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Tagged with
  • 12
  • 12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國際運輸事業課稅問題之研究

張李淑容, ZHANG LI, SHU-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運輸業係指以船舶或飛機進行跨國間運輸的行業。營運跨及數國、業務內容繁雜 、並涉及各國間政治外交關係,且主宰國際貿易運作。尤其在台灣高度仰賴貿易的經 濟特質及特殊的政治環境,更突顯該業的重要性。 國際運輸業所得來自數國,業務特性使各國來源所得劃分不,易並因各國稅法規不一 ,使該業課稅問題更形複雜。雖國際間基於簡化及公平理由,常有租稅互惠協定的訂 定,但由於稅收或其他理由,租稅協定無法達成,使原本課稅複雜特性依然存在。即 使達成協定,在課稅上仍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此乃本文探討的動機。 本文目的有二:一、透過對該業特性了解及租稅原則應用的理論,配合現行經濟環境 ,找出最適的租稅政策。二、比較美、日、韓、新加坡及我國課稅方式,檢討我國現 行規定的合理性,並擬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本文研究方法係透過行業特性、租稅原則,配合經濟環境、各國規定及業者反應,推 論所要研究結果。 本文研究內容主要有四:一、國際運輸事業特性、租稅原則及應用,配合現況,獲致 對該業徵免稅原則。二、比較各國課稅異同,並檢討我國課稅問題所在及建議。三、 租稅互惠協定在該業角色,理論根據及問題探討。四、綜合本文結論及提出可行建議 。
2

從政策論證類型檢視審議民主實踐過程:以二代健保法人論壇為例

施佳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審議民主在台灣日漸蓬勃發展。自2002年的審議民主公民會議開始以來,台灣以有過許多辦理審議民主之參與機制的經驗。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審議民主「理性溝通」的理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所落實的情況為何,以探究理性溝通的實際樣貌。 從文獻中發現,為了達成共識,「理性溝通」與「互惠」乃是審議民主的核心理念。所謂「理性溝通」,就是論證。最終共識應是由「較佳論證的力量」所促成的,而非其他內在或外在限制所造成。另一方面,「互惠」則是指:當討論過程中產生衝突或價值差異時,討論者會試著擺脫價值層次的爭議,尋求彼此皆可接受的協議。過去文獻對於這兩個概念主要聚焦於抽象層次的規範性探討。為了探究理論在實際的落實情況為何。本研究以William Dunn (2004)所發展出來的政策論證架構,並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二代健保法人論壇參與者的發言內容,以及共識結論報告,探索參與者在審議過程中的說理過程。 本研究發現:在「理性溝通」的部分,從發言特質之中可以看見,不論有無共識的討論,皆是以「分析」與「說明」類型居多。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為常用,顯示法人論壇的參與者,慣以「邏輯推理」來進行理性討論。而在有共識結論的討論中,其使用頻率高於無共識的討論。顯示具邏輯推演形式的「分析」論證,較能引起在場的其他成員認同,因而成為討論的慣用形式,且其易使討論能出現共識。至於在「互惠」發言的部分,有共識結論的討論,慣用類型仍是「分析」類型為最多。此外在相異型互惠變化,是以擴張轉換為多。表示在對話中,發言者會以更進一步的推理方式予以支持。顯示支持者並非感覺式的認同,乃是能瞭解對方所說的話,並且明白其所支持的理由為何。另外在正反雙方交詰過程中,不同立場的成員也會依循對方的發言類型而轉換,形成一種理性溝通的循環,企圖尋求支持。 綜觀研究結果,在實際討論過程中,邏輯論述是審議民主所稱的理性對話中,相當主要且具說服力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審議民主重視參與者在公共審議的過程裡,彼此相互尊重和同理,允許合理的歧見,並且最終達成共識。對於審議民主而言,這正是表現了互惠的實現。從有共識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不同立場者不但將自己的理由內涵予以充實外,透過對話與兼容建議的提出,使參與者願意改變,接受新的提議,進而達成共識。此正為互惠性的表現。由此可見,審議民主確實展現有別於代議民主「算數目」的一種實質民主型態。對於民主政治的發展而言,深具前瞻性與盼望。
3

小型社會互惠及合作機制-雙向信任賽局之初探

葉怡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探討信任對於對社會動態發展影響及信任機制建立受那些因子影響。採用雙向信任賽局並納入個人差異進行研究分析,總共招募十組受測者,研究發現信任不一定能夠被建立,且每個組別動態發展存在差異,差異的原因受到初始情況、期中互動歷程影響,且兩部分皆受個人因素影響,初始情況是影響後續是否能建立良好合作與互惠關係之重要原因,愈是勤勞、溫順柔和、好動及豪爽的受測者其第一期願意於信任賽局投資之金額愈多;期中互動歷程,研究發現上一期投資金額、投資比率,及投資回報率對受測者而言是最重要的解釋變數,互動歷程相關變數則因人而異。 /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ed to find out how trust affected social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which factors will influence o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rust mechanism. We recruited 10 groups of subjects and used two-way trust game to analyze it wh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ere considered.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rust can’t be buil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groups are heterogeneous in their initial conditions and interaction dynamics. This two parts are also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itial condition is the key factor whether if the trust can be built. The more diligent, docile, lively, and forthright subject will offer more in first period. While in interaction dynamics within period, we found that invest, reward and invest ratio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ve factors to subjects. But variables about interaction dynamics within period depend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

互動公平性與互惠性對策略聯盟夥伴關係資本的影響─不確定性的干擾效果 /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ustice, reciprocity and strategic alliance partners' relational capital: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uncertainty

林德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策略聯盟已被視為廠商兼顧快速成長與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策略聯盟逐漸成為常見的廠商投資方式之一,但策略聯盟卻有極高的失敗率,策略聯盟的成功因素成為學者研究的重點,其中聯盟夥伴間的關係也被視為策略聯盟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許多學者開始探討聯盟關係資本的前置因素。 然而過去探討策略聯盟夥伴關係資本前置因素的研究,大多以社會資本理論與關係治理觀點為主,探討聯盟夥伴間互賴程度、合作頻率與互相了解的程度對雙方關係資本的影響。但雙方互動過程中的行為或態度,也會對其關係資本有所影響,因此本研究乃採取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探討雙方在互動過程中的互動公平性與互惠性對雙方關係資本的影響。此外,本研究並嘗試從聯盟治理的角度,探討聯盟的治理對聯盟雙方關係資本的影響,希望能透過不同角度的探討,更有助於了解社會交換理論對關係資本的重要性。最後由於本研究強調廠商在互動過程中對彼此的正面看法或評價,而廠商對彼此的評價並非在獨立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而是在各種不確定情況下評估,因此本研究加入不確定性的干擾效果,試圖更精確了解互動公平性與互惠性對聯盟雙方關係資本的影響。 本研究針對台灣三大科學園區執行策略聯盟的廠商為樣本,分別針對廠商與其聯盟夥伴發放問卷,共回收129組配對問卷,採用階層迴歸驗證假設,並針對達顯著水準的交乘項繪製交互作用圖。研究結果顯示,互動公平性與互惠性對策略聯盟廠商的關係資本有正向影響,而廠商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互動公平性與互惠性也有正向加強作用,顯示聯盟廠商在合作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公平性與互惠性有助於雙方關係資本的增長;而在不確定性較高的情況下,此種增長的程度也將會有大幅提升。
5

誰提供了資訊─論網路無償資訊給予

李如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討論網路上無償資訊給予。在網路上有以提供資訊營生的人,也有不少無償提供資訊者,他們不一定是名人,也不一定是某領域的專家,單獨一人時絲毫不特別,但將他們提供的資訊合在一起時,卻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良」的力量,而我們使用這些資訊不需付錢,給予者也不要求他人付費,因此研究者希望能瞭解無償資訊提供者的動機及相應行為。 本研究從社會交換、市場行家、禮物文化等觀點切入,並佐以其他相關文獻,整理出給予者特質、給予動機、報償、給予行為與結果、及結予情境等五大面向,主要討論給予者可能具備什麼特質;提供資訊的動機為何;提供者給予資訊後能得到什麼報償;無償給予會有什麼結果,以及無償給予可能有什麼行為;而給予情境,即網路,尤其是電子佈告欄的特性可能為無償給予帶來什麼變化。 因為關注無償資訊給予者的想法,以及他們對無償資訊給予行為的解釋,選擇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為研究方法,並以台灣大學批踢踢實業坊為研究田野,最後成功訪問九男十一女共二十位受訪者。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的媒體使用度及領域熟悉度都很高;有五大類給予動機,包括回饋、提供消息、分享、交流、以及從自己出發的動機,其中呈現男性注意自己需求而女性關注與他人關係的差別;報償不單只是有幾種報償(量化的)的意義,還有方向性以及好惡之別的意義;受訪者不在乎有無平等給予,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必須回饋,和網友建立交情但不深入,但相當重視資訊交流;網路虛擬真實影響受訪者對報償的想法、網路空間所營造出來的社群感會影響給予資訊者的去留。
6

烏來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Hirschi社會鍵理論在少數民族社會之驗證 / Causation of Delinquency of Atayals' Juveniles in Wulai Area--An Empirical Test of Hirschis' Social Control Theory in Abooriginal Society

吳玉珠, Wu, Yu-c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我們的研究文獻忽視了原住民社會的失序問題:如酗酒、雛妓、少年逃學及兇殺等。本研究企業以問卷調查法和田野訪問觀察,對原住民社會之一-烏來泰雅族之少年偏差犯罪行為之盛行率、類型及因素,進行資料之收集整理分類。 這是Hirschi社會鍵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首次在本土少數民族社會之部分驗證研究,除了利用該理模式為分析架構,以問卷調查方式對烏來鄉福山、烏來與忠治三個村落少年兒童犯罪與偏差行為成因進行橫面的統計分析考驗外,並以田野訪談方式,藉助附著理論、互惠觀點與人類基本需求觀點,從社會文化歷史變遷脈絡與個案進行縱面與深度的分析探討烏來泰雅社會文化轉化的特質。 量的研究結果發現:(一)烏來泰雅少年偏行百分比雖然男性都比女性高;但與大社會相較,性別比率接近顯得很突出,介於1.2與2.7之間;女性少年吸香煙盛行率高達34.%。(二)個人重要屬性如年齡、父母社經地位與所屬村落均需透過社控機構而影響少年偏行為。家庭成員:和雙親、單親或其他家人同住少年的偏差行為平均數值差異不大,只有再生家庭的平均數值較高。(三)對社控機構認同父母與附著學校對偏行產生直接影響。偏行與父母監督及社區附著的相關性很低,與社會鍵理論的假設較為不同。(四)偏行與社會控制機構之關係不受族群認同影響,但偏行與偏行友伴高度相關。父母認同、父母監督、附著學校及附著社區等社控變項與族群認同及附著偏差同輩團體等中介變項之間未達到顯著相關。 質的研究結果發現:(一)歷史社會變遷過程:日據時代與光復後外來政治干預,部落被迫遷徏,人口流動大,族群趨向異質化,鬆動社控力量,家庭社經地位日趨低落,福山部落物質生活普遍為匱乏狀態,兒童少年為幫忙家計打工賺錢或滿足生理需求,而影響在逃學與偷竊等與生計相關之偏行發展。(二)家庭變異與社化方式變遷因素,促使親屬關係發生變質,影響孩子偏行發展。(三)變遷後的部落組織變遷鮮能提供滿足成員基本需求的互惠功能,凝聚力薄弱,社控鍊條鬆弛,並且反應在孩子偏差行為的類型的與頻率上。(四)在文化脈絡下個案之探討,發現兒童“逃家”所反應的意義有:控制自我、化解身心挫折與壓力的機制,返回自己所認同的家的一種手段,以及反應社會支持網絡薄弱。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一)政府在改革硏制少數民族社會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時,能突破教育行政體系的封閉性,活用教育與其他社會資源,並兼顧原住民社會的普同性與差異性,從聚部落之社會控制力量出發,以部落來重建部落與成員的互惠機制。(二)後續研究可繼續實施本土之誇文化研究,建構出質量兼具的研究模式,俾使地區少年偏差行為之調查研究成為分析社區文化的工具之一,並藉以找出重建該社區社會控制力量的機制,以達到理論與實踐兼善目的。
7

聯貸案中借款人、主貸銀行、參貸銀行關係之研究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orrowers, Lead Banks and Participants in Syndicated Loans

賴儀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聯貸案為國內中大型企業重要的籌資來源之一,自1991年聯貸案引進台灣後,帶給金融機構眾多好處,包括主貸銀行可以利用其專業主導、分(代)銷及管理聯貸案,以賺取手續費,並且達到分散風險之目的,另一方面,亦可讓規模較小而無力自行籌組聯貸案之銀行,以多角化方式去化其資金,並且藉由與主貸銀行的關係,與新的借款人往來。對借款人的好處則是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向多個銀行申貸大額之貸款資金,並且針對需求設計客製化商品,提供借款人多元化的籌資管道。 然而聯貸案之亦有其成本及限制,對主辦行來說,因為銀行法規規定單一銀行對於單一借款人之限額,在資本有限之下,主貸銀行僅能承貸一部分之聯貸額度;而對參貸行來說,潛在成本則是當主貸銀行未將借款人資訊充分揭露與參貸銀行;對借款人來說,須負擔較一般借款更高的手續費,且必須與尋找專業度及聲譽較高之主貸行,增加聯貸案籌組之成功性。 本研究以台灣的銀行及其所主辦參貸之聯貸案為研究對象,研究包含三個子題,首先探究哪些因素會影響主貸銀行保留額度比率;第二個研究子題是探討銀行參貸之意願與銀行間互惠效果以及銀行名聲的關係;第三個研究子題,則是探討銀行參貸之意願與過去與主貸銀行之關係以及與借款人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借款人資訊取得難易與否、借款用途、聯貸金額和主貸銀行名聲確實會影響主貸銀行保留額度比率,借款人資訊愈透明、聯貸金額越高,主貸銀行保留額度愈低,借款用途風險愈大及主貸銀行名聲愈大則主貸銀行保留額度比率愈高;第二、銀行參貸意願與互惠關係顯著相關,證明銀行間有互惠關係,且名聲愈佳之銀行其互惠關係愈明顯。最後,實證發現參貸銀行前一年度與主貸銀行合作之關係將影響其未來參與同一主貸銀行所主導之聯貸案之意願,然而當年度銀行之參貸意願與前一年度和借款人之授信關係並不顯著。主貸銀行保留比率多寡為分辨聯貸案特性之重要評斷標準之一,透過研究各種變數影響主貸銀行保留比率多寡,實務上可以供主貸銀行決定聯貸案保留比率之參考,增加聯貸案籌組成功的機率;本研究亦歸納出聯貸案主貸銀行、參貸銀行及借款人三方關係影響台灣地區聯貸案之特性及條件,這些研究結果可提供三方在聯貸案籌組中談判之參考。
8

大學教學醫院與醫學院資源互惠之經營策略研究-以台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為例

謝銘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緣起於本研究者積三十年於醫學教育之教學、研究、服務及醫院臨床經驗之心得,透過近年於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EMBA策略管理課程之學習,乃試以北醫大為個案實例,探討大學教學醫院與醫學院資源互惠之最適經營策略,並嘗試提出可能之最適經營模式。 基於管理哲學之建立,首在掌握探討經營目標之界定,運用可能之資源,判別環境之變化,而採取最適經營策略,進而提出最適經營模式。而本研究者,以商學院之理論基礎,檢測台北醫學大學附屬教學醫院之教育目標及使命,深受近年台灣醫學、醫藥之嚴峻挑戰與變遷,以及政府健保政策等之鉅變下,所擁有之有限醫學教育教學資源,必須與現有醫學院系之資源,有所調整與互惠運用之經營策略,故本研究者以近距離觀察,與獨有之醫學教學及臨床實務任務,作此研究,貢獻予台灣各大學教學醫院與醫學院資源互惠之經營策略參考。 關鍵詞:大學教學醫院、醫學院、醫學教育目標及使命、資源互惠、最適經營模式、調整與互惠運用、經營策略 / A study to develop effective cooperation and beneficial collaboration in resources between teaching hospitals and medical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ways through which medical schools and teaching hospitals can better share their medic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With his thirty odd years of teaching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both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coupled with his EMBA structural and management learning, the author plans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model drawing on both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ies and his personal familiarity with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climate. With a current scarcity in med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caused by reasons ranging from the government’s recent instatement of the medical care program to the newest wave of changes in medical ethics in Taiwan,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aipe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its teaching hospital must re-distribute and re-organize the current model with which teaching resources is deployed if it wishes to uphold its vision of educating well-rounded young doctor. To successfully re-invent an effective model, the author proposes to employ a business management approach.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a successful model must be established with a firm objective for the institution, an honest evalu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available resources,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current climate of the market. These principles would be the building blocks in the current pap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model for medical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spans a period of six years, from 2001 to 2007. Done with strict scientific methods,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solutions for medical school and teaching hospitals in Taiwan a better way to allocate med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ultimately contribute to the future advance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aiwan. Key word:medical school 、teaching hospitals、medical educational resources、effective cooperation and beneficial collaboration in resources、med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efficient model
9

互惠經濟與市場經濟的交易模式--以交易關係及訊息成本的角度觀之 / Reciprocal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Views of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and Information Cost

江彥生, Chiang, Yen-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人類學家所定義的互惠經濟之交易行為與我們所認知的市場交易相較之下有幾個特殊之處,如,強調交易雙方的關係、主觀的價值判斷等,近來經濟學家也嘗試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如:訊息經濟學、賽局理論、實驗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來探討此一耐人尋味的交易行為, Kranton 的文章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Kranton 認為互惠經濟與市場經濟制度的差異僅是一些人們的心理偏好如:對財貨多樣性的偏好、對未來消費偏好上的程度大小之選擇問題,另外制度本身有一種「自我延續」的機能,任一種制度越被人們所青睞也就更確認其普行於社會的地位。他認為制度與制度之間存在著一種「競爭」的關係,社會最終只能容許一種制度存留,而結果取決於上述的偏好因素以及某制度開始時的起始值大小。 惟我們認為 Kranton 的模型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根據他的缺失,我們有了以下的補充及發揮。首先,從交易關係來瞭解交易行為,可以將兩種制度「互相競爭」的單一思考角度擴充到有「互補」可能性的思考空間。我們認為一項交易的完成不僅是客觀上財貨的交換,其他相關的事項如交易雙方藉由交易互動來達成訊息探測的目的及交易雙方的關係因為一連串的交易所發生的變化等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我們會看見兩種不同的制度(互惠經濟與市場經濟)在同樣一項交易上運作乃是因為這兩種制度所詮釋的功能及範圍有所不同,彼此相互輔助而不一定有衝突發生。 第二、我們分別推演了「貨幣」、「法律制度」、「物品交換知識累積」等因素對互惠經濟轉變成市場經濟的可能性。我們發現「貨幣」的出現影響了因為以物易物所無法避免的一種「跨期交換」的人情債,但是貨幣也僅是影響其中一個「交易互動」的機會而已,新的互動機會可以不因為貨幣的出現而受到影響。法律制度對交易細節的強力背書,可省去交易雙方為了交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確定性所額外必須做的「關係功夫」,但是真正令雙方滿意的交易仍需要交易當事者主動探尋求得。物品交換知識的累積代表人們將一些彼此之間的共識客觀成熟化,所以通常互惠經濟成熟後,市場經濟就會跟著出現。 最後我們認為「訊息」是互惠經濟能步入「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關鍵。一個人面對市場經濟多樣化的選擇時必須擁有充分的訊息作為選擇的依據,惟市場本身能衍生出另一種「訊息市場」來。在訊息提供上不僅要考慮到訊息的「廣度」也要考慮到「深度」,互惠經濟所形成的人際網路能透過「瞭解」的機制來傳遞及過濾「適當」的訊息,但是人際網路一樣會有「遞移成本」及「維護成本」的問題,另外訊息在消費上的不具敵對性會減低訊息市場上供給者的提供誘因,我們將以上的所有考慮因素具體化為一個簡單的模型,並試圖找出在訊息上提供上,互惠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分水嶺」。 / Reciprocal economy , compared to the familiar market economy,is characterized byseveral features such as gift giving,social structure patterns,subjective valuesRecently,economists try to explain such ambigious behavior by means of game theory, experimental methods,and institutional views.Kranton's paper is oneexample. From Kranton's point of view,reciprocal economy differs with market economyonly in poople's preferences such as preferences for diversity of goods,preferences for future consumption. In addition,institution itself has mechanisms of self-sustaining which guarantees its pervasion. That reciprocal economy is competitive with market economy means that only one institution can survivewhich is dependent on social preferences and institution's initial value. Not satisfied with Kranton's model, we try another way to handle the probleminto three parts. First,in views of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s,we may say that each institution'ssurvival is dependent on the other's persistence. Second, "money", "laws", and "transaction knowledge" are all important factors influncing the transition from reciprocal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Third,"information completeness "is a key factor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vision of information is another choice problem between reciprocal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10

2008年後的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 -變化中的「政冷經熱」 / "Hot Economics, Cold Politics" - the Evolv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2008

黃羽汶, Huang, Yu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2008年後中國與日本兩國的政治、經濟關係。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日兩國出現經濟關係持續高速開展,而政治關係冷淡的結構性矛盾現象。然而,2008年金融風暴的發生,嚴重衝擊日本經濟,中國卻仍維持高經濟成長率,且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日的國家能力與國際地位皆發生了劇烈變化。本文藉由結構現實主義與互賴理論為研究途徑,並以「政冷經熱」概念加以補充,嘗試結合「中日戰略互惠關係」、「釣魚臺主權爭議」、「參拜靖國神社」、「中日經貿概況」、「中日韓FTA」與「稀土」等中日間雙邊關係多項議題的現實情勢,探討2008年以來中日政治與經濟關係的變化。研究發現:2008年以來,中日因釣魚臺主權爭議激化、衝突頻率增加及層級增強,並於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中日雙方亦無法取得共識,且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建構受到侷限,進而導致中日經貿總額連年呈現負增長、中日韓FTA談判進程延宕、稀土之爭危機懸而未決。顯示中日關係「政冷」導致「經冷」,結構性因素影響大於經濟互賴因素的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