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何形塑良好之政策論證--以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為個案黃莉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研究可分為二大範疇,其一為「政策論證」之理論建構部分,另者,則為我國兵役替代役政策之個案部份。
在「政策論證」方面,欲探討下列問題:1.政策論證之內容及其類型為何?又其獨特之分析功能亦為何?2.是否可透過政策論證的途徑來評估各項政策的正當性與合理性?3.如果可以,其所根據的指標或理念究指為何?而透過政策論證分析能力的提升,是否有助於重新找尋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地位?
在「兵役替代役」之個案部分,本文將以政策論證之途徑來觀察該項政策中有關官方論述如何作成,及其自規劃過程乃至具體政策內容公布時,其間之論證變化;進而深度探討當時政策成形之環境為何?所背負之政策功能又為何?同時,在此政策規劃中,公民和政府之間是否已營造健全的政治對話關係,又其論證內容,是否亦兼具情感、邏輯、倫理、系絡等四項論證策略之要求。
|
2 |
金門酒廠民營化政策論證分析陳彥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本文主要之研究焦點在於藉由政策論證模式,對金門酒廠民營化政策之得失進行探討。本研究主要採取個案研究方式,從整體歷史脈絡與政經環境的整體思考,以呈現公營事業與社會結構之連結性。對金門酒廠與金門社會結構關聯性的發展,衡量其在歷史中所發展出的社會角色與責任,並回溯金門酒廠自民營化政策提出至今,就贊成與反對二者之不同政策主張進行論證分析。
在全文的鋪陳上,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主要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界定研究範圍與研究上所可能遇到的限制,並針對相關之著作進行文獻回顧,以呈現民營化政策之爭議性。第二章主要闡述政策論證之基本理論,並建立本文之分析架構。第三章則分為三節,分別就金門地區發展的三個時期,探討其政治、經濟方面之發展過程,與其中金門酒廠之起源及其社會角色發展。第四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金門酒廠民營化政策內容,第二節與第三節則就支持與反對民營化政策之觀點進行論證分析,第四節則歸納論證結果。第五章則為本文研究之總結,並提出研究建議。
本研究擬對民營化政策提供之修正建議如下:
1.運用地方制度法所賦予之權限,與議會合作,將金門酒廠民營化政策予以暫緩實施,而目前金酒以公營公司之型態配合特別設計之法規來經營,一樣可以得到提昇經營績效的目的,而又可免於民營化之弊端發生。
2.彌補菸酒稅及營業稅上繳之損失,除增加生產線外,應積極研發酒精濃度較低之新產品,以減輕菸酒稅之課徵,進而提高營業利潤。
3.金門縣政府可以建請中央考慮金門地區之特殊情形,於將來在財政收支劃分時能照顧金門離島區域人民,給予較優渥之分配,至少應將目前金門人民之生活水準與各項福利措施予以維持,以保障金門人民之權益。
關鍵字:民營化、公營事業、政策論證、政策分析
|
3 |
從政策論證類型檢視審議民主實踐過程:以二代健保法人論壇為例施佳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審議民主在台灣日漸蓬勃發展。自2002年的審議民主公民會議開始以來,台灣以有過許多辦理審議民主之參與機制的經驗。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審議民主「理性溝通」的理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所落實的情況為何,以探究理性溝通的實際樣貌。
從文獻中發現,為了達成共識,「理性溝通」與「互惠」乃是審議民主的核心理念。所謂「理性溝通」,就是論證。最終共識應是由「較佳論證的力量」所促成的,而非其他內在或外在限制所造成。另一方面,「互惠」則是指:當討論過程中產生衝突或價值差異時,討論者會試著擺脫價值層次的爭議,尋求彼此皆可接受的協議。過去文獻對於這兩個概念主要聚焦於抽象層次的規範性探討。為了探究理論在實際的落實情況為何。本研究以William Dunn (2004)所發展出來的政策論證架構,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二代健保法人論壇參與者的發言內容,以及共識結論報告,探索參與者在審議過程中的說理過程。
本研究發現:在「理性溝通」的部分,從發言特質之中可以看見,不論有無共識的討論,皆是以「分析」與「說明」類型居多。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為常用,顯示法人論壇的參與者,慣以「邏輯推理」來進行理性討論。而在有共識結論的討論中,其使用頻率高於無共識的討論。顯示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能引起在場的其他成員認同,因而成為討論的慣用形式,且其易使討論能出現共識。至於在「互惠」發言的部分,有共識結論的討論,慣用類型仍是「分析」類型為最多。此外在相異型互惠變化,是以擴張轉換為多。表示在對話中,發言者會以更進一步的推理方式予以支持。顯示支持者並非感覺式的認同,乃是能瞭解對方所說的話,並且明白其所支持的理由為何。另外在正反雙方交詰過程中,不同立場的成員也會依循對方的發言類型而轉換,形成一種理性溝通的循環,企圖尋求支持。
綜觀研究結果,在實際討論過程中,邏輯論述是審議民主所稱的理性對話中,相當主要且具說服力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審議民主重視參與者在公共審議的過程裡,彼此相互尊重和同理,允許合理的歧見,並且最終達成共識。對於審議民主而言,這正是表現了互惠的實現。從有共識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不同立場者不但將自己的理由內涵予以充實外,透過對話與兼容建議的提出,使參與者願意改變,接受新的提議,進而達成共識。此正為互惠性的表現。由此可見,審議民主確實展現有別於代議民主「算數目」的一種實質民主型態。對於民主政治的發展而言,深具前瞻性與盼望。
|
4 |
推動同性婚姻立法議程設定之研究: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為例 / The Agenda Setting of Same-Sex Marriage: A Case Study of Taiwan Alliance to Promote Civil Partnership Rights王品翔, Wang, Pin S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的婚姻制度中,直至目前都僅承認一男一女異性戀的締結。歷來雖有同運人士與性別團體倡議應予以開放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均未成功。過往嘗試比較大的著墨是在社會運動上呈現,但在實質立法的推動上並未有顯著進展。
本研究以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推動多元成家中的「同性婚姻」為研究個案。探討伴侶盟推動立法的背景、議題設定過程與其政策論證又造成何種影響;同時擷取數個國外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發展現況作為比較,接者則整理議程設定與政策論證文獻。另外,除了文獻檢閱外,本論文也對伴侶盟秘書長、立法委員與法務部法律事務司科長進行訪問,再將訪談內容與文獻進行涵攝,分為三節進行討論:1. 從意識到行動,探討伴侶盟的為何提起倡議、又為何是直接修改民法。2. 從公共問題到政策議程,將時間點劃分為伴侶盟法案被初次送進立法院、立法院開始實質審議兩段加以討論。3. 從政策倡議到社會影響,對伴侶盟的倡議行為進行評價,與分析造成的影響,並提出建議與預測。
研究發現,政治因素是影響此項倡議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政策合法化的關鍵繫諸法務部與立法院的態度,政治氣氛於此舉足輕重,若是政治上認為屬於優先議題(例如時空背景有高度壓力),便會加速推展。再者,法務部立場影響立法速度甚鉅,倘若法務部遲遲未提出修法對案或持此議題保留態度,即便因應壓力必須要有些動作,該動作對修法進度仍無顯著幫助(例如再行蒐集世界各國立法例以為參考),就此而言,政策流亦是另一個觀察重點。第三,伴侶盟推動立法的倡議行為很大程度受到反對者論證影響,不論是消毒或是借力使力,這是一個特殊的呈現。第四,目前雖然尚未修法成功,但是整體看來氣氛正慢慢轉變(例如同性伴侶註記),因此伴侶盟的行動對立法順利通過是有正面影響的。
最後敘明研究限制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本研究未對此議題持負面看法著進行訪談,是為限制;另如對此議題有興趣者,後續可著重在二次政黨輪替後,新政府的態度、同性伴侶法政策對伴侶盟倡議的影響,以及伴侶盟是否與其他非營利組織更廣泛的合作,以倡議聯盟方式壯大聲勢或與企業、文化界合作等三方面而為研究。
|
5 |
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限制使用政策制定之論證分析 / An Argument Analysis of Policy Making of Restricted Use Policy on Plastic Shopping Bags and Disposable plastic Tableware王懷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政府機關與政策利害關係人於政策制定過程中,如何以政策論證(policy argument)的方式影響政府機關政策制定,並以行政院環保署推行之「限塑政策」為個案分析主體。藉由文獻檢閱整理政策制定與論證之概念,嘗試以學者William Dunn的論證方式,佐以深入訪談分析、再參酌立法委員於限塑政策制定時於立法院所提之論證內容,最後進行結論與建議。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政策制定與政策論證的意涵及論證之方式,瞭解「限塑政策」之起源、內涵、規劃與合法化。並將贊成與反對「限塑政策」之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立法委員、利害關係人及當事人代表之意見,並進行正反交叉之論證分析,以瞭解「限塑政策」之實施情況、並提出未來修正政策方向與相關建議,希冀對往後政府在執行相關政策時能有所助益。為順利完成研究,本文第一章研究途徑採取質化及個案研究途徑;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檢閱法及深度訪談法;研究主題範圍為「限塑政策」從問題發生、規劃至合法化的相關過程;時間範圍為政策推行日前之政策制定過程,至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推行時期都列為本文探討時間範圍;參與者範圍則包括環保署、各縣市環保局、塑膠業者、環保團體、民意代表、學者專家及一般民眾等。
第二章為相關理論探討與文獻檢閱。第一節將探討政策制定的基本概念;第二節將對政策論證的基本概念作簡單的鋪陳;第三節將對近年來有關政策論證及「限塑政策」的碩、博士論文進行摘要、檢閱及評析,俾利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作為往後章節論證分析的基礎。
第三章是以行政院環保署在民國91年7月1日所推動的「限塑政策」為主軸,探討該政策的起源、意涵、規劃、合法化及產生後續之相關問題等,將以該政策的文獻資料、期刊文章、政府公報、網路資料與各報章雜誌等資訊,作為主要參考之內容。
第四章是以行政院環保署規劃與執行「限塑政策」的政府官員、於國會提出質詢之立法委員、相關環保團體、塑膠業製品工會代表,與民眾等公共政策相關領域者進行訪談,進而從事「限塑政策」的論證分析,以學者William Dunn提出的權威、統計、類別、直覺、分析重心、解釋、實用(平行案例)及價值批判的論證方式,並歸納整合進行贊成、反對意見及交叉論證分析。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本章將承續第四章的論證分析,彙整出本研究之發現,並對未來「限塑政策」可進行之方向提出幾點建議以提供未來相關政策制定時之參考,最後並提出幾點研究建議供後續相關研究者卓參。研究發現政治菁英對政策的喜愛與偏好具有影響力、民間團體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影響有限、民眾高度支持的政策具有迷思、以價制量下的限塑政策仍須再評估、限塑政策欠缺比例原則及公平性原則、政策實施前應具有完善的配套措施與通盤考量等多項發現。至研究建議方面,制定政策應以長期性、永續性的眼光制定、強化與環保團體、業者及民眾參與及溝通機制、應從教育面從手,改善人民對環保的觀念與認知、訂定限塑政策相關法令,建立回收制度、政策應符比例原則及公平性原則、及相關具體建議等,期望能提供政府機關爾後推行相關政策時參考。
|
Page generated in 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