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Tagged with
  • 13
  • 13
  • 13
  • 13
  • 5
  • 5
  • 5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策研究之應用--以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為例

劉澤民, LIU, ZE-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想瞭解我國在政策研究應用之情形,故本研究主要目的,不只在理論層次探討 研究應用之模式,也希望透過實例研究,以瞭解研究在何時及有何種影響。因此除 檢視現有國內外之文獻,瞭解政策研究應用,亦即政策制定與政策研究之關係外, 亦希望經由對研考會研究成果及其研究發展工作之實際狀況之介紹,檢視政策研究 與政策制定之關係,探討政策研究應用與未於策制定時被採用之原因,進而嘗試提 出加強政策研究與政策制定整合之道。 全文共分六章,約十萬餘言,各章要點如次: 第一章緒論部分: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範圍、研究限制,及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案工作及其應用情形。 第二章為政策研究應用之發展:分別探討美國與我國政策研究應用之發展,並加以 比較分析。 第三章為政策研究應用模式:本研究收集分析西方學者之研究發現與主張,將之分 為理性模式、政治模式、啟發模式,並分別探討。 第四章為影響研究應用之因素:分別從二團體論、三系統論、官僚與政治因素等方 面,探討研究應用需具備之因素或不被應用之因素。 第五章則是以研考會委託研究案為例,做一檢證。對研究者與決策者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研究案實際為決策者採用之情形,瞭解政策制定與政策研究間關係,並探討 研究者與決策主管,對研究被採行所應具備要件之看法。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綜述本研究之發現,與針對研究發現提出若干建議。
2

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

王千美, WANG, QIAN-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最近幾年來,由於民主政治的加速進步,各類公益團體及私利團體常藉遊說(Lobb- ying) 訴求欲達之目的,以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保障其權益,遊說遂成為最具政 策影響力的公關運作策略。是以利益團體、遊說、政策制定等項間的互動關係,實 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具體言之,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如下: 1.了解利益團體如何運用遊說策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2.探討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所引起之爭議問題。 3.介紹遊說的基本策略型態。 4.了解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 5.以個案「殘障福利法修正案」分析說明利益團體如何運用遊說策略以影響政策制 定。 6.提出健全遊說活動的建議,以供相關機關、人員參考。 本文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意義與名詞界定、研究方法與限 制,並訂定研究流程,說明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利益團體遊說活動與政策制定關係探討」,除敘述政策制定的意涵外,並 說明利益團體對政策制定過程的影響、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所引起的爭議。 第三章「遊說策略探討」,主要討論基本的影響策略分析,包括「聯盟」、「資訊 」、「困窘」、「遲帶」、「訴訟」及「選區壓力」等策略;在遊說活動之分析上 ,則分成直接遊說、透過選民的遊說及間接遊說三大類來說明。 第四章「殘障福利法修正案」個案分析,主要探討的面向包括問題背景分析(內在 因素、外在因素及二個重要的近因)、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規劃過程中的策略(包 括資訊、聯盟及困窘三策略)、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合法化過程中的策略(包括困 窘、資訊、聯盟、遲滯、訴訟及選區壓力策略)。 第五章「結論」,一方面提出本論文之研究發現,另一方面則提出健全遊說活動的 建議事項,以供相關決策單位或機關人員參考。
3

我國教師組織定位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er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饒邦安, Rau, Bang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法、調查研究法和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預測我國教師組織的功能定位及發展趨勢,並據以提出政策制定及法令修訂上的相關建議。 本研究以自編的「教師組織定位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調查對象為臺灣地區教育行政人員,中小學校長、主任及教師,家長團體代表等,問卷有效樣本為1,247人,其中包括445位中小學學校行人員(54位校長、391位主任、組長)、661位中小學教師(320位國小教師、205位國中教師、136位高中職教師)、101位中央及地方教育行政人員(36位教育部人員、65位地方教育局人員)、40位家長團體代表。訪談對象則立意選取各層級教師組織意見領袖、專家學者、教育部及教育局管理幹部、立法委員、教師代表及家長代表等共計13人。 本研究經實證研究所得之結論為: 一、教師組織的理想定位應朝高專業與高工會的統合型發展。 二、教師組織定位的發展其理想與實際之間仍有相當差距。 三、不同背景受試者對教師組織定位的認知有相當差異。 (一)就現職而言:教育行政人員與家長對教師組織定位較持專業傾向看法,而教師本身則持工會傾向看法,學校行政人員之看法則介於中間。 (二)就性別而言:男性的受試者比女性更認為教師組織定位應該朝專業取向發展。 (三)就服務年資而言:服務年資較短的受試者,較有教師組織工會取向的看法;而服務年資越長者,則較為傾向專業取向。 (四)就是否為教師會會員而言:教師會會員較非會員更為傾向教師組織工會取向。 (五)就學校類別而言:國民中小學教師較高中職教師更為傾向教師組織工會取向。 (六)就學校性質而言:公私立學校教師對教師組織定位整體看法並無顯著差異;私校教師認為教師角色應為專業取向,但實際上卻扮演工會取向角色。 四、可另訂特別法回應教師勞動三權的訴求,但應引導其循教師法爭取權益。 五、教師會幹部可適度給予會務假,但經費問題仍未形成共識。 六、教師組織之強制入會訴求並未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同。 七、教師之罷教權並未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 依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對教師組織之建議為: 一、發展方向應兼顧教師專業成長及維護教師權益。 二、訴求目標應以「合理的勞動三權」取代「完整的勞動三權」。 三、未來運作應凝聚發展共識,積極開發人力和物力資源。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為: 一、應以法令及制度引導教師組織朝統合型發展。 二、應協助教師組織縮短理想與實際間的發展差距。 三、應賦予教師合理的勞動三權。 對法令修訂之建議為: 一、應先行推動教師會法。 二、應結合法制及行政支援,同步修訂教師法。 三、應研議修正相關教育法規,以因應「工會法」第四條之修正。 / The research is to forecast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for teacher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The methods of the study ar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of related experts, document analysis, and survey studie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pose some suggestions for decision makers for reference when they are making policies and revising ordinances in the future. In the stud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taff, principals, chiefs and staff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representatives of parents communities in Taiwan are requested to respond to the Questionnaires of Organizational Orientation for Teachers, and 1,247 effective samples received. These include 445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 (54 school principals and 391 chiefs and directors), 661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320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205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nd 136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101 central and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taff (36 MOE staff and 65 local Education Bureau staff) and 40 representatives of parents communities. The target group of interviewing, a total of 13, are intended to meet all levels of the leaders, educationists and experts in teachers organizations, managers in MOE and Education Bureau, legislators, representative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ideal orientation of teacher organizations is to develop toward a dire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 professional and unionization. 2. The gap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orientation for teachers is rather wide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3. The percep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al orientation for teachers are quite different for the surveyed objects due to the different status and conditions. (1) Regarding current post: About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parents tend to support the idea of teachers’ being highly professionals while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of it while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are about in-between. (2) Regarding sex: Males support professionals than females do. (3) Regarding seniority: Teachers with less experience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while those with rich experiences tend to support professionals. (4) Regarding membership in a teachers’ organization: members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than non-members. (5) Regarding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s: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end to support unionization than genera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teachers do. (6)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schools: No distinct diversity for the opinion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 teachers. Only private school teachers consider this post should be more professional,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dmit the unionized associations had taken the place of it. 4. In response to teachers’ demand for the three basic labor rights, we suggest formulating specific ordinances and encourage them to act on the basis of Teachers Law. 5. The approbation of official leave of absence is suggested by most of the people. However, the problem of the budget has come to a halt. 6. The pursuit of the mandatory of participation into the teachers’ organizations does not reach the agreement of the majority. 7. The rights for revoking teachers do not obtain sufficient support of the major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suggestions proposed are as follows: 1.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both the growth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s and preservation of their deserved rights. 2. The goal will be rational labor rights in place of the three basic labor rights. 3. The goal is to be consensus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o input manpower as well as material resources with more endeavor.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1. To lead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o the formula of unionization under ordinances and decrees. 2. To assist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o narrow down the gap of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3. To reward teachers with rational labor rights. Suggestions for revising ordinances and decrees: 1. To formulate Teachers Organization Act is the top priority. 2. To revise Teachers Law with legal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s. 3. To amend and thrash out related education regula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4th term in the Union Law.
4

公民會議對政策制定之影響—以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為例 / The Impact of consensus conference in policy making process: case study of consensus conference of surrogate motherhood

劉伊晟, Liou, Yi-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民會議其強調平等深度之審議對話,透過理解溝通達到對彼此立場的認知與包容,其後嘗試達成團體的共識。然台灣自2002年起已累積近三十場公民會議之舉辦經驗,但仍並非每一場公民會議其結論皆能成為政策施政之參考。雖公民會議之緣起在於透過審議的過程提升參與者的政策知能與政治效能感,並促進民主之深化。進言之,公民會議對於政策是否具備影響力,亦間接影響民眾參與的意願與深度,並考驗公民會議該制度的實用性。   本文依據強度抽樣與最大差異抽樣之標準選擇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作為研究個案,在驗證代理孕母公民會議之影響力上,則選擇「政策制定過程」作為判斷影響力之依據,最後並比較公民會議結論報告與代孕生殖法間之關係。本研究發現在代理孕母政策個案中,代理孕母公民共識會議確實對於代理孕母政策之政策制定過程有顯著的影響,公民會議結論告除是代孕生殖法擬定之基礎,經比對兩者間也確有高雷同性。代理孕母公民會議對於代孕政策有實質影響的研究發現令人振奮,但有利於公民會議發揮效果之系絡亦不容忽略,行政首長積極處理代孕之態度、行政首長對公民會議正面之看法、代孕政策長期爭論無共識、適用道德議題而非技術問題、政策尚無定見等,此些因素是代理孕母公民會議對代孕政策產生實質影響的重要背景。然筆者建議若要提升公民會議之影響力,公民會議實應體制化鑲嵌於決策體系之中,其與現存代議體制之衝突應如何調整,使決策體系具代表性與理性審議,是未來政府體制可改進之方向。 關鍵字:公民會議、政策制定過程、代理孕母
5

臺北市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政策執行之研究

蕭正祥, XIAO,ZHE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問題,在77年7 月修正都市計畫法以前, 因為有取得期限的規定, 對地方政府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事實上, 原定期限屆滿時, 仍有相當多的保留地尚未 取得, 到底是何種原因造成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未能完全配合, 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冀能從其中得到教訓,做為以後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參考。 全文共分五章,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和限制,並對重要的名詞和 概念加以界定,最後提出本文的分析架構。 第二章:公共設施保留地政策之制定與執行經過。首先對於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的源 起,及有關保留地取得期限政策制定的經過加以描述,其次對中央政府及台北市政府 致力於取得保留地的經過加以介紹。 第三章:政策內容因素對台北市執行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政策的解釋。本章分別從目 標的明確性和執行期間的長短、決定的地點、方案執行者、政策資源,以及行政技術 的可行性等因素來分析台北市政府執行取得保留地的地程。 第四章:政策系絡因素對台北市執行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政策的解釋。本章從經社特 質、政治體制的物質、行政體制的物質,以及標的團體的特性等因素來分析台北市政 府取得保留地的經過。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針對以上各章的研究發現,提出本文的結論,並嘗試提出一些 值得參考的建議。
6

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互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分析

吳春來, Wu, Chun-L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複雜的動態過程,其中又以負責政策規劃,合法化的行政、立法機關之間的互動過程最受矚目。 近年來國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快速變遷,國人的價值也逐漸趨向多元化,政府的決策能力,隨著社會大眾需求的增加與品質的提升,正面臨重大考驗。尤其在政治解嚴,社會走向開放之際,行政院與立法院已經打破過去四十年「相安無事」的沈靜局面,國會結構的改革,政黨政治的逐步形成,對行政、立法兩院在決策互動上所產生的衝激,更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的事實。 本論文基於以上的認知,特以行政院與立法院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所存在的互動關係為範圍,深入探討近年來政治的變革、傳播媒體的勃興、利益圍體的活躍及社會輿論的監督,對兩院的決策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並以「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進行個案分析,試圖勾勒出兩院在決策互動上逐步調適而成的嶄新面貌。進而提出兩院互動關係現狀檢討及未來正常運作的具體建議。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就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限制及分析架構做一說明。第二章從分權理論的觀點及我國現行制度探討行政院與立法院的決策角色及互動關係,其中並引用相關的決策理論,做為後文分析的理論依據。第三章從政策制定的參與者勢必影響決策過程的角度、探討行政院、立法院本身、政黨、利益團體、大眾傳播及社會輿論等六大因素,如何影響兩院在政策制定過程的互動關係。第四章以「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修訂過程說明兩院互動的實際運作。第五章就相關人士的訪問及兩 院互動的最新發展,分析未來兩院決策互動的可能模式。第六章則針對研究所得進行檢討並提出個人的建議。
7

從「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看美國對華政策

周鄭福, ZHOU, ZHE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理論與方法等,第二章用內容分析方法,分析三個公報, 分析三個公報,重點放在主題類目、方向類目、強度類目與策略類目之分析,第三章 則研究美國決策系統其國內外環境變數之分析,第四章則研究美國政策制定者其個人 之價值、信仰、態度、動機等之分析,第五章則檢定本研究之信度與效度,最後一章 結論,並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
8

中共「四個現代化」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文權, WEN, 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將對政策制定過程之理論作一討論,如政策之定義,採用系統研究法之原 因,及對系統型模用來研究中共政治所可能之缺陷及其修改。 第二章 討論四個現代化政策之環境,其產生政策也接受政策分軍事、經濟、文教 科技、國際政治等節。 第三章 討論政策之輸入,對此政策中共內部意見團體之主張及其所尋求之支持。 第四章 合法化過程,將研究派系鬥爭並作人事分析,簡言之,討論決策過程。 第五章 中共如何推行現代化政策亦即方法、手段。 第六章 現代化政策之推行與其環境之關係為何,如何適應修改調整。 第七章 結論。 #2810465 #2810465
9

全球治理對政策制定之影響:以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為例

潘若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國內相關之學術研究、理論建構尚在萌芽階段。本文擬從全球治理的角度,探討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制定過程所面臨的挑戰與回應,希望透過實際個案的觀察拋磚引玉,使更多研究者能重視公共政策發展的全球化觀點。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在理論層面:藉由全球治理相關文獻探討,結合公共政策制定面向,進行學理論證與析探,以期提供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論分析基礎。 二、在政策層面:本文選擇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政策進行個案研究,一則希望突顯出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普遍性與迫切性,原以為看似單純的、國內的食品安全議題,背後卻隱藏著全球治理的複雜網絡關係。另一方面,目前基因改造食品議題之研究內容,大多對於法律規範、風險管理等討論,尚缺乏政策面向的論述。筆者首度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切入,藉此瞭解全球治理網絡中國際性組織與跨國行動者,對於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政策的影響,同時希望為該政策發展做一完整記錄,以期提供整體性的政策分析與建議。 經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與實地深度訪談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命題供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全球化時代下,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制定的相關國際協定或標準,已直接對於國內政策制定產生約束力。 1-1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形塑的議程,會加速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問題的形成。 1-2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達成的標準,已成為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規劃的重要依據。 1-3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研擬的協定,也會促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立法進行修正。 二、全球化時代下,跨國企業透過資源提供、建立聯盟等各種直接與間接途徑,對於國內政策進行遊說。 2-1 跨國企業利用市場依賴的特性,促使國內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問題之形成。 2-2跨國企業藉由提供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給政府部門,進而影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規劃的方向。 2-3跨國企業藉由提供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給其他相關利益團體,經由策略聯盟,影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立法的過程。 三、全球化時代下,國際非政府組織對於國內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制定過程的實際影響與參與有限。 3-1國際非政府組織藉由參與國際組織推動全球議程,使得各國政府必須面對基因改造食品管理之政策問題。 3-2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未見有分會之運作,所以直接參與政策規劃的情形相當有限。 3-3國內非營利組織必須主動向國際非政府組織爭取相關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援助,這些非政府組織對於國內政策立法的實際影響實屬間接的。
10

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制定之論證分析 / An Argument Analysis of Policy Making of Restricted Use Policy on Plastic Shopping Bags and Disposable plastic Tableware

王懷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政府機關與政策利害關係人於政策制定過程中,如何以政策論證(policy argument)的方式影響政府機關政策制定,並以行政院環保署推行之「限塑政策」為個案分析主體。藉由文獻檢閱整理政策制定與論證之概念,嘗試以學者William Dunn的論證方式,佐以深入訪談分析、再參酌立法委員於限塑政策制定時於立法院所提之論證內容,最後進行結論與建議。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政策制定與政策論證的意涵及論證之方式,瞭解「限塑政策」之起源、內涵、規劃與合法化。並將贊成與反對「限塑政策」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立法委員、利害關係人及當事人代表之意見,並進行正反交叉之論證分析,以瞭解「限塑政策」之實施情況、並提出未來修正政策方向與相關建議,希冀對往後政府在執行相關政策時能有所助益。為順利完成研究,本文第一章研究途徑採取質化及個案研究途徑;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檢閱法及深度訪談法;研究主題範圍為「限塑政策」從問題發生、規劃至合法化的相關過程;時間範圍為政策推行日前之政策制定過程,至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推行時期都列為本文探討時間範圍;參與者範圍則包括環保署、各縣市環保局、塑膠業者、環保團體、民意代表、學者專家及一般民眾等。 第二章為相關理論探討與文獻檢閱。第一節將探討政策制定的基本概念;第二節將對政策論證的基本概念作簡單的鋪陳;第三節將對近年來有關政策論證及「限塑政策」的碩、博士論文進行摘要、檢閱及評析,俾利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作為往後章節論證分析的基礎。 第三章是以行政院環保署在民國91年7月1日所推動的「限塑政策」為主軸,探討該政策的起源、意涵、規劃、合法化及產生後續之相關問題等,將以該政策的文獻資料、期刊文章、政府公報、網路資料與各報章雜誌等資訊,作為主要參考之內容。 第四章是以行政院環保署規劃與執行「限塑政策」的政府官員、於國會提出質詢之立法委員、相關環保團體、塑膠業製品工會代表,與民眾等公共政策相關領域者進行訪談,進而從事「限塑政策」的論證分析,以學者William Dunn提出的權威、統計、類別、直覺、分析重心、解釋、實用(平行案例)及價值批判的論證方式,並歸納整合進行贊成、反對意見及交叉論證分析。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本章將承續第四章的論證分析,彙整出本研究之發現,並對未來「限塑政策」可進行之方向提出幾點建議以提供未來相關政策制定時之參考,最後並提出幾點研究建議供後續相關研究者卓參。研究發現政治菁英對政策的喜愛與偏好具有影響力、民間團體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有限、民眾高度支持的政策具有迷思、以價制量下的限塑政策仍須再評估、限塑政策欠缺比例原則及公平性原則、政策實施前應具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與通盤考量等多項發現。至研究建議方面,制定政策應以長期性、永續性的眼光制定、強化與環保團體、業者及民眾參與及溝通機制、應從教育面從手,改善人民對環保的觀念與認知、訂定限塑政策相關法令,建立回收制度、政策應符比例原則及公平性原則、及相關具體建議等,期望能提供政府機關爾後推行相關政策時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4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