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以及吉爾吉斯等六國組成,是中亞地區新興的多邊機制之一,成立之初以打擊「三股勢力」作為組織的重點項目,並規劃逐步將合作擴散到其他領域之上。中共、俄羅斯作為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及運作的重要推手,兩國的上海合作組織政策受到各自的利益考量,並深深影響了上海合作組織各方面的發展。 本研究以「結構現實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理論」作為出發點,從分析中、俄兩國的國家利益出發,探討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各領域合作中的利益以及扮演的角色,了解兩國在該領域中的政策,並對本研究欲回答的問題,論證中、俄在中亞的國家利益與對上海合作組織的政策偏好,是否為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出明確解釋。以此,本研究內容主要分成幾個部分,首先了解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背景,其次將重點放在中、俄在地緣政治、能源安全以及經貿合作的利益,與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相關政策發展,最後將研究結果加以整理,回答本研究的問題意識。
13

中共新安全觀理念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包進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中共所處的國際安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國際恐怖主義為典型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上升,中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因此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1996年之後,中共官方及領導人就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建立新安全觀,迄2002年7月31日,中共在「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提出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更全面的闡述中共在廿一世紀的安全觀念和政策主張。 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OC)的緣起,其前身原為上海五國,最初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與中共就過去中蘇兩國間所遺留之邊界、軍事互信及邊界裁軍等議題所舉行的談判,而因1996年五國元首齊聚於中國上海會晤,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協定>,以促進五個鄰國的邊境合作,故有「上海五國」之稱,後因每年均舉辦會晤,遂形成一種論壇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孕育指針是「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以此為基礎產生和發展的新型安全觀;其內涵是相互信任、裁軍與合作安全,為一新型國際體系;其核心是結伴而不結盟,是一新型區域合作模式;其特徵是大小國家共同倡導,互利協作。因此我們可說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綜合性的區域政經合作組織。 安全觀的形成與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相互關聯的,基礎皆來自於對國際環境的認知,當國際形勢產生變化,中共新的安全觀形成,理論上即應有相對應的外交或軍事政策作為配套,從1996年中共提出新安全觀後,中共的外交政策中,不難察覺受到新安全觀思維的深刻影響,包括維持不結盟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推行大國外交、睦鄰政策、及積極參與區域與全球的國際組織活動,在眾多的亞太多邊外交活動中,本文以多邊國際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為例,用新安全觀理念中政治、軍事、經濟三個安全面向作為依據,檢驗中共新安全觀理念是否由概念發展到了實踐的層次,是否合理可行,為本篇論文研究目的。
14

冷戰後中共與國際組織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亞太地區為例 /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fter the Cold War:the case of Asia Pacific region

謝佩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從建政初期至冷戰期間,與國際組織接觸甚少,參與有限;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中共參與國際組織步伐和範圍持續加速、擴大,且因其地處亞洲並自視為區域大國,亦逐步在亞太地區等周邊的國際組織或制度中,扮演建設性參與者乃至主導者的角色。從中共與國際組織的互動重心,由建政初期的尋求身分承認、維護主權與安全,到改革開放時期促進經濟發展利益,乃至冷戰結束迄今承擔「大國責任」,形塑負責任形象,並倡導建立和諧地區、和諧世界等演變軌跡顯示,中共自身發展的變化與需求,是其開展與國際組織互動關係最直接、最主要的影響因素與驅動力量;然在此互動過程中,國際組織的制度與規範亦逐漸改變中共對國家身分與利益的認知,並成為其內外政策調整的重要動力。對中共而言,伴隨國家實力、地位持續提升及利益範圍的擴大,未來如何在複雜多樣的國際組織與相關制度中,權衡本國利益與國際責任,維持在權力、利益和規範之間的平衡,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注意對三者的取捨,將是中共持續面臨的課題。
15

中國大陸新安全觀之研究 / A study of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陳建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中國大陸所處之國際環境發生很大變化,1996年中國大陸官方及領導人多次在國際場合呼籲建立新安全觀,迄2002年7月31日中國大陸在「東協區域論壇」外長會議中,提出了〈中方關於新安全觀之立場文件〉更全面闡述中國大陸在21世紀之安全觀念與政策主張。 安全觀之形成與外交政策之制定是相互關聯的,基礎皆來自於對國家利益與國際環境之認知,中國大陸從1996年提出新安全觀後,在其外交政策中,可察覺到受新安全觀思維之影響,包括「維持不結盟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推行大國外交」、「睦鄰政策」,以及積極參與區域與世界性之國際組織活動如「上海合作組織」、「六方會談」等,檢視中國大陸新安全觀由理念發展到實踐層次,是否可行,為本篇論文研究之目的。 關鍵詞:新安全觀、大國外交、國家利益、上海合作組織、六方會談
16

中共新安全觀之實踐-論上海合作組織

張文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由於蘇聯的解體與俄國專注於內部政治經濟的動盪與軍力的貧乏,兩極體系崩解,所以美國是唯一的世界超強國家,世界權力結構由兩極對抗轉為以美國超強與其他區域強權相互競爭的權力結構(一超多強),就國際體系理論角度,當2001年美國於阿富汗執行反恐戰爭、2003年二次波灣戰爭後,美國「世界超強」地位,愈形鞏固。 而隨著蘇聯集團的瓦解,中共經濟成長率近年來持續在增長,在未來的10—20年內,中共可能將成為少數具備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潛力,且足以威脅美國區域利益的國家。2002年美國防部發表之《中國軍力年度報告》與美國會美中安全評估委員會之《美中經濟關係對國家經濟安全影響》報告,均認為中共崛起之威脅不僅損及美國家利益,亦將威脅亞太與世界安全。中共的崛起(或稱之『再起』) ,已引起亞洲的區域緊張,甚而是世界強權的焦點。因此冷戰後,「中國威脅論」及「中國崩潰論」一直不斷的在國際間盛行。所以,中共以建構「新安全觀」為對外關係理論,期爭取相對和平之國際環境。 另外,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美國勢力介入中亞這塊新興的權力真空地帶,導致該地區周遭國家政治、軍事的緊繃,區域形勢更形複雜。中共為因應美國勢力介入中亞,及化解國際間因「中國崛起」所帶來的「中國威脅論」疑慮,與周邊國家建構多邊安全組織,期能確保中共周邊區域安全,「上海合作組織」即在此環境背景所成立的機制。為瞭解中共「和平發展」的意圖?「上海合作組織」的實踐過程與特性?並探討其與冷戰之後中國提倡的「新安全觀」之關係為何?其「上海合作組織」在實踐過程所面臨的內外現實挑戰如何?而從中共「新安全觀」理論發展及實踐的過程,冀能剖析中共外交政策的轉折過程,本文研究的動機係肇因於此。
17

中國與哈薩克雙邊關係之研究1992-2009 / A study on China and Kazakhstan's relationships 1992-2009

李政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世界主要強權之一,且為現存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中,最大的非斯拉夫民族共和國,1991年底獨立後成為世界第九大國、最大內陸國及中亞地區最大國。中共在哈薩克獨立後隨即與之建交,兩國建交迄今將近20年,兩國非惟在政治、外交、安全層面合作密切,歷年簽署的雙邊條約或行政協議、公報、宣言汗牛充棟,近年在經濟、能源層面的高度互補,也引起各界的關注。 本文透過歷史分析法,追溯當代哈薩克民族國家的起源,回顧近代哈薩克與中國之間的外交演變,包括清朝時期、國民政府時期及中共建政時期,並以此歷史脈絡作為認識哈薩克獨立後中哈雙邊關係之基礎。而在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後,中哈之間除了既有的雙邊關係,又增加了多邊關係的互動平台,是故本文以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時點作為分野,將中哈關係分成前、後二階段探討,並分別就兩國政治、經濟、能源與安全四大議題分別論述評析。最後,鑑於中亞地區在國際地緣戰略上的重要價值,中哈關係的發展始終受到其他強權外部因素的影響,因此特別針對俄羅斯、美國、歐盟國家、印度等對哈薩克亦抱持戰略興趣的國家,深入研析該等國家對哈薩克的外交作為,以暸解對於中哈關係產生的衝擊。 本文發現,中哈之間目前除水資源爭議外並無利益衝突,在以疆界問題為主的高度政治議題解決後,兩國在低度政治議題特別是石油領域,建交至今有長足的進步,符合哈薩克「石油興國」的目標,更成就中國「油源多元化」以打破「麻六甲困境」的能源安全大佈局。因此,中哈關係在目前國際環境條件不變之下,在各自以國家利益為前提下,可望繼續深化友好,促使中國與中亞地區產生更緊密連結。 /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is nowadays one of the major powers in the world and the largest communist country. Republic of Kazakhstan (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is the largest non-Slavic peoples component of the former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 and after its independence, it becomes the 9th lar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largest country in central Asia. The PRC and Kazakhstan ha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 since January, 1992 soon following Kazakhstan’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on Dec. 16, 1991. The PRC-Kazakhstan diplomatic relations are growing closer not merely in high politics such as diplomacy and security issues, but also in low politics such as economy and energy issue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signed and reached certain treaties, agreements, bulletins and pronouncements as well.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origin of Kazakhstanian nation stat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utual relations from the Chin Dynasty to the eve of Kazakhstan’s independ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historical analytic approach and evaluates the present PRC-Kazakhstan diplomatic relations. Moreover,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was founded in Jun. 15, 2001 and it offered a multilateral channel for the PRC and Kazakhstan to dialogue and negotiate with each other. So this thesis divides the PRC-Kazakhstan diplomatic relations into two periods by the crucial year 2001 and therefore compares bilateral political, economical, energy and security (including anti-terrorism) issues before and after 2001. Nevertheless, the PRC-Kazakhstan diplomatic relations are alway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ther major powers such as Russia, the USA, the EU or even India due to the geopolitical value of central Asia, the so-called “heartland” of the “world island” in Mackinder’s theory. As a result, this thesis discusses on the impact by these behaviors upon the PRC-Kazakhstan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its resolutions. Finally,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e PRC-Kazakhstan diplomatic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with the time except for water resource issue. Their first cooperative item is petroleum mining and transportation. By doing so, Kazakhstan can trade foreign exchange to develop economy, while the PRC can ensure its petroleum import from “Malacca” dilemma and avoid energy hunger. Henc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he PRC-Kazakhstan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y will build closer tie than ever under their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s both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world politics.
18

冷戰後中共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研究

許乃權, Hseu, Nai-Ch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國際局勢變化至鉅,兩極體系瓦解、共產主義沒落、區域經濟整合加速、種族衝突增加、國際組織日趨活躍、跨國犯罪日漸猖獗等情勢發展,影響國際勢力平衡及各國國家安全政策。而安全議題不僅跨越國界,亦由國家層次提升至區域次級體系或全球體系;從另一方面來看向下延伸至社會、群體和個人層次。所涉範疇又從軍事領域擴展至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衛生、及人權等。 近年來中共積極參與多邊機制的運作,其中「上海合作組織」與「東南亞國協」被中共視為是新安全觀的具體成功實踐,在「十六大」召開之前提出系統的說明,並且明列於「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之中,顯然新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中共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 911事件後,中共旋即表態支持美國的反恐行動,並在反恐旗幟下,進行一系列的舉措。首先中共亟思利用當前國際反恐氛圍,企圖將境內「東突」組織與國際恐怖組織的關係連結在一起,藉以合理化其鎮壓疆獨的正當性。其次,中共冀望經由國際間之雙邊、多邊反恐合作,強調聯合國在反恐的主導地位,藉以提升其在亞太區域的霸權地位;另近來以「胡溫體制」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人,重視多邊外交,表明中國「要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顯然新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中共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此均勢將影響與美國超強的關係。 而中共「十六大」後,權位雖已交接,但政策的傳承性將大於變革,對「穩定壓倒一切」的需求將更為迫切,因此,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以利其國內的經濟發展,也將成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對中共而言,911事件是屬於國際環境中的新變數,其中關鍵在於美國的中國政策調整及中美反恐政策之競合。因此,在國內與國際環境雙雙出現變數的情況下,中共反恐政策走向將往何方向發展?對美外交一向是中共外交的重中之重,美國的戰略重點是構成中共制訂外交策略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本論文研究重心,主在探討冷戰後,中共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的關係,包括:美國反恐戰爭對國際格局與世界安全情勢的影響;中共多邊外交、新安全觀與和平崛起等論述與中共反恐戰略的因果關係;及中共在國際(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協)反恐運作機制與戰略利益、及中美在反恐戰略之競合等。
19

中共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

潘君德, Pan , Bre-C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自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 為強化中共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及塔吉克四國的邊界安全和互信機制,1996年4月,五國元首聚集在上海舉行會晤,創建了「上海五國」會晤機制。而後,逐年會晤召開,2001年6月15日更將「上海五國」機制改為「上海合作組織」,並吸收烏茲別克為成員國。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 隨著中共綜合國立持續增長,周邊國家以及世界主要大國對中共崛起可能帶來之威脅充滿疑慮,中共因而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之新安全觀,並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付諸實踐。 中共試圖由結盟策略的運用來擠壓美國、日本兩大強國在東亞地區的既有勢力,進而達到區域強權的目標。中共雖一再強調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動,卻又同時強調反對霸權主義,指的即是美國。因此,中共在新安全觀理念成立下的對外多邊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便值得關注、探討。 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國際強權為追求全球霸主的地位,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911事件後美國正式取得駐軍中亞的機會,宣告美國的地緣政治勢力進駐中亞。 中亞國家作為強權競逐的場域,雖然加入俄羅斯和中共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卻也與美國進行各方面的合作,以謀求本身最大的地緣政治利益。面對美國在中亞地區的經略,中共和俄羅斯透過「上海合作組織」的機制,來抗衡美國侵略中亞的壓力,一場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新的國際格局」就此展開。
20

上 海 合 作 組 織 之 研 究

甘可怡, Kan, Ko-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解體後,中亞地區出現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五個新興國家。中亞不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及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傳統上屬於俄羅斯勢力範圍的地區,並與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國際強權為鄰,這樣一個特殊的地區,自然吸引各種國際勢力競相進入。911事件後,美國軍事力量正式進駐中亞,使其得以牽制俄羅斯與中國,中亞地區再次成為國際政治中的焦點。 上海合作組織是一個成立於2001年新興的國際組織,成員國涵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塔吉克。本文透過「地緣政治研究途徑」,來觀察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與前景;911事件後中亞地區情勢的變化,以及美國駐軍中亞對於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 首先,本文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以觀察各成員國為解決共同問題的實際運作情形,以及介紹上海合作組織的組織結構。同時,探討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基礎,說明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是各國間基於共同利益與解決共同問題所形成的結果,並進一步分析各成員國自身加入上海合作組織的地緣政治考量。 其次,本文討論極端主義在中亞發展的情形,藉此探討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地區成員國之間的內部關係,以及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的首要目標是要打擊中亞的極端主義,以維護中亞地區的穩定。 最後,本文說明美國中亞政策的演變,討論911事件後美國駐軍中亞的地緣戰略意涵,及其對中國和俄羅斯的衝擊,最後探討911事件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及中亞情勢的影響。 本文認為:冷戰後,中亞地區在全球地緣戰略格局中的地位顯著上升,成為國際強權爭奪的場域,中國與俄羅斯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的目的,是為追求在中亞地區中取得優勢地位,911事件後美國駐軍中亞,影響了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911事件後,俄羅斯、中國和美國以中亞地區為場景的地緣政治大競賽中,美國暫時取得優勢地位,俄羅斯是後來居上,中國則必須繼續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將強與中亞國家的經濟與軍事合作,以維持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 /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Central Asia emerged five states: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These countries are not only have the rich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tak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global geostrategic patterns. Traditionally, Central Asia was viewed as a part of Russian’s influence and is adjacent to China. Beyond question, such an unusual area lures the international powers to engage the affairs of it. Since the 911 event, the U.S. acquired the opportunity to deploy their military in Central Asia. By means of military presence, the U.S. found the way to counteract the influence of Russia and China in Central Asia. Consequently, the Central Asia became the focu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 was established by China, Russia,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and Uzbekistan in 2001.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origins and prospects of the SCO, analyzes the variation of geostrategic situ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discusses how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in Central Asia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CO.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Central Asia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lobal geostrategic patterns. The motive of China and Russia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CO in 2001 is to seek the predominance in the Central Asia. After the 911 event,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appeared in Central Asia. And this fact indeed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O. China, Russia and U.S. as the three main actors of the ongoing New Great Game, which is occurring in Central Asia. The results of the New Great Game are as follow, U.S. temporarily stands on a vantage point in the present days. As for Russia, it takes the second place by controlling the CIS 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 As regards China, by exerting the SCO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ies with Central Asia countries, it still strives to maintain the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Page generated in 0.03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