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成長率與成長機會對盈餘持續性影響之研究鍾博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Sloan (1996)以後,後續研究關於應計有較低盈餘持續性現象之解釋可分為成長因素和會計扭曲。本研究運用Fairfield et al. (2003)與Richardson et al. (2006)之模型擬針對此兩種解釋提出直接的證據,以探討該現象可否完全由成長因素解釋,且在不同成長機會本質下其解釋能力是否仍相同。實證結果發現在Fairfield et al. (2003)之模型下,若控制當期獲利水準,淨營業資產成長和次期資產報酬率會呈負相關,若進一步將淨營業資產區分為應計和長期淨營業資產成長後,發現兩者皆與次期資產報酬率呈相同的負相關,表示成長因素確實是造成應計有較低盈餘持續性的原因。而在Richardson et al. (2006)之模型下,實證結果發現若控制當期獲利水準,並將總營業應計拆解為代表經濟成長特性的「成長要素」和代表暫時性會計扭曲的「要率要素」後,發現兩者皆和次期淨營業資產報酬率呈負相關,且效率要素之負相關程度顯著的大於成長要素。表示成長因素雖可部分解釋應計之較低盈餘持續性現象,但顯然暫時性會計扭曲才是主要原因。另外,本研究為驗證成長機會對盈餘持續性之影響,再進一步將樣本依成長機會之高低分為三群,測試後發現無論在何種成長機會本質下,效率要素的負相關程度還是大於成長要素。表示即使考量不同成長機會因素後,成長因素解釋應計有較低盈餘持續性的能力還是不足暫時性會計扭曲。
|
2 |
動能策略與股票風格在台灣股市的實證研究鄭雅如, Cheng, Ya-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為驗證台灣股市是否存在價格持續性或盈餘持續性的現象;再驗證不同股票投資風格(如大型股與小型股、成長型股票與價值型股票),加上價格持續性組成投組後是否也存在動能持續現象;價格持續性和盈餘持續性是否相關;以及加入盈餘品質後,價格持續性及盈餘的持續的效果如何,並依此建構投資策略,測試是否可以在台灣股市獲取超額報酬。
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可歸納為以下4點:
一、台灣股市存在股價動能效果及盈餘動能效果。
過去六個月表現好的投組,未來6個月及1年都有較佳的表現,投組形成後4年,即有明顯的回歸平均的現象。未預期盈餘高的投組在未來6個月到4年的報酬率都較高。不論是價格持續性或盈餘持續性,投組形成後6個月的動能持續現象較強,因此投組形成後1年的持續效果可能來自前6個月的貢獻。至於分析師盈餘預測修正幅度,投組形成後正向修正幅度大的投組,未來的股價表現反而不佳,統計檢定的效果也不顯著,顯示國內若要以分析師對盈餘預測的修正幅度來做為盈餘持續性的代理變數,盈餘預測的品質還尚待加強。
二、權益帳面價值對市值比及市值與價格持續性的關係。
權益價值對市值比較高的價值型股票及市值較小的小型股,未來報酬的表現情形都較成長股及大型股佳,且過去6個月表現好的投組,未來的表現也比較好。但在投資大型股時,過去6個月報酬影響未來報酬程度較大。
三、價格持續性與盈餘持續性的關係。
標準化後未預期盈餘高的投組表現通常會比較好,但未預期盈餘低且過去6個月報酬率高的投組,仍有可能會替投資人帶來極高的報酬。
四、盈餘品質與價格持續性及盈餘持續性的關係。
盈餘品質(EQ)高的投組通常表現會比較好,但不論EQ高低,短期價格及盈餘持續性現象都存在。而EQ較低的股票,之後一但股票報酬持續表現良好,投資人也會修正對該公司的評價,有過度反應的情形發生,導致未來的報酬率較高。
|
Page generated in 0.016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