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黃山谷的交游看其文學觀的形成. / Cong Huang Shangu de jiao you kan qi wen xue guan de xing cheng.January 1975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S.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620-637).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前言 --- p.1 / Chapter 甲 --- 交游人物舉例 --- p.8 / Chapter (一) --- 親族前輩 --- p.8 / Chapter (1) --- 黃庶 --- p.10 / Chapter (2) --- 李常 --- p.18 / Chapter A --- 道德 --- p.20 / Chapter B --- 學問 --- p.21 / Chapter (3) --- 孫覺 --- p.27 / Chapter A --- 道德 --- p.29 / Chapter B --- 詩歌 --- p.32 / Chapter (4) --- 謝景初 --- p.37 / Chapter A --- 道德 --- p.40 / Chapter B --- 詩歌 --- p.45 / 本節注釋 --- p.53 / Chapter (二) --- 師友 --- p.68 / Chapter (1) --- 周敦頤 --- p.70 / Chapter (2) --- 王安石 --- p.80 / Chapter A --- 山谷與荊公的相識時間 --- p.81 / Chapter B --- 山谷對五荊公的看法 --- p.86 / Chapter ´¡ --- 人格 --- p.88 / Chapter ´Ł --- 政事 --- p.91 / Chapter ´Ø --- 經學 --- p.97 / Chapter ´Ð --- 詩 --- p.99 / Chapter ´Þ --- 書法 --- p.101 / Chapter C --- 山谷受荊公的影響 --- p.102 / Chapter ´¡ --- 學社 --- p.106 / Chapter ´Ł --- 禪詩 --- p.116 / Chapter ´Ø --- 集句 --- p.120 / Chapter (3) --- 蘇軾 --- p.124 / Chapter A --- 交遊 --- p.125 / Chapter ´¡ --- 神交 --- p.125 / Chapter ´Ł --- 識面 --- p.137 / Chapter ´Ø --- 分離 --- p.141 / Chapter ´Ð --- 東坡死後 --- p.145 / Chapter B --- 山谷為人的近東坡者 --- p.148 / Chapter ´¡ --- 政見 --- p.148 / Chapter ´Ł --- 學莊學陶 --- p.151 / Chapter ´Ø --- 學佛 --- p.159 / Chapter ´Ð --- 幽默感 --- p.162 / Chapter C --- 山谷為文的近(或得於)東坡者 --- p.167 / Chapter ´¡ --- 重學問 --- p.169 / Chapter ´Ł --- 學陶詩 --- p.172 / Chapter ´Ø --- 譬喻與用事 --- p.179 / Chapter ´Ð --- 詩詞散文化 --- p.188 / Chapter D --- 結語 --- p.192 / Chapter (4) --- 秦觀 --- p.199 / Chapter (5) --- 陳師道 --- p.211 / Chapter A --- 人生觀 --- p.213 / Chapter B --- 文學觀 --- p.220 / Chapter ´¡ --- 用數字 --- p.224 / Chapter ´Ł --- 律對 --- p.233 / Chapter (6) --- 晁補之 --- p.238 / Chapter (7) --- 張來 --- p.251 / Chapter (8) --- 王鞏 --- p.268 / Chapter (9) --- 李公麟 --- p.278 / 本節注釋 --- p.294 / Chapter (三) --- 僧人 --- p.360 / Chapter (1) --- 圓通法秀禪師 --- p.361 / Chapter (2) --- 晦堂祖心禪師 --- p.365 / Chapter (3) --- 死心悟新禪師 --- p.371 / Chapter (4) --- 靈源淮清禪師 --- p.375 / 本節注釋 --- p.380 / Chapter 乙 --- 文學觀的三個方面 / Chapter (一) --- 山谷的儒家思想與詩之學杜 --- p.387 / Chapter (1) --- 儒家思想 --- p.391 / Chapter A --- 對兄弟的感情 --- p.398 / Chapter B --- 對人民的態度 --- p.404 / Chapter (2) --- 詩之學杜 --- p.411 / Chapter A --- 深學問 --- p.413 / Chapter B --- 苦鍛煉 --- p.418 / Chapter C --- 重句法 --- p.421 / Chapter D --- 餘論´ؤ´ؤ「無意於文」 --- p.444 / 本節注釋 --- p.455 / Chapter (二) --- 山谷的道家思想與相應的詩風 --- p.474 / Chapter (1) --- 道家思想 --- p.474 / Chapter A --- 厭棄躁進、安時自適 --- p.479 / Chapter B --- 虛心觀物、不著是非 --- p.493 / Chapter (2) --- 道家影響下的詩風 --- p.501 / Chapter A --- 得陶之風味 --- p.502 / Chapter B --- 善得其全 --- p.509 / Chapter C --- 理趣超拔 --- p.518 / 本節注釋 --- p.526 / Chapter (三) --- 山谷的禪家思想與禪詩 --- p.540 / Chapter (1) --- 禪家思想 --- p.540 / Chapter A --- 在谷超然 --- p.541 / Chapter B --- 不憂貧賤 --- p.549 / Chapter (2) --- 禪詩 --- p.554 / Chapter A --- 理論 --- p.554 / Chapter B --- 詩歌創作 --- p.560 / 本節注釋 --- p.566 / Chapter 丙 --- 附論山谷對後輩的誘掖與啟發 --- p.574 / Chapter (一) --- 為人之道 --- p.575 / Chapter (1) --- 通經致用 --- p.575 / Chapter (2) --- 尚友古人 --- p.583 / Chapter (二) --- 為文之道 --- p.578 / Chapter (1) --- 讀書積學 --- p.587 / Chapter (2) --- 入神自得 --- p.589 / Chapter (三) --- 山谷對後輩的態度 --- p.594 / 本節注釋 --- p.600 / 結論 --- p.608 / 主要參考書目 --- p.620 / 附錄 / Chapter 一 --- 山谷重要交游索引 --- p.1 / Chapter 二 --- 山谷重要文學見解繫年 --- p.11
|
2 |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 / Style and Genre: A Study of Huang Ting Jian's Paleography沈秀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黃庭堅的古文歷來少有人關注,其實其古文作品的數量與唐宋八大家相比,僅次於蘇軾,黃庭堅活動年代又正值古文運動的鼎盛時期至逐漸衰微的轉折期間,故其古文實有探討與研究的價值。以詩聞名於當代的黃庭堅,古文風格是否受到作詩習性的濡染而呈現出不同於其他古文家的特質,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一個焦點;黃庭堅於特定體類中表現的新異之處,使這些體類於宋代有何新的面向與發展,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二個焦點。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包括詩化傾向、瘦硬奇澀、清雅餘韻。以此與宋文改革的主流風格並比,可以發現同少異多,故黃庭堅古文於當時並不十分受到重視。但黃庭堅於題跋、尺牘和字說中所展現的新異之處卻建立起該體類的書寫典型,亦對後人影響深遠,題跋與尺牘透露的真、雅與實用的建言更使之受到明代文人喜愛。
本論文以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為角度切入,歸結出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位,發現其古文風格特殊,不當單一地被歸入傳統守舊或是革新改變,更近似自成一格的第三勢力;雖為蘇門人士,卻長於短文小語而非議論,而且於小品的成就為宋人的標竿;為文運用才學,重視方法,願意將創作的心得、途徑與人分享,實為金針度人的典範。
|
3 |
黃庭堅七言律詩音韻風格研究黎采綝, LI , TSA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來關於山谷詩作的討論大多集中在「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等詞彙、句法方面的討論,關注黃庭堅七言律詩的音韻特點的人並不多,本文關注的焦點是:黃庭堅如何在七言律詩的音韻上安排屬於他個人的特色,研究的方向為語言的要素:音韻。針對構成漢語語音的聲、韻、調等部分,逐一分析、歸納、詮釋,大致使用了歸納法、分析法、表列法、統計法等。如:頭韻的運用方式、四聲搭配的效果、抝律的特點分析、韻腳安排的音響效果等,分析黃庭堅不同凡「響」的地方。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介紹何謂「語言風格學」,第二節在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三節在說明本論文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四節在論述前人研究的成果,而第五節則是在說明本論文的組織架構。
第二章、從聲母論黃庭堅七律的音韻風格。一個的漢字語音是由聲、韻、調三部份組成的,韻和調兩部份可以傳達音韻的效果,聲也可使得詩歌的音韻效果更加的顯著。第二章就從一個漢字字音的開端─「聲母」,作為觀察的第一個方向。本章從單一詩句內部以及對句之間聲母相互呼應的情形來論述。
第三章、從四聲運用論黃庭堅七律的音韻風格。古人認為四聲錯綜運用,可以產生優美的音律,而本文從兩個角度來觀察:在一句七字的單句詩文中,黃庭堅應用四聲的情形為何?二、在出句句腳部份,黃庭堅是否也將仄聲三聲細分?
黃庭堅單句詩文及出句句腳運用四聲的其他特點為何,也是本文所要討論的。
第四章、從拗救情形論黃庭堅七律的音韻風格。歷來皆以為黃庭堅的律詩多「抝」,其抝律師承杜甫,那麼黃詩抝救的真實面貌為何呢?本章論一、三字抝,抝多必救,聲調鏗鏘,論第五字抝,抝法多變,格調高古,最後論黃詩抝律,律外有律,師承杜甫。
第五章、從韻母論黃庭堅七律的的音韻風格。分成兩章:第一節論述黃庭堅七言律詩用韻的情形,第二節論述黃庭堅七言律詩韻尾的音韻特點。
第六章、結論。綜和論述各章的結果,歸納出黃庭堅七律的各項音韻特點。
|
4 |
北宋「平淡」文學觀之研究蕭淳鏵, Xiao, Chu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觀念的發展,每一個朝代皆有他的特色。在北宋,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法與理等觀念以外,「平淡」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觀念。這篇論文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平淡」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觀念?它的產生背景如何?它的發展過程又如何?在當時的一些文壇領袖,他們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像這樣的安排,希望對「平淡」這一觀念,能夠獲得一個清楚而全面的了解。
北宋開國以后,「平淡」觀念并不是立刻便出現,它足足經歷了三個階段以后,才被大家所熟悉和定型下來。宋初的白體詩人是屬於第一階段,他們在文學上學習白居易的風格,以平易的手法創作詩文,然而,平易的風格容易造成淺陋和缺乏余味。所以,白體詩人的主張,至后來便被西昆體的華麗與含蓄所取代,這是「平淡」觀念的第二個階段,而西昆體的缺點,正在於它的過份華麗與含蓄上,所以,兩者都不是人們所要追求的創作理想。而經過了這兩個階段以后,積累了其中的優點與揚棄不必要的
缺點,一種經過反省和修正的觀念正蘊釀而生。梅堯臣首次提出「平淡」一詞,正好為這種新觀念加以命名。到了蘇軾,更以「平淡」為「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為大家所接受,并一直相沿下來,這是第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宋人又加入了重意、重韻、反俗和重拙輕巧的喜好,支持了「平淡」的發展。經過蘇軾以后,到了黃庭堅更加入了法、讀書和修養,并橫向伸入藝術中,影響文人畫的發展,這種情形,是在「平淡」觀念被蘇軾定型下來以后,再進一步的深化。而「平淡」觀念,到了以蘇軾為首的元祐文人身上,是發展到最高峰。總結一句,「平淡」觀念有六種含意:質樸、含蓄、鍛煉、自然、真切與余味。
|
5 |
黃山谷詩研究徐裕源, XU, YU-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主要內容與範圍。
第二章生平:先簡述家世及生平,討論蘇軾及蘇門四學士等主要交遊,後由詩文來看
其為人。
第三章詩之淵源與思想:因是文學的傳統,如何表現出作家的思想,故可了解作家創
作背景及基礎,更可認識其寫作動機與目的。
第四章技法:由「標新好可」的詩風來深入探討「奪胎換骨」、「拗體」等技法,可
了解其詩形式上的特色及成就。
第五章對後世之影響:先簡述「江西派」之影響,再討論傳播於韓國詩壇之影響,可
知山谷詩在詩歌上的及其地位。
第六章結論:將五章中所討論的研究成果,加以歸納。
|
Page generated in 0.01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