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4
  • 2
  • Tagged with
  • 16
  • 16
  • 5
  • 5
  • 5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 / A study on Luo Jinx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

陳俊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羅近溪之學以圓熟通透著稱,其經典詮釋展現思想家自成一格的思路。本論文旨在研究近溪《四書》之詮釋,以了解近溪《四書》學一貫之理路。依近溪之《四書》學:《中庸》、《大學》為孔子親作,先後次第依序為《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強調「先天性地」之肯認,為內聖之根據,「天命」信仰之所在;《大學》重「聯屬天下為一體,立外王之規模,並從「至聖格則」與「講學」來談「格物」;《論語》則與《易經》互為文本,「仁」即「乾之生生」,「時」可分為「生生之時」與「因時」,「克己復禮」則釋為「能己復禮」,工夫重在「復以自知」;在其《孟子》詮釋中,「赤子之心」朗現「天命之性」,「形色天性」重「身」為聯屬天下之本,「良知」為「孝弟慈」意義下的「知愛知敬,《四書》義理相通。 近溪之《四書》詮釋,以「見心事」、「得口氣」為體貼聖賢之旨的竅門,以「仁、禮兩端」為內在之理路,仁為「生生之本體」,禮為「天命」,落實之則為「聖賢格則」,合「仁禮兩端為一體」之關鍵在「悟得透」、「信得及」。近溪亦要求聖學當下朗現於此「身」,並認為不容已地實踐是體仁之下必然的要求,以「孝弟慈」通天下萬世為一體而「聯屬天下以成其身」,如此方為「一貫」,始能「了結孔子公案」。 近溪的《四書》詮釋,對於明道、朱子、陽明、心齋、顏鈞有所繼承發揮,看似有調和朱、王之折衷傾向,實則為進一步的發展,能成一家之說。
2

《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 / An Analysis of Manchu Bannermen Tales Based o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梁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題為《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計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至第四章為本論,第五章是為結論。 第一章從「研究動機與意義」、「前人研究成果述評」、「研究範圍與材料」、「研究目的與方法」等角度,概述本文的研究對象——「《聊齋誌異》子弟書」。作為俗文學的一種,子弟書頗具研究價值,然而其相關研究又尚未完全展開,本文即就其中的《聊齋誌異》子弟書進行分析。 本論部分主要分兩個部分來進展。其一是從外部檢視子弟書「創作」——「表演」——「傳抄」——「販售」的過程,探究其作為文學成品在社會中的流轉,此為第二章的內容。其二是從內部檢視《聊齋》子弟書,是為本論文第三、第四章的論述重點。第三章通過分析《聊齋》子弟書,展示了子弟書的一般體制及《聊齋》子弟書的藝術風格;第四章則將《聊齋》子弟書放置到《聊齋》及《聊齋》衍生作品這一個大的系統中來,從選題出發,分析子弟書作者的寫作傾向,進而從「經典詮釋」的角度探詢文本之意義,並最終延續這一分析,簡述《聊齋》子弟書對於《聊齋》傳播和經典化的貢獻。 第五章結論部分總結了本文對於《聊齋》子弟書在「資料蒐集與整理」、「社會史補正」及「文本分析」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並檢討了本篇論文因學力所限而存在的一些侷限之處。
3

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Zhou Rudeng's Four Books study

吳長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周汝登《四書宗旨》為研究對象,探究周汝登詮釋《四書》的內容和方法,以對王陽明、王龍溪一脈的《四書》詮釋有所瞭解,進而確立此書在《四書》學史上的意義和價值。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立基與安排。第二章「周汝登生平、著作與學術思想」,概述周汝登的生平、著作及整體思想。第三章「周汝登《四書宗旨》—《大學》、《中庸》部分」,探討周汝登對《大學》「明德親民」、「格物」、「誠意正心」和《中庸》「天、性、道、教」、「致中和」、「誠」等重要概念的理解與詮釋。第四章「周汝登《四書宗旨》—《論語》、《孟子》部分」,探討周汝登對《論語》「仁」、「禮」、「學」的內涵理解和工夫實踐;及其對《孟子》性善、修養、仁政王道的闡釋。第五章「周汝登《四書宗旨》的特色與學術史意義」,歸納周汝登詮釋《四書》的核心思想和解經方法,彰顯此書的《四書》學史意義和價值。第六章「結論」,綜論以上的研究成果,並檢討本論文的不足之處,並提出可再發展的研究空間。 透過本研究,可發現周汝登《四書宗旨》呈現了王陽明、王龍溪一脈的《四書》詮釋樣貌,補足二王《四書》著述未完足的缺憾;其次,承繼陽明心體為上的精神,具體展現為自由開放、三教同旨、漢宋明經說兼採的新《四書》學精神;最後,書中返求己心和要求落實體證的工夫,不僅澄清陽明後學空虛狂蕩的誤解,也代表汝登對當時學術風氣反思後的兼融主張。
4

情欲‧禮樂‧經典:荀子與歷史意識 / Xunzi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莊祐端, Chang, YuT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荀子及其後學在戰國晚期與秦漢之際致力於傳承儒家經典的工作,他們傳經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本文試圖從荀子思想本身回答這個問題。荀學儒者以傳經為其一生志業,這與荀學儒者的「自我」認識有關,因此本文將從荀學「如何意識「自我」」的問題談起。荀子的「天」與「人」都是有限的存在,人在「天命」帶來的「限制」中了解「自我」的重要性。然而,由於「情欲」是人的存在基礎,因此人必須回到歷史當中,從歷史境遇理解「情欲」的由來,方能理解真實的「自我」。透過理解真實的「自我」,掌握情欲的變化規則,人得以看見歷史的發展軌跡,從「過去」的經驗為自己的「未來」生活找到方向,歷史意識亦由此誕生。對荀子來說,「禮樂」喚醒人們的情感與記憶,人在「禮樂」的感染中了解生為人的本質,了解人性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人們對於理想的生活有著共同期待。「禮樂」讓人們互相理解彼此的心靈,一個適合人們生活的世界因而獲得實現的可能。「禮樂」來自於人們的歷史經驗,荀子認為人們應當從歷史汲取現代生活所需的資源,反映他重視歷史連續性的思維。「歷史」有賴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傳諸後世,因此荀子及其後學傳承「詩書禮樂」等經典,也就是傳承人類的歷史,傳承歷史當中的情感與記憶。荀子認為人們透過經典才能充分理解自我和世界的意義,了解「人」原來具有創造意義的能力和自由。因此,歷史意識之生成,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生成,荀子的歷史意識說明他深刻關懷人類的存有境況,深信人們值得過一種安樂、幸福、自由的生活。
5

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 / A Study on Zhu Xi's Yi Learning: Fusion of Honoring the Classics and Esteeming Li

周欣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朱熹《易》學與理學的交涉」為探究視角,著重去考察朱熹《易》學中「尊經」與「崇理」的表現,探究朱熹欲回歸經典本義的尊經態度,與他以窮理為旨趣、義理建構為核心關懷的崇理思維,如何在其《易》學中產生交融,試圖由此具體而微地見出朱熹理學與經學間的關聯,並更深入地了解朱熹《易》學的特色及其在《易》學史上的定位。 論文中一方面對朱熹的義理《易》學與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交涉進行全面的探究,主要包括取義說與其理本論思維的關聯,以及朱熹透過對《易》之太極與陰陽的論述,在理氣的離合、動靜、強弱、孰為主宰等問題上所展現的主張,從中也更深入去評定朱熹《易》學所形塑的本體論思想之精神特色;筆者亦循著天人一貫脈絡,進而去考察其《易》學對於性與情的強弱、心與性孰為主宰、未發與已發間的深微變化等心性論課題有何影響?對於朱熹理學中的工夫論之方法和精神又有何啟發? 另一方面,文中亦探究了「朱熹的象數《易》學與理本論思維的交涉」,分析朱熹基於理本論思想的立場,在採用取象說的方法上,與一般象數《易》學派的學者有何不同?而他兼採取象說的做法是否亦回過頭來對其理學思想的精神產生變化。此外,筆者亦詳細闡述朱熹如何透過對《易》圖中象數規律的探索與闡發,建構出理學的道體之內涵,由此彰明他以《易》圖為主要特色的象數《易》學,在其理學本體論的思想形塑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並梳理朱熹由後天《易》學中的蓍數變化所考察出的陰陽之理,及其〈卦變圖〉對陰陽變化規律的掘發,從中乃清楚地揭示出朱熹整體的象數《易》學研究,從先天到後天、由《易》圖到蓍數,均與理學「窮理」的核心關懷緊密相連。 此外,筆者並由朱熹的《易》圖之學去探究相關的「儒道交涉問題」,觀察一向重視儒、道思想之辨的朱熹,在面對所看重的《易》圖被質疑為道教之學時,於其中所呈現出的錯綜曲折的思路轉折;從他既對《易》圖傳授的道教淵源能開闊涵容、又對《易》圖之學論道體與性命之源等大關鍵處的思想內涵要求必須精準嚴實、不流於異端之學的表現中,凸顯出朱熹「宏闊」與「嚴謹」兼具的學術態度,與不同於考據的獨特視野。 最後,文中也探究了「朱熹《易》學的經典詮釋」,考察他在讓《易》學如此廣泛而深入地參與理學的建構當中,所運用的詮釋方法與訂定的詮釋規範;並針對朱熹在其《易》詮釋上所須面對的「占筮的宗教意味」與「理學的義理關懷」間的落差問題進行探討,考察他在占筮《易》與義理《易》兩種詮釋方向的拉扯和齟齬中,如何進行融合?檢視他是否真將《易》與理學間的差異融釋無間?而其《易》詮釋在呈現經典的「客觀性」與思想的「創造性」上,又以何者為勝? 筆者透過對上述面向多元且系統性之探討,力求將朱熹《易》學與理學交涉的精采表現與豐富內涵,更深刻而全面性地揭示出來,從中便可見朱熹《易》學對於理學建構的參與,乃是深入且全方位的;而朱熹理學的思想內涵與學術性格,亦對於其《易》學的特色和面貌,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6

漢譯《諫王經》經群之研究 / A stud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Rajavavadakasutra

郭捷立, Kwok, Jie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諫王經》經群是佛陀告誡勝軍王如何當個好王,並且以他的身份和享受來切入,告訴他要如何思考無常。此經群篇幅不大,可是卻可以在不少的經、論中看到相關的情節。本論文以內容情節的方式來研究漢譯《諫王經》經群。在校訂了《諫王經》、《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和《勝軍王所問經》這四部同本異譯經典的經文之後,本文在第二章先考察這四部經在佛經目錄中的記載。其後在第三章中對四部經典情節作分析。在分析這四部經的差異之後,於是出對「同本異譯」之差異做出分析。在第四章中是爬梳《諫王經》經群相關情節在其他經典中出現的情況。在此章中主要比較的經典是包含二十一部經的《雜阿含經.剎利相應》。由於《剎利相應》中的二十一部經與《別譯雜阿含經》都能對應上,所以在此一併比對。在爬梳別的經典的過程中,發覺到《增壹阿含經》的《四意斷品》亦有非常類似的經。面對著類似情節出現在多個經典的情況,本文嘗試「情節群」之概念來解釋這些經典形成之情況。
7

什譯《法華經》的詮釋觀 : 中土方便思想研究 = The interpretation of Kumãrajĩva's translation of Lotus Sutra : a study of the thought of Fang Bian in Chinese

梁萬如, 01 January 2005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湯顯祖《牡丹亭》及晚明時期改作與仿作之研究

林書萍, LIN,SH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牡丹亭》何以能特出於眾多劇作而成為明傳奇的重要劇目?進一步言之,《牡丹亭》劇作中的主題意識與時代背景接軌而使之被推向高峰,歷來對此研究者眾,從作者思想、作品解讀、時代分析等各種角度切入,提供筆者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文獻資料作為參考。 「經典」的建立不是單一劇作的創作與出版即可成就,當我們討論《牡丹亭》作為明傳奇經典之時,筆者希望提出的一個思考角度是延續與反推。簡言之,即以《牡丹亭》作為原型故事,對明代其後改作與可能被廣泛地定義為仿作之傳奇文本進行討論,一方面試推《牡丹亭》成為經典的原因與意義;一方面對作品進行解析。 「才子佳人的愛情」是明傳奇劇作中最重要的題材,大量的劇作構成程式化的風潮,相同的主題、類似情節與角色的重複組合,又與主情思想相對應。筆者於第一章〈緒論〉中,說明選擇以《牡丹亭》作為研究主題,初步歸納相關資料,希望對所謂的改作與仿作有更進一步的分析。 第二章主要是針對《牡丹亭》之文本作一分析。首先討論《牡丹亭》與其原型故事〈杜麗娘慕色還魂〉之間的關係。《牡丹亭》承繼〈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基本架構,再進行加工,使情節複雜化與人物立體化。為了彰顯「情理衝突」的過程,《牡丹亭》在情節與人物的描寫上相當細膩,並且提升了故事主旨的意涵與層次。《牡丹亭》刪除杜興文及柳夢梅之父母之角色,增加春香、陳最良與杜寶在劇作中的分量,並新設「苗舜賓」一角,作為柳夢梅的輔助角色。再者則就《牡丹亭》的劇情架構與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筆者採取多數學者之說法,將《牡丹亭》分為三段落:由生至死、生死之際和回生之後。再就點線結構的基本模式、象徵符號的設計運用及對照現實的夢幻世界三個面向討論之。除了情節之外,《牡丹亭》所之人物形象也有所論述。劇作前半部以杜麗娘作為核心,但杜麗娘回生之後,劇作則轉以柳夢梅為核心,杜麗娘對於愛情的熱烈追求和柳夢梅對於功名的執著是並行的。此外,杜寶「執古妝喬」的形象和角色之互相對照搭配的狀況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筆者並於此章中略論湯沈之爭的問題,筆者以為,湯沈之爭不能證明曾經發生,「臨川派」也無法確認是否為一有意識而組成的團體,應屬於被建構的派別,但不存在於歷史之中。無論從文獻或是格律來看,均無直接證據可證明湯沈之間曾經存在激烈爭論,亦不能斷然表示湯顯祖之作完全不符音律,無論湯沈之爭的內容或是派別成員在學者研究中均未有定論。 由於明傳奇愛情劇的情節與角色均相當繁複,筆者於第三章中先就愛情劇的主要程式情節分段論述,再以前論第二章為基礎,總論《牡丹亭》文本之特色。在第一節中,筆者以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及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作為主要參考資料,並以表列方式說明之。明傳奇愛情劇的固定模式如下:探訪相遇、互訴情衷、分離試探、喜慶團圓共四部分,其中又各自有固定的程式情節之運用。在程式情節中,「應考」及「誤會」情節可能被應用於各段落之。在第二節中,筆者就人物角色的設定與性格表現作一論述分類。女主角可分為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及特殊身份三類,但以大家閨秀居多。並且明傳奇愛情劇對「佳人」的設定均是容若桃李,才堪詠雪的。為了配合愛情故事的發展,佳人面對情愛顯得主動積極,深情不渝。男主角則是學富五車,瀟灑風流,雖然有追求功名的欲望,但也重視愛情與婚姻,才子佳人的愛情著眼於內心的契合,在才貌上亦十分相配。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侍女和反對者亦為通用之角色,與程式情節相對應,在角色設定上有「典型化」與「類型化」的傾向。在第三節中,筆者討論在明傳奇愛情劇的文本之中所隱含的限制與基本觀念,包括「貌美、才美、情美」的基礎,佳人守貞與才子多情,獲得功名以使私情認可的必然性等等。在第四節中,筆者則以《牡丹亭》作為分析主體,討論程式情節與典型人物如何被運用組構於文本之中。《牡丹亭》的確受到程式化的影響,但亦有突破之處,即以夢言情與因情生死的情節構思,達到以事奇烘托情奇的目的。在人物形象的部分,杜麗娘和柳夢梅皆同時展現了「專情」的形象。 筆者於第四章中探討了關於《牡丹亭》在晚明的改編本。目前見諸文獻記載者共有六本,但呂玉繩改本及沈璟改本《同夢記》幾皆亡佚,徐肅穎《丹青記》台灣並無善本,故本章中以分析徐日曦《碩園刪定本》、臧懋循改訂《還魂記》與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三家改本為主。筆者於每一小節中均以列表對照之方式說明情節的刪併情形。三家改本均有音律的改訂,也就《牡丹亭》不合音律之問題提出意見。在劇作內容方面,《碩園本》只刪不改,臧改本《還魂記》更改幅度略多於《碩園本》。馮改本《風流夢》是情節更動幅度最大者,主要增加關目的方式「強調」生旦同夢的事實。此外,也設定杜麗娘之生辰死忌均為中秋,死後三年改為一年等細節,使情節縝密合理,前後呼應。《風流夢》就原劇作亦先採取了刪減支線的方式,但相較於碩園本和臧改本,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內容的改動。經由分析之後,可以確認晚明三家文人改編本的目的,均是推動《牡丹亭》更能完全適應場上演出,所以刪減情節、改訂音律、致力於取白的通俗化與口語化,還有意象的具體化。 在討論改作文本之後,筆者於第五章中討論《牡丹亭》仿作之問題。當然,從所謂「臨川派」的成員,如吳炳、孟稱舜的作品中的確可以看出和《牡丹亭》相類之情節,但是「臨川派」不能做為判斷基準。筆者以「評論」與「情節因襲」作為判斷仿作之標準,並且排除程式情節的沿用,以《牡丹亭》中的特殊情節是否運用於其中立論。所採取的「仿作」定義,包括直接模仿《牡丹亭》之文本與可能受到《牡丹亭》之影響文本。可以分為仿作正體和變體。仿作正體又因定義不同而區分為二類,仿作變體則是馮小青系列故事。不可忽略的是,《牡丹亭》中採用的特殊情節再化入新劇之中後,有各自的意涵與作用,當然不同的作家所欲表達之情思也可能隨之不同。在肯定真情的前提之下,孟稱舜對「情」的理解便含有「節義」的概念;吳炳於《療妒羹》中所展現的反而更接近道德教化的主旨,愛情只是搭配的副線而已。仿作變體雖然在情節上可以直接看出受到《牡丹亭》的影響,但是部份情節的擇取與以《牡丹亭》直接入戲的手法所詮釋的角度必然有所不同,而筆者用之為標準的情節也在仿作中有著程度不一的改變。 總合前論,筆者於第六章中除了補述關於《牡丹亭》續作之問題外,也對《牡丹亭》經典地位的建立進行解析。
9

經典與實踐-當代臺灣讀經運動之研究

李建弘, Lee, Chien-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關於臺灣讀經運動之研究。讀經運動始於1990年初,由台中師院王財貴教授發起,發展至今已有十多年,估計參與過之學童數超過百萬,活動遍及全臺灣各地,甚至蔓衍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讀經運動雖然以讀最有價值的書為訴求,在實質上是民初以來儒家發展的新階段。包括主要的推廣者王財貴,乃是知名新儒家學者牟宗三的學生,實際的讀經活動中則以儒家經典為主皆說明這是以儒家為主的運動。此論文之預設是視經典為宗教傳統的一個重要現象,儒家為華人之重要宗教傳統,它提供華人意義和作為華人之世界觀。 首先藉由歷史發展,說明讀經運動與1912年教育總長蔡元培廢止讀經,1935年和1953年等讀經問題之關聯。這些歷史說明儒家經典從被視為宗教經典,轉變為「文化」傳統的歷程,它是知識分子有心的造作,加以反宗教的潮流和時尚下完成,而政治力的介入和運用,使得儒家的發展憑添變數。其次,簡述推廣者之主要推廣歷程和理念,敘述讀經發展成社會運動的轉折、建立組織的過程以及讀經運動的現況,並且指出這些過程或現象與宗教的關聯,以及其全省分佈之狀況,接下來則證明讀經運動以儒家經典為主,而經典的定位問題與儒家之宗教性有關,最後,指出當代讀經運動的推廣者與支持者,對儒家經典的建構,以及讀經活動與社會規範、儒家的宗教定位等之關聯。 經由描述當代讀經運動的發展歷程,反映出儒家傳統如同各宗教傳統一般,有類似的特徵,包括有(一)儒家經典成為善書,推廣讀經被視為善行。(二)有著聖人和聖典。經典被人們認為必然蘊含倫理道德。(三)經典代表秩序感,有永恆和全面的知識內涵。(四)、讀經有其經驗層面等。華人社會各宗教團體或人士之投入,即在於儒家傳統乃是華人之世界觀,它提供華人意義,如同盧克曼宗教社會學意義下之隱形宗教,儒家傳統是華人宗教之底色。因此,儒家傳統於宗教研究中,有必要以別於單一傳統等相關概念加以理解,儒家傳統在華人之宗教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This thesis is about a Confucian movement which is called “Du Ching “(讀經) in Taiwan. Du 讀 means reading literally. In actually, Du ching include reciting, memorizing, chanting etc. Du ching movement which started by a professor Wang tsai guei (王財貴)in Taichun about 1991. The movement developed to the whole Taiwan in a decade and over millions of pupils had attended it. “Reading the most valuable book” is Professor Wang’s appealing slogan though. Actually, almost all of the pupils who attend the movement use Confucian scriptures. Beside, Wang is the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Mou Tzung san’s follower. So, this movement can be seen as a Confucian movement. My assumption is Confucianism which is a religion to Chinese. As a world view to Chinese, Confucianism provides meanings. First, I will show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scripture’s changing in 1900s. In the history, people can find how the scriptures was shaped by Confucian intellectuals by intention from religious texts to cultural texts. The politician influence made this changing violently. Second, I describe the ideas of Professor Wang about du ching and the movement’s key process. To show how did people organize themselves to promote Confucian scripture? And what are people’s practicing about the scriptures? Lastly, I will point out the du ching movement’s promoter and supporter’s idea about Confucian scriptures is part of imaginations. The imagination is connected to the social order and people moral state. The core of the imagination is Confucius not the scriptures which some students think of. By the history what Confucian scripture met in early modern era and the du ching movement in modern Taiwan, it reflects Confucianism as well as the other religions, it has the same character. It comprises Confucian scriptures and classics as moral books, sainthood holly books, moral and order phase, as if an encyclopedia, experimental phase etc. In summary, Confucianism is the worldview of Chinese. It is the basic tone of Chinese religious life, as the sociology Thomas Luckmann said “ the invisible religion”. However, Confucianism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communities globally.
10

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

田威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愛玲在臺灣經過一甲子的傳播,其人其文被廣泛地挪用,影響層面從 文學擴及整個文化場域。張愛玲的名字頻繁出現於報刊二十種以上的版 面,且依不同脈絡呈現不同的形象,各界以各種方式消費張愛玲,讓張愛 玲從一位作家到一個產業,形成廣受矚目的「張愛玲現象」。「張愛玲現象」 實為「迷文化」的產物,然而在「張學」中這方面的深入討論尚付之闕如, 本論文以「傳播」與「迷文化」為主軸,呈現「張愛玲現象」中各領域的互 動,分析張愛玲由俗入雅,再由雅跨俗過程中的運作力量,以及由文學社會 學面向探討張愛玲成為跨領域名人的過程。 本論文分為四章,引言部份為論文框架說明,介紹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前人文獻回顧以及各章主旨。第一章呈現一九四九至一九八O年張愛玲在臺灣的形象。藉爬梳報章雜誌歷年來有關張愛玲的報導與文章,呈現張愛玲不同時期的形象。「鴛鴦蝴蝶派」與「文藝漢奸」,「反共作家」「電影編劇」以及「翻譯家」,「專業作家」與「智性學者」等等皆曾為張愛玲的早期形象。第二章為一九八O年代以降從「張腔」到「張學」的過程,探討張愛玲在經典化過程中所經歷的論戰及其背後的意涵,著重在文學獎機制與隨之興起的「女作家熱」、「張派」論述等對張愛玲形象的影響。第三章探討各界「張迷」如何擴散張愛玲的影響力,「張迷」的菁英特質對張愛玲經典化的助力,「迷」於各領域的「再生產」對張愛玲的知名度大的擴散效應。第四章探討張愛玲的俗化與商品化現象。張愛玲在消費社會的脈絡下成為被掏空的「符號」(sign),被塑造成一種品牌,以「孤絕」、「華麗」與「蒼涼」為品牌特色,被傳奇化、明星化、慾望化與商品化。結論總結全文,回顧「張愛玲現象」之形成過程,「迷文化」於「張愛玲現象」中的展演:包括學界、評論界與傳播界的擴散效應,文學場域的權力、佔位及其影響,闡明消費社會中大眾文化神化與俗化張愛玲的力量,並以此觀照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

Page generated in 0.01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