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張載教育思想研究吳昱昶, Wu, Yu-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張載生平事略
第二節思想淵源
第二章基本思想
第一節宇宙觀
第二節心性論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節教育功效
第二節學為聖人
第四章教育材料
第一節六經
第二節四書
第五章教學方法
第一節教學起點
第二節教學過程
第三節教學結果
第六章結論
|
2 |
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周芳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王弼提出「體用」一詞,體用概念即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範疇,而表現為一理解世界、詮釋世界的思維格式。以此思維格式為基礎,哲人建構出各具旨趣的思想體系及宇宙圖式;是故,透過對哲人體用觀的探析,應可相當程度地掌握其思維線索,並釐辨構築於此思維線索上的思想內容。
雖然如此,學者在論析哲人之體用思想時,或常以未經清楚說明及嚴格界義的「即體即用」、「體用不二」、「體用一如」、「體在用中」等成詞同時詮釋不同哲人的體用思想,而未能明確的論述何謂「一如」、如何「不二」,「即體即用」、「體在用中」又當於何理論前提及範疇中立說。亦即因此,或未能彰顯哲人彼此間的思維異同,說解的本身亦或有含胡之失。
基於以上認知,本文力求以明確的語言形式及概念分析來詮釋船山的體用思想,並檢視由此思維核心所開展出的思想體系,而將檢視對象鎖焦於天道、性命、人文化成三範域。
船山的體用思想蘊具飽滿、層次嚴密,而可以「體用相涵」一語收攝其義。經過重重爬梳及論闡,可精確說明其意謂:「體用相涵」即「用在體中」、「體在用中」,而表現為結構意義、時間意義、空間意義、實現意義及存在內容等範疇的相涵,其中充滿著時間感、空間感、歷程感與律動感,在在展示出一動態辯証的思維特質。船山以此思維模式為圓心,輻射出對世界的層層理解與觀照,形成了色彩鮮明的船山學。其中,關於理氣關係、性情善惡、一本萬殊及天人物我等範疇的分析與建構,皆開啟出不同於前人的哲學視野,廣闊綿密,深邃精實,為中國哲學再創高峰。
|
3 |
高攀龍易學思想研究蔡龍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欲探究晚明心學中,經過四句教與四無說以及三教合流思想等衝擊之下,心學所產生的問題、及心學如何被救正的問題。
高攀龍以「易」為體為用,貫串並建立他的思想體系,並運用「易」的種種含義,來建構他的心性論及工夫論。於此論文中,分別探討他的思想淵源、思想核心、實踐精神與事蹟、注《易》的內容概略;並突顯他救正心學之「虛」的過程與回歸心學本質的用心。
此外,本文欲突顯高攀龍以「即體即用的易學」、「易體心學」等思想架構,來說明三個重點:一是高攀龍的思想核心並非一般所言的繼承程朱為主,而是以陽明之心學為體,援程朱工夫為用。二是他的「易體心學」是他的思想特色,徹底的使用「即體即用」的易學,來救正心學。三是強調他的實踐精神與作為;高攀龍除了繼承程朱工夫論而採「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外,更把儒者的使命感實際的運用在他的每項作為上,乃一真正的「實踐之儒」。
|
4 |
朱熹之心性論元鍾實, YUAN, ZHONG-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宋明理學家特別重視內聖成德之學,內聖之工夫即在對性命天道之體悟,
以達到聖人之境界。其工夫理論之其礎乃心性論。本文即試圖闡發朱熹所論心性學說
及據此而展開之工夫理論。
研究文獻:本文所採取之資料來鴻,乃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包括續集、別集)、
四書集註、朱子遺書及其他朱熹之著作,以此為主要研究文獻。
研究方法:此可分二點加以說明。一為堅持實事求是之原則,從朱熹之實際思想出發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另一是朱熹晚年之定論。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時,
將每一人記錄之語錄的年代都保存下來,故本文據語類所記錄之年代,採取朱熹晚年
之定論,以說明朱熹心性學說各概念之具體涵義及其義理間架。
研究內容及研究結果:第一章,朱熹生平與著作。本章重在記敘其思想發展之歷程,
並對其各種著作之緣起及內容加以介紹。第二章,朱熹心性論之淵源。此章就北宋理
學家有關心性之學說,略加說明,從而了解朱熹如何吸收、綜合他們之系統。第章,
朱熹心性論之基礎--理氣論。朱熹哲學以理與氣為中心展開,理與氣落實到人方面
,便表現為性、心、情等人性問題。故此章就朱熹理氣論,加以申述,並藉此而了解
心、性、情之關係。第四章,朱熹論性。先敘述朱熹所論性之涵義,繼而分解其所分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關係。第五章,朱熹論心及其與性、情之關係。先述朱熹所論
心之涵義,繼而論其所分道心與人心之關係。最後,以「心統性情」說疏解心、性、
情三者之關係。第六章,朱熹心性論下之工夫論。工夫理論之目的,乃將氣質之性或
人心恢復於天地之性或道心。欲達此目標,則必通過窮理與居敬工夫。故此章論述朱
熹對窮理與居敬工夫之觀點。第七章,結論。透過上文之研討,以衡定朱熹之心性論
在其整個哲學上之地位及其與儒學之關係。
|
5 |
高景逸實學思想研究陳慈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末陸王之學充斥天下,東林君子高景逸眼見末學之流弊,本著矯正王學流弊的精神,積極倡導程朱之學,極力恢復明初躬行篤實之學風,以挽救頹風。在批評與救正王學流弊之聲浪中,景逸不偏執拘泥門戶之見,會通眾流,主張格物窮理的工夫,又崇尚主靜求悟的修養。其折衷程朱、陸王之學,影響所及,開啟明末清初實學的新蹊徑。
景逸對於世道人心之針砭,傳統綱常的維繫,和家國政治之意見,一一寓於其心性義理之學中,具有其重大的意義。本文試圖分析東林君子高景逸之思想,深入分析其思想內涵與特質,建構其思想核心,以明其經世務實之實學思想內涵。並從歷史和時代條件出發,以確定景逸東林講學的影響及其實學思想在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
全文共分六章,分別是: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並對實學的概念作一個界定。
第二章「晚明王學的衰頹與救弊思潮的萌芽」,探討晚明王學的衰頽與救弊思潮的萌芽,從一個學術發展的背景,以推闡學術思想演變的軌跡及過程。
第三章「高景逸之心性論」、第四章「高景逸之工夫論」,深究景逸之實學思想理論,分章說明景逸之心性論及工夫論,從景逸思想內涵中以見心性論與工夫論之關聯性,以勾勒其實學思想之全貌,以見其思想實從王學轉出而歸宗於朱子。
第五章「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探討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層面,期與其思想理論作一個印證。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探討景逸實學思想及其在學術史上之意義及影響。
|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