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價值型投資風格於台灣股票市場之研究

陳巧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價值型投資法為主軸,探討民國71至91年間,該策略運用於台灣股票市場之有效性。爾後加入其他變數(股市狀況、月份、規模、貨幣環境等),以了解價值型投資法在各變數之控制下,是否仍然有效。最後加入成長型變數,探討價值型投資與成長特徵相結合能否創造績效之提升作用。研究結論如下: 一、分別依據低市價/盈餘比、低市價/淨值比及低市價/銷貨比所形成的價值型組合,績效表現均優於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其中又以市價/淨值比之價值型組合最為突出。 二、不論處於多頭或空頭市場,價值型組合均能一致地擊敗市場組合及成長型組合。其中,空頭時期的價值效應較多頭時期明顯,此可能與價值型組合相對抗跌之特性有關。 三、台灣股市存在季節現象,且若運用前期季節特性構建投資策略於後期驗證,發現可獲得更佳之投資績效。此外,價值型組合之報酬不見得在每一月份均能擊敗成長型組合,其中在5、6月份時價值效應相對較為明顯,而在2月份則出現了負價值效應。 四、台灣股市之小型股績效表現優於大型股。而在控制規模因素下,價值效應於大型股中較為明顯,在小型股中則不太穩定,此可能因成長型組合之績效相對於價值組,較易受規模因素影響所致。 五、不論貨幣政策為寬鬆或緊縮,價值型組合之績效表現大多均較成長型組合為佳,其中又以貨幣寬鬆時期之價值效應較為明顯。 六、以過去一年每股盈餘成長率做為成長型變數,發現結合成長因子與價值型投資風格所形成的新投資組合,與單就市價/盈餘比所區分之價值型組合相比,前者並未帶來績效之提升。
2

公司規模與購併績效之相關性

洪梓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在購併案中,主併公司規模的大小是否會影響購併績效,並探討主併公司規模大小不同時,影響其購併績效的因素。實證結果發現: (1)規模效果確實存在於台灣的購併案中 (2)相對規模雖對規模不同的主併公司均為正向影響,但在統計上均不顯著。 (3)產業集中度對規模較大的公司而言為正的影響,且在統計上顯著 (4)Tobin’s Q對規模較大的公司影響不顯著,而對規模較小的公司則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顯示成長機會理論可用於解釋規模效應。
3

上市藥廠的策略作為與績效研究-財務分析的觀點

鄭如惠, Ina Cheng, 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製藥產業的屬性為民生必需工業,具有產品需求彈性低之特質,同時由於藥品影響人類健康,各國莫不希望引進具療效且安全性高之新藥,因此許多先進國家之藥廠,均以全球市場為腹地,積極推出新藥並申請各國專利,進行跨國行銷,所以全球製藥產業的發展,可視為一場國際競爭,而台灣的政府與製藥廠商也希望在全球製藥業之採購鍊上,取得適當卡位。近幾年,政府針對高科技產業,包括:製藥產業之發展,所必備的資本要素,提出各項重大改革,例如:民國86年主張「修訂第三類上市股票及上櫃股票科技事業審查要點」,民國89年實施「櫃檯買賣第二類股票制度」,對製藥產業資金的挹注很有助益。 資金的挹注雖是產業成長的契機之一,但由於製藥產業動態成長與不斷的演進,現有的法規、制度和產業環境,還需要政府適時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並規畫一個適合「製藥廠商」進行創新產業環境,同時廠商本身也應努力取得各項資源並有效使用,期使企業績效提昇能反映在製藥產業績效與國際競爭力上。換句話說,製藥產業內,希望取得大眾資金挹注之準上市(櫃)公司,如何藉由上市取得資本優勢,再轉換成企業競爭優勢以提昇經營績效應是燃眉之急。本研究認為準上市(櫃)藥廠,可借助已上市製藥廠,包括:中化、永信、生達與葡萄王之經驗,擷長補短以擬定適當的經營策略,相信對企業績效的提昇和獲得投資者的青睞應有正面助益。 所以本論文以已上市的製藥廠之經營策略發展趨勢和經營績效分析為研究主題,並同時比對政府政策、製藥廠商的策略作為趨勢及產業績效分析,試圖完整反應上市藥廠於後GMP時期(民國76年產業全面實施GMP認證制度後,至今)之經營動態,實證分析發現: 一、後GMP時期,中化、永信、生達之經營策略作為,具顯著的策略同形,且與製藥產業的發展趨勢相近。 二、後GMP時期之中化、永信、生達,三者之策略規畫,出現「同中有異」之現象,而葡萄王發展出截然不同的策略走向。 三、後GMP時期,政府根據製藥產業的需求,增修相關產業政策,中化、永信、生達也積極順應產業政策之變化,調整企業的各項經營策略。 四、永信、生達之營業成長率、投資報酬率、資本報酬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佳,反應永信、生達的成長力、獲利力與經營效能良好;另一方面,中化則因過度使用財務槓桿、固定資產周轉率不佳及其轉投資大陸之獲利尚未能回補所投入的成本,形成其經營的困境,而葡萄王之營運體質雖良好,但因近幾年的獲利狀況不佳,稅後淨利在84、85年即低於產業水準,導致股價的表現疲軟。 五、根據第四項的財務指標綜合顯示,永信與生達是已上市藥廠間,其於成長力、獲利力與經營效能方面表現優異的廠商,印證其個別的經營策略發展趨勢,本研究推論下列策略目標有助於製藥廠商達到提高成長力、獲利力與經營效能之績效目標: 1. 開發自有品牌 2. 重視技術移轉,並積極與國內、外的學、研發機構或同業技術合作。 3. 不使用過高的財務槓桿,追求成長。 4. 企業應在製藥本業上追求專業化。 5. 謹慎評估大陸投資,定期評估公司的風險。 六、根據多元回歸分析,發現上市藥廠的毛利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研發費用佔銷售額的比率、應付帳款周轉率會影響上市藥廠之稅前淨利率、每股盈餘及總資產報酬率。亦即,上市藥廠雖具有規模(資本與營收)的優勢,但是企業是否能獲利,主要與其經營效能、研發投入、毛利率及是否取得供應商的信用融資相關。
4

台灣股市規模效應與發生財務危機事件機率之關連 / The relation between size effect and financial distress risk in taiwan stock market

柯貞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規模效應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所無法解釋的報酬異常現象中,最常被討論的一個。本文首先將探討台灣股市是否具有規模效應情形,若有,再進一步檢視其型態為何。接下來,本文試圖了解是否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機率高低會與規模溢酬有所關連,亦即,小公司因為較容易發生財務危機事件,因此平均而言,較大公司有更高的報酬率。本研究將採用Shumway(2001)的羅吉斯迴歸模型來估算公司發生財務危機事件之機率,並且比較不同變數之預測能力如何。 經由實證結果,發現1986年至2009年的台灣股市具有規模效應情形,此結果與之前幾位研究者之研究結果相符。而在財務危機事件機率的部份,亦可看出發生財務危機機率較高的投資組合享有較高的報酬率,此情形在小市值規模的公司身上尤其明顯。從以上發現,我們可以推論財務危機風險確實為構成規模效應的因素之一。 / Size effect is one of wildly-discussed pricing anomalies tha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 we would like to exam whether it exists in Taiwan stock markets and how its pattern is. Furthermore, we assume the higher financial distress risk a company has, the higher expected return it will earn. That is,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distress risk and return. Following the logistic model developed by Shumway(2001), we explore the list of variables which have greater explanatory power in prediction. Through empirical data with stocks listed and ever listed on Taiwan Stock Exchange and GreTai Securities Market, we find size effect does exist. 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y. We also see firms with higher distress risk tend to have higher returns, this condition is especially obvious in small companies. So we can infer that having higher distress risk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y small companies can earn higher returns, they are consistent with our conjecture.
5

購併市場活動對台灣企業研發投入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M&A marketactivity on Taiwan Firms’ R&D

蔡伊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產業過去之購併活動,對公司的研發投入的影響。產業的購併活動活躍與否,可視為此產業中資產的流動性衡量,根據Phillips and Zhdanov (2012)所使用之方式,利用產業過去的購併交易所計算出變數,可用以解釋公司的研發投入。本文有別於傳統之樣本分類法,而是採用不同的變數來衡量產業分類,藉以分析同業購併、異業購併以及產業整體購併對公司研發投入的影響。從實證結果發現,當過去的同業內購併活動越盛行時,公司的研發投入越高。而公司的研發投入,又與公司之規模大小有關,隨著公司規模大小不同,購併活動對研發投入的影響程度也隨之改變,隨著公司規模越大,受到的影響則越小,具有規模效應。本研究同時考量產業需求變動以及競爭程度對公司研發投入的影響,實證發現公司研發投入與產業需求及競爭程度為正向關係,且同樣具有規模效應。 /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how an active acquisition market affects Taiwan firms’ incentives to conduct R&D. It follows Phillips and Zhdanov(2012)that using the value of past M&A activity in the firm’s industry to captures the historical liquidity of an industry’s assets. Different from other studies which usually split sample into different groups to examine inside- and outside-industry, this study use three variables to measure how M&A activity in inside-, outside- and whole-industry affect firms on conducting R&D in different ways.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analyses, we find that firms’ incentives to conduct R&D increase with inside industry M&A activity and the effect is stronger for small firms than large firms. We also find that firms’ R&D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dustry demand and competition, and both of these effects are also stronger for small firms than for large firms.
6

動能策略與股票風格在台灣股市的實證研究

鄭雅如, Cheng, Ya-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為驗證台灣股市是否存在價格持續性或盈餘持續性的現象;再驗證不同股票投資風格(如大型股與小型股、成長型股票與價值型股票),加上價格持續性組成投組後是否也存在動能持續現象;價格持續性和盈餘持續性是否相關;以及加入盈餘品質後,價格持續性及盈餘的持續的效果如何,並依此建構投資策略,測試是否可以在台灣股市獲取超額報酬。 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可歸納為以下4點: 一、台灣股市存在股價動能效果及盈餘動能效果。 過去六個月表現好的投組,未來6個月及1年都有較佳的表現,投組形成後4年,即有明顯的回歸平均的現象。未預期盈餘高的投組在未來6個月到4年的報酬率都較高。不論是價格持續性或盈餘持續性,投組形成後6個月的動能持續現象較強,因此投組形成後1年的持續效果可能來自前6個月的貢獻。至於分析師盈餘預測修正幅度,投組形成後正向修正幅度大的投組,未來的股價表現反而不佳,統計檢定的效果也不顯著,顯示國內若要以分析師對盈餘預測的修正幅度來做為盈餘持續性的代理變數,盈餘預測的品質還尚待加強。 二、權益帳面價值對市值比及市值與價格持續性的關係。 權益價值對市值比較高的價值型股票及市值較小的小型股,未來報酬的表現情形都較成長股及大型股佳,且過去6個月表現好的投組,未來的表現也比較好。但在投資大型股時,過去6個月報酬影響未來報酬程度較大。 三、價格持續性與盈餘持續性的關係。 標準化後未預期盈餘高的投組表現通常會比較好,但未預期盈餘低且過去6個月報酬率高的投組,仍有可能會替投資人帶來極高的報酬。 四、盈餘品質與價格持續性及盈餘持續性的關係。 盈餘品質(EQ)高的投組通常表現會比較好,但不論EQ高低,短期價格及盈餘持續性現象都存在。而EQ較低的股票,之後一但股票報酬持續表現良好,投資人也會修正對該公司的評價,有過度反應的情形發生,導致未來的報酬率較高。
7

共同基金績效評估-個股特徵之持股比例變動法與四因子評估模型

李佳樺, Lee-Chia-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考慮市場、規模、淨值市價比及前期累積報酬,這四個影響股票報酬的因子,分別以個股特徵之持股比例變動法與四因子評估模型,對共同基金風險調整後的報酬作績效評比,不但可以評估基金的選股能力與擇時能力,並進一步瞭解報酬之風險來源。最後討論這兩種評比方式的適用性,並藉由基準投資組合將市場股票區分成不同的風險類別,根據基金在各類別股票的持有比例,引伸出對基金持股風格的另一種看法。現將本篇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 四因子模型對於資產的解釋能力比資本資產評價模型(CAPM)好;並且透過規模、淨值市價比、前期累積報酬之風險溢酬因子,可以瞭解報酬之不同風險來源。 2. 依照個股特徵為基準之持股比例變動法,計算出實際績效、特徵擇時、特徵選股及平均持股型態的績效。結果顯示共同基金多具有正的選股能力,擇時能力,但經過檢定,並沒有顯著的超額報酬。 3. 以四因子評價模型對共同基金績效做評估。結果發現幾乎不具有顯著的超額報酬;兩種方法的評比結果相類似。但是部份基金在規模、與前期累積報酬項有顯著異於零的結果,顯示基金在規模、量能操作上有穩定的績效表現,因此使得檢定的結果顯著。 4. 而以持股類型風格上來看,顯示部份基金會高度持有大型股、以及過去表現良好的股票,持股風險類群明顯而集中,屬於穩健、偏重長期,並配合量能操作的投資策略。 最後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分別對投資人與基金經理人提出建議。而從持股比例計算的過程,對持股風格分析提供一個更簡易明瞭的看法,並將研究中發現的問題,一併列在建議中,提供給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文獻回顧……………………………………4 第一節 風險調整因素……………………………4 第二節 四因子評估模型…………………………7 第三節 依個股特徵之持股比例變動法…………9 第三章 研究設計……………………………………13 第一節 研究假說…………………………………13 第二節 研究架構…………………………………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期間…………………………16 第四節 變數定義與資料處理……………………18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22 第一節 四因子評估模型…………………………22 第二節 共同基金績效評估………………………27 第三節 基金之持股類型比例……………………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0 第一節 結論………………………………………40 第二節 建議…………………………………………41 參考文獻……………………………………………45

Page generated in 0.02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