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1
  • 1
  • Tagged with
  • 12
  • 12
  • 7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幽默廣告機制與形式分類之初探---以1997~2001年時報廣告獎平面類作品為例 / The Typology of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s in Humor Advertising:An Exploration of Times Advertising Award

李培蘭, Lee,Pei-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幽默是舉世皆有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現象,然而也具有文化差異,隨著民情、宗教信仰、道德意識或價值觀的不同,對於幽默的表達和欣賞品味也不同,廣告創意人員在運用幽默訴求時,如果沒有考慮到當地消費者對幽默的偏好,可能會得到反效果。Unger(1996)曾針對國際化幽默廣告的適用性進行探討,認為雖然幽默廣受歡迎,然而也被批評有減弱觀眾理解能力的缺點,此外,由於消費者的多元化差異,不同的消費者也可能偏好不同的幽默形式。另一個問題是,幽默容易讓人覺得心理疲乏,甚至激怒觀眾。基於以上論述,Unger(1996)認為幽默廣告領域的研究,未來應有兩大方向:(1)幽默說服效果的實證性的探索研究,及(2)回歸到幽默定義的基本問題。 幽默通常被運用在印刷和電視媒體中以幫助銷售產品,然而在消費者面的效果研究則存在許多爭論。一方面,幽默能夠引起觀眾對廣告的注意力,有助於閱聽人對廣告的理解,且能強化正面的廣告態度與促進商品的購買意願;另一方面,幽默的使用並不適合某些類別的商品或服務,或被認為容易使觀眾產生厭倦感(wear out),也可能冒犯到某些族群的觀眾而導致反效果(vampire effect),或使得受眾因為只注意到幽默內容本身而忽略了產品或廣告訊息(Nevo, Nevo, Yin,2001)。Speck(1987)認為過去研究對於幽默廣告效果有許多爭議,乃是因為缺乏對幽默廣告進行有效的分類方式所致。 融合上述Unger和Speck的說法,在研究幽默廣告效果之前,需先對幽默本質進行理解,除了要先建立幽默的分類標準,也必須考量文化的差異性。雖然西方關於幽默的理論和分類相當多(Sutherland & Middleton , 1983;Wu,Crocker & Rogers,1989;Madden,1982;Duncan & Nelson, 1985),但是中國人的幽默則是表現在文學、政治層面,鮮少有理論層次的研究,因此在分類上更為缺乏理論基礎(蕭颯,1991)。由於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對於幽默創造與幽默理解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因此西方的分類方式與效果討論不能完全適用於台灣社會之廣告環境。 本研究試圖將西方的幽默理論和東方的幽默表現形式加以整理,發展出中國人的幽默分類形式,並以歷年來時報廣告金像獎得獎廣告為內容分析的文本,找出幽默廣告的機制與形式等結構,建立統一的分類標準。本研究之幽默機制分為三類:(1)失諧解惑(認知取向);(2)順勢喚起(情感取向);(3)攻擊嘲諷(社會情境取向)。幽默形式主要分為六種:(1)重複;(2)顛倒錯置;(3)交叉;(4)誇張;(5)文字遊戲;(6)文化背景。在針對268則幽默廣告予以分類後,並將不同年代、廣告代理商類型、得獎類別和產品類別等變數和上述幽默機制與形式進行交叉分析,逐一檢討得獎之幽默廣告訴求的訊息設計及運用現況,以供學術研究者研究幽默廣告或廣告專業人士在使用幽默訴求時的參考。
2

諷刺文理解的認知過程:以史威夫特的《一個謙遜提議》為例 /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atire Comprehension in Jonathan Swift’s “A Modest Proposal”

林正福, Lin ,Che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設計一套讀者如何理解(強納生•史威夫特的)《一個謙遜提議》為諷刺文的認知過程。此認知過程包含兩個步驟:(A)推論出作者是諷刺的,(B)推論出作者意圖諷刺某真人。本論文分三部分來處理(A)與(B)。 第一部分(第2至5章)處理(A),而(A)又可細分為:(a)判斷《謙遜提議》似乎為錯,(b)推論出作者意圖它為錯,(c)推論出作者意圖讀者發現它為錯。然而,(a)阻礙了(b)與接下來的(c),因為《謙遜提議》在讀者眼中是似乎為錯,而非應該為錯。因此,讀者有困難去最終詮釋《謙遜提議》為一諷刺文。然而,當讀者閱畢《謙遜提議》後若能感到極度被娛樂(feels extremely amused),他將比較容易有(b)與(c)的反應,因為他會推論出作者在開玩笑。 第二部分(第6至7章)試圖設計一個娛樂(amusement)的認知理論與一個幽默(humor)的認知理論。我定義「娛樂」為一種情緒,成因是一個人在認知上評價「幽默」為愉悅的。而我定義「幽默」基本上是對失諧(incongruity)的反應。幽默可以是:(1)知覺到失諧;(2)知覺到失諧,並解困之;或(3)知覺到失諧,並求甚解地解困之。 第三部分(第8章)則處理由(A)到(B)的認知過程。讀者於此階段理解到《謙遜提議》裡的虛構第一人稱是一個隱喻,隱喻對象為某個針對愛爾蘭問題提出殘暴荒謬解決辦法的真實權貴。 終其此論文,我試圖拆解作者的《謙遜提議》(為一諷刺文),並藉由讀者的各種可能詮釋(《謙遜提議》是一個好計畫、偽善謊言等等)來重組之。有時,作者已死,而其身分不可辨認。於論文結論,我將運用此(對《謙遜提議》的)詮釋不穩定性,來解釋針對2004年台灣319(槍擊)案反應的意見分歧。 / This thesis aims to design a cognitive process of how the reader comprehends Jonathan Swift’s “A Modest Proposal” as a satire. This cognitive process includes two steps: (A) to infer that the author is satirical, (B) to infer that the author intends to satirize some real person. This thesis is cut into three parts to tackle (A) and (B). The first part (Chapters 2-5) is on (A), and (A) is subdivided into: (a) to judge that AMP1 seems to be false, (b) to infer that the author intends it to be false, (c) to infer that the author intends the reader to find it false. However, (a) impedes (b) and the sequential (c), because AMP is seemingly false, not normatively false, in the eyes of the reader. The reader thus has the difficulty to eventually interpret AMP as a satire. However, when the reader feels extremely amused after reading AMP, he will more easily fulfill (b) and (c), because he will infer that the author is joking. The second part (Chapters 6-7) aims to design a cognitive theory of amusement and that of humor. I define amusement as an emotion, caused by the cognitive appraisal of the humor as pleasant. And I define humor as basically a reaction to incongruity. Humor can be: (1) the perception of incongruity, (2) the perception of incongruity and its resolution, or (3) the perception of incongruity and its resolution with comprehension. The third part (Chapter 8) is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 from (A) to (B). The reader in this stage comprehends that the fictional speaker in AMP is a metaphor of some bigwig in reality who proposes an outrageous solution to the Irish problems. Throughout this thesis, I try to demolish the author’s AMP (that it is a satire) and restructure it with the reader’s interpretations (that AMP is a good plan, a hypocritical lie, etc.). Sometimes, the author is dead and his identity is unrecognizable. At the end, I will apply this interpretative instability (to AMP) to the dissension over the Taiwan 319 (gunshot) incident in 2004. ------------ 1 Herein Jonathan Swift’s “A Modest Proposal” will be referred to as AMP.
3

國中導生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高延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國中學生知覺的導生關係概況、以及導生關係與導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導師幽默感、導師管教方式等變項的關係,乃以國中學生868人為研究對象,再採用基本資料量表、導師幽默量表、導師管教方式量表、師生關係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再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目前國中學生知覺的導生關係呈中等偏低程度。 2. 性別不同的國中導師,導生關係有顯著差異存在。 3. 年齡不同的國中導師,導生關係有顯著差異存在。 4. 導師幽默感與導生關係間存有顯著正相關的關係。 5. 導師採用不同的管教方式,導生關係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 6. 一般生活創造、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及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等三個變項,能有效預測女導師的導生關係,預測力為28.2%。 7. 一般生活創造、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及導師年齡「36-40歲」等四個變項,能有效預測男導師的導生關係,預測力為27%。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研究的參考。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to explore how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relates with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advisors (like sexes and ages), advisors’ sense of humor and the way how advisors discipline students. The data consisted of 86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questionnaire and was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 methods: Sense of Humor Scale, the Discipline of Advisor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cale etc.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us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students’ perception is below the average at present. 2. Ther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when the sexes of advisors are different. 3. Ther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when the ages of advisors are different. 4. The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dvisor’ s sense of humor / 5. There’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dvisor-student relationship when advisors discipline students in different ways. 6. The three variables- general life creation, advisor’s indulgent discipline, and advisor’s authoritative discipline- can predict the vari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female advisors and students , which reached 28.2%. 7. The four variables- general life creation, advisor’s indulgent discipline, advisor’s authoritative discipline, and the age of advisors between 35 to 40- can / predict the varia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male advisors and students, which reached 27%.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above, the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later researchers.
4

性別、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of sex, attachment and self-disclousure, humor

黃于娟, Hwang, Yu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性別、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取樣對象為台灣地區之公私立大學院校學生,共計785人,其中男470人,女315人。研究工具包括「依附風格量表」、「自我坦露量表」、「幽默量表」,以及「撒嬌量表」。首先測量我國大學生依附風格之現況,並探討其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其次,探討性別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關係。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我國大學生之依附風格、自我坦露、幽默、撒嬌現況    (一)我國大學生之依附風格情形為:焦慮矛盾型43.3%,安全型36.5%,逃避型20.2%。    (二)我國大學生對情人或伴侶坦露最多,其次是女性朋友和男性朋友;對情人或伴侶的討論程度為〔討論很多〕,對朋友則介於〔討論很多〕和〔討論一點點〕之間。    (三)就幽默層面而言,我國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會以幽默來因應一般生活和困境,也具有幽默創造力和幽默感。就男女大學生之差異而言,男生則普遍認為自己比較幽默。    (四)大學生承認自己有時或偶爾撒嬌,女生的頻率又比男生高;男女皆最常使用輕聲細語的方式撒嬌;撒嬌動機最常因為表達感情;最常撒嬌的對象是情人或伴侶。   二、男女大學生在自我坦露、幽默和撒嬌有顯著差異。    (一)男女大學生之自我坦露程度有顯著差異。    對媽媽和女性朋友的坦露程度女生高於男生;對男性朋友的自我坦露程度,男生高於女生。    (二)男女大學生在幽默各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男女大學生在一般生活創造、社交場合創造,以及後設認知敏感層面上有顯著差異,男生皆高於女生。    (三)男女大學生之撒嬌有顯著差異。     1.嗲聲嗲樣、童言同行和讚美體貼女生比男生常用;哀求奉承和笑臉攻勢則男生比女生常用。     2.男女大學生在表達感情和性格流露二動機上有顯著差異,女生皆高於男生。     3.男女大學生在六種撒嬌對象上皆有顯著差異,對於每個對象,女生都比男生常向其撒嬌。     4.女大學生顯著比男大學生常撒嬌,也比較喜歡向自己所喜歡的人撒嬌;男大學生比較鼓勵女生撒嬌,比較喜歡會撒嬌的女生,也比較喜歡讓自己所喜歡的人撒嬌。   三、不同依附風格在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上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依附風格大學生之自我坦露程度有顯著差異。    對情人或伴侶的自我坦露:焦慮矛盾型顯著高於逃避型,安全型額著高於逃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對男性朋友的自我坦露:焦慮矛盾型顯著高於逃避型,安全型顯著高於逃避型;對女性朋友和老師的自我坦露:安全型顯著高於逃避型。    (二)不同依附風格大學生在各幽默層面上有顯著差異。    在困境因應、一般生活因應、一般生活創造、社交場合創造,以及後設訊息敏感層面,安全型皆顯著高於逃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安全型顯著比焦慮矛盾型喜歡幽默。    (三)不同依附風格大學生之撒嬌有顯著差異。     1.親密動作與笑臉攻勢,安全型顯著比逃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常用;嗲聲嗲樣、期盼眼神和讚美體貼,安全型顯著比逃避型常用;輕聲細語,安全型顯著比焦慮矛盾型常用。     2.安全型顯著比逃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常為「改善關係」而撒嬌;安全型顯著比逃避型常為「表達感情」而撒嬌;安全型顯著比焦慮矛盾型常因「性格流露」而撒嬌。     3.安全型顯著比逃避型和焦慮矛盾型,常向情人或伴侶撒嬌。     4.安全型顯著比逃避型喜歡會撒嬌的女生,對撒嬌的看法也比較正面。   四、就性別、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整體而言。     不論就全體大學生或男、女大學生而言,依附風格與自我坦露、幽默、撒嬌之間其有顯著的典型相關;顯示逃避型且安全分數很低者,其在撒嬌方式上較少用親密動作、期盼眼神、讚美體貼和笑臉攻勢,通常也不是為改善關係、表達感情而撒嬌,對情人或伴侶不常撒嬌,對撒嬌持負面看法,對情人或伴侶、男性朋友、女性朋友的坦露程度都很低,在幽默各層面上,不會以幽默因應,不會創造幽默,封幽默的後設訊息也不敏感。   另一方面,安全型且逃避分數低者,其在撒嬌方式上較常用親密動作、期盼眼神、讚美體貼和笑臉攻勢,通常是為了改善關係、表達感情而撒嬌,對情人或伴侶常撒嬌,對撒嬌持正面看法,對情人或伴侶、男性朋友、女性朋友的坦露程度都較高,在幽默各層面上,會以幽默因應各種情境,幽默創造力高,對幽默的後設訊息敏感。
5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 / 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Confucius

徐美雯, Hsu, Me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林語堂(西元1895~1976年)的一生豐富多采,不論在作家、學者、編輯、翻譯或是官員、委員、會長……等種種身分或職務上,都有卓越與獨特的表現。不過,一般對於林語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他是「幽默大師」、「小品文大師」的印象上。學界對他的研究也多偏重在他的文學表現層面,較少注意他在思想方面其實亦有很豐富並且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林語堂在當代儒學圈並沒有明確的定位,甚至仍處在一個被忽視與邊緣化的困境裡。 林語堂曾說過:「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過由信仰而成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為什麼我不可以透過道家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又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交替的情調:當人成功時是一個好儒家,失敗困頓時則是一個道家。」從這些話,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林語堂筆下的孔子,會有怎樣的風格。除此之外,先從一個基督徒成為異教徒──孔子人文主義信仰者,然後到晚年又回到基督的懷抱,這樣一個有別於大部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命經歷,也在林語堂的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擬以林語堂特殊的生命情懷為主軸,林語堂所描述關於孔子或儒學的相關文章為橫幅,希望能梳理出「林語堂筆下的孔子」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另外,從林語堂文章中一些關鍵辭彙如「奪朱回孔」、「原良心」、「禮的宗教」、「君子的宗教」等;從他對「仁」概念的英譯(“a real man”、“a real person”或 true manhood);從他對辜鴻銘關於人性概念的英譯(the law of our human nature)的採用;以及從他對戴震所謂的「順民之情,遂民之慾」的肯定;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語堂眼中的儒學有著「近情」的風貌,同時也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雖然林語堂自認從小喜愛孟子,但他對於儒學的詮釋,其實有著荀學的色彩。也就是說,林語堂是當代早期一個不自覺的荀學例子。 林語堂在八十歲時曾說自己是「一捆矛盾,也喜歡矛盾」,這句話一方面呼應了他的思想裡,有某部分的「不自覺性」,同時也是筆者在撰寫論文時覺得最富挑戰性也最有趣之處。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整理與歸納、評述,使得孔子在林語堂的筆下以不同的風貌重現。
6

大學生的心情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心情經驗與幽默感、創意、學業成績之關係 / College students' mood experience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ender, mood experiences, and humor, creativity, academic performance

李毓娟, Li, Yuh Ji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在探討大學生的性別、心情經驗與幽默感、創意、學業成績之關係。內容可分為三部份:(1)大學生的各種心情經驗之現況(2)探討性別在各種心情上的差異(3)大學生的各種心情經驗與幽默感、創意和學業成績等變項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各公私立大學院校學生為取樣對象,有效樣本計有858人(男421人,女437人)。所採用的取究工具包括「心情經驗量表」、「幽默量表」、「創意經驗量表」、以及針對各依變項所設計的單一題目。研究中所使用之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   本研究主要的結果如下:   一、整體而言,台灣地區大學生的心情還算好,而女生的心情又比男生稍微好些。大學生最近的心情較差。   二、心情不佳的感受,經因素分析的結果共得「身心俱疲惶恐不安」、「鬱悶」、「提不起勁無法專心」、「心灰意冷」、「生氣不爽」、「難過想哭」六個因素,大學生最常有的心情不佳的感受為「提不起勁無法專心」   三、心情不佳的原因,經因素分析的結果共得「缺乏成就諸事不順」、「人際問題」、「學業問題」、「身體不適」、「感情問題」、「寂寞被冷落」六個因素,大學生最常因為「學業問題」而心情不佳。   四、心情不佳時的調適策略,經因素分析的結果共得「尋求刺激」、「主動的心情管理」、「另類活動的心情管理」、「被動的心情管理」、「逛街進食哭叫」、「電玩漫畫運動」、「觀賞影視」、「音樂活動」八個因素,大學生最常使用也覺得最有效的心情調適策略是「音樂活動」。   五、心情好的感受,經因素分析的結果共得「心曠神怡」、「雀躍飛揚」、「快樂自在」、「幸運受寵」四個因素,大學生最常有的心情好的感受為「心曠神怡」。   六、心情好的原因,經因素分析的結果共得「表現獲得肯定」、「親友相聚」、「生活充實看好書」、「凡事順利」、「解決問題擺脫壓力」、「感情順利」六個因素,大學生最最常因為「親友相聚」而心情好。   七、心情好時的維持策略,經因素分析的結果共得「尋求刺激」、「幽默利他」、「心靈認知活動」、「親友分享歌舞助興」、「獨自享樂悠閒自在」、「電玩漫畫運動」、「逛街進食」、「去舊佈新」八個因素,大學生最常以「獨自享樂悠閒自在」的策略來維持心情,但覺得最有效的心情維持策略則是「親友分享歌舞助興」。   八、在性別與各種心情經驗的關係方面,女生比男生常有「身心俱疲惶恐不安」、「鬱悶」、「提不起勁無法專心」、「心灰意冷」、「難過想哭」的感受,常因為「缺乏成就諸事不順」和「身體不適」而心情不佳,也較常使用「另類活動的心情管理」、「被動的心情管理」、「逛街進食哭叫」和「觀賞影視」的策略來調通心情;女生比男生常有各種心情好的感受,較男生常因為「表現獲得肯定」、「親友相聚」、「生活充實看好書」、「凡事順利」和「解決問題擺脫壓力」而心情好,較常用「幽默利他」、「心靈認知活動」「親友分享歌舞助興」、「獨自享樂悠閒自在」、「逛街進食」和「去舊佈新」等六種策略來維持心情;男生較女生常因為「感情問題」而心情不佳,較女生常用「尋求刺激」和「電玩漫畫運動」的策略來調適和維持心情。   九、在各種心情經驗與幽默感的關係方面,「心情不佳的感受」,除了「生氣不爽」與「幽默創造」是正相關之外,大多與幽默感有顯著的負相關,而以常有「心灰意冷」的心情不佳感受的人,幽默感較差;常因為「缺乏成就諸事不順」和「寂寞被冷落」兩種的原因而心情不佳者,其幽默感較差:在「心情不佳時的調適策略」方面,常運用「主動的心情管理」和「觀賞影視」者,其幽默感較高;常使用「被動的心情管理」和「逛街進食哭叫」者幽默感較差;常有各種心情好的感受者,幽默感較高:常因為各種原因而心情好者,幽默感較高:在「心情好時的維持策略」方面,常運用「幽默利他」、「心靈認知活動」、「親友分享歌舞助興」和「獨自享樂悠閒自在」者幽默感較高。   十、在各種心情經驗與創意的關係方面,常有「心灰意冷」的感受者,較少有「創新的科學的問題解決」、「舊瓶新裝」、「製造驚喜意外」、「電腦程式設計」等創意經驗,常有「生氣不爽」的感受者,則有較多的創意經驗;常因為「人際問題」而心情不佳者,較常有各種創意經驗;較常因為「學業問題」而心情不佳者,較不常有「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舊瓶新裝」等創意經驗;常採用「主動的心情管理」、「另類活動的心情管理」兩種策略者,較常有各種創意經驗(除了「電腦程式設計」之外);常有各種心情好的感受以及常有各種原因而心情好的人,除了「電腦程式設計」和「得獎獲選次數」等經驗之外,在其他各種創意經驗上都有較多的經驗;常採用各種策略來維持心情者,較常有各種創意經驗。   十一、在各種心情經驗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方面,較常有「提不起勁無法專心」、「心灰意冷」、「生氣不爽」等感受者,學業成績較差;越常因為「缺乏成就諸事不順」、「學業問題」、「寂寞被冷落」而心情不佳者,學業成績越差心情不佳時,越常採用「尋求刺激」的策略者,其學業成績越差,常採用「主動的心情管理」策略者,學業成績較佳;越常有「幸運受寵」的感受者,其學業成績較佳;越常因為「表現獲得肯定」、「親友相聚」、「生活充實看好書」而心情好的人,其學業成績越好;在心情好時,越常運用「尋求刺激」、「電玩漫畫運動」等維持策略者,其學業成績越差;較常採用「另類活動的心情管理」的策略者,其學業成績較佳。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供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及教育輔導工作之參考。
7

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之關係

曾敬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立政治大學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摘要 院系所組別:教育學系研究所教育心理與輔導組 論文題目: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關係 指導教授:吳靜吉博士               研究生:曾敬梅 【論文摘要】 創造力與創新是人類行為表現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從個人問題解決的能力、科技的更新發展到社會文化與組織的改革與創新,無不與人類的創造力息息相關。創造力的研究是未來的趨勢,創造力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哪些對台灣而言是特別重要卻受到忽視的? 台灣近年來由教育部與國科會所支持的研究案中,有許多與創造力相關,範圍涵括了內涵、課程教學及教材研發等。2002年元月公布之「創造力政策白皮書」,願景「打造一個創造力的國度」,培養終身學習、勇於創造的生活態度,累積豊碩厚實,鼓勵創新的學習環境,形成活潑多樣,積極分享的文化氛圍。同時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趨勢產生的劇變宣示了人類知識需不斷創新與發展,創造力的提倡同時配合當前教育政策,例如: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以「創造力」為一能力指標,教育強調單向灌輸傳統角色必須改變,實施創造力教育,培養學生創造及實踐的能力,促使學習者在動態的環境中仍能主動學習,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求知中成長。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很多,就台灣的環境而言,不論在工作或學習的場合,總是過份認真,不重視玩興,也缺乏幽默感,學習及工作之外所有具玩興表現的行為都被視為不務正業。這樣的態度為扼殺創造力的主因, 玩興與幽默是一種對創意的積極態度,擁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較能接受新的觀念產生,正面的創意態度將有助於擴散性思考能力及創造性問題解決。創造力並非有或無(all or none),只是程度的問題,同時受到遺傳及環境之影響,了解影響環境及組織中創造力表現的因素,增加助力,減少阻力是必要且重要的。依Csikzenmihyli的觀點,守門人如何看待創造力會影響創造氛圍,整個社會是否注重創造氛圍決定了創意表現。玩興、幽默; 創意態度與大學生、研究生所知覺到的系所創造氛圍如何影響其創造力表現?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下幾點結論: 一、研究生的玩興感受: 台灣研究生大都認為自已「還算有」玩興的感受。最常出現的是「熱情分享,帶動氣氛」、「內在動機,樂在工作」、「冒險嚐新,多元體驗」。 研究生的「玩興感受」幾乎都與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總量表與「態度輕鬆 充滿樂趣」、「天真浪漫 無拘無束」、「幽默風趣 自娛娛人」相關最高,創新行為與「內在動機,樂在工作」相關最高。 二、研究生表現玩興強的活動 研究生較少從事表現玩興的活動,無論男女、碩博士班或各系所都最常從事「閱讀研究,靜態參與」一項。整體而言,研究生較少從事「親自體驗、創作展演」的活動。 三、研究生的幽默感 研究生不常表現「幽默創造」,幽默創造表現在一般生活創造及社交場合創造的情況差不多;若以「幽默因應」及「幽默感」兩向度,則大致上同意自已是有幽默感的,且較常表現在「困境因應」,「一般生活因應」的幽默顯著地少。幽默感則是「後設訊息」優於「喜歡」。 研究生「幽默」幾乎都與創造力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與「創新行為」總量表都與「社交場合創造」、「後設認知」相關最高。 四、研究生的創意態度 研究生幾乎是「非常同意」自已「重視新觀念」, 且不同意他們對觀念產生態度是消極的。 研究生的「創意態度」幾乎都與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與「創新行為」總量表都與「重視新觀念」相關最高。 五、研究生所知覺的系所創造氛圍 研究生大致上同意系所具有良好的創造氛圍,特別是「思考時間」、「想法支持」、「挑戰」。 研究生所知覺的系所創造氛圍幾乎都與創造力表現有顯著相關。「創意生活經驗」總量表與「信任 開放」、「思考時間」、「自由」相關最高,創新行為與「自由」、「玩興 幽默」、「挑戰 動機」相關最高。 六、研究生的創意生活經驗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台灣地區研究生的「創意生活經驗」不太多,只有「運用新知精益求精」的經驗偏向「有時有」。女生比男生更多「表演藝術創新」「製造驚喜意外」、「開放心胸」、「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的經驗;男生則較具有「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有較多「運用新知精益求精」、「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藝術、傳播系所「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表演藝術的創新」的經驗。 七、研究生的創新行為 研究生的「創新行為」平均數頗高(M=3.11),大部份人覺得自已「還算符合」具有「創新行為」的陳述。碩士班比博士班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八、以性別而言: (1) 玩興:在六個因素上差異都達顯著;女生比男生更認為自已具有「熱情分享,帶動氣氛」、「態度輕鬆,充滿樂趣」、「幽默風趣,自娛娛人」、「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特質,男生則認為自已具有「內在動機,樂在工作」、「冒險嚐新,多元體驗」。 (2) 表現玩興的活動:不論男女、碩博士班或各系所都最常從事「閱讀研究,靜態參與」一項,(包括:「閱讀」、「解決問題」、「學術研究討論或相關活動」及「觀賞展演」);整體而言,研究生較少從事「親自體驗,創作展演」的活動,(包括:「創作」與「表演」),女生較男生認為自已更常從事這樣的活動。 (3) 幽默:女生比男生更認為自已具有幽默感。在「一般因應」、「困境因應」、 「一般生活創造」、「社交場合創造」和「喜歡」上都差異都顯著高於男生 (4) 創意態度:性別在「重視新觀念」上達顯著;男生比女生更認為自已「重視新觀念」。 (5) 創意生活經驗:女生比男生更多「表演藝術創新」「製造驚喜意外」、「開放心胸」、「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的經驗;男生則較具有「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 (6) 男生比女生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九、以就學層級而言: (1)玩興:「內在動機,樂在工作」上有顯著差異,博士班研究生比碩士班研究生更認為自已有「內在動機,樂在工作」的特質。 (2)創造氛圍:博士班研究生比碩士班研究生更認為系所的創造氛圍是「挑戰」及「辯論」的,碩士班則傾向同意「思考時間」及「想法支持」。 (3)創新行為:碩士班比博士班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十、以系所而言: (1) 玩興: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相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自已「冒險嚐新,多元體驗」;法商系所研究生較其他系所認為自已「熱情分享,帶動氣氛」、「內在動機,樂在工作」;藝術、傳播系所則是「態度輕鬆,充滿樂趣」、「天真浪漫、無拘無束」。 (2) 幽默:藝術、傳播系所比其他系所在社交場合上更具幽默感,法商學院學生較認同自已的幽默感表現在後設認知上。 (3) 創意態度:在「觀念產生的消極態度」與「團隊創意」上有顯著差異,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更重視「團隊創意」。藝術類別的人對創意有較少的消極態度。 (4) 創造氛圍: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系所有「思考時間」且能有「風險承擔」;法商系所研究生知覺系所「信任/ 開放」、「辨論」及「挑戰」;藝術、傳播系所則是「玩興、幽默」、「生動活潑」。 (5) 創意生活經驗: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有較多「運用新知精益求精」、「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藝術、傳播系所「生活風格的變化」、「視覺生活的設計」、「表演藝術的創新」的經驗。 (6) 創新行為:理、工、醫、農系所的研究生較文、法商、教育系所研究生認為自已具有創新行為。 十一、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氛圍與創意生活經驗、創新行為之典型相關分析 認同自已常有「態度輕鬆,充滿樂趣」、「幽默風趣,自娛娛人」、「天真浪漫,無拘無束」的玩興感受,把幽默表現在「困境因應」、「一般生活因應」、「一般生活創造」,知覺到系所氛圍是「玩興幽默」、「生動活潑」的人,有較多「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表演藝術的創新」、「開放心胸」、「製造意外的驚喜」的創意生活經驗及「創新行為」。 認同自已有「內在動機,樂在工作」的玩興感受,常從事「閱讀研究,靜態參與」、「親自體驗,創作展演」等活動,使用「後設訊息」處理幽默,重視新觀念,且知覺系所具有「風險承擔」、「信任/開放」、「思考時間」、「想法支持」、「挑戰」、且較少「衝突」的研究生有較多「科學的問題解決」、「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舊瓶新裝」、「電腦程式設計」的經驗。 較覺得自已有「熱情分享,帶動氣氛」、「冒險嚐新,多元體驗」的玩興感受,常從事「人際互動」、「旅行戶外活動」活動,將幽默表現在「社交場合創造」,較不具「創意產生的消極態度」重視「團隊創意」及知覺到系所的「衝突」較少的人常有「運用新知,精益求精」、「視覺生活設計」、「生活風格的變化」、「開放心胸」、「製造驚喜意外」、「舊瓶新裝」的創意生活經驗及「創新行為」。 具有「創意產生的消極態度」且知覺到系所的「衝突」多的研究生具有較少的「科學的創新的問題解決」、「運用新知精益求精」、「電腦程式設計」經驗及「創新行為」。 十二、以研究生個人特質與環境因素預測創造力的假設 以個人特質為自變項,創意生活經驗為依變項進行逐步迴歸,以「玩興」的解釋力為最大;以個人特質為自變項,創新行為為依變項進行逐步迴歸,「玩興」、「創意態度」的解釋力較大。 以個人特質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為自變項,創意生活經驗為依變項進行逐步迴歸,發現以台灣研究生而言,所知覺的系所創造氛圍可十分有效地預測創意生活經驗;在對創新行為的預測力上,「玩興」與「創造氛圍」有交互作用,玩興高的研究生會因為知覺到愈高的創造氛圍而表現愈多的創新行為。
8

大學生的演說焦慮與情緒調節、幽默感、創造力、職業選擇之關係

曾瓊慧, Zeng, cyong-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學生的演說焦慮情形,並探討背景變項、幽默感、情緒調節與演說焦慮的關係以及演說焦慮與創造力、職業選擇的關係。本研究以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的學生為抽取對象進行施測,有效問卷共863份(男290人,女573人)。研究工具包括「演說焦慮量表」、「情緒調節量表」、「幽默因應量表」、「創新行為量表」、「職業選擇量表」。所得資料採用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1.有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演說焦慮。在性別方面,女生較男生容易感到演說焦慮,而男生會運用互動幽默的策略來降低焦慮。在地區方面,南部大學生比北部大學生容易感到演說焦慮。 2.在情緒調節方面,愈傾向使用重新評估和沈著冷靜策略,則愈少感受到演說焦慮,也愈會用正向的因應策略,並較能從過去的焦慮演說經驗中獲得正向的影響。而愈傾向使用壓抑策略,則愈常在演說時感受到身心緊張與準備不足,也愈會用負向的因應策略,並且也愈會從過去的焦慮演說經驗中獲得負向的影響。 3.大學生愈傾向使用幽默來因應生活和困境,或是愈會在社交場合和一般生活中創造出幽默的想法或行為,則愈會使用較正向的演說焦慮因應策略,並愈能從過去的焦慮演說經驗中獲得較正向的影響。大學生愈傾向使用幽默來因應生活,則愈少感受到演說焦慮,也愈會使用較正向的演說焦慮因應策略,並愈能從過去的焦慮演說經驗中獲得較正向的影響。 4.大學生愈不會感受到演說焦慮,則其創新行為與創意擴散會愈高。大學生的演說焦慮因應和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正面,其創新行為與創意擴散會愈高。 5.大學生愈容易感受到演說焦慮,則會較傾向選擇不需要公開發言的工作。在演說焦慮因應和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正面,則會傾向於選擇需要公開發言的工作。 6.在以情緒調節和幽默感預測演說焦慮的多元迴歸模式中發現,情緒調節方式愈傾向沈著冷靜,且在生活和困境中會以幽默來因應、並能在社交場合創造出幽默的想法或行為,則其演說焦慮感受會愈低;情緒調節方式愈傾向重新評估、沈著冷靜,愈不傾向使用壓抑的方式,且在生活中會使用幽默來因應、並能在一般生活中創造出幽默的想法或行為,則其演說焦慮因應會愈正向;情緒調節方式愈傾向重新評估、沈著冷靜,愈不傾向使用壓抑的方式,且在生活中會使用幽默來因應、並在一般生活中創造出幽默的想法或行為,則其演說焦慮因應和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會愈正向。 7.在以演說焦慮為自變項,創新行為做為依變項的多元迴歸模式中發現,演說焦慮因應和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積極正向,則愈容易有創新行為。在以演說焦慮為自變項,創意擴散做為依變項的多元迴歸模式中發現,演說焦慮感受愈低、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正向,愈容易有將創意擴散給其他人。在以演說焦慮各變項為自變項,逃避需要公開說話的工作為依變項的多元迴歸模式中發現,愈容易出現演說焦慮感受、而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負向,愈傾向選擇逃避需要公開說話的工作。在以演說焦慮各變項為自變項,逃避需要公開說話的工作為依變項的多元迴歸模式中發現,演說焦慮感受愈低、演說焦慮因應和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正向,則愈傾向尋求需要公開發表的職業選擇。 8.在以情緒調節、幽默感、演說焦慮各變項為自變項,創新行為做為依變項的多元迴歸模式中發現,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正向、情緒調節方式愈傾向壓抑、並能在社交場合和一般生活中創造出幽默的想法或行為時,愈容易出現創新行為。在以情緒調節、幽默感、演說焦慮各變項為自變項,創意擴散做為依變項的多元迴歸模式中發現,演說焦慮感受愈低、演說焦慮經驗影響愈正向、社交場合創造和一般生活創造並能在社交場合和一般生活中創造出幽默的想法或行為時,愈容易將創意擴散或分享給其他人。 最後,本研究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進行討論,並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iscover the extent of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PSA) an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college students’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PSA), sense of humor, and emotion regulation related to creativity and career choice. Eight hundred and sixty-three college students (male = 290, female = 573) completed a self-report survey which consists of five instruments: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Scal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Humor Coping Scale, Creative Behavior Scale, and Career Choice Scal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50% college students reported having PSA. Female students reported more PSA feelings than did male students. During the speaking, male students use more skills such as interacting with audience to lower their anxiety than did female students. The more students preferred to use reappraisal or calm dow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the less public speaking anxiety they felt, the more they used positive strategies such as preparing before speaking to reduce anxiety, and the more they learned from past speaking experience to have sufficient preparation, take the audience into consideration, etc for their future public speech. Students having lower PSA and coping with life events with a sense of humor in their life had more creative behavior and diffusion of creative ideas, and preferred to choose jobs requiring public speech. Suppression was found to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use of active PSA coping strategies. Use of active PSA coping strategies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nse of humor, creativity and jobs requiring public speech.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9

林語堂前期散文研究

凃文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部分除說明研究動機及範圍外,也對台、港與大陸有關林語堂研究的發展概況作一整理。 第二章共分三節探討林語堂前期散文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思潮。隨著現代化文化公共領域的成形,林語堂得以擁有更多空間實現自我,他選擇在文化上著力,進行改善國民性的工作,把現代文人的關心層面從國家再度拉回到傳統士人以「天下一家」為胸懷的視野。而在政治方面,國家至上、群性優先的理念隨著局勢的演變,影響文學的趨向,政治高度的箝制與白色恐怖的肅殺也使周作人、朱自清、林語堂有轉向的問題,涉及的是志業的一種選擇。而當時言志文學、晚明風潮的興起與通俗文學的流行,說明了人們對於心靈情性的需要,尤其在「大我」無限擴張而「小我」窮椎無地的現實下,彰顯的是文學的獨立自主與個體精神主體的自由。 第三章先從林語堂的家庭背景與求學經歷追溯他散文觀的形成原因。第二節中則將林語堂的散文觀分為五點敘述── 一、「學古而不擬古」:鼓吹語錄體並肯定公安竟陵派; 二、「宇宙蒼蠅,無所不談」:藝術要反映人生,政治之外改談社會人生; 三、「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小品文筆調,文人要獨抒己見,勿當文妓; 四、「以閒適為格調」:結合克羅齊表現說,強調神感與性靈; 五、「鼓吹幽默,婉言批評」:幽默兼具社會批判與精神超脫功能。 第三節部分先說明林語堂如何利用刊物宣揚散文觀,再分別以編輯、作者與讀者三方面論述,從雜誌編務方面認識林語堂。 第四章則從林語堂作品的文本中爬梳,分別以「一貫批判的立場」、「貼近人生的取材」與「追求閒適幽默的境界」分三節介紹,將林語堂落實散文觀的文字部分羅列出來,以證明他言行合一的實踐力。 第五章首先探討林語堂與魯迅二人幽默觀的歧異,還有處理胡風、聶紺弩、劉心皇、陳信元……等人對林語堂所給予的不同的評價,背後原因是因為個人對文學的價值與功能的看法不盡相同,所以部分論者無法接受林語堂的幽默小品與閒適筆調,也無法體會他藉由幽默想要經世濟民的用心。第二節則釐清林語堂前期散文中的時代意義:幽默小品對個人自我是抒發情志的藝術表現,是釋放被壓抑的人性,在家國動盪不安的局勢下,人還是可以也應該透過文學得到心靈的抒解與自由,所以在「小我」方面,林語堂前期散文照顧了個人的情性與精神的自由。而在當時急需的救亡與啟蒙方面,轉向文化的林語堂重塑文人的獨立地位,也為文學擺脫政治、為堅持文學的自主獨立盡了心力,因為文化改造的力量是深遠且治本的,所以林語堂提倡幽默欲以爭取言論空間與改造國民性的用心具有政治救亡的功效;而他創作文藝、編輯刊物、為當時剛進入現代化社會的市民階層提供一種文化資源和精神信仰,則具有文化啟蒙的意義。 第六章結論除作整理總結的工作外,對未來相關研究議題也提出建議。
10

幽默中的性別與性傾向歧視:以台灣華語的現場站立喜劇為例 /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prejudices in humor : a case study of live stand-up comedy in Taiwan Mandarin

楊媜媞, Yang, Zhen T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幽默,是把雙面刃。其雙面性來自於其所具有的四個功能:認同、澄清、強化、區隔(Meyer, 2000)。現場喜劇演員在設計表演橋段時,為求笑聲的回饋,往往會忽略幽默的後兩種功能:強化和區隔,使得笑點中蘊含的歧視再度被加深。在面對性別和性傾向主題時,這樣的現象更是無可避免。 本篇研究將以《卡米地喜劇俱樂部》的站立喜劇為例,選擇切合性別與性傾向主題的表演橋段進行質化研究,將主題分為四類:男性、女性、男同性戀、女同性戀,以幽默的三個理論:優越論、不一致論、紓解論,以及佛洛伊德對笑的觀察為分析基礎。我們想要知道幽默的呈現手法選擇和幽默的主題,是否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在這四大主題內的歧視,是針對整個族群,又或者是針對特定的次族群進行?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歧視背後的意涵為何?又可能造成怎麼樣的傷害?我們旨在透過詮釋幽默形成的脈絡,帶領大家看見幽默下潛藏的性別和性傾向歧視,並加以反思。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幽默主題,幽默的手法和站立喜劇演員自身的性別具有更加顯著的關聯性。男性演員較常使用優越論和有意圖的笑話,女性演員則更常運用不一致論和紓解論中的降階不一致感。以男性為主題時,男性演員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嘲笑特定族群的男性,但本質上都還是建立在父權對女性的偏見之上;男性演員在貶低地位較自己高的男性時,最常見的作法,就是將對方說成男同性戀。這也顯示了男性演員不單是將男同性戀貶低到男性異性戀之下,更將無能跟男同性戀劃上等號。女性演員在攻擊男性的時候,由於父權主義作祟,男性在上位、女性在下位,難以鬆動兩者的階層,其殺傷力往往小的多。以女性為主題時,男性演員多從外貌或身材進行攻擊,將其獨立於女性主體之外,並反向以局部決定了一個女性的好壞。但由於反映了觀眾不敢講的話,男性演員在紓解論的庇護下,得以免於責難。男性演員針對特定族群女性的表演,不但反映了社會對其的刻板印象,更反映了更深層、父權下對女性的厭女情結。女性演員在談論女性主題時,即使嘗試實踐幽默中的認同、澄清功能 (Meyer, 2000),卻很有可能再度落入父權刻板印象。兩難的是,由於男性地位在父權框架裡是較高的,一旦女性演員以攻擊男性的方式為女性發聲,可能會因為反抗父權而沒了笑聲。女性演員提到己身婚姻狀況時反映了社會對未婚男女的差別待遇。相較於未婚的男性,未婚女性容易被視為是「有問題」的,這也反映了父權下的社會期望值裡,女性是被設定成「適當年齡時結婚走入家庭」的刻板角色。面對男同性戀主題時,男性演員對男同性戀的再現反映了「男同性戀很陰柔」的刻板印象,並錯將性別氣質和性傾向劃上等號。這同時也反映了男同性戀跟陰柔的特質,在父權之下都是個可以被嘲笑的錯誤。以女同性戀為主題時,女性演員也同樣反映了「女同性戀很陽剛」的刻板印象,並反映了同性戀在異性戀主流下的出櫃困境。 / The four main functions of humor, a double-edged sword, are: identification, clarification, enforcement, differentiation (Meyer, 2000). While planning their performances, live stand-up comedians, to pursue laughter, tend to neglect the latter two functions of humor: enforce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This makes prejudices beneath punch lines to be rooted deeper, which are even more inevitable when comedians deal with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topics. This study takes as examples stand-up comedies from Live Comedy Club Taipei and we choose performances that touch upon the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topics to conduct qual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topics, we divide the performances selected into four categories: male, female, gay, and lesbian. We take the three main theories of humor, namely, superiority theories, incongruity theories, and relief theories, and also Humor in Freud as our basis to analyze these performances. We set out to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s there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ay humor is delivered and the specific topic of humor? Are the underlying prejudices in these four major topics against the target group as a whole or a specific sub-group? Most important of all, what lies beneath these prejudices, and what damage do they cause? Through interpreting how humor comes into existence, we aim to reveal the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prejudices in humor, and further reflect upon such phenomena. The result shows, in terms of the four topics, how humor is delivered is more relevant to the gender of the comedian. Male comedians favor the superiority strategy and tendentious jokes, while female comedians tend to use the strategies of incongruity and descending incongruity of relief strategy. In male topics, male comedians seem to target specific subgroups of males, while their performances are in fact based on prejudices against women rooted in patriarchy. If male comedians want to degrade males in higher position, the most common way for them to do so is to insinuate the homosexuality of the target. This suggests that male comedians degrade homosexual men and view them as incompetents. Female comedians' attacks on males are weaker due to patriarchy, in which males are in higher positions and females in lower ones. In female topics, male comedians attack women on their appearance or figure, isolate th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women's entity, and evaluate females by parts. Since male comedians say what the audience dares not to say aloud, they can escape blame, as suggested by the Relief Theory. Performances against specific groups of women by male comedians reflect not only social stereotypes but also misogyny from patriarchy. Besides prejudices from male comedians, even female comedians may fall into the patriarchy trap as well while trying to identify and clarify themselves, which are two of humor’s functions (Meyer, 2000). Female comedians are in a dilemma due to the higher position of men in patriarchy. If female comedians voice for females by attacking males and thus rebel against patriarchy, consequences are that they may lose laughter from the audience.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unmarried men and unmarried women appears while a female comedian mentions her marital status. Compared to unmarried men, unmarried women are more easily to be seen as deficient, which reflects that under the expectation from patriarchy, women are expected to get married and form a family at the proper ages. In gay topics, a recurrent theme from the male comedians’ performances is that gay are born to be feminine and confuses gender with sexual orientation. This also shows that under patriarchy, gay and femininity are mistakes that can be laughed at. In lesbian topics, the female comedian also shows the stereotype that lesbians are born to be masculine, and reflects the dilemma for homosexuals to come out under the world of heterosexuals.

Page generated in 0.026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