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全球治理對政策制定之影響:以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為例

潘若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國內相關之學術研究、理論建構尚在萌芽階段。本文擬從全球治理的角度,探討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制定過程所面臨的挑戰與回應,希望透過實際個案的觀察拋磚引玉,使更多研究者能重視公共政策發展的全球化觀點。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在理論層面:藉由全球治理相關文獻探討,結合公共政策制定面向,進行學理論證與析探,以期提供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論分析基礎。 二、在政策層面:本文選擇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政策進行個案研究,一則希望突顯出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普遍性與迫切性,原以為看似單純的、國內的食品安全議題,背後卻隱藏著全球治理的複雜網絡關係。另一方面,目前基因改造食品議題之研究內容,大多對於法律規範、風險管理等討論,尚缺乏政策面向的論述。筆者首度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切入,藉此瞭解全球治理網絡中國際性組織與跨國行動者,對於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政策的影響,同時希望為該政策發展做一完整記錄,以期提供整體性的政策分析與建議。 經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與實地深度訪談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命題供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全球化時代下,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制定的相關國際協定或標準,已直接對於國內政策制定產生約束力。 1-1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形塑的議程,會加速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問題的形成。 1-2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達成的標準,已成為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規劃的重要依據。 1-3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研擬的協定,也會促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立法進行修正。 二、全球化時代下,跨國企業透過資源提供、建立聯盟等各種直接與間接途徑,對於國內政策進行遊說。 2-1 跨國企業利用市場依賴的特性,促使國內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問題之形成。 2-2跨國企業藉由提供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給政府部門,進而影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規劃的方向。 2-3跨國企業藉由提供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給其他相關利益團體,經由策略聯盟,影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立法的過程。 三、全球化時代下,國際非政府組織對於國內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制定過程的實際影響與參與有限。 3-1國際非政府組織藉由參與國際組織推動全球議程,使得各國政府必須面對基因改造食品管理之政策問題。 3-2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未見有分會之運作,所以直接參與政策規劃的情形相當有限。 3-3國內非營利組織必須主動向國際非政府組織爭取相關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援助,這些非政府組織對於國內政策立法的實際影響實屬間接的。
2

基因科技的媒體再現:以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 / Representation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aiwanese Newspapers (1994-2006)

謝君蔚, Hsieh, Jiun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因改造食品一方面是複雜的基因科技產物,另一方面牽涉環境與健康危害的議題,是風險社會下即具代表性的例子。在各方論述的競逐下,媒體如何報導這些新聞卻鮮少有研究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媒體如何再現基因改造食品新聞?歷年來的報導呈現何種趨勢?與某些特殊事件有關?以哪些形式與議題為最多?凸顯了哪些人的觀點?媒體使用了哪些框架來再現基改食品的樣貌?其中又與哪些在地文化產生互動? 為解答上述問題,本研究採取量化內容分析與質量化兼具的框架分析兩部分,分析1994年1月起至2006年12月底為止,《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基因改造食品新聞。 在量化內容分析部份發現,基因改造食品新聞以「純淨新聞」寫作為最多,最常出現在「社會/生活」版面,引用比例最高的消息來源為「科學領域專家」,最主要的新聞議題為「政策規範」。這部份的框架分析,研究發現以屬於「進步包裹」的新聞為最多,在各框架包裹所細分的小框架中,採「科學萬能」框架論述的新聞又佔有最高比例。 本研究也依新聞數量變化,將基因改造食品議題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1999年之前的「醞釀期」、2000至2003年「高峰期」與2004年之後的「平穩期」。醞釀期的報導大多將基因改造產品視為科學新產物,有許多來自外電或編譯稿。高峰期開始出現一連串的消費者運動,焦點轉為關注政策制定與食品安全。後來的議題平緩期,出現在地方版的新聞數量超過社會/生活版面,意謂著基改議題逐漸在地化發展,新聞重點在政策的執行面。此外,隨著時期演進,採取「危害包裹」與「關切包裹」論述的新聞也有逐漸增加趨勢,顯示管理議題愈受重視。 在質化框架論述分析部份,本研究發現採用「進步包裹」論述的新聞,抱持基改食品是改善現狀、帶來美好的立場;其中再細分出來的「科學萬能」與「經濟掛帥」框架,多用科學、經濟術語或研究報告、數據來加以佐證,呈現出基改食品在科學與經濟上對人類的貢獻。這兩大框架強烈暗示科技與經濟至上,論述中幾無描繪任何發展時可能的代價與風險,同時又佔據最多新聞數量,因而令其他相對的框架立場難以發聲、居於弱勢。 其次,歸類為「危害包裹」的報導,傾向基改食品具有風險、對人類有害。其中屬「健康疑慮」框架者,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論述者多為社運團體,亦引用科學報告為證據;但是他們最終對法規的呼籲,在媒體報導中無法成為關注焦點。被歸類為「天然最好」框架的報導,多為商業推廣新聞,藉由強調非基改食品優點來反面凸顯基改食品,有嚴重的新聞廣告化問題。在「產經毒藥」部分,此類新聞以事件導向為主,描繪有關本地基改作物影響出口經濟的案例,但新聞數稀少,難以喚起重視。風險最大的「禍延子孫」框架,其立場認為基改技術將帶來人類浩劫,但台灣並非基改主要生產國,容易有置身事外之感,加上強大風險的關注本身尚未被科學認可,也很難在地生根。 屬於「關切包裹」的新聞,與法規政策演進有關,其中區分的「妥善管理」論述,對政策有嚴格要求;「有管就好」框架的新聞,則流露出管理的散漫。在此包裹中,呈現出台灣官方面臨美國貿易壓力下,對高科技風險產品的處置,然而台灣並非每次都能嚴守立場,在本地自主與強國干涉間取得平衡;而媒體報導不僅透露出這個問題,也暴露媒體本身並沒有做好捍衛民眾知情權與加強風險意識的責任。 本研究希望能加強後續對風險事物的研究與重視,也建議媒體對任何科學研究,應抱持懷疑態度,不宜過分誇大、宣揚其預期貢獻或獲利。媒體工作者應時常關注國內外的重大科學發現,深化本身背景知識,在報導議題時才能有深入的理解,以善盡加強大眾風險意識之責。政府面對風險事物,不只要盡快制定相關規範,也必須與民眾做良好溝通,加強他們的風險意識與知識。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