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4
  • 3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張載之禮學

陳美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張載氣論研究

韓子峰, HAN, Z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本論文之研究,旨在為張載「氣論」作一最基礎之整理、詮釋、闡 發,以豁顯張載思想,乃至中國氣學精要,由是而更通向吾人文化心靈通會之時代關 懷與究極關懷也。 (二)文獻:本論文所用文獻,以張載〔正蒙〕為主,而參之以張子其他著作,(上 兩項,本文係以大陸學者重新標校之〔張載集〕為底本)至先秦以至宋明諸子說,與 夫後人之論張載與氣之種種相關論著,亦儘量參考焉。 (三)研究方法:本論文之研究法,蓋兼重文獻之處理,與義理之體察。前者,由名 相之分析歸納與章句之基本詮釋相通結;後者,則以其理論系統、觀點、基本性格之 鑒察而並舉;更則,此前後兩者亦更作深切之交互迴環辯證,而亦相節制、亦相發明 也。 (四)研究內容:本論文全一冊,約八萬字,計分五章十三節。茲略述其各章之內容 如下: 第一章:此分述張載思想之宗趣、緣起,本文之研究範疇、方法,及張載一「氣」本 末、分合諸義,即「緒論」也。 第二章:此緣上章所開,論一氣之「分」(權分),蓋由本至末,依次分揭「神氣、 物」核心之旨,即「張載氣論之元素」也。 第三章:此則更論一氣之「合」(融會),亦由本至末,依次圓觀「神、氣、物」通 合之跡,即「張載氣論之結構」也。 第四章:論其思理之觸發、對應、開展、深入、建立、凝成,皆圓成於一氣之「分合 」,即「張載氣論之統觀」也。 第五章:更論此氣論之精神、地位、價值,即「結論」也。 (五)研究結果:透過以上研究,張載氣論之內容與相關問題,或當能有一基礎而近 於確當之開顯與解決也。
3

張載教育思想研究

吳昱昶, Wu, Yu-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張載生平事略 第二節思想淵源 第二章基本思想 第一節宇宙觀 第二節心性論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節教育功效 第二節學為聖人 第四章教育材料 第一節六經 第二節四書 第五章教學方法 第一節教學起點 第二節教學過程 第三節教學結果 第六章結論
4

張載人性論研究

包玉玲, Bao, Yu-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是以張載的人性論為中心課題。 第壹章緒論部份,旨在說明人性論是張載思想體系的重心,並以此證明張載人性論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從當代對張載思想的研究來看,顯然有將張載的思想視為「唯氣論」的傾向,致使一般人認為張載是因其「氣」的觀念獨樹一格,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奠定了他的地位。然而,張載之被視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係因其分性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念奠定了理學人性論的基礎,因而得與周敦頤、程顯、程頤並稱「周張二程」。由此可見,張載地位的確定,是因其人性論而來。此外,就張載本人的學思用心來看,開展出他整個「正蒙」、「眨愚」、「訂頑」教化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乃是其人性論,而其「氣化論」則是他用以興繼儒學的手段。近人之所以特重張載的氣化論,而忽略其人性論,可以說是受到大陸唯物觀點的影響,因此,本文的寫作乃嘗試以人性論為重心來探討張載的思想體系,期能凸顯出張載人性論的重要性。 第貳章至第肆章則是本論文的正文部份,係以張載的人性論為重心展開研究。第貳章首先往上推究其人性論的理論基礎-氣化論; 第參章接著就探討其人性論的具體內容; 最後第肆章往下探討其人性論落實在人性修養的相關議題,如命、心、變化氣質等等。總的來說,人性根源於氣之性,因此,人性之中也就蘊涵有天性的靈明純善,此即為「天地之性」; 但因稟氣有清濁厚薄之異,所以也就產生了障蔽靈明本性的「氣質之性」。因此,人必需要透過變化氣質的修養過程才能「善反」「天地之性」的純粹至善。 第伍章結論部份,旨在探討張載人性論在中國思想史上意義: 一則為儒家的人性理論建立了本體論基礎; 一則是成為宋元時期理學家論性的基礎,就這一點而言,張載的人性論可以說在某一種程度上解決了自先秦以來就聚訟紛紛的人性善惡的問題。
5

論「開端」──張載《正蒙》與黑格爾《邏輯學》中「有」、「無」論之對比 / The “Beginning”──The Discussion of Being and Nothing in Zhang Zai’s Thought and Hegel’s Wissenschaft der Logik

吳淨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 哲學家黑格爾以「存有與無是相同的」(das Sein und das Nichts ist dasselbe)作為他《邏輯學》的起點,而宋代理學家張載則從「清虛一大」談世界的起源,由「有無虛實通而為一」主張「有/無→有」。 兩者入學之徑或許大異其趣,但兩者都談了世界之源起,且兩者之談論都導向了「有無一」(das Sein und das Nichts ist dasselbe)之相同點;這成了本比較哲學論文的關鍵論題。 由「有無一」吾人可以見識二者思想互通之處,從而比較二位思想家是如何談「世界的開端(den Anfang der Welt)。」 二、 本文寫作的步驟為各自鋪陳出張載《正蒙》與黑格爾《邏輯學》論開端的文本內容。在比較的過程中並為了釐清某些關鍵術語,亦進行了若干小規模之比較哲學工作。如(1) 論中西「本體」意義之不同 (2) 比較漢語語境中的「形而上/形而下」與亞里斯多德μεταπηυσιψσ一書之主題(3) 氣與亞里斯多德的物質因(causa materialis/tên hulên kai to hupokeimenon)之比較(4) 論「存有」(ὄν)一詞之漢語翻譯(5) 談「變」(das Werden)與「易」之對比(6)「道」與希臘人logos之間的對比。 另外,黑格爾亦論證「思想史」乃與「精神發展之歷史」的平行,故其言「純粹的有」,實乃對應著巴曼尼得斯的「存有」,「純粹的無」對應著佛教/老子的無,「變」對應著赫拉克利圖斯。本文除一一討論黑格爾的想法外,並藉著張載闢佛與闢老的想法,重新對比了黑格爾、張載思想與歷史上對於開端所作出談論的思想家之間的比較。 三、 最後,在結論處,本文以黑格爾與張載「有無同一且已同出」的真理,去檢討了歷史上對於開端的種種談論,包括了道家「有生於無」、「從無生無」(Ex nihilo nihil fit)、基督教之「從無生有」……等等。 / Theologian Hegel takes the purest Nous as beginning of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The purest category is “pure being” (das reine Sein), from the content of “pure being”, Hegel infers the next category “pure nothing” (das reine Nichts), and proves that these two are identical. So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t Zhang Zai discusses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from his essential terminology “Clear Empty One Big” (清虛一大), and advocates that “being, nothing, void, fullness, but is one”(有無虛實通而為一). The thought systems of Hegel and Zhang Zai are very different, but both discuss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and both of discussion guided to the same point “being and nothing is one and the same” (das Sein und das Nichts ist dasselbe); This is the central argument of this comparative philosophy dissertation.
6

張載《正蒙》天道論及其闢佛之理論效力

吳明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經過隋唐的黃金發展期,在與中國固有文化的交流中茁壯起來;然而在過程中,也伴隨著知識份子對佛教價值觀的反省。在宋代,儒、佛兩家的判釋不僅是重要的哲學議題,而且「闢佛」也成為多數理學家的共識,由此產生許多闢佛理論。張載的闢佛論,建基於《正蒙》所闡述的天道論,而其中又以「太虛」與「氣」等核心概念為主,進而組成一套解釋世界存在與道德實踐理據的理論,內容含有形上學、宇宙論、倫理學等成分。這是因為張載認為需窮究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才能有效說明佛教的錯誤。所以,《正蒙》的天道論可以兩部分來觀察研究,一是其建構「天道論」本身的理論特性,一是其做為「闢佛論」功能的理論成效。兩者合而觀之,可以更完整地見出其理論定位。 本論文首先由《正蒙》天道論的總樞紐——「太虛」與「氣」兩概念的關係起始,說明「太虛」與「氣」各具有兩層意涵,並認為宜稱《正蒙》天道論為「太虛即氣論」,而不宜偏稱為「虛本論」或「氣本論」。其次,探討《正蒙》天道論的理論範圍,包含天道如何成為人所秉受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以及人心的修養境界與天道的類比關係;此外,透過勞思光及牟宗三兩位先生對天道論的相反評價,藉以探索天道論的特性與意義,例如天道的「普遍性」「超越性」等問題,從而劃分出天道論真正的論旨與論域。章節之後並附論意欲界定《正蒙》天道論為「唯物論」者,需通過兩道論述手續,並且維持文本詮釋上的融貫性,方能成為較嚴謹的主張。最後,經過《正蒙》闢佛論述的分析,歸納《正蒙》闢佛有「性與天道」及「生死輪迴」兩路,並且前者具有理論上的優位性;而本論文在分節探究之後,判斷《正蒙》欲收納佛教「空」義於其天道論中的「太虛」義中,進而以「太虛即氣論」闢佛的理論目的並未竟其功,但其闢佛意圖所建構的理學系統則斐然可觀,有其長久之價值。本論文如上所述,分別探索了《正蒙》「天道論」及其做為「闢佛論」功能這兩者的理論限度。

Page generated in 0.04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