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7
  • 127
  • 53
  • 9
  • 1
  • 1
  • Tagged with
  • 191
  • 191
  • 39
  • 35
  • 31
  • 31
  • 29
  • 28
  • 25
  • 25
  • 24
  • 24
  • 24
  • 24
  • 2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鳥類視知覚の比較形態認知科学的解析

大瀧, 翔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8716号 / 文博第674号 / 新制||文||614(附属図書館) / 31667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行動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藤田 和生, 教授 板倉 昭二, 准教授 蘆田 宏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2

癌症病患社會比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癌症病患與舊癌症病患之比較 / Social Comparison and Its Related Variables of Cancer Pati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w Cancer Patients and Old Cancer Patients

張丁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癌症病患社會比較行為之現況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包括社會比較動機、不同之比較面向與比較模式之對象、社會比較效果,進而探索新癌症病患與舊癌症病患在社會比較行為上的差異性;其次,探討自尊、身心健康情形與社會比較之關係。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訪談全國癌症病友中心的癌症病患,共計134位,包括各50位新、舊乳癌病患與21位新腸癌病患、13位舊腸癌病患。本研究使用社會比較動機量表中文版、自尊量表中文版、一般健康量表中文版以及研究者自編的社會比較問卷,進行相關統計分析與假設考驗。研究結果發現,癌症病患主要社會比較動機是同盟、自我增進、自我彰顯等動機;新、舊癌症病患在社會比較行為上皆有顯著性的差異,包括社會比較動機、社會比較的對象與方式、以及社會比較的負向效果。另一方面,自尊越低與一般健康情形越差的癌症病患,其社會比較的負向效果也越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未來相關研究、癌症病患的心理社會介入與臨床應用的建議。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cancer patients.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 between new cancer patients and old cancer patients, not only including the source of social comparative information, but the motives, the models, the dimensions, the targets and preferences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 second purpose wa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self-esteem on social comparison. The third purpose was to a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mparison and individual’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 Scale (Helgeson & Mickelson, 1995),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osenberg, 1965),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oldberger, 1978), and two self-constructed scales to measure the informative source, the models, the dimensions, the targets and preferences of social comparison were administered to 10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34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from Changhua Christian Hospital. Finally,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expected to apply to clinical psychooncology so as to help cancer patients have better psychological reaction and to improve their adaptation to illness.
13

家中手足比較訊息與手足關係之研究—以學業表現為例

呂信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探討同住一屋簷下的手足有學業表現差異時,父母基於要讓成績較差的孩子有進步動力與仿效對象,會對孩子說出比較話語(即明白指出優者和劣者,且要求劣者向優者學習的話),而對受比較者的影響。此種手足比較形式有別於西方社會常見的主動社會比較與被動-強迫式比較,乃命名之為「被動-第三者比較」。在上述前提下,研究者關心的問題有三個:(1)父母說比較話語的現實面(2)孩子在被動-第三者比較情境產生的認知和情緒反應(3)孩子在被動-第三者比較情境產生的認知、情緒反應與手足關係。研究者藉由Tesser理論形成相關假設,再加入華人文化的特色,期待研究結果貼近本土現象。 本文共有兩個研究。研究一,採取問卷調查法(家中手足比較現象調查表)和訪談法,施測於國小生、國中生和高職生,以瞭解父母說比較話語和比較向度之盛行率、被動-第三者比較的話語內容和情境與優者和劣者的認知、情緒反應。研究二,利用研究一的訪談結果修改原先問卷,施測於國小生和國中生,進一步瞭解一般孩子於被動-第三者比較情境產生的認知和情緒反應,與被動-第三者比較情境產生的認知、情緒反應與手足關係。發現如下的重要研究結果: 1約有七成的孩子曾聽父母說過被動-第三者比較話語。 2「學業表現」和「行為規矩」是最常被比較的向度。 3父母比較話語的多數內涵均是「明白指出優者,明白指出劣者,且要求劣者要學習優者」。 4孩子於被動-第三者比較情境產生的認知與情緒反應,較西方測量的項目多。 4優者表現出「勝不驕」的華人文化特色。 5研究結果符合Tesser理論,均是優者越感到得意,手足關係越差,劣者則是越感到生氣,手足關係越差。 6但是,若以具華人文化特色的認知和情緒反應預測手足關係,則研究結果呈現不同面貌。認知反應方面,孩子越接納父母的價值觀,且嫉妒手足擁有好的親子關係與學業表現,則比較訊息可能對手足關係不具威脅性。情緒反應方面,當孩子感到越強烈的他人焦點情緒,則比較訊息可能對手足關係較不具威脅性。研究者從文化二元論觀點解釋這個現象。並依據研究結果提供在應用層面和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 In Taiwan, parents used to compare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arison includes “who is better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who is worst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manding the children who did poorly to learn their sibling who did better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Such comparison is different from social comparison and forced comparison, because the subject of the comparison is parent and the object of the comparison is children. And then, it is named passive-third comparison . In this thesis, I studied three questions.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the passive-third comparison. And then,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passive-third comparison. In the last, how children’s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passive-third comparison to influence sibling’s relationship. I take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Moreover, I conducted two studie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ere are three main findings. First, the passive-third comparison in Taiwan are high prevalence. Second, children in the passive-third comparison feel more other-focused emotion(eg. shame and embarrassed) and think of other-focused thought. The last is children’s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passive-third comparison could influence sibling relationship. However, the finding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studies in USA. Therefore, to discuss these findings are from culture view.
14

比較性廣告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侯雪芬, Hou, Sheue-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重比較性廣告的定義,係以國外有關比較性廣告的規定為主,並就相類似 概念一併介紹以確實掌握比較性廣告的範圍,如商品試驗廣告.損害他人營業信 譽.虛偽不實及引人錯誤廣告.頂尖廣告等第三章係介紹比較性廣告之類型與相關實例,第四章為環繞比較性廣告的一 些主要問題,商業言論自由在美.德.日甚至我國的發展過程,以及對比較性廣 告之影響;其次是公平競爭概念,比較性廣告是否本質上即屬不公平競爭行為, 競爭子自由的前提下,競爭者採取比較性廣告時是否可以為所欲為?最後是消費 者資訊的觀念,於比較性廣告中所佔之地位第五章及第六章分就歐美各國有關發展比較性廣告的法律規範,以及廣告自 律體系如何運作對不當廣告的影響力,為概略的敘述及相關事例的介紹,作為我 國規範比較性廣告之參考第七章為我國對比較性廣告的態度以及公平會相關案例之研究,第八為總結
15

愛情關係的社會比較

林仲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雖然以往研究指出有許多變項會影響關係滿意度,但似乎忽視了「比較」此一變項也在改變關係滿意度中佔有一席之地(VanYperen & Buunk, 1994)。本研究從Buunk與Ybema(1997)的認同-對比模式,針對台灣一般大眾的親密關係進行社會比較研究,試圖瞭解「社會比較方向」是否會對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及關係滿意度產生影響,及其影響程度是否會受到「認同比較對象程度」與「社會比較傾向」的調節。本研究的主要設計為2(社會比較傾向:高、低)× 2(比較方向:向上、向下)× 2(對比較對象認同程度:高、低)的受試者間獨立設計,其中社會比較傾向用以愛荷華-荷蘭比較傾向量表(INCOM)施測;比較情境則由實驗者操弄,讓受試者閱讀不同比較對象之親密關係的編構故事版本;認同則遵循Buunk的派典加以測量。研究對象是在本研究進行時有交往對象者,第一階段受試者中男性267人、女性673人,第二階段受試者中男性36人、女性119人。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MANOVA、ANOVA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認同於向上比較對象的受試者,比起低(不)認同者,產生較高的正向情緒,較低的負向情緒,而認同於向下比較對象者比起不認同者,產生較多負向情緒,亦即發生了情緒的類化效果;低認同者,不管是向上或向下比較,在正向情緒上,沒有產生差別反應,但是在負面情緒上,則產生了情緒的對比效應,向上比較時,其負面情緒高於向下比較時,唯滿意度變化上無顯著影響。高社會比較傾向者的負向情緒於比較後顯著高於低社會比較傾向者,高社會比較傾向者的滿意度下降也顯著多於低社會比較傾向者,意即高社會比較傾向者較易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特別是負向的社會比較效果。最後,研究者針對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對本研究的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出說明。
16

日韓のFTA政策の比較政治行政制度分析

柳, 蕙琳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法学) / 甲第19457号 / 法博第191号 / 新制||法||154(附属図書館) / 32493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論専攻 / (主査)教授 鈴木 基史, 教授 中西 寛, 教授 曽我 謙悟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7

中共憲法之分析--中共.美國.日本憲法對於人權條款之比較研究

豐地正枝, FENGDI, ZHE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此論文由六章,四萬字構成。對於此論文的內容,首先將有關於基本性人權當中的各 種權,利先定義及表明出因其概念,對象,權利而產生的利益。然後在中共憲法中有 關人權的條款和美國及日本兩國的憲法的相等條款來作研究,比較,及探討在中共為 何人權不易受到擁護,中共的人權侵犯的實態又是如何?依筆者的分析,結論為馬列 主義給與形成中共憲法的特質影響,才是對於人權擁護,在憲法上及法體制上的基本 性欠點的原因。
18

台灣地區電視收視率調方法之比較研究

鄭真, ZHENG, 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一冊、約四萬字、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共分兩節,第一節敘述研究動機,第二節介紹研究方法。 第二章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的起源和現況共分三節,第一節說明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 的起源,第二節說明台灣地區收視率調查的客觀環境和限制,第三節說明收視率調查 的現況。 第三章台灣地區各種收視率調查方法比較共分四節,第一節比較抽樣方法,第二節比 較問卷設計,第三節比較資料蒐集處理,第四節比較收視率結果,以分析各種方法可 能高估或低估收視率。 第四章其他影響收視率調查因素探討本章不分節,逐一探討除了運作過程外,可能影 響收視率調查品質的因素。 第五章國外收視率發展現況本章不分節,將逐一探討各先進國家推廣控制誤差,提高 功能和效度的收視率調查方法,以作台灣地區的借鏡。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9

由比較法觀點論我國專屬經濟區應有的立法

謝碧莉, XIE, B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研究我國專屬經濟區應有的立法為目的,一方面比較各國專屬經濟區立法的內 容及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以歸納一個國際普遍採用的立法型態,供 我國立法的參考;另一方面檢討我國現行法及有關單位草擬的法案是否符合我國目前 的需要,然後再根據綜合研究的結果,試擬我國專屬經濟區的立法草案,作為本文的 總結。本文約有五萬餘言,各章的結構如次: 第一章:「緒論」簡要分析專屬經濟區制度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本研究的目的與方法 。 第二章:「專屬經濟區的國際法地位與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以三小 節分別討論專屬經濟區的國際習慣性質及一九八二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我國的效力 ,並就該公約關於專屬經濟區的規定做重點闡述。 第三章:「各國專屬經濟區立法的比較研究」分四節,就三十餘國的立法加以綜合比 較,並評述其得失,最後歸納專屬經濟區立法的一般型式及內容。 第四章:「我國專屬經濟區應有的立法」計四節,除說明我國宣布二百海里專屬經濟 區的憲法基礎外,另探討我國現行法制與經濟部「經濟海域法」草案的適應性,以及 未來我國專屬經濟區立法應注意的重點。 第五章:「我國專屬經濟區的試擬」-代結論。
20

二次大戰後泰國與印尼華人社會地位之比較

楊國駿, Yang, Kuo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嘗試從社會地位的角度出發來分析比較泰國與印尼兩國之華人,時間則著重在二次大戰後之變化。文中之比較指標主要參酌Turner有關社會階層之三個面向的模式,再以華人為研究對象加以修改後,採取歷史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等三大指標進行比較研究。 透過各指標比較分析中可知,各指標之間的關係確實有著極大的相關。如歷史文化因素中,兩國原住民對待華人的態度,亦時常深深影響著戰後至今的兩國社會,在對待華人的相關政策中,更見印尼華人所處社會地位之不平等。而社會經濟因素中,華人們在經濟上所佔有的實力,時常被過度的誇大來強調,此亦由於華人在經濟活動中多數以商業為主的原因。由於華人資本的累積,使戰後在兩國中均能夠見到少數崛起的華人富商,這些華人富商的出現,在人口比例相對少於當地國總人口數的情況下,更讓人感到驚奇,以致於放大來看待整體華人在當地國的表現。其結果一方面反映出海外華人在泰國與印尼兩國所獲得的傲人成就外,一方面卻也讓人誤以為所有的海外華人均十分富有。這種誤解,對於一向寬厚看待華人的泰國而言,雖然沒有造成排華的情況,在印尼則反而被當地原住民做為排華的藉口,使多數僅是小資本經營的華人商店受到嚴重的傷害。 此排華暴動的擴大(如一九九八年之排華事件)雖然與印尼政府消極的作法有關,從上述諸因素之分析中亦可知,其仍與歷史文化及社會經濟因素有關。 由此可見,泰國華人相對於印尼華人而言,在當地各方面均持有較高之社會地位,更顯現印尼華人社會地位之不平等。若從政治、經濟及文化應享有之權利與義務觀之,雖然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印尼華人較泰國華人社會地位之差異,但是卻無法完全說明其真正的原因。在交互比較其歷史文化及社會經濟因素後,則可以進一步了解兩國華人社會地位差異的深層原因。此點可供如何提升兩國華人社會地位發展之參考,若比較泰國華人社會地位之發展,則更能充分表現出兩者之異同,並可供印尼借鏡。

Page generated in 0.0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