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蘇軾文藝理論研究

崔在赫, Choi, Jae-hyu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開始是由兩方面切入,第一是在綜合的基礎上,排除以前理論羅列式的方法,在更大的框架下,敘述其文藝理論。第二是藉由蘇軾散文的寫作時期,來評判其理論的成熟過程。本論文把蘇軾文藝理論分為文學藝術觀、作家修養、審美構思、文藝創作、文藝欣賞等的五個章節來記述蘇軾文藝理論,而引用蘇軾文章時,每個註腳裡記述它的寫作時期。最後,在第七章結論裡,一方面簡述本論文的整個內容,另一方面依據文章的寫作時期論述蘇軾文藝理論的演變。 本論文總共分為七章來詳細論述。 第一章「緒論」,主要從「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蘇軾文集概況」三個方面對蘇軾散文中的文藝理論進行概括的分析,為以後具體研究作一些記述上的準備。 第二章「蘇軾文學藝術觀」裡,論述「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言意觀念」、「文藝價值」、「文藝效用」對蘇軾文藝的基本態度。在此,記述蘇軾文藝理論之前,考察了蘇軾對文藝的基本態度。當展開文藝理論時,這些觀點產生重要的作用。蘇軾受佛禪影響,也受老莊道家影響,又是熱心於經世治國的儒家,不只屬於其中任何一家,而是融匯儒釋道,自成一家。蘇軾繼承所謂「文以明道」、「文以貫道」、「文以載道」之說而擴大發展的。就文藝創作的觀點而論,足以避免流入道學家之文和文匠之文的窠臼。在文章之道的觀念,蘇軾不囿於儒家之見,而將其視為萬物自然之理。蘇軾認為,通過詩文創作與繪畫活動可以顯現「道」的奧妙。按照北宋初期的文藝觀念來看,蘇軾的這些文藝價值觀念,確實是頗有卓見。而且,由於蘇軾「詩畫同律」的觀念,使他特別重視繪畫活動,因而開拓 文人畫的新領域。而且,在文藝效用方面,他既強調文藝的社會效用,也主張個人感情上的切實吐露,而且是能使歸於效用的意義。 在第三章裡,就「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而進行論述了。為了讀書涵養,蘇軾提出了兩個學習的方法。其一是詳細地解讀書籍的內容。因此提出「一意求之」的方法,這是一種精讀的方式。每讀一本書時,只想一個念頭,不想太多。要重複閱讀同一書本,才可謂讀完。其二是虛靜客觀,不讓先入之見阻礙自己學習,那怕是自己不以為然的東西,也要冷靜地觀察研究其各方面的關係。學習任何學術思想,不可頑固堅持一個方向而忽視了另一個方向。蘇軾認為,文藝的源泉乃在生活中的認識,主張一切事物要「耳聞目見」,反對任何的「臆斷」。進而蘇軾提出「常形」和「常理」的問題,重視觀察體驗。另外,蘇軾雖不能深入闡釋所謂「窮而後工」的理論,但只要探討他貶謫之後作品的樣態,就不難考察「克服考驗」的精神修養方式。蘇軾基礎於「窮而後工」的文藝心理觀念,切身經歷兩度的貶謫,體得「克服考驗」的作家修養,導出「擴達超然」文藝風格,達到了文藝創作之「天工」。由此可見,作家須要通過「讀書積學」而可充實文藝作品的內涵,而且經過「觀察體驗」,心中便可能構思出一幅清晰的藝術形象,而且經過「克服考驗」而體驗了「窮而後工」真面目,其文藝作品更能接近於真實,可容易感染欣賞者心理。在第四章裡,分為「虛靜待物―觀照」、「神與物游―想像」、「興到神來―靈感」三個角度,來探討了蘇軾審美構思過程。其實,比起「想像」說「神思」,比起「靈感」說「興會」會更正確。但「神思」、「興會」等的用語,不用中文表達,用其它的語言很難表現。倒不如藉以西方理論的「想像」、「靈感」,補充中國理論的含意予以說明,會更加妥當。所以本論文著重說明上稱為「想像」、「靈感」。蘇軾文藝創作,經過「虛靜待物」、「神與物游」、「興到神來」的審美構思過程,達到「物我交融」的審美狀態,才能輕易地實現「物化之境」的文藝作品。因此,蘇軾重視「觀照」、「想像」、「靈感」等的審美構思。在第五章裡,就「以辭達意、了然於手」、「隨物賦形、自然成文」、「傳神、神似」而討論了蘇軾文藝創作。經過不斷的讀書積學、觀察體驗、克服考驗以提高創作修養,也經過了關照、想像、靈感以提升審美構思,可以做出什麼樣的優 秀創作?有一位作家既使擁有很好的文藝觀念,而且經過一系列的作家修練,而具有卓越的審美構思,但如果他無法通過實際創作活動而描寫,實際創作以前的一切文藝活動只不過徒勞無功而已。那麼,諸多作家們怎樣表現於實際創作的過程呢?對此,蘇軾認為,在「以辭達意」的基礎上,表現某一對象時,首先必須做到「隨物賦形」的形似,進一步才有可能做到「傳神」的神似。通過這樣文藝創作過程,蘇軾的文藝作品可以說是抒情達意,了然於心、口、手,成竹在胸,自然成文,要求妙理於言外。 最後,在第六章裡,蘇軾持有特別的審美眼光,例如「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經此來總括他的文藝欣賞理論。文藝作品應當持有自然天工的取向,所以欣賞文藝作品時,蘇軾很重視「自然之美」的作品。古人一般認為作品的語言不能完全表達作者的意趣。古代作家通過語言的多意性、含蓄性,而克服這樣語言表現的侷限。所以蘇軾特別欣賞「言外之意」的作品。而且蘇軾很重視文藝創作中作家的主體和創作對象的客體合而為一的境界,即是「物化之境」。再言之,顯現物化之境的作品,不得不涵蓋自然之美,而具有言外之意。總之,「自然之美」、「言外之意」、「物化之境」三者確實歸於一處,但只是表現不同而已。
2

白樺事件真相之剖析

劉大貝, Liu, Dai-B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馬列文藝理論與毛澤東文藝思想 第三章:中共迫害文藝之背景與實例 第四章:白樺與「苦戀」風波的真相。 第五章:引發白樺事件有關問題之剖析。 第六章:白樺事件後對中共文藝路線之展望。 第七章:總結。

Page generat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