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京華煙雲》研究. / 京華煙雲研究 / "Jing hua yan yun" yan jiu. / Jing hua yan yun yan jiu

January 2002 (has links)
蔡玄暉. / "2002年12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2. / 參考文獻(leaves 206-212).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2 nian 12 yue". / Cai Xuanhui.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2.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206-212).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林語堂《京華煙雲》的因由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本文的理論依據 --- p.6 / Chapter 第二章 --- 《京華煙雲》槪述 --- p.11 / Chapter 第一節 --- 《京華煙雲》成書背景 --- p.11 / Chapter 第二節 --- 《京華煙雲》內容簡介 --- p.18 / Chapter 第三節 --- 《京華煙雲》研究現狀綜述 --- p.20 / Chapter 第三章 --- 《京華煙雲》翻譯問題分析 --- p.34 / Chapter 第一節 --- 小引 --- p.35 / Chapter 第二節 --- 郁達夫翻譯《京華煙雲》事件始末 --- p.36 / Chapter 第一、 --- 林語堂邀請郁達夫翻譯《京華煙雲》的原因 --- p.36 / Chapter 第二、 --- 郁達夫文債翻案 --- p.39 / Chapter 第三、 --- 同時期《京華煙雲》爛譯情況 --- p.41 / Chapter 第三節 --- 林語堂翻譯觀簡析 --- p.42 / Chapter 第一、 --- 林語堂翻譯藝術三標準的內容 --- p.43 / Chapter 第二、 --- 林語堂翻譯藝術第一標準:對作者負責 --- p.44 / Chapter 第三、 --- 林語堂翻譯藝術第二標準:對讀者負責 --- p.45 / Chapter 第四、 --- 林語堂翻譯藝術第三標準:對作品負責 --- p.47 / Chapter 第四節 --- 《京華煙雲》三個主要中譯本比較 --- p.51 / Chapter 第一、 --- 《京華煙雲》三個中譯本(全)介紹 --- p.51 / Chapter 第二、 --- 鄭、應譯本、張譯本和郁譯本比較舉例 --- p.57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68 / 附文一 --- p.70 / 附文二 --- p.77 / Chapter 第四章 --- 《京華煙雲》女性形象分析 一一以姚木蘭、孫曼娘、牛素雲爲例 --- p.83 / Chapter 第一節 --- 小引 --- p.83 / Chapter 第二節 --- 婦女解放問題 --- p.84 / Chapter 第三節 --- 林語堂的女性觀 --- p.90 / Chapter 第四節 --- 典型人物分析 --- p.99 / Chapter 第一、 --- 分析對象簡介 --- p.99 / Chapter 第二、 --- 家庭的重審:「家」還是「枷」? --- p.103 / Chapter 第三、 --- 身份的迷亂:爲妻還是爲妾? --- p.115 / Chapter 第四、 --- 命運的困惑:順從還是抗爭? --- p.123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132 / Chapter 第五章 --- 《京華煙雲》敘事結構深層內蘊探討 一一以《紅樓夢》爲參照物 --- p.134 / Chapter 第一節 --- 小引 --- p.134 / Chapter 第二節 --- 《京華煙雲》敘事結構所蘊含的生命意識 --- p.139 / Chapter 第一、 --- 《京華煙雲》的逃難結構:對生命家園存在的否定 --- p.139 / Chapter 第二、 --- 《京華煙雲》的個體生命結構:浮生若夢的生命意識 --- p.143 / Chapter 第三、 --- 《京華煙雲》的家族人物結構:反觀生命的無常與脆弱 --- p.148 / Chapter 第三節 --- 《京華煙雲》生命意識探源 --- p.154 / Chapter 第一、 --- 林語堂的成長環境 --- p.154 / Chapter 第二、 --- 林語堂特殊的基督教教育經歷 --- p.157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161 / 後記 --- p.163 / 附錄一林語堂生平著作年表 --- p.166 / 附錄二 《京華煙雲》研究資料 --- p.184 / 附錄三 林語堂及其作品硏究資料 --- p.186 / 參考文獻 --- p.206
2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 / Lin Yutang's perception of Confucius

徐美雯, Hsu, Me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林語堂(西元1895~1976年)的一生豐富多采,不論在作家、學者、編輯、翻譯或是官員、委員、會長……等種種身分或職務上,都有卓越與獨特的表現。不過,一般對於林語堂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他是「幽默大師」、「小品文大師」的印象上。學界對他的研究也多偏重在他的文學表現層面,較少注意他在思想方面其實亦有很豐富並且相當與眾不同的見解。事實上,林語堂在當代儒學圈並沒有明確的定位,甚至仍處在一個被忽視與邊緣化的困境裡。 林語堂曾說過:「我的天性近乎道家,多過由信仰而成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已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為什麼我不可以透過道家的眼來看孔子的教訓?」又說:「道家和儒家是中國人靈魂交替的情調:當人成功時是一個好儒家,失敗困頓時則是一個道家。」從這些話,我們大概可以推測林語堂筆下的孔子,會有怎樣的風格。除此之外,先從一個基督徒成為異教徒──孔子人文主義信仰者,然後到晚年又回到基督的懷抱,這樣一個有別於大部分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命經歷,也在林語堂的思想上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綜上所述,本文擬以林語堂特殊的生命情懷為主軸,林語堂所描述關於孔子或儒學的相關文章為橫幅,希望能梳理出「林語堂筆下的孔子」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另外,從林語堂文章中一些關鍵辭彙如「奪朱回孔」、「原良心」、「禮的宗教」、「君子的宗教」等;從他對「仁」概念的英譯(“a real man”、“a real person”或 true manhood);從他對辜鴻銘關於人性概念的英譯(the law of our human nature)的採用;以及從他對戴震所謂的「順民之情,遂民之慾」的肯定;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林語堂眼中的儒學有著「近情」的風貌,同時也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雖然林語堂自認從小喜愛孟子,但他對於儒學的詮釋,其實有著荀學的色彩。也就是說,林語堂是當代早期一個不自覺的荀學例子。 林語堂在八十歲時曾說自己是「一捆矛盾,也喜歡矛盾」,這句話一方面呼應了他的思想裡,有某部分的「不自覺性」,同時也是筆者在撰寫論文時覺得最富挑戰性也最有趣之處。期待透過本文的分析、整理與歸納、評述,使得孔子在林語堂的筆下以不同的風貌重現。
3

林語堂前期散文研究

凃文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部分除說明研究動機及範圍外,也對台、港與大陸有關林語堂研究的發展概況作一整理。 第二章共分三節探討林語堂前期散文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思潮。隨著現代化文化公共領域的成形,林語堂得以擁有更多空間實現自我,他選擇在文化上著力,進行改善國民性的工作,把現代文人的關心層面從國家再度拉回到傳統士人以「天下一家」為胸懷的視野。而在政治方面,國家至上、群性優先的理念隨著局勢的演變,影響文學的趨向,政治高度的箝制與白色恐怖的肅殺也使周作人、朱自清、林語堂有轉向的問題,涉及的是志業的一種選擇。而當時言志文學、晚明風潮的興起與通俗文學的流行,說明了人們對於心靈情性的需要,尤其在「大我」無限擴張而「小我」窮椎無地的現實下,彰顯的是文學的獨立自主與個體精神主體的自由。 第三章先從林語堂的家庭背景與求學經歷追溯他散文觀的形成原因。第二節中則將林語堂的散文觀分為五點敘述── 一、「學古而不擬古」:鼓吹語錄體並肯定公安竟陵派; 二、「宇宙蒼蠅,無所不談」:藝術要反映人生,政治之外改談社會人生; 三、「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小品文筆調,文人要獨抒己見,勿當文妓; 四、「以閒適為格調」:結合克羅齊表現說,強調神感與性靈; 五、「鼓吹幽默,婉言批評」:幽默兼具社會批判與精神超脫功能。 第三節部分先說明林語堂如何利用刊物宣揚散文觀,再分別以編輯、作者與讀者三方面論述,從雜誌編務方面認識林語堂。 第四章則從林語堂作品的文本中爬梳,分別以「一貫批判的立場」、「貼近人生的取材」與「追求閒適幽默的境界」分三節介紹,將林語堂落實散文觀的文字部分羅列出來,以證明他言行合一的實踐力。 第五章首先探討林語堂與魯迅二人幽默觀的歧異,還有處理胡風、聶紺弩、劉心皇、陳信元……等人對林語堂所給予的不同的評價,背後原因是因為個人對文學的價值與功能的看法不盡相同,所以部分論者無法接受林語堂的幽默小品與閒適筆調,也無法體會他藉由幽默想要經世濟民的用心。第二節則釐清林語堂前期散文中的時代意義:幽默小品對個人自我是抒發情志的藝術表現,是釋放被壓抑的人性,在家國動盪不安的局勢下,人還是可以也應該透過文學得到心靈的抒解與自由,所以在「小我」方面,林語堂前期散文照顧了個人的情性與精神的自由。而在當時急需的救亡與啟蒙方面,轉向文化的林語堂重塑文人的獨立地位,也為文學擺脫政治、為堅持文學的自主獨立盡了心力,因為文化改造的力量是深遠且治本的,所以林語堂提倡幽默欲以爭取言論空間與改造國民性的用心具有政治救亡的功效;而他創作文藝、編輯刊物、為當時剛進入現代化社會的市民階層提供一種文化資源和精神信仰,則具有文化啟蒙的意義。 第六章結論除作整理總結的工作外,對未來相關研究議題也提出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