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 / Style and Genre: A Study of Huang Ting Jian's Paleography

沈秀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黃庭堅的古文歷來少有人關注,其實其古文作品的數量與唐宋八大家相比,僅次於蘇軾,黃庭堅活動年代又正值古文運動的鼎盛時期至逐漸衰微的轉折期間,故其古文實有探討與研究的價值。以詩聞名於當代的黃庭堅,古文風格是否受到作詩習性的濡染而呈現出不同於其他古文家的特質,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一個焦點;黃庭堅於特定體類中表現的新異之處,使這些體類於宋代有何新的面向與發展,為本論文關注的第二個焦點。 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包括詩化傾向、瘦硬奇澀、清雅餘韻。以此與宋文改革的主流風格並比,可以發現同少異多,故黃庭堅古文於當時並不十分受到重視。但黃庭堅於題跋、尺牘和字說中所展現的新異之處卻建立起該體類的書寫典型,亦對後人影響深遠,題跋與尺牘透露的真、雅與實用的建言更使之受到明代文人喜愛。 本論文以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為角度切入,歸結出黃庭堅古文的價值與定位,發現其古文風格特殊,不當單一地被歸入傳統守舊或是革新改變,更近似自成一格的第三勢力;雖為蘇門人士,卻長於短文小語而非議論,而且於小品的成就為宋人的標竿;為文運用才學,重視方法,願意將創作的心得、途徑與人分享,實為金針度人的典範。
2

周作人《語絲》的理念、實踐及影響研究 / Zhuo Zuoren, Yusi-Its Editorial Ideology, Practice and Influence

林秋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語絲》堪稱周作人編輯生涯中最著名的刊物,並且繼承《新青年》、《新潮》,成為延續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重要雜誌。歷來《語絲》研究,多討論其文學史地位或分述各個作家表現,本論文則以周作人編輯理念為經,運用副刊編輯學、社團研究、文學社會學、大眾傳播學、公共領域理論等研究方法,著重探討周作人編輯理念的演變過程、《語絲》和當時報刊環境的互動關係、《語絲》對後世影響三方面,並歸結出《語絲》在報刊史上的定位。 周作人編輯《語絲》前的思想,主要以「人的文學」及「民俗學」為重心,到了《語絲》時期,更將重心放在個人與國家,運用小品/雜感等散文體式進行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提倡「生活之藝術」、「國民文學」,排擊「薩滿教」思想。周作人的理念落實到報刊環境中,一方面與「語絲社」同人並肩作戰,運用晚清報刊以來的「遊戲文章」等傳播手法建立公共輿論,一方面則與「現代評論派」圍繞女師大風潮、叫局事件、三一八事件、津貼事件等時政進行筆戰,《語絲》因其「敢言」而樹立起報刊史地位,然而這種特性,也使其成敗將與時政共同浮沉。《語絲》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讀者對於民俗及時政相關篇章的熱烈回應,以及後世雜誌――特別是林語堂《論語》系列雜誌――對其幽默性靈小品、生活之藝術、中庸之道理念的拓展,使其在商業雜誌繁盛的1930年代開花結果。藉由周作人《語絲》的理念、實踐、影響三方面探討,可以較為全面地理解一代知識分子如何利用新興的中國現代公共領域――學校、社團、報刊等機制,體現其啟蒙淑世理想。
3

林語堂前期散文研究

凃文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部分除說明研究動機及範圍外,也對台、港與大陸有關林語堂研究的發展概況作一整理。 第二章共分三節探討林語堂前期散文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思潮。隨著現代化文化公共領域的成形,林語堂得以擁有更多空間實現自我,他選擇在文化上著力,進行改善國民性的工作,把現代文人的關心層面從國家再度拉回到傳統士人以「天下一家」為胸懷的視野。而在政治方面,國家至上、群性優先的理念隨著局勢的演變,影響文學的趨向,政治高度的箝制與白色恐怖的肅殺也使周作人、朱自清、林語堂有轉向的問題,涉及的是志業的一種選擇。而當時言志文學、晚明風潮的興起與通俗文學的流行,說明了人們對於心靈情性的需要,尤其在「大我」無限擴張而「小我」窮椎無地的現實下,彰顯的是文學的獨立自主與個體精神主體的自由。 第三章先從林語堂的家庭背景與求學經歷追溯他散文觀的形成原因。第二節中則將林語堂的散文觀分為五點敘述── 一、「學古而不擬古」:鼓吹語錄體並肯定公安竟陵派; 二、「宇宙蒼蠅,無所不談」:藝術要反映人生,政治之外改談社會人生; 三、「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小品文筆調,文人要獨抒己見,勿當文妓; 四、「以閒適為格調」:結合克羅齊表現說,強調神感與性靈; 五、「鼓吹幽默,婉言批評」:幽默兼具社會批判與精神超脫功能。 第三節部分先說明林語堂如何利用刊物宣揚散文觀,再分別以編輯、作者與讀者三方面論述,從雜誌編務方面認識林語堂。 第四章則從林語堂作品的文本中爬梳,分別以「一貫批判的立場」、「貼近人生的取材」與「追求閒適幽默的境界」分三節介紹,將林語堂落實散文觀的文字部分羅列出來,以證明他言行合一的實踐力。 第五章首先探討林語堂與魯迅二人幽默觀的歧異,還有處理胡風、聶紺弩、劉心皇、陳信元……等人對林語堂所給予的不同的評價,背後原因是因為個人對文學的價值與功能的看法不盡相同,所以部分論者無法接受林語堂的幽默小品與閒適筆調,也無法體會他藉由幽默想要經世濟民的用心。第二節則釐清林語堂前期散文中的時代意義:幽默小品對個人自我是抒發情志的藝術表現,是釋放被壓抑的人性,在家國動盪不安的局勢下,人還是可以也應該透過文學得到心靈的抒解與自由,所以在「小我」方面,林語堂前期散文照顧了個人的情性與精神的自由。而在當時急需的救亡與啟蒙方面,轉向文化的林語堂重塑文人的獨立地位,也為文學擺脫政治、為堅持文學的自主獨立盡了心力,因為文化改造的力量是深遠且治本的,所以林語堂提倡幽默欲以爭取言論空間與改造國民性的用心具有政治救亡的功效;而他創作文藝、編輯刊物、為當時剛進入現代化社會的市民階層提供一種文化資源和精神信仰,則具有文化啟蒙的意義。 第六章結論除作整理總結的工作外,對未來相關研究議題也提出建議。
4

梁實秋先生的事蹟及散文之研就

鍾鳳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架構——梁實秋先生的事蹟與著作╱梁實秋先生的散文作品的分類與考述╱梁實秋先生的文學觀與批評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觀與雜文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藝術成就╱梁實秋先生的雜文藝術成就。 第一章緒論中,敘述研究動機、方式。第二章勾勒作家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以及生活經歷、時代背景,都會影響到他的創作與風格。並且將梁實秋先生畢生著作,涵蓋散文、文學評論、翻譯、英語辭典編著、英語讀本與教材的編著等,按年代先後順序一一羅列,並且說明出版社、版本及頁數,以完整呈現梁實秋一生的重要著作。第三章進一步將梁實秋先生的三十六本散文作簡介與考述。 第四章是論述梁實秋先生的文學觀與批評觀。梁實秋在華學校就讀時期,創作理念接近於浪漫主義,但到美國哈佛留學後,在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思想轉到了古典主義。因此,在這部分,分述梁實秋的浪漫主義、古典主義及人文主義的思想。此外,自西元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梁實秋與魯迅之間的論戰,震撼了整個中國文壇。梁魯之間論戰的主旨,著重在兩個問題上,一是文學的階級性和普遍的人性問題;另一則是關於翻譯中的硬譯問題。但是爭論的核心是文藝批評中最引起爭論的問題──「人性論」,其他爭論都環繞此軸心而轉動,並以此為焦點擴散延伸。其次是文學批評觀,主要從《文藝批評論》及《梁實秋論文學》二書中,去闡發論述其在文學批評上的觀點。 梁實秋在〈論散文〉一文中,曾指出散文的形式、特色、文調及原則;也論及散文最常見的毛病,如:太多枝節、太繁冗、太生硬、太粗陋等。透過他散文作品的分析、論述及舉證,可以歸納出梁實秋的散文創作理念包含了散文要忠於自我,切記模倣;散文講求感情滲入與文調雅潔;散文的根本原則是「割愛」;散文的最高理想是「簡單」。此外,檢視梁實秋的散文創作,有半數均是「雜文」寫作的風格及題材;而有些著作甚至直接以「雜文」命名,如:《實秋雜文》、《秋室雜文》及《雅舍雜文》等。因此在第五章中,根據作品內容,整理、歸納出梁實秋的雜文創作觀點。 第六、七章分別就梁實秋先生的散文藝術成就與的雜文藝術成就作闡述與探討。從題材、情趣、風格、修辭等方面,作分析與舉證,以凸顯梁實秋先生散文作品之成就。   第八章結論,簡論梁實秋先生一生在學術、編輯、散文、翻譯等方面的成就,進而肯定梁實秋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絕對有明確的定位。

Page generated in 0.02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