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3
  • 92
  • 21
  • 2
  • Tagged with
  • 115
  • 115
  • 48
  • 29
  • 25
  • 20
  • 19
  • 18
  • 18
  • 17
  • 17
  • 16
  • 16
  • 14
  • 1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價值型投資風格於台灣股票市場之研究

陳巧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價值型投資法為主軸,探討民國71至91年間,該策略運用於台灣股票市場之有效性。爾後加入其他變數(股市狀況、月份、規模、貨幣環境等),以了解價值型投資法在各變數之控制下,是否仍然有效。最後加入成長型變數,探討價值型投資與成長特徵相結合能否創造績效之提升作用。研究結論如下: 一、分別依據低市價/盈餘比、低市價/淨值比及低市價/銷貨比所形成的價值型組合,績效表現均優於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其中又以市價/淨值比之價值型組合最為突出。 二、不論處於多頭或空頭市場,價值型組合均能一致地擊敗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其中,空頭時期的價值效應較多頭時期明顯,此可能與價值型組合相對抗跌之特性有關。 三、台灣股市存在季節現象,且若運用前期季節特性構建投資策略於後期驗證,發現可獲得更佳之投資績效。此外,價值型組合之報酬不見得在每一月份均能擊敗成長型組合,其中在5、6月份時價值效應相對較為明顯,而在2月份則出現了負價值效應。 四、台灣股市之小型股績效表現優於大型股。而在控制規模因素下,價值效應於大型股中較為明顯,在小型股中則不太穩定,此可能因成長型組合之績效相對於價值組,較易受規模因素影響所致。 五、不論貨幣政策為寬鬆或緊縮,價值型組合之績效表現大多均較成長型組合為佳,其中又以貨幣寬鬆時期之價值效應較為明顯。 六、以過去一年每股盈餘成長率做為成長型變數,發現結合成長因子與價值型投資風格所形成的新投資組合,與單就市價/盈餘比所區分之價值型組合相比,前者並未帶來績效之提升。
2

月轉換效應

劉威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許多實証研究發現股票市場存著月轉換期間效應,即每月最後幾個交易至次月前幾個交易日的報酬率顯著高於其他交易日期間,本研究將針對台灣股票市場於月轉換期間是否亦有此效應進行研究。
3

以動能指標提升價值效應的探討:台灣股市的實證

李秉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獻探討價值及動能效應在台灣股市的實證,並且研究結合動能指標是否能夠讓投資人掌握價值型個股的投資時機,進一步提升投資報酬,最後則從市場風險以及前期股市牛熊市的角度檢驗策略的績效。研究結論如下: 一、以淨值/市價比與益本比所建立的價值型投資組合績效優於成長型投資組合及以所有個股建立之等比重投資組合績效,但其報酬隨差異持有期間愈長而下降。其中以淨值/市價比建立之價值型投資組合表現較佳。 二、細究價值指標所篩選之個股與等比重投資組合相比之額外報酬的分配,可以發現價值投資主要的績效來自少部分個股。 三、以六個月價格動能為指標時,台灣股市存在中短期的反向動能效應,此結果與部分國內文獻不同,較接近Jeegadeesh(1990)的結果,顯示台灣股市動能效應值得進一步探討。 四、結合動能及價值指標進行選股,可以提高價值型投資組合報酬及組成表現較差的成長型投資組合,達到提升價值效應的目的。績效提升主要來自篩選成長股的能力,且此報酬無法以單純的市場風險解釋,但主要在前期市場極端牛市或熊市的狀況下有高額的正報酬。 五、分別以周轉率及價格成長速度作為動能生命週期假說指標無法再次提升投資策略的報酬,但以前者為指標時可以在價值股及成長股中發現支持動能生命周期的實證。
4

效應機率迴歸模型之探討

吳景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週日效應與會計資訊之關聯性研究

林惠珍, Lin, Hwei-Je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效率市場向來為許多研究的基礎與對象,然而,近二十多年來國內外文獻紛紛發現各國股市普遍存在著週五報酬偏高,週一報酬偏低的日曆異常現象,使得效率市場假說備受挑戰。此現象又稱為週末效應或週日效應。   本研究首先驗證我國股市是否存有週日效應,其次再以財務資訊角度出發,探討現金股利除息與盈餘宣告是否可能為週日效應之可能形成原因。研究問題包括:   1、一週的交易日中(星期一到星期六),每交易日間其股票的平均報酬是否相同?或其平均報酬的差異不顯著?   2、週一至週六中是否有一特定交易日(例如週一)其股價報酬具系統化的行為?   3、上市公司現金股利除息日是否集中於一週中的某特定日或特定數日?   4、上市公司季盈餘的宣告是否偏好於一週中的特定日或特定數日為之?   5、公司是否存有將壞消息延至週末揭露,而將好消息於星期一或星期一以外的週內交易日中公告?   6、上述五個問題中的週日效應與會計資訊公告的時間性之間是否具有關連性?   本研究以民國75年至民國84年加權股價指數為主,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週日效應,以卡方分配檢定民國75年至民國84年現金股利除息日,再以迴歸分析檢定民國82年至民國84年上市公司季盈餘宣告日在週內各目的平均報酬是否均等。經分析實證結果,達成下列結論:   1、民國82年至民國84年間,週二的平均報酬是週內各交易日的唯一負值,週六則是最高值,證實我國股市存有週二效應。   2、民國82年至民國84年間,現金股利除息日與週內最低報酬日同樣集中於星期二,故推論現金股利除息所引起的股價下跌現象,可部份解釋週日效應。   3、盈餘宣告具有資訊內涵,上市公司盈餘資訊的重大不利消息傾向於在週末發布,而重大好消息的宣告卻未集中於週內特定一日或特定幾日。   4、82年至84年期間星期六為負報酬時,星期一有較高的比例亦為負報酬,顯示週末重大不利消息的宣告會外溢至星期一,然而週末為正報酬時,則未發現有相似情況,亦即星期一正報酬的比例不高。
6

分散效應存在下位置主效應之最適部份因子設計 / Optimal Two-Level 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s for Location Main Effects with Dispersion Effects

張富凱, Chang, Fu-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n two-level 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s, homogeneous variance is a commonly made assumption in analysis of variance. When the variance of the response variable changes when a factor changes from one level to another, we called the factor dispersion factor. Formerly, many researches have discussed about how to define the dispersion effects, but the problem of finding optimal designs when dispersion effects present is relatively unexplored. However, a good design not only save the experiment cost but also let the estimation more efficiency. In this research, we focus on finding optimal designs for the estimation of location main effects when there are one or two dispersion factors, in the class of regular unreplicated two-level 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s of resolution Ⅲ and higher. We show that by an appropriate choice of the defining contrasts, A-optimal and D-optimal designs can be identified. Efficiencies of an arbitrary design are also investigated.
7

股價指數期貨的推出對股市星期效應的影響-以歐洲與台灣為例

林泔薇, Lin, Kan-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Cross在1973年提出股票市場具有星期效應(Day-of-the-week-effect)之後,開啟了學者在這個研究領域一連串的研究及探討,過程中金融市場經歷了國際化、法規制度的鬆綁與解禁、交易技術複雜化、交易電子化及衍生性商品的推出等事件,使得整個市場結構產生了極大的變化。正因如此,星期效應也有了轉變,根據Kamara(1997)及Hiraki,Maberly, and Taube(1998)的研究發現,股價指數期貨於市場交易後,原先存在的星期效應開始產生轉變,這樣有趣的發現激發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基於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在股價指數期貨推出後,股票市場的報酬型態是否產生變化。本研究以歐洲五國(英、德、法、瑞士、荷蘭)及台灣市場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敘述統計、虛擬變數所建立的星期效應模型及SUR(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來驗證股價指數期貨對市場星期效應的影響。研究期間在歐洲市場部分乃自1980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21日止;在台灣市場部分則是從1993年1月1日到2000年12月31日,選取每天收盤時的指數作為樣本資料,資料來源為教育部aremos資料庫及台灣經濟新報。 本研究驗證結果發現: 1. 歐洲五國有相對應股價指數期貨於市場上交易的指數,在期貨交易後原先存在於市場上的週一效應消失。至於無相對應股價指數期貨於市場上交易的指數,在期貨交易後除了英國之外,其餘四國的週一、週二效應皆於市場上消失。由此可知,期貨交易促使市場的報酬型態產生變化。 2. 使用SUR來考量歐洲各國股市相互影響下的星期效應發現,結果除了係數略為不同外,星期各日所呈現的型態基本上與沒有考量相互關係前的結果大同小異。 3. 台灣市場在摩根台股指數期貨交易前存在的週二效應,於交易後的期間轉變為週一、週二效應同時存在;而在台灣期交所推出台股指數期貨之後,台灣市場的週二效應正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週一效應。期貨交易對市場星期效應的影響再度獲得證明。
8

台灣地區上市股票填息現象之研究-租稅效應與顧客效應之實證

陳怡文, CHEN,Y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基本上是以除息日股價的變動,從事台灣地區上市股票填息現象之研究,並對 學理上所謂之租稅效應(Tax Effect)與顧客效應(Clientele Effect)假說做一驗證。 除息樣本取自民國七十二年至七十七年間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之股票,經篩選 後共得326 個可用樣本點。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採用了除息日股價降幅與股利比, 及超額報酬等兩種統計量。首先測試除息日之填息現象是否顯著;其次再擴大至除息 期間( 除息前5 天∼除息後5 天 )之超額報酬研究,視其是否支持租稅效應假說;最 後再對租稅所引起之顧客效應做檢定。 實證結果發現: 1.除息日當天確實有顯著之填息現象存在:平均股價降幅約為股利金額的 58.77%, 而平均超額報酬則在千分之八左右。 2.填息現象可為租稅效應所解釋:觀察除息期間之超額報酬,我們發現僅除息日有顯 著超額報酬,其他各日則無。此結果支持租稅效應假說,並使吾人得以確信主宰除息 日之股價行為者,為有避稅傾向之投資人;其操作型態為除息前賣出,待除息日當天 再買進。 3.由租稅所引起之顧客效應在台灣股票市場上並不成立:以股利報酬率( 或股利金額 ) 將樣本分群後,發現除息日股價降幅與股利比、及超額報酬等統計量與股利報酬率 ( 或股利金額 )並無顯著的相關性存在。 總結上述三點,就股利與股價之關係而言,本研究支持股利與股價有關的說法亦即, 股利將因其所帶給投資人的稅負,而對除息日股價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
9

台灣股票市場風險溢酬之星期效應實證研究 / The Day-of-the-Week Effect of the Equity Risk Premium: Evidence from the Taiwan Stock Exchange

江佶明, Chiang,Ch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英美兩國的無風險利率存在著星期效應,但其股市報酬率的星期效應卻逐漸消失、甚至有反轉,因此本研究想探討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與無風險利率,是否存在著星期效應,抑或跟隨英美兩國的腳步,星期效應不再。此外,本研究亦探討風險溢酬的星期效應,試圖從中解開風險溢酬之謎(Equity Risk Premium)。 行政院於1998年至2000年實施「公務人員每月二次週休二日實施計劃」,台灣股票市場因此實施隔週休二日的制度,這特別的休市制度正好提供本研究進行交割效應假說所需的特殊樣本。認售權證正式於2003年7月上市掛牌買賣,因此去年下半年開始發行的認售權證交易量,亦正好提供本研究檢定投機放空假說所需的樣本。 實證結果顯示,大盤指數報酬率與風險溢酬有顯著的星期效應與週末效應,一週之中每日的報酬率並不相等,其中以週五與週六為最高,有顯著為正的報酬。而週一與週二平均報酬率為負但不顯著。而無風險利率有顯著的星期效應,但週末效應卻不顯著,一週之中每日的利率雖不相等但均顯著異於零。 更進一步探究報酬率、風險溢酬之星期效應與週末效應的成因,發現此星期效應、週末效應支持資訊處理假說、正向回饋假說與投機放空假說;但是卻不支持交割效應假說淤測量錯誤假說。因此得知台灣股票市場報酬率與風險溢酬之星期效應與週末效應的成因,乃為投資人在工作日與非工作日資訊處理成本的差異而導致;此外,過多的融券交易量亦為造成星期效應與週末效應的成因之一。 關鍵詞:星期效應、週末效應、風險溢酬、TLS模型、Power Ratio
10

台灣地區年齡別自殺率之變遷模式:1974-2008 / The change model of the age-specific suicide rate in Taiwan:1974-2008

毛人傑, Sam 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早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Durkheim就已經指出自殺率是社會上普遍存在之現象。台灣地區在一九七零年代的每十萬人之總體自殺率約在10人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自殺死亡率已經接近20人,這種趨近於兩倍的成長暗示了自殺行為在台灣似乎並非穩定不變,甚至有更加劇烈之趨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過去三十五年來,不同年齡別的人口所呈現之自殺死亡率變遷模式,並透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提供一種新的人口分析方法來對年齡別自殺率變化情形進行探討。 本研究嘗試運用「結構位置均等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先找出具有相似年齡別自殺率結構的年代,並透過集群(cluster)分析方法可以區分出不同年齡別自殺率相似與相異的年代階段。再根據不同的年代階段可以找出每一年各年齡別自殺率是如何變化的,並透過MDS多元尺度分析的空間結構圖形呈現變化情形。 透過分析可以發現歷年男性自殺率雖約高於女性自殺率的兩倍,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變遷模式卻相當類似。從年代的角度來看,歷年總體自殺率呈現「先升後降再升」的走勢;然而從年齡的角度觀察,每一年的年齡別自殺率呈現年齡越大,自殺率也越高的趨勢。雖然年齡別自殺率趨勢相似,但變化幅度卻又受到不同年代的影響。因此,根據年與年的結構位置均等性,可以區分出過去三十五年來,兩性年齡別自殺率模式的五種階段類型。因此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中每一年MDS空間結構圖,來觀察不同年齡別自殺率在不同年代上的「相似性」變化,及歷年各年齡別自殺率在空間上的移動情形。 因此透過結構相似性的分析概念與MDS空間結構圖的距離呈現,可以證明自殺率是同時受到「年代效應」與「年齡效應」的影響。透過不同年代的階段分類,代表著不同的年齡別自殺率組成模式;同一年齡別自殺率又會在不同年代上產生不同程度的距離與移動變化,特別是中壯年人口的年齡別自殺率。所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中結構位置均等性的分析概念,的確是可以用在如年齡別自殺率等人口議題上的探討與應用。

Page generated in 0.02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