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5
  • 1
  • Tagged with
  • 19
  • 19
  • 7
  • 6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蘇軾文藝理論研究

崔在赫, Choi, Jae-hyu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開始是由兩方面切入,第一是在綜合的基礎上,排除以前理論羅列式的方法,在更大的框架下,敘述其文藝理論。第二是藉由蘇軾散文的寫作時期,來評判其理論的成熟過程。本論文把蘇軾文藝理論分為文學藝術觀、作家修養、審美構思、文藝創作、文藝欣賞等的五個章節來記述蘇軾文藝理論,而引用蘇軾文章時,每個註腳裡記述它的寫作時期。最後,在第七章結論裡,一方面簡述本論文的整個內容,另一方面依據文章的寫作時期論述蘇軾文藝理論的演變。 本論文總共分為七章來詳細論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從「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蘇軾文集概況」三個方面對蘇軾散文中的文藝理論進行概括的分析,為以後具體研究作一些記述上的準備。 第二章「蘇軾文學藝術觀」裡,論述「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言意觀念」、「文藝價值」、「文藝效用」對蘇軾文藝的基本態度。在此,記述蘇軾文藝理論之前,考察了蘇軾對文藝的基本態度。當展開文藝理論時,這些觀點產生重要的作用。蘇軾受佛禪影響,也受老莊道家影響,又是熱心於經世治國的儒家,不只屬於其中任何一家,而是融匯儒釋道,自成一家。蘇軾繼承所謂「文以明道」、「文以貫道」、「文以載道」之說而擴大發展的。就文藝創作的觀點而論,足以避免流入道學家之文和文匠之文的窠臼。在文章之道的觀念,蘇軾不囿於儒家之見,而將其視為萬物自然之理。蘇軾認為,通過詩文創作與繪畫活動可以顯現「道」的奧妙。按照北宋初期的文藝觀念來看,蘇軾的這些文藝價值觀念,確實是頗有卓見。而且,由於蘇軾「詩畫同律」的觀念,使他特別重視繪畫活動,因而開拓 文人畫的新領域。而且,在文藝效用方面,他既強調文藝的社會效用,也主張個人感情上的切實吐露,而且是能使歸於效用的意義。 在第三章裡,就「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而進行論述了。為了讀書涵養,蘇軾提出了兩個學習的方法。其一是詳細地解讀書籍的內容。因此提出「一意求之」的方法,這是一種精讀的方式。每讀一本書時,只想一個念頭,不想太多。要重複閱讀同一書本,才可謂讀完。其二是虛靜客觀,不讓先入之見阻礙自己學習,那怕是自己不以為然的東西,也要冷靜地觀察研究其各方面的關係。學習任何學術思想,不可頑固堅持一個方向而忽視了另一個方向。蘇軾認為,文藝的源泉乃在生活中的認識,主張一切事物要「耳聞目見」,反對任何的「臆斷」。進而蘇軾提出「常形」和「常理」的問題,重視觀察體驗。另外,蘇軾雖不能深入闡釋所謂「窮而後工」的理論,但只要探討他貶謫之後作品的樣態,就不難考察「克服考驗」的精神修養方式。蘇軾基礎於「窮而後工」的文藝心理觀念,切身經歷兩度的貶謫,體得「克服考驗」的作家修養,導出「擴達超然」文藝風格,達到了文藝創作之「天工」。由此可見,作家須要通過「讀書積學」而可充實文藝作品的內涵,而且經過「觀察體驗」,心中便可能構思出一幅清晰的藝術形象,而且經過「克服考驗」而體驗了「窮而後工」真面目,其文藝作品更能接近於真實,可容易感染欣賞者心理。在第四章裡,分為「虛靜待物―觀照」、「神與物游―想像」、「興到神來―靈感」三個角度,來探討了蘇軾審美構思過程。其實,比起「想像」說「神思」,比起「靈感」說「興會」會更正確。但「神思」、「興會」等的用語,不用中文表達,用其它的語言很難表現。倒不如藉以西方理論的「想像」、「靈感」,補充中國理論的含意予以說明,會更加妥當。所以本論文著重說明上稱為「想像」、「靈感」。蘇軾文藝創作,經過「虛靜待物」、「神與物游」、「興到神來」的審美構思過程,達到「物我交融」的審美狀態,才能輕易地實現「物化之境」的文藝作品。因此,蘇軾重視「觀照」、「想像」、「靈感」等的審美構思。在第五章裡,就「以辭達意、了然於手」、「隨物賦形、自然成文」、「傳神、神似」而討論了蘇軾文藝創作。經過不斷的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以提高創作修養,也經過了關照、想像、靈感以提升審美構思,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優 秀創作?有一位作家既使擁有很好的文藝觀念,而且經過一系列的作家修練,而具有卓越的審美構思,但如果他無法通過實際創作活動而描寫,實際創作以前的一切文藝活動只不過徒勞無功而已。那麼,諸多作家們怎樣表現於實際創作的過程呢?對此,蘇軾認為,在「以辭達意」的基礎上,表現某一對象時,首先必須做到「隨物賦形」的形似,進一步才有可能做到「傳神」的神似。通過這樣文藝創作過程,蘇軾的文藝作品可以說是抒情達意,了然於心、口、手,成竹在胸,自然成文,要求妙理於言外。 最後,在第六章裡,蘇軾持有特別的審美眼光,例如「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經此來總括他的文藝欣賞理論。文藝作品應當持有自然天工的取向,所以欣賞文藝作品時,蘇軾很重視「自然之美」的作品。古人一般認為作品的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的意趣。古代作家通過語言的多意性、含蓄性,而克服這樣語言表現的侷限。所以蘇軾特別欣賞「言外之意」的作品。而且蘇軾很重視文藝創作中作家的主體和創作對象的客體合而為一的境界,即是「物化之境」。再言之,顯現物化之境的作品,不得不涵蓋自然之美,而具有言外之意。總之,「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三者確實歸於一處,但只是表現不同而已。
2

蘇軾黃州時期書蹟之研究

邢莉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先從《宋蘇軾墨跡》、《中國法帖全集》中的《東坡蘇公帖》、《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書法全集》、《書跡名品叢刊》等蒐集蘇軾的墨蹟,依據前人研究之成果,整理、分析、比較其墨蹟創作之時期,選出屬於黃州時期的墨蹟,作為分析之主要文本。並以《石渠寶笈》初編、續編、三編以及宋、元、明、清、民國及大陸地區官方編輯的圖目為主,民間書畫家鑑賞的題跋為輔助,了解蘇軾書蹟流傳、收藏、評鑑的情形。歷經浩劫之後出現之影本、搨本,前人無法確定是否為黃州時期之墨蹟時,則匯集同一字的字體,就其用筆、結構、墨色的風格,分辨其是否為黃州時期的墨蹟。此外,參考前人對蘇軾文學藝術的研究成果,並從蘇軾的詩、詞、文章中歸納出蘇軾的書學創作論。 其次運用焦點透視法先從蘇軾早年的政治主張立論,論述其踏入政壇後實踐理想的方式,引發烏台詩案的經過、臺諫追攝及身陷囹圄的遭遇。其次從務農養生、親友慰藉、參禪悟道、讀書創作、寄情山水等五種方向說明蘇軾在黃州時期的生活面貌。最後歸結出蘇軾在黃州時期大多是驚恐退怯的心態,當受到友誼慰藉時又毫不掩飾其心中感激之情,這種感恩之情隨著時間的醞釀,其內心又有一分退隱與進取的掙扎,然而蘇軾的內心深處畢竟是孤獨寂寞的,所以偶爾也會有自我寬慰的達觀灑脫之語出現。 再者以審美心理學的觀點切入,論述蘇軾經由烏台詩案的政治事件刺激,使其暫時放下原有的政治理想,轉向以文藝創作的方式重新建構其新的生命藍圖。因此,先從蘇軾與歐陽脩、黃庭堅等師友的切磋,宋代寫意思潮、前人影響的焦慮、蘇軾書學的師承、學問的累積、人品的涵養,以及其豐富的人生經驗等,歸納蘇軾書論形成之因。其次從其「意造」、「神氣骨肉血」的主張,分析蘇軾書論: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技道相參、技道並進,形神相依、不計工拙,以及在執筆、運筆、結字、章法、用墨等技巧上的不拘法度,到無法之法的境界。再將蘇軾黃州時期的墨蹟依字體分行書、草書二者論述其書蹟創作的緣由、內容及流傳。 又透過讀者反應理論,分析蘇軾從閱讀古人典籍所留下的文化記憶、文化圖像,及運用符號學、文化批評等方法,分析黃州時期墨蹟中的筆法、章法、墨色等。首先釐析〈黃州謝表〉、〈前赤壁賦卷〉等墨蹟,論述其忠君愛國的觀念,死而後已的士人執著,然而,一旦受小人構陷,經歷冤獄,九死一生,謫居黃州,面對政治重挫的恐懼與盡忠朝廷的矛盾。其次分析〈梅花詩帖〉、〈黃州寒食詩卷〉等墨蹟中灑脫不羈的風格,論述其茫然無奈的心情與自我超越的尋求。再分析〈歸去來辭卷〉、〈往崎亭詩帖〉及尺牘等墨蹟,並以抄佛經等事實作佐證,論述其超越現實與修身進道的方法。最後以與友人的尺牘及乳母墓誌銘等,論述其內心深層處理私我情感與群性倫理的表現。 此外,運用心理美學先從筆法、墨法、結字、章法、格式等方面論述蘇軾墨蹟中所呈現的「意造與無法」;再從墨蹟中造型空間的時間性,以及時間過程的空間凝結,二者共同形成時間的序列,從凝鍊靜穆、平淡自然、灑脫超逸等三方面論述其書蹟中所蘊藏的美學意蘊;最後從儒道佛三家的觀點,論述其端莊典雅、蕭散清遠的書寫風格,以及思維快速轉變時所呈現「凝靜與豪放」的風格與轉變。
3

蘇軾詞硏究. / Su Shi ci yan jiu.

January 1980 (has links)
施燕燕. / 手稿本.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文學部. / Shou gao be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411-429). / Shi Yanyan.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Zhongguo yu wen xue bu. / Chapter 第一章 --- 蘇軾「以詩入詞」的爭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正反兩方的意見 --- p.4-22 / Chapter 第二節 --- 詞與詩的主要區別 --- p.23 / Chapter 〈一〉 --- 內容方面 --- p.26-31 / Chapter 〈二〉 --- 技巧方面 --- p.31-49 / Chapter 〈三〉 --- 風格方面 --- p.50-55 / Chapter 第二章 --- 蘇軾詞的內容 --- p.56 / Chapter 第一節 --- 寫景: / Chapter 〈一〉 --- 山水詞 --- p.60-65 / Chapter 〈二〉 --- 田園詞 --- p.65-73 / Chapter 〈三〉 --- 節序、詠物詞 --- p.74-83 / Chapter 第二節 --- 抒情: / Chapter 〈一〉 --- 送別詞 --- p.84-91 / Chapter 〈二〉 --- 懷人詞 --- p.91-95 / Chapter 〈三〉 --- 悼亡詞 --- p.95-102 / Chapter 〈四〉 --- 忠愛詞 --- p.102-107 / Chapter 〈五〉 --- 詠懷詞 --- p.107-120 / Chapter 第三節 --- 說理詞 --- p.121-136 / Chapter 第四節 --- 艷情詞: / Chapter 〈一〉 --- 詠讚佳人 --- p.138-146 / Chapter 〈二〉 --- 閨怨相思 --- p.146-155 / 小結 --- p.156-160 / Chapter 第三章 --- 蘇軾詞的技巧 --- p.161 / Chapter 第一節 --- 善用雅重辭滙 --- p.165-174 / Chapter 第二節 --- 善化前人詩語 --- p.175-185 / Chapter 第三節 --- 善於化用典故 --- p.186-208 / Chapter 第四節 --- 善用直敘手法 --- p.209-223 / Chapter 第五節 --- 善用隱曲手法 --- p.224-240 / Chapter 第六節 --- 善於變化章法 --- p.241-251 / 小結 --- p.252-258 / Chapter 第四章 --- 蘇軾詞的風格 --- p.259 / Chapter 第一節 --- 杭州期:清逸 --- p.263-272 / Chapter 第二節 --- 密、徐州期:沈鬱 --- p.273-287 / Chapter 第三節 --- 黃州期: / Chapter 〈一〉 --- 閒雅 --- p.273-303 / Chapter 〈二〉 --- 豪放 --- p.303-324 / Chapter 第四節 --- 婉約詞 --- p.325-338 / 小結 --- p.338-342 / Chapter 第五章 --- 總結 --- p.343-364 / 附錄: / Chapter 一 --- 注釋 --- p.365-410 / Chapter 二 --- 參考書目 --- p.411-429
4

蘇軾《東坡書傳》研究

李雲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蘇軾詩歌神話運用研究 / The Research of Su Shih's Poems in Mythology

江佳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已有不少學者研究文學中的神話意象,而詩歌本是文學中最精煉的語言,詩中的神話亦有不少研究作品,不過多以唐代居多,但思及宋代詩歌產量不輸唐代,而其中宋代大文豪蘇軾為不按傳統格調作詩的詩人,思想兼容了儒、釋、道三家,詩風常具道教色彩,道教與神話中的仙人神話有所關聯,如西王母、蓬萊仙人、黃帝、赤松子等,歷來研究者卻對蘇軾的研究,多以討論其作品與生平和思想的關係為主,因此筆者以為「蘇軾詩歌的神話運用」也應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本文先以蘇詩中運用神話意象為題的詩作為研究起點,希望能發掘並歸納詩作中以神話意象為題或為內容的詩作,初步的剖析探討,以了解詩人蘇軾對於神話的運用或轉化,並希冀此研究論題能在宋詩中的神話研究領域中呈現出宋詩具哲理、議論的一面之外,亦有以神話抒發情感、超越困頓失意的一面。 原則上將致力於對詩歌做文本的深入閱讀,即以文本細讀法為主,掌握詩意,並再以歸納統計法,進行文本的歸納分析,擬依神話特質與類型為詩歌作品分類再解讀,而社會文化、政治環境、詩人的生平、創作背景等亦會納入考量之中,藉此突顯出蘇軾在神話運用、創作上的闡釋,並反映其本身的生活和心靈,也解讀出神話運用在蘇軾詩中的重要地位,及隱藏於作品中的重要思維。
6

論蘇軾之歸思 =Discussion about Su Shi's life destination / Discussion about Su Shi's life destination

梁婉喬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7

蘇軾嶺南詩研究

林淑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蘇軾在文學史是一位天才、全才,在詩、文、詞、賦各方面均有極高的成就,備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注目。「文非一體鮮能備善」,但他卻以其須臾之生命,兼善各種文學體裁,並獲得超邁古今的成就,留下了大量令後世歌詠的詩詞文章。 除了賦予文學作品嶄新的面貌,開拓了文學的視野,豐富了文學的內涵,在文學史上締造出震古鑠今的成就之外,蘇軾不以一己窮厄境遇,易其憂國憫民的仁人之心,始終堅持入世助民的志節,以及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精髓的生活智慧,皆是蘇軾留予後世無價的瑰寶。 謫居嶺南,境遇蹇困,遠遠超過其他時期,蘇軾卻不沈浸於悲怨,不作憤懣之語,嶺南時期的詩作,不僅是他富厚學識、豐富經歷,以及高卓文藝技巧和諧完美的融合體,更是他仁愛曠達、忠國愛民不凡的人格最佳的註腳。
8

蘇軾詞時空意識之硏究. / Su Shi ci shi kong yi shi zhi yan jiu.

January 1995 (has links)
袁漢基. / 論文(碩士) -- 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言及文學學部, 1995. / 參考文獻: leaves 175-183. / Yuan Hanji.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言 --- p.1 - 8 / Chapter 甲. --- 時空意識之探討對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之意義 --- p.1 - 3 / Chapter 乙. --- 本文之研究對象、目的、方向與大綱 --- p.3 / Chapter 丙. --- 蘇軾詞時空意識之特色提要及探討之意義 --- p.3 - 6 / Chapter 第一章 --- 註釋 --- p.7 - 8 / Chapter 第二章 --- 有關時間 --- p.9 - 96 / Chapter 甲. --- 蘇軾詞所體現之時間意識 --- p.9 - 49 / Chapter (一) --- 時間與時間意識的含義 --- p.9 - 11 / Chapter (二) --- 有關時序一過去、現在、將來 --- p.11 - 23 / Chapter (1) --- 蘇軾對「過去」的觀感、看法 / Chapter (2) --- 蘇試對「未來」的觀感、看法 / Chapter (三) --- 有關睹値與時差一-人生須臾與無限時間之嚮往 --- p.23 - 31 / Chapter (四) --- 有關紀時一-題序之時間因素與詞中紀時之準確性 --- p.32 - 45 / 第二章甲部註釋 --- p.46 - 49 / Chapter 乙. --- 蘇軾詞所體現之季節意識 --- p.50 - 67 / Chapter (一) --- 物候、時間與文學 --- p.50 - 52 / Chapter (二) --- 傷春、悲秋的詩歌抒情傳統 --- p.52 - 57 / Chapter (三) --- 有關秋天 --- p.57 - 62 / Chapter (四) --- 有關春天 --- p.62 - 65 / 第二章乙部註釋 --- p.66 - 67 / Chapter 丙. --- 蘇軾詞所體現之生命意識 --- p.68 - 84 / Chapter (一) --- 生命、時間與不朽 --- p.68 - 69 / Chapter (二) --- 歎老與生命意識 --- p.69 - 78 / Chapter (三) --- 建功立業的人生要求與解脫 --- p.78 - 82 / 第二章丙部註釋 --- p.83 - 84 / Chapter 丁. --- 蘇軾詞所體現之歷史意識 --- p.85 - 96 / Chapter (一) --- 歷史、時間與感傷 --- p.85 - 88 / Chapter (二) --- 感傷歷史與回憶前人 --- p.88 - 91 / Chapter (三) --- 歷史共感的追求與對歷史的超脫 --- p.91 - 94 / 第二章丁部註釋 --- p.95 - 96 / Chapter 第三章 --- 有關空間 --- p.97 - 170 / Chapter 甲. --- 蘇軾詞所體現之空間意識 --- p.97 - 117 / Chapter (一) --- 空間與空間意識的含義 --- p.97 - 99 / Chapter (二) --- 空間之寄寓與飄泊 --- p.99 - 104 / Chapter (三) --- 開闊的景觀與空間意識 --- p.104 - 114 / 第三章甲部註禱 --- p.115 - 117 / Chapter 乙. --- 蘇軾詞中之地域觀與移居情 --- p.118 - 138 / Chapter (一) --- 離ˇёإ與思ˇёإ --- p.118 - 119 / Chapter (二) --- 對故ˇёإ的懷念 --- p.119 - 126 / Chapter (三) --- 對異ˇёإ、絶域之歸屬 --- p.126 - 136 / 第三章乙部註釋 --- p.137 - 138 / Chapter 丙. --- 蘇拭詞中之自然山水 --- p.139 - 150 / Chapter (一) --- 自然爲安頓與昇華生命之空間 --- p.139 - 141 / Chapter (二) --- 自然空間對蘇軾生命的滋養與安慰 --- p.141 - 149 / 第三章丙部註釋 --- p.150 / Chapter 丁. --- 蘇軾詞中之歸隱世界 --- p.151 - 170 / Chapter (一) --- 田園世界 --- p.151 - 157 / Chapter (二) --- 漁父世界 --- p.157 - 160 / Chapter (三) --- 仙界 --- p.160 - 168 / 第三章丁部註釋 --- p.169 - 170 / Chapter 第四章 --- 總結 --- p.171 - 174 / 第四章註釋 --- p.174 / 引用書籍及論文目錄 --- p.175 - 183 / 圖表 / Chapter 表1 --- 天界時間與凡間時間之假設時差 --- p.27 / Chapter 表2 --- 蘇軾詞序有關日期、節日、季節、時日時辰等之紀錄 --- p.32 - 40 / Chapter 表3 --- 包含「春」、「秋」之詞牌 --- p.55 - 57 / Chapter 表4 --- 《全宋詞》中綠軾及前人作品包含春、夏、秋、冬之小題者槪算 --- p.57 - 58 / Chapter 表5 --- 蘇軾詞述老、寫衰容之詞句 --- p.71 - 74 / Chapter 表6 --- 蘇軾詞中懷ˇёإ之詞作 --- p.121 - 122 / Chapter 表7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1/40〕與〈念奴嬌〉「憑高眺遠」〔2/11) 之比較 --- p.164
9

從蘇軾黃州詞論其思想境遇

杜皖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軾,可謂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其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成就,引起後世極大的關注和討論。亙古以來,蘇軾令人津津樂道的人生經歷、生命情境、思想轉折等,使其成就不容小覷。蘇軾之所以能夠引起後代的讚賞和好評,除了高超的文學藝術造詣外,幾經波折的生命歷程,更引起文人學者們的共鳴與感慨。盪氣迴腸的生命脈絡,使得蘇軾創造出許多永垂不朽的千古佳作,而這些作品,便成為後世學者探討蘇軾的重要指標。 蘇軾的一生,幾乎離不開自古以來多數文人共同的遭遇:「貶謫」。蘇軾遭貶的過程,從黃州、惠州,甚至到現今的海南島。雖然中間曾被朝廷召回,但每一次的召回,只造成被貶至更遠的下場。然而,這樣的人生遭遇,雖看似和千古以來多數文人墨客相同。但蘇軾卻能從種種人生磨難中跳脫出來,寫出令人動容的名篇佳作,看不到一般失意文人的憤懣悲觀,這樣的恢宏氣度,以及蘇軾心境轉折所帶來的文學呈現,造就了蘇軾千古風流人物的不朽形象。 蘇軾遭貶謫以及受到政治風暴的過程中,最受到後世關切的,便是其因烏臺詩案而遭貶黃州時期。蘇軾許多名篇大作諸如〈赤壁賦〉、〈赤壁懷古〉等作品,皆完成於此時。詩、詞、散文、書畫各方面皆有名篇問世,至今為人所喜愛。尤其是詞作,數量豐富且首首令人拍案叫絕,原因在於蘇軾此時所創作出的詞作,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心境與思想內涵,使得其詞不但氣度恢宏,且含有相當深沈的哲思與體悟。蘇軾一生宦海浮沈,這些曲折的生活經歷在其詞中處處可見。南遷北徙的貶謫生活中,蘇軾也曾歷經掙扎、感嘆的過程。但在自我調適之下,終於對人生漸漸有了頓悟。蘇軾黃州時期的詞作中,寫的是生活中的真情真景,透過這些作品,可以清楚的見到蘇軾率真的內心世界,以及對人生深厚的感情。其詞中含情、情中又有現實人生的體悟與超曠,具有層次感的詞作,締造了蘇軾黃州詞非凡的成就。 雖然,討論蘇軾黃州詞者甚多,不免有舊飯新炒之嫌,但在筆者蒐集尋找相關的著作、論文後,認為蘇軾黃州詞仍有其討論和發展的空間。因此,筆者於此論文中,將於緒論首先說明為何要以蘇軾黃州詞為討論對象?其可以深入探索研究的角度為何?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再將黃州詞以什麼樣不同的觀點切入?隨後透過各章節,以文化背景及蘇軾的生平經歷,引導如何透過蘇軾遭貶黃州時期的心境和生活狀況,解讀黃州時期詞作中的生命情境和思想脈絡,最後從思想境遇與作品的美學手法連結,討論黃州詞的藝術風格,最後透過總結,歸納此次研究成果。希冀能夠透過重新省視蘇軾黃州時期的詞作,提供另外一種閱讀蘇軾詞的新視野。 關鍵詞:蘇軾、烏臺詩案、貶謫、黃州、思想、心境
10

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研究

洪鳴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詩歌發展到了唐代,不論是體式、風格,或是音調等大都已經發展完備。在這樣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之後,宋代詩人如何去接受、轉化,使自我詩歌轉入另一高峰,是其所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宋代詩人之所以能夠自成一格,不為唐詩所限,絕大因素在於宋代詩人的能入又能出。宋代詩人進入唐詩,吸取唐詩,又轉出唐詩,變化唐詩,使自我詩歌能有豐富的泉源,又能有別於唐詩而自創新格,這正是宋詩能與唐詩並立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原因之一。 宋代詩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蘇軾。歷來關於蘇軾的生平、事蹟以及詩詞作品、文藝思想等的研究已經相當豐碩繁富,然而論及蘇軾如何接受前代詩人以及轉化前代詩人詩作的專著則相對不多,而這正是我們須要努力去開發的。基於此,論者希望能對這部分下一番心力研究,以期能從另一個視角探析蘇軾對前代詩人的接受方式與轉化內涵。 一個人的接受行為,多半受其接受心理的影響;而接受心理的養成,主要與身處環境和自我思想建構有關。基於此,本論文為研究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先探討了北宋前期詩文壇的文學思潮與權力網絡,從中理出三條北宋前期詩文壇的接受心理發展路線;其次探討蘇軾的思想建構歷程,再結合北宋前期詩文壇對其影響,綜合出蘇軾養成的三個接受心理。 本著三個接心理,蘇軾對唐代詩人有不同的接受內涵。蘇軾主要是本著他的三種接受心理來接受唐代詩人的,符合者則予以稱許,不合者則略有微言。不僅是前面所述五人,對於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孟郊、賈島、劉叉、皮日休、陸龜蒙等也是如此。而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大概可歸結為兩個類型:一類是傾向儒家積極入世、憂民憂國的典型,一類則是傾向佛老澹泊歸隱、熱愛生命的典型。 蘇軾對唐代詩人詩作的接受內涵,主要可分為「對唐人詩作字詞的接受內涵」、「對唐人詩作詩意的接受內涵」與「對唐人故事的接受內涵」三個部分。這些地方,或者我們可以說是蘇軾接受唐代詩人而有所轉化而來,雖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蘇軾確實是有意使用唐代詩人用過的字詞,但這如此多的巧合,如果說蘇軾沒有學習唐代詩人之意,那也是難以令人置信。此外,在字詞接受的方面,蘇軾不僅是接受唐代詩人用詞,更進一步有欲超越、創新的意圖。

Page generated in 0.02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