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張載之禮學陳美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王船山之禮學林碧玲, LIN, B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約九萬字,除緒論、結論外,計分三章十節。全文旨在探討明末大儒
王船山(1619∼1692)論禮之根據、功效與特色進而彰明船山論禮之涵義與
價值。故其重點不在船山於禮記一書諸般禮制、儀節之考辨,而在船山之禮學思想本
身也。茲略述各卓之內容如下:
首為「緒論」,分「研究動機、方法與內容」、「船山禮學著作評介」二節。
第一章「船山論禮之大本」,闡明船山論禮所以運行天下而使之各得其宜之根據,分
「禮必有本」、「禮之大本總論」、「禮之大本分論」三節。
第二章「船山論禮之達用」,闡明船山論禮行於天下之功效,分「禮重達用」、「禮
以立人道」、「君子秉禮以修己應物」、「聖王制禮以治人用物」四節。
第三章「船山論禮之本末通貫」,闡明船山論禮之互為體用與本末不二,分「禮必本
末通貫」、「天道人情不二」、「心物交盡」三節。
最後為結論「船山論禮之涵義與價值」,闡明船山論禮之多重涵義與□常價值,以點
出船山禮學之特色與價值。
|
3 |
儀禮經傳通解之家禮研究張經科, ZHANG, JING-K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系就朱熹禮學巨著--儀禮經傳通解中之家禮部分,作全面之研討;蓋禮之於
人者大矣,孔子有言曰:「不學禮,無以立.」是禮可使吾人品節詳明而德性堅定也
.朱子亦嘗為言:「凡禮有本有文,自其施於家者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
也;冠昏喪祭儀章度數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禮,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
;其文又皆所以紀綱人道之終始,雖其行之有時,施之有所,然非講之素明,習之素
熟,則其臨事之際,亦無以合宜而應節.」是家禮諸儀節,最切於人倫日用,故得以
綱紀人道之終始,而彰顯禮之功效.全文凡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就朱子生平議禮考禮之背景,探求珠子編修儀禮經傳通解之經過及其
規模,並對參與編修之門人、學友略作考述.第二章:論家禮第一單元之士冠禮及冠
義.就士冠禮之文分章解析,且依其儀節之進退,酬答之言辭,輔以冠義篇所闡述之
義以為說.第三章:論家禮第二單元之士昏禮及昏義.此章之研究方法與步驟,與上
章相同.第四章:論家禮第三單元之內則篇.內則本為禮記第十二篇,朱子謂此必古
者學校教民之書,宜以次於昏禮,故取以補經而附以傳記之說,以成斯篇.其經、傳
之規模既立,亦依前章之例,解析其編次體例,並分章論述,以抽繹其要義.第五章
:論家禮第四單元之內治篇,此乃朱子輯錄經籍史冊雜書中,凡言人君所以統理其工
廷內院之法者,集結而創為此篇;亦分編有經、傳之文.此章之研究方法及步驟,與
上章相同.第六章:論家禮第五單元之五宗篇,此亦朱子蒐編古籍之中,凡言宗子之
法以治族人者,所創之新篇;篇中除朱子所釐析之章目闕「右某某」之稱謂外,體例
一如前二篇.此外,家禮第六單元之親數記,即爾雅釋親篇文,文中僅載閨門三族親
戚之名號,故附於本章之末.此篇研究方法及步驟,與上二章相同.第七章:結論,
融合前述各章所論之要義,全面觀照朱子編修家禮一貫用心之所在,並評述其作用與
得失影響.
|
4 |
惠棟之經學研究耿志宏, KEN,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分二節:第一節政治背景,第二節學術風尚,以見當時之學風與惠棟之
關係。
第二章惠棟之生平考。分三節:第一節惠棟之先世,第二節惠棟之經歷,第三節惠棟
之交遊考,以見其一生之梗概。
第三章惠棟之家學與著述考。分二節:第一節惠棟之家學,第二節惠棟之著述考。
第四章惠棟之易學。分六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易例探述,第三節周易述探述,第
四節易漢學探述,第五節周易本義辨證探述,第六節結語。
第五章惠棟之尚書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古文尚書考探述,第三節與閻若
據古文尚書疏證比較,第四節結語。
第六章惠棟之禮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明堂大錄探述,第三節禘說探述,
第四節結語。
第七章惠棟之春秋左氏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左傳痡註詁訓略例,第三節
左傳補註缺失,第四節結語。
第八章惠棟之九經古義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九經古義要義敘述,第三節
九經古義缺失,第四節結語。
第九章結論。總論惠棟治學特色及得失。
|
5 |
開創與影響:王肅禮學義理及中古傳播歷程劉柏宏, Liu,Po-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試圖回應傳統經學史論述中鄭王之辨此一議題。傳統經學史書寫中,或是以學派競爭的立場,或是採取鄭學中心角度,對王肅多予以負面評價。本文受到現象學思維啟發,試圖通過歷史性的追溯,重新梳理王肅形象的建構歷程。其次,透過重新閱讀目前傳世之王肅著述,以說明王肅個人的吉禮與凶禮主張,進而分析具體的禮文儀節,歸納出王肅禮學義體系的義理內涵與特質。第三、藉由中古禮家徵引王肅禮說的相關記載,以觀察王肅禮說在中古禮家進行禮學實踐時,造成了哪些短期影響及長期效應。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在介紹本研究相關背景資訊、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現代經學意義下王肅形象的建構與反省〉主要透過統計《皇清經解》中對於王肅的評議情形,以說明乾嘉學者對於王肅的總體觀感;其次以「教科書經典效應」的立場,分析清季皮錫瑞《經學歷史》對於現代經學研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透過上述二者的討論,藉此說明現代經學研究者視野下王肅形象的建構過程。〈第三章:王肅禮學義理及其時代意義〉透過整理歸納,以說明王肅吉禮凶禮的具體主張,藉以呈現王肅禮學體系的人間屬性。此外,透過重建曹魏皇權語境的脈絡化處理方式,說明王肅禮學與明帝皇權的互動過程。〈第四章:王肅禮學體系的擴散與傳播〉藉由中古禮家明引王肅禮說的表現,以試圖說明王肅禮說對於中古禮制發展與禮學實踐的影響情形。並進而勾勒後世徵引行為如何反饋王肅禮說內涵。〈第五章:結論〉除了總結各章所得、研究缺失外,更試圖彰顯「擴散與傳播」的研究立場對中國古代(經)禮學研究具有哪些價值與意義。
|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