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蕭詠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代科舉取士以程朱注解為準繩,推動了程朱學與四書學的興盛。經過明初一以朱說為是的「述朱」時期,明中葉的程朱學出現僵化、教條化的趨勢。面臨此學術困境,陽明心學趁勢而起,成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指標。而同時期堅守程朱立場的學者也紛紛以個人學思,戮力於程朱學之續存。呂柟身為明代中期的理學大家,在程朱基礎上透過「理氣」關係的修正,強調「人事中實踐天理」,於心學洪流下,建構出一獨特的「實踐之學」。其學於當時幾與陽明中分其盛,對程朱學的繼承與發展實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本論文藉由呂柟《四書因問》的探究分析,嘗試通過四書詮釋,檢視歷來對呂柟學術內涵之評價。由經學角度印證、檢覈其理學思想,釐清其學術旨趣,進而衡定呂柟的學術地位,判斷其學術歸屬。同時,以呂柟四書詮釋為核心,透過與朱子、陽明詮釋的參照、比較,從中觀察明代中期程朱學的演變,以及四書學的發展趨向。
|
2 |
李二曲研究許春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朱熹四書體系的心性論述與成德工夫 / The exposition of Mind-Nature and the moral efforts in Zhu Xi's Four Books system吳略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朱熹以成德為其生命本懷,並以《四書》為其學問宗旨,其以知行互進的方式體證儒學義理而留下大量重要的哲理文獻,其中,《四書章句集注》乃其終生心力的智慧結晶。因此,本文以《四書章句集注》為核心,然後旁及相關文獻,並立足於此乃朱子以其實踐所得之真實體悟,然後對其所言說的心性洞見與成德工夫進行詮釋。簡要言之,朱子在肯認道德心性之價值的同時,對氣稟物欲的限制也深有體會,是以其成德工夫乃採內外參合、循序漸進之實踐進路。
|
4 |
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 / A study on Luo Jinx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陳俊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羅近溪之學以圓熟通透著稱,其經典詮釋展現思想家自成一格的思路。本論文旨在研究近溪《四書》之詮釋,以了解近溪《四書》學一貫之理路。依近溪之《四書》學:《中庸》、《大學》為孔子親作,先後次第依序為《中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強調「先天性地」之肯認,為內聖之根據,「天命」信仰之所在;《大學》重「聯屬天下為一體,立外王之規模,並從「至聖格則」與「講學」來談「格物」;《論語》則與《易經》互為文本,「仁」即「乾之生生」,「時」可分為「生生之時」與「因時」,「克己復禮」則釋為「能己復禮」,工夫重在「復以自知」;在其《孟子》詮釋中,「赤子之心」朗現「天命之性」,「形色天性」重「身」為聯屬天下之本,「良知」為「孝弟慈」意義下的「知愛知敬,《四書》義理相通。
近溪之《四書》詮釋,以「見心事」、「得口氣」為體貼聖賢之旨的竅門,以「仁、禮兩端」為內在之理路,仁為「生生之本體」,禮為「天命」,落實之則為「聖賢格則」,合「仁禮兩端為一體」之關鍵在「悟得透」、「信得及」。近溪亦要求聖學當下朗現於此「身」,並認為不容已地實踐是體仁之下必然的要求,以「孝弟慈」通天下萬世為一體而「聯屬天下以成其身」,如此方為「一貫」,始能「了結孔子公案」。
近溪的《四書》詮釋,對於明道、朱子、陽明、心齋、顏鈞有所繼承發揮,看似有調和朱、王之折衷傾向,實則為進一步的發展,能成一家之說。
|
5 |
由理學到考據學--毛奇齡四書學的轉折 / From neo-confucianism to textlogy, the transitional function of Mao qi-ling's Four Books learning王秋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明清學術轉型為問題意識的導出。由「理學」到「考據學」的典範轉移如何發生,一直為學界的焦點議題。考察前人研究,對於此議題的解決方案,大概分為三種理論類型,即梁啟超的理學反動說、錢穆的每轉益進說、余英時的內在理路說。錢氏與余氏之說,實有繼承關係。余氏勾勒出「智識主義」於思想、學術史內部之發展脈絡,更成為本文思考此議題切入的主要觀察視角。
自元代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考定本,至明清兩代仍沿用不衰。清代以朱子學為官學,沿襲明代舊制,仍用八股文取士,命題範圍為四書三題、五經各四題。至康熙時朱子升祀配享孔廟,入十哲之列,朱子學成為官方獨尊的學說。加以明末以來由王返朱的學術風氣,清初學界可說是朱子學的天下。然而,清初王學陣營中卻有毛奇齡這樣一位不同於流俗,奮力批駁程朱學的人物,其四書學著作如《四書賸言》、《四書賸言補》、《論語稽求篇》,以及晚年時由門人纂輯的《四書改錯》,皆呈現以王學為主的學術根柢,以經解經的方法論,開展了由理學走向考據學的學術門徑。是以本文以毛奇齡的四書學為研究對象,以其集大成之作《四書改錯》為主要討論範圍,配合其他相關四書學文本,溝通其中義理與考據兩部分,捕捉其中「轉折」與「改易」的軌跡,形構一個動態的學術史側面,使毛奇齡四書學的真正價值,得以被抉發與定位。
藉由時代風氣與毛奇齡生平的疏理,可知毛奇齡的王學立場並非刻意與朱學立異,而是出自個人學思的體會。其次,則進入毛奇齡四書學之文本,挖掘其義理、考據兩面向的特色與價值。在義理的部份,毛奇齡承襲王學,又開出新意,呈現清初形上玄遠之學風淡薄的特色。在考據的方法使用上,毛奇齡多針對名物訓詁、典章制度多有發揮,使用漢唐舊注,提出翔實的論據以批駁朱注之非,頗具時代性意義,為歷代考據學流衍至明代,所謂回歸原典運動的延續。
總括而言,透過本文對於毛奇齡四書學的分疏,可得出義理、考據、經典觀三部分的轉折。其一,承繼王學「心」、「意」、「知」的架構,但其中「知」之本體義已然消褪,此為義理層面的轉折。其二,承繼明代所形成的回歸原典風氣,於考據方法上有所開展,提出「以經解經」、「以漢破宋」,成為後世學者的典範,此為考據方法的轉折;其三,基於對經典的尊奉意識,由《四書》、《六經》的義理、考據兩面向的一貫,發展出諸經一貫的經典觀,此為經典觀的轉折。
|
6 |
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Zhou Rudeng's Four Books study吳長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周汝登《四書宗旨》為研究對象,探究周汝登詮釋《四書》的內容和方法,以對王陽明、王龍溪一脈的《四書》詮釋有所瞭解,進而確立此書在《四書》學史上的意義和價值。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立基與安排。第二章「周汝登生平、著作與學術思想」,概述周汝登的生平、著作及整體思想。第三章「周汝登《四書宗旨》—《大學》、《中庸》部分」,探討周汝登對《大學》「明德親民」、「格物」、「誠意正心」和《中庸》「天、性、道、教」、「致中和」、「誠」等重要概念的理解與詮釋。第四章「周汝登《四書宗旨》—《論語》、《孟子》部分」,探討周汝登對《論語》「仁」、「禮」、「學」的內涵理解和工夫實踐;及其對《孟子》性善、修養、仁政王道的闡釋。第五章「周汝登《四書宗旨》的特色與學術史意義」,歸納周汝登詮釋《四書》的核心思想和解經方法,彰顯此書的《四書》學史意義和價值。第六章「結論」,綜論以上的研究成果,並檢討本論文的不足之處,並提出可再發展的研究空間。
透過本研究,可發現周汝登《四書宗旨》呈現了王陽明、王龍溪一脈的《四書》詮釋樣貌,補足二王《四書》著述未完足的缺憾;其次,承繼陽明心體為上的精神,具體展現為自由開放、三教同旨、漢宋明經說兼採的新《四書》學精神;最後,書中返求己心和要求落實體證的工夫,不僅澄清陽明後學空虛狂蕩的誤解,也代表汝登對當時學術風氣反思後的兼融主張。
|
7 |
文言傳思想研究 / The Research of Wenyan Juan許曉雯, Sheu, Sheau-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討論〈文言〉的思想內容為主,略其作者、時代、來源的考察而專注於思想內涵的探討上,輔以現代觀點,彰顯出其中的意義價值。論文共計三章,第一章討論〈文言〉對乾坤卦辭的解釋,首先與《左傳》的兩份資料對照比較,再看乾坤各自不同但相關的性質。第二章則討論爻辭部份的解釋,注意其中變化發展的不同,與本卦其它爻的相關關係、異同之處,以及乾坤各爻之間得以相互對照、比較、互有關聯之處。第三章則取乾卦初九爻的遯世無悶、九二爻的閑邪存誠,坤卦六三爻的陰性含美和六四爻的括囊思想等,與四書義涵融通,以觀其思想之會通。
|
8 |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理氣觀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ion of Li-Qi in Wang Chuan-shan's complete explanations of the study of the four books沈威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讀四書大全說》是對《四書大全》進行批判,而在文句中往往批評《四書大全》的見解,而肯認朱熹注釋的正確。大體而言,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對《四書大全》的批判不外乎幾點。對《四書大全》注疏引用朱熹部份,認為是《四書大全》曲解朱熹本意,再者對於胡炳文、蔡模、陳淳、黃榦、饒魯、陳櫟,等人的注釋,相當不以為然,認為這些人不懂義理面貌,而對《四書》本身的句子常常切割來分開解釋,以及把《四書》之間互屬不同章節的文句比附在一起,甚至有轉變成文字訓詁的意義,而少了義理的闡揚。
|
9 |
治道合一的危機:呂留良《四書講義》對清初儒學的衝擊 / The Impact of Lu Liou-liang’s Handouts of the Four Books ("Shisu jiangyi") toward the Zhu-zi Study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劉欣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治道合一的危機」為主要切入點,試圖重新開發呂留良思想在清初的地位與重要性。所謂「治道合一」,指的是清朝統治初期,康熙所帶出的治統與道統合一的現象,而危機的呈現,則來自於雍正時期,由呂留良思想與其著作《四書講義》間接引發的曾靜案,以「華夷論」與「正統論」所帶出的清廷統治合法性的問題,以及其後牽連而出的種種政治與學術的問題。
為了恰當地回應此問題,本文首先梳理呂留良的儒學思想與清初思想「由王反朱」的現象,了解清初朱子學復興下,以朱子學為官學的清廷與以「尊朱闢王」為主要思想核心的呂留良其實有著一致的理論走向,但呂氏思想卻在曾靜案後遭受到清廷的打擊,同樣的朱子學框架,其下卻呈現了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這樣的情況便導向了本文第三章的問題,即是探討《四書講義》、《大義覺迷錄》與《駁四書講義》三本著作的核心理論之間的差異。
作為反對方的清廷,一方面透過《大義覺迷錄》申明其政權合法性,經由援引儒家思想,將南宋以來重視以血緣、種族為判準的正統論述,轉回以儒家道德為主的觀點,由此建立清朝的政權合法性,迴避滿清外族身分所帶來的疑義;而另一方面,則是在政權合法性之外,經由朱軾等人奉諭所做的《駁四書講義》將目光落在論述政權合法與否的根源思想:儒家思想之上,試圖架空同樣以朱子學為尊的《四書講義》,藉由引入理學式的性命辯駁,將呂留良的朱子學推到異端的一方。
《駁四書講義》在理學的大框架下,與《四書講義》進行心性問題的辯駁,這個看似純為儒學內部理論爭議的現象,卻因為《駁四書講義》身兼學術與政治的特殊性質而引人注意,這也便是第四章所關心的問題:《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的差異之間,其實反映了清代官方在「治道合一」的前提下,綰合政治與學術的策略。
而透過追問《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的差異意義,本文看到了在治統與道統的緊張關係下所產生的「危機」,在此危機中,《四書講義》與《駁四書講義》兩者的理論差異便象徵了「治道合一」的內在緊張,而呂留良《四書講義》的意義,便是在清廷以治統合併道統的統治策略下,仍然高舉著朱子學中的道統精神,保有儒學批判意義的重要作品。
|
10 |
陸隴其《四書》學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Four Books learning of Lu Long-Qi林雨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陸隴其品行端正,性格謹嚴,致力於《四書》,畢生以承繼聖學聖道為己任。學術路徑尊崇朱熹步履,依實探求聖賢本意,對《四書》的闡釋採取經世致用的求實理解,歸納出可力行實踐的為學進程。在明末清初特殊的學術氛圍中,陸隴其對陽明心學流弊做出徹底檢討,亦從儒家道統觀延續的角度提出「朱子之學即為孔子之學」的看法,而其於《四書》學裡尊崇朱注、罷黜陸王的嚴格態度,奠定了「朱學正脈守護者」身分,對朱子羽翼衛道之功甚大。陸隴其結合學問和生活,倡導實學實行,將《四書》與朱子理解所注重的抽象道德思維,化為現實環境中修己治人的參考,把所學真正實踐於所行,提出「道不離人身」的日用踐履工夫,凡事必求之於「實」。這種肯定和注重現實的經世精神,強調後天的人為努力,在《四書》學上的開展,承接朱熹格物致知、居敬窮理想法,兼融「尊德性、道問學」二者,講求內外動靜兼具的存養工夫,以「立志、居敬、窮理、躬行」為實踐《四書》的義理進程,日益擴充,積累做熟,下學上達,進而建立天下有道的理想世界。本文經由探究陸隴其《四書》學內涵、特色和影響,從其對朱子《四書》學的承繼與開展歸納出陸隴其在《四書》學上的貢獻,並且從生活中踐履的新定義,為《四書》帶來詮釋深度及廣度,期以對陸隴其《四書》學擁有更客觀公允的了解。
|
Page generated in 0.039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