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8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古屋買賣法律問題之研究

蔡睿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小人稠,土地稀少而珍貴,購買房地產是人生中重大的決策,許多人畢其一生之積蓄,才能購買一屋而住,而新成屋及預售屋的高價位,讓許多人轉而購買中古屋,中古屋市場的活絡交易不啻為台灣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近期由於國內受世界金融風暴所造成的經濟不景氣及通貨緊縮、高失業率影響,使得一般民眾多以購買中古屋取代新成屋,中古屋買賣無論來自自住客群或投資客群之需求皆大幅提升,扮演買賣雙方中介角色之房屋仲介業也大幅增加,衍生成為各方得以各取所須、互蒙其利之交易方式。由於買賣雙方在資訊不對稱及房屋仲介業以成交謀取仲介費用的營利心態下,產生了許多因簽約事前無善加說明、揭露屋況,或簽約事後不履行交屋、產權不清、發現有抵押權或租賃關係存在之情形,進而產生許多交易糾紛。本文擬就中古屋買賣所產生之各類問題進行研究,並就民法與消費者保護法之規範,提出具體建議。 房屋買賣雙方與房屋仲介業者間簽訂之房屋委託買賣契約,最高法院向來均依民法中關於買賣之規定來處理當事人間權利義務關係。並討論常見糾紛中之房屋仲介業者所擬訂之定型化契約條款,例如違約金條款以及在房屋有物之瑕疵時,購屋者有何等權利及如何行使。對於中古屋交易,若能就當事人間資訊或締約地位不平等之情形,依據消費者保護法上,對於消費者之保護以及定型化契約條款效力之控制,適當地以民法之規定補充當事人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並輔以主管機關制定之契約範本與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來加強消費者對於此一交易所應有之風險意識,始能減少糾紛並均衡各方利益。
2

集群分析在大台北地區之中古屋房地價研究上之應用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Real Estate Prices of Pre-owned Houses in Greater Taipei

鄭明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集群分析將台北市與新北市的中古房地資料分開討論做分群,使用變數行政區、臨街關係、用途類別、構造種類、土地使用分區、屋齡及單價協助分析,瞭解影響台北市與新北市中古房地價的主因,並可提供房屋仲介業者在推銷上之參考。 一、 台北市平均路寬以大安區最寬有27.08公尺,新北市以八里區與板橋區17.5公尺最寬。 二、 台北市平均屋齡以萬華區最高達32.83年,新北市以烏來區與坪林區37年最高。 三、 台北市平均移轉土地面積坪以士林區最高有10.27坪,新北市以石碇區58.37坪最高。 四、 台北市平均移轉房屋面積坪以內湖區36.8坪最高,新北市以坪林區最高63.26坪。 五、 台北市一坪平均價格以大安區54.01萬最高,新北市以永和23.95萬元最高。 六、 台北市與新北市各行政區之「土地使用分區」、「用途類別」、「臨街關係」皆有顯著差異。 七、 台北市房價分為三群,「高價位商業區之住宅大樓、公寓、辦公商業大樓」與「中價位住宅區之華廈、公寓、住宅大樓」以及「低價位住宅區之公寓」。 八、 新北市房價分為兩群「低價位住宅區之公寓、透天住宅」與「高價位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之住宅大樓、公寓、華廈」。 九、 台北市地價分為兩群「高價位住宅區、商業區之不規則形裡地、臨街地」與「低價位住宅區、商業區之方形裡地、臨街地」。 十、 新北市地價分為兩群「低價位農牧、農業用地之不規則形裡地、臨街地、袋地」與「高價位住宅區之方形、不規則形裡地、臨街地」。
3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 On Buddhist Scuptures in Medieval China

何亞宜, Ho, Ya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考察中古佛教造像活動之興衰。主要分原因、過程與變化三者。首先,從譯入經典著手,討論造像福報觀念的譯入、傳播以及普及;其次,從造像主身份階層討論祈願對象的差異;另外,則述及造像材質(如金銅、玉、石)、造像類型(如釋迦牟尼、阿彌陀佛等)等活動,最後探討造像在唐以後衰頹的原因。 中國中古造像活動的課題造像歷來由藝術史學者擔當;藝術史學者多著眼圖像分析,較少探討佛像光背上、佛座與四周的銘文,後者是為造像銘記。歷史學界方面,儘管有數位先驅前輩之研究,但考察侷限北朝,未兼論隋唐。因此,筆者以為可以著墨兩點:第一,綜合造像記與造像行為,討論造像的行為變化;其次,時間拉長、視野擴大,將時代跨越北朝至隋唐,藉以延伸出中古社會佛教盛行的意義。
4

中古辦公家具回收再生市場研究 / The Marketing Research on the Recycling of Used Office Furniture

蔡文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能源再生、綠色地球”已是現今世界各國極力討論推廣的議題.如果人類再繼續無節制地浪費地球資源,最終將使我們的下一代可能面臨無資源可用的窘境,所以環保節能材料的開發與生產.廢棄物的回收、與再生利用等作法,已經變成各國環保政策主要的一環。在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已逐漸成熟之際,企業對於辦公室的工作環境與格局也逐漸開始轉趨於多元化,從木製到鋼製發展到現在鋼木家具.並將鋁合金.塑膠材料大量使用在新型辦公家具的開發生產.使得辦公家具更新穎科技感且色彩更鮮明多樣化.不僅要能容納各種資訊網路設施之外,同時也要滿足人因設計、科技現代感、環保節能及安全耐用等要求,例如一體成型桌板,增加屏風工作站的變化性;又如走線系統可以搭配柱軸由天花向下延伸,以垂直方向整合各個辦公位置等。新辦公環境為求科技與美感”+”很多不具環保的做法.當不再使用就是很大的累贅與浪費.基於前述的考量,針對如何達到辦公家具的機能.環保、安全與成本等方向,是值得深入進行討論與研究的另一項課題。 在筆者從事台灣辦公家具近30年經驗.辦公家具市場中,新品家具耐用度5年以上(甚至筆者有客戶用20餘年尚未換新).關於家具的回收與再生等市場尚未開發的前提下,本研究考量以中古辦公家具的回收與再生等市場經營的發展可行性進行探討,故本研究藉由調查資料的分析及SWOT分析的導入,研究中古辦公家具回收再生的市場經營的影響,茲將研究分析發現概分下列幾項: 一、 新北市是中古辦公家具的回收與再生之倉儲或工廠設置的最佳地區; 二、 中古辦公家具回收再生市場經營是值得一試的產業; 三、 附屬產業的市場發展可以增加投入中古辦公家具回收再生企業的收益; 四、 競爭者威脅會影響投入中古辦公家具市場的經營。
5

住宅金融資金流通之研究 : 兼論中古抵押權交易市場制度可行性分析

林素凰, LIN, SU-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乃針對住宅金融的特性,分別從資金供給者與需求者的角度,對國內住宅金融體系中住宅資金流通的情形作分析探討。首先從相關理論探討住宅資金流通的本質,再經由國內外住宅金融運作體制的比較與國內現況分析,發現國內住宅金融資金供給管道不似國外具多樣性,金融機構為目前主要的資金供給者。但一般金融機構在承作住宅金融後,常會導致其資金流動性不足的缺點。美國的中古抵押權交易市場制度(The Secondary Mortage Market) 即在改善住宅金融流動性匱乏的問題。因此本文乃設計一典型個案,建立住宅金融資金流動性指標,對住宅金融資金流動性予以衡量分析,另外針對影響資金流動性的因素進行敏感度分析後發現,在既有法令規定下,延長住宅放款期限至三十年,對銀行資金流動性並無太顯著影響。同時也應用典型個案對國內實施中古抵押權交易市場制度後的影響,作財務上的模擬分析,結果證明發行不動產抵押擔保債券確實能改善住宅金融目前缺乏流動性的缺點,同時亦能增加銀行利潤,對於住宅貸款利率的降低亦有所助益,但其先決條件需有政府的加強保證該債券信用,以使其能順利銷售。故今後欲促進住宅金融資金流動性,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建立一套適合國內實施的中古抵押權交易市場運作架構,負起監督輔導的責任,同時本文建議在國內實施該制度初期,可考慮由土地銀行優先試辦,之後再及於推廣於一般金融機構,以真正充實住宅金融長期資金來源,使住宅建設更順利推展。
6

成屋及中古屋買者通路選擇之研究

汪益仁, WANG, YI-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四萬字,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獻探討 主要探討服務業中消費者行為有關之文獻。 第二節 觀念性架構 主要以EKB 模式為主體 第三節 研究假設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問卷設計 採封閉式問卷,並以郵寄方法為主,少部分便利攜回式填寫為輔來接觸受 測者。 第二節 抽樣設計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以ANOVA 規則相關分析方法分析資料。 第四章 結果分析 第一節 評估準則之差異分析(重要性分析) 第二節 評估準則與生活型態之相關分析 第三節 購屋經驗與評估準則差異探討 第四節 購買地區與評估準則差異分析 第五節 不同通路選擇者之人口變數分析 第六節 不同通路選擇者對通路認知之差異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7

中古汽車買賣之法律問題研究 / Legal research of middle ages automobile business

陳竹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古汽車市場日漸蓬勃發展,依中華民國汽車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賴坤獅推估,民國九十三年在小型中古車店銷售的車輛數達到五十萬輛,以平均新臺幣三十萬元的價格計算,產值就高達新臺幣一千五百億元,則依交通部統計處公佈之民國九十四年中古車過戶交易數量之八十五萬六千三百三十八輛計算,該年度中古車市場產值則達新臺幣二千五百億元,其市場價值與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鑒於中古車交易之興盛,品牌車商亦逐漸踏入此一市場。傳統車商和品牌中古車商相較,品牌車商係仿效日本業者之經營模式,強調的是車源保證、原廠車況查鑑以及售後服務,並提供較良好的交易環境。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品牌車廠同時也必將相關人員、設備、制度等成本開銷均反映在中古車售價下,而中古車市場的消費者本即偏向價格導向,縱使消費者明知品牌車廠之中古汽車較有保障,仍有可能選擇向傳統中古車商購買較為便宜、但相對而言車輛來源、車子狀況較無法掌握之中古汽車。而中古車相較於新車除前述來源多元性、車況不確定性,尚具有價格不透明性、資訊不對等性等特性,再加上企業經營者使用定型化契約實際運用之結果,將有利於其本身之不合理條款訂入契約,迫使無法律經驗且處於相對弱勢之消費者接受,致使消費者的契約自由大受限制,在中古車買賣自係無可避免。除此之外,中古車交易市場有「假仲介、真買賣」之跛行現象,使得買受人無法向真正出賣人主張權利,對其權益影響甚鉅。 現行中古汽車買賣及中古汽車買賣仲介定型化契約範本係經濟部商業司於民國九十年三月三十日公告實施,迄今雖已頒布多年,然因宣導效果不彰,許多消費者仍然不知道主管機關有公告中古汽車買賣定型化契約範本,而經濟部商業司查訪中古車業主所使用之定型化契約後發現許多業者所使用之定型化契約仍未載明中古車輛的里程數多寡、交易次數及是否為自用車或營業車等影響交易價格之重要資訊,甚且有在契約中約定排除或限制出賣人有關汽車買賣瑕疵擔保責任之明顯屬於違反平等互惠原則、對消者顯失公平之條款,另外部分業者基於前述加值型營業稅問題,為了避免以出售與買受人之中古汽車車價直接課徵營業稅,而以個人交易方式取巧,僅由業者與出賣人簽訂中古車仲介契約,再由出賣人與買受人簽訂中古車買賣契約,本身卻未與買受人簽訂任何契約,形成「真買賣、假仲介」之現象,對買受人權益之保障甚為不利,故經濟部商業司乃於民國九十四年委託學者修正中古汽車買賣及中古汽車仲介定型化契約範本,將中古汽車仲介定型化契約範本修正為委託銷售定型化契約範本,並增訂中古車仲介業者與買受人間之契約範本,另起草具有強制效力之買賣應記載與不得記載事項。買賣定型化契約範本強調標的物現況之揭露義務,蓋因中古汽車為「舊品」,標的物現狀之呈現係買受人締結契約之重要基礎。除以契約方式規範出賣人之告知義務外,日本公平競爭規約係以商品標示之方式賦予出賣人詳盡之商品說明義務,另德國私人間交易規範則以車輛現況鑑定之方式以期早日發現瑕疵,均值借鏡。至於修正範本中新擬定之仲介業者與買受人間之定型化契約範本尚未實施,故其成效仍有待觀察。然鑒於現行營業稅法採行加值型營業稅制度導致中古車出賣人藉由仲介方式逃避買賣責任,故除以契約範本方式課予仲介業者檢查通知甚至損害賠償之責任外,稅制之改革亦應為待努力之方向。
8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n Nature in Geoffrey Chaucer's The Parlement of Foules / 喬塞《眾鳥之會》一詩中對於自然的三種觀點

黃駿捷, Huang,Chun-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碩士論文的寫作目的在於用系統化的方法來分析距今六百二十多年前傑福瑞.喬塞的«眾鳥之會»一詩中對於自然的這個概念的三種不同層面的透視觀點 本詩在文本的分類上屬於夢幻愛情詩 乃是詩人藉著夢境來傳達愛情的神秘和象徵的意涵 本文中所謂自然的觀點就是指人類如何理解及認知這個外在自然的世界 身為自然的一份子 人類觀察了外界環境並企圖要了解這個世界 這樣的認知包含了神話 傳奇 及古典時期的學術研究 在文學的世界中 詩人在文本中創造了一個奇幻的世界 由奇異的時空 充滿想像力的動植物的再現 以及富有愛與性的原始力量的自然神祇 這是人文主義式的世界架構 而其世界的中心乃是人類 而不是遙不可及的上帝 詩中人感受並享受著自然的美好 同時 他也察覺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存在 透過他的觀察 在文本中投射出一個他對於一個系統化層級分明的理想世界 在西洋中古時期的文學之中 對於自然的理解和感受的表達的確是個相對稀有的一個現像 所以本詩值得我們更深入的檢視與研究 本篇論文分為五大部份 第一章是序言 簡述作者生平 文本背景 歷代學者的研究心得 和本論文研究的主旨 第二章討論夢境中時間與空間的結構 分析夢境文學中常見的時間跳躍的現像 和對於中古花園的空間設計 第三章討論花園中的植物圈和動物圈 喬塞安置了許多種的動植物在花園中 這些草木鳥獸反映了中古時期的自然史和許多被他所引用的文獻 這些動植物都被賦與象徵性的意義 在第四章中 分析在黃銅神殿裡外的羅馬神祇 一有七個不同的神出現 直接或間接地提到 他們有愛與性的影響力 而性與愛使得自然中的生物得以生生不息 第五章是結論 整篇論文以 “自然之愛” 和 “愛的天性” 作結 /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nature in this poem. By definition, “perspective” means the way that objects appear smaller when they are further away and the way parallel lines appear to meet each other at a point in the distance. It, in the level of thought, means a particular way of considering something. In other words, it means a point of view.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is the way how human beings perceive the natural world. Human beings, as members of the whole nature, observe the environment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Ancient people did not rely on science entirely; they used their cognition and imagination to form thei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It is mixed with mythology, folklore, legend, and classical academics. In literature, the writers create a world, which is full of nature deities, imaginative animals and plants in the fantastic space and time. This is a humanistic way to recognize the world whose center is man, not an abstract and remote God. In this poem, the persona perceives and enjoys nature. He senses the existence of himself and nature. Through his senses, he projects a model of the world by setting nature deities,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 methodized nature. It is rather a comparatively rare phenomenon in mediaeval literature. Even the persona of mediaeval literature is surrounded by nature, the writers are never or seldom aware of this fact. The writers and readers of mediaeval literature do not seem to care about much the beauty and pleasure of natur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time and space. It will convey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the design of the garden in the dream vision.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Flora and Fauna in the garden. Chaucer settles many kinds of plants and animals in the garden according to his knowledge from many sources. The plants and animals have symbolic meanings. The data shows us the cognition of nature people in the Middle Ages had.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Roman deities outside and inside the brass temple. There are seven gods and goddess of fertil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ream vision. All of them share the attributes of love and sex. They are divinized drives of live and the origin of the nature.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9

北京方言的中古入聲音韻層次研究──以官話方言比較為主 / Phonological Strata of the Middle Chinese Ru Tone in the Beijing Diale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ndarin Dialects

權榮俊, Youngjun Kw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探討北京方言的中古入聲音韻層次為目標,經由個別官話方言的比較對應,建立次方言各自的韻調系統,並統整各區的韻調特徵,做為北京方言若干韻母來源的方言地理影響趨向走勢,再綰結文獻語料加以確認發展的時代上限。 首先,比較中古入聲在北京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安徽)的韻調表現,重建各官話方言的中古入聲演變模式。比較的範圍為北京方言裡文白異讀大量存在的中古宕江攝開口入聲字、中古曾梗攝開口一二等字、通攝合口三等字的讀音。通過各方言區內部方言語料的比較,找出各個方言之間的語音對應規律,建立共同形式,再進行官話方言裡幾種共同形式之間的比較,推定各個共同形式發展的方言區。判斷一個方言區固有形式的根據有兩個:一是語音演變的通則,即一旦確定演變方向,不再回到古音來源再以不同方式演變;另一是中古入聲韻的兩條不同演變方向,即複元音化和喉塞音化。由此得知,中古入聲在各官話方言區發展的方式各自不同。 其次,觀察與北京方言有關文獻語料,推論北京方言的中古入聲字讀音的歷史音韻層次形成的途徑。考察的文獻材料為《韻鏡》、《七音略》、《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蒙古字韻》、《四聲等子》、《中原音韻》、《合併字學篇韻便覽》等中古以後紀錄漢語語音的韻書及韻圖。從方言比較的結果和文獻語料所反映的中古入聲字讀音的變遷看,北京方言的中古入聲音韻層次形成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獨立發展期、中原官話接觸期、江淮官話接觸期。由此得知,北京方言的中古入聲字讀音並不是單純從中古音到北京方言演化而來,而是一面從中古音演變下來,一面透過與其他方言交融,吸收經過不同演化模式的語音。 漢語方言比較研究使得我們能夠看出生動的語言變化動態面貌,提供重新看待文獻材料的慧眼。
10

開創與影響:王肅禮學義理及中古傳播歷程

劉柏宏, Liu,Po-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試圖回應傳統經學史論述中鄭王之辨此一議題。傳統經學史書寫中,或是以學派競爭的立場,或是採取鄭學中心角度,對王肅多予以負面評價。本文受到現象學思維啟發,試圖通過歷史性的追溯,重新梳理王肅形象的建構歷程。其次,透過重新閱讀目前傳世之王肅著述,以說明王肅個人的吉禮與凶禮主張,進而分析具體的禮文儀節,歸納出王肅禮學義體系的義理內涵與特質。第三、藉由中古禮家徵引王肅禮說的相關記載,以觀察王肅禮說在中古禮家進行禮學實踐時,造成了哪些短期影響及長期效應。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在介紹本研究相關背景資訊、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現代經學意義下王肅形象的建構與反省〉主要透過統計《皇清經解》中對於王肅的評議情形,以說明乾嘉學者對於王肅的總體觀感;其次以「教科書經典效應」的立場,分析清季皮錫瑞《經學歷史》對於現代經學研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透過上述二者的討論,藉此說明現代經學研究者視野下王肅形象的建構過程。〈第三章:王肅禮學義理及其時代意義〉透過整理歸納,以說明王肅吉禮凶禮的具體主張,藉以呈現王肅禮學體系的人間屬性。此外,透過重建曹魏皇權語境的脈絡化處理方式,說明王肅禮學與明帝皇權的互動過程。〈第四章:王肅禮學體系的擴散與傳播〉藉由中古禮家明引王肅禮說的表現,以試圖說明王肅禮說對於中古禮制發展與禮學實踐的影響情形。並進而勾勒後世徵引行為如何反饋王肅禮說內涵。〈第五章:結論〉除了總結各章所得、研究缺失外,更試圖彰顯「擴散與傳播」的研究立場對中國古代(經)禮學研究具有哪些價值與意義。

Page generated in 0.05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