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愛情關係的社會比較林仲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雖然以往研究指出有許多變項會影響關係滿意度,但似乎忽視了「比較」此一變項也在改變關係滿意度中佔有一席之地(VanYperen & Buunk, 1994)。本研究從Buunk與Ybema(1997)的認同-對比模式,針對台灣一般大眾的親密關係進行社會比較研究,試圖瞭解「社會比較方向」是否會對正向情緒、負向情緒及關係滿意度產生影響,及其影響程度是否會受到「認同比較對象程度」與「社會比較傾向」的調節。本研究的主要設計為2(社會比較傾向:高、低)× 2(比較方向:向上、向下)× 2(對比較對象認同程度:高、低)的受試者間獨立設計,其中社會比較傾向用以愛荷華-荷蘭比較傾向量表(INCOM)施測;比較情境則由實驗者操弄,讓受試者閱讀不同比較對象之親密關係的編構故事版本;認同則遵循Buunk的派典加以測量。研究對象是在本研究進行時有交往對象者,第一階段受試者中男性267人、女性673人,第二階段受試者中男性36人、女性119人。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MANOVA、ANOVA及階層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認同於向上比較對象的受試者,比起低(不)認同者,產生較高的正向情緒,較低的負向情緒,而認同於向下比較對象者比起不認同者,產生較多負向情緒,亦即發生了情緒的類化效果;低認同者,不管是向上或向下比較,在正向情緒上,沒有產生差別反應,但是在負面情緒上,則產生了情緒的對比效應,向上比較時,其負面情緒高於向下比較時,唯滿意度變化上無顯著影響。高社會比較傾向者的負向情緒於比較後顯著高於低社會比較傾向者,高社會比較傾向者的滿意度下降也顯著多於低社會比較傾向者,意即高社會比較傾向者較易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特別是負向的社會比較效果。最後,研究者針對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對本研究的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出說明。
|
Page generated in 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