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侯秋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惠棟易學研究陳伯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清代學術發展,乾嘉時期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學風,高舉漢學旗幟,對理學進行批判與揚棄,打破宋明以後理學的思想箝制,營造拔宋纛而立漢幟的局面,形成「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的燦然中天之盛況,走向對傳統學術的全面整理和總結。
漢代尊尚象數易學,歷經學術演變與時空因素,典籍散佚,漢《易》衰竭,千百年來,難成明白清晰的脈絡,今日能見漢代易學的詳略輪廓,必因清代樸學家窮其精力對漢《易》的宗崇與推闡之有功。當中,惠棟即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惠棟在清代學術史上並沒有相對得到較多正面的青睞。
惠棟「以博聞強記為入門,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即在詁詮經典上,以「尊尚古學」為志。力圖重返漢《易》的本來面目,採集自漢魏諸家《易》說,使學者「疏其源而導其流」,窺見漢儒解《易》之門徑,以荀爽、虞翻等《易》論為主,融會其說,推闡古義,一字一句,具有淵源,故「不可謂非一代之儒者宗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長在博,其短亦在於嗜博;其長在古,其短亦在於泥古」。臧庸難其「好用古字,頓改前人面目,以致疑惑來者,亦非小失」。王引譏諷其「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於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陳澧《東塾讀書記》指陳其「自伸其說,卒之乖舛疊見,豈能掩盡天下之目哉」。梁啟超稱其「凡古必真,凡漢皆好」,「功罪參半」,尤其罪在致使「啟蒙時代之懷疑的精神,批評的態度,幾夭閼焉」。反思惠氏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位,此等迥異的褒貶,耐人尋味,疏理真象,躍躍欲試,為研究之重要動機!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一、認識惠棟易學思想內容,董理其易學所表現的主要特質,特別從象數與義理兩大方面進行陳述。二、藉由惠棟對漢《易》之考索,探述漢魏諸家之思想內涵,認識漢魏易學家主張的關係。掌握惠氏對漢代《易》家易學所持的觀點,作為探尋漢人理解《易經》的本然特性,以及疏理漢代易學源流的重要參考。三、評述惠棟易學對漢代易學的復原價值。四、釐清有清一代易學的發展,惠棟易學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清代易學史上的定位。五、檢討惠棟治《易》的通盤得失,期能獲得客觀之允評。
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內容:
一、考索漢代諸家《易》說之重要內涵,主要針對孟喜、京房、虞翻、荀爽、鄭玄諸家之述評。
二、惠氏述《易》之主要特:(一)文字訓詁之法。(二)群籍眾說之文獻運用。(三)《易緯》的重要地位。(四)經文之改易。(五)之卦訓義之法。(六)卦爻象釋義之法。(七)互體取象之法。(八)爻位述義之法。(九)半象、兩象易、反象、旁通、震巽特變等其它象數主張。
三、探討惠棟的義理觀,主要內涵包括:(一)宇宙觀、(二)《中庸》與《易》理融攝。(三)《易》與禮、史會通。(四)其它如有無的概念、虛、「道」與「理」的概念、日月為易等等。
四、校勘與輯佚之檢討。
五、述《易》上的文獻運用缺失:未原本原說而斷作剪裁;轉引古說而未明出處;所明出處錯誤或有瑕疵;引用內文改易或闕字;改易所引原文為古字。
六、惠棟易學的評價與影響。從純粹漢學的歷史意義作評價;立於惠棟立場的正面評價。在主客觀的因素下,這某些學術必然被冠以主觀上價值低廉的標籤。在這種情形下,在強勢的主流價值之壓迫下,那些被視之末流者,很快就流失殆盡,那些原本可以多元豐富的文化內容,將在一波波的新的價值取代下,「傳統」漸漸渺茫,歷史的軌跡漸漸模糊;從文化發展與傳統承繼的角度看,這是我們所不願樂見的。從一個人治學的普遍性看待,一個人治學處事,終有未竟全功,亦有瑕陋不當之處,不能強求臻於完美。平心待之,用心體會,從惠棟的角色觀照惠棟,會得到較真實的惠棟易學。
七、從象數思維的定位與詮釋學思潮反省惠氏易學。
關鍵字:惠棟、乾嘉、象數易學、易漢學、周易述
|
3 |
文言傳思想研究 / The Research of Wenyan Juan許曉雯, Sheu, Sheau-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討論〈文言〉的思想內容為主,略其作者、時代、來源的考察而專注於思想內涵的探討上,輔以現代觀點,彰顯出其中的意義價值。論文共計三章,第一章討論〈文言〉對乾坤卦辭的解釋,首先與《左傳》的兩份資料對照比較,再看乾坤各自不同但相關的性質。第二章則討論爻辭部份的解釋,注意其中變化發展的不同,與本卦其它爻的相關關係、異同之處,以及乾坤各爻之間得以相互對照、比較、互有關聯之處。第三章則取乾卦初九爻的遯世無悶、九二爻的閑邪存誠,坤卦六三爻的陰性含美和六四爻的括囊思想等,與四書義涵融通,以觀其思想之會通。
|
4 |
周易的政治思想郭冠廷, GUO, GUAN-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周易》為儒家群經之首,歷代注述之盛、影響之廣,冠絕群經。然而近世研究中國
政治思想史者,對於《周易》之政治思想鮮有觸及。因此本文擬就這部重要典藉的「
政治思想」部分,進行客觀的探討及評析,以期貢獻一份有關《周易》政治思想研究
的初步努力。
歷代述《易》之作雖多,卻往往流於穿鑿附會以及迷信權威。本文的研究將力圖避免
此一流弊,期以客觀審慎之態度,還《周易》以其本來面目。
《周易》由《經》、《傳》兩部分所構成,兩者的性質、內容有許多差異,因此本文
將個別進行討論。全文計分大章,約八萬言,各章的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第
二章「《周易》的構成及其年代」,第三章「《卦爻辭》的政治思想,第四章「《易
傳》的形上思想」,第五章「《易傳》論社會政治現象」,第六章「《易傳》論政治
價值」,第七章「《易傳》的政治實踐哲學--內聖」,第八章「《易傳》的政治實
踐哲學--外王」,第九章「結論。
本文除參考歷代學者有關《周易》的注疏與論述之外,並根據先秦兩漢的文獻以及歷
年出土的考古文物資,以進行《周易經傳》文字、思想的訓釋及考辨工作。然後本此
考辨結果,據以重視及釐清 《卦爻辭》與《易傳》政治思想的原貌。
|
5 |
丁易東易學研究 / A Study on Ding Yidong's Yi Theory游經順, Yu, Ching 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丁易東為宋末元初的易學家,其生卒年史料文集皆無載錄,由史料推估丁氏卒年約在西元1296年至西元1299年之間。身處蒙元約有近三十年光陰,其間未曾再出仕為官,專心致力於講學、著書以及辦學。他的學術著作目前留下的僅有《周易象義》(或稱《易象義》)以及《大衍索隱》二書。有關他的老子思想部分,少數論述散佈於《道德真經集義》與《道德真經集義大旨》之中。
丁氏身世未明,難以溯其家學淵源之承繼,但他以「无忝於鼻祖將軍之家學」,稱丁寬將軍之後人自居,可知對自我的期許甚深。丁氏未主一家之言,他旁搜博採諸家之說,故彙集眾人之觀點鎔鑄成一己之見,諸家之私誤偏泥,丁氏則能洞悉而一一指陳,並加以個人適切的調整與改良,以成為他的易學之作。呈顯他重要的釋義觀點,強調「惟變所適,不可為典要」的變易主體思想上。
丁易東承繼先儒說法,尤其以太極為本體的思維模式,成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的主體中心,認為太極即是理,即是道的等同觀點。是理推衍至易卦的生成展衍上,即生之後則理在萬象之中,也就是萬物各具一理、一太極。在象數思想方面,丁氏綜合先儒繁瑣的取象觀,提出「三體正變」的取象原則;進一步歸結前人的取象方法十二例。在釋義上主張以三體正變為綱,十二項釋例為目,以卦變為為本,變卦為支;卦變為源,變卦為流進行取象釋義之律則,建立整體釋義的統一範式,針對先儒不合理的取象,或是過於拘於律則形式的釋義內容提出修正。丁氏確實與漢、宋取象觀點有所承繼,同時亦可看出丁氏在取象範式,以及釋義的方法之建置上,重新另建自己釋義的一個完整架構。
針對大衍之數丁氏提出豐富多元的圖式詮釋,舉證大衍筮法中推筮過程的呈現,皆與天地之數息息相關。尤其以《河圖》與《洛書》的大量圖式,闡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九的事實與合理存在的驗證。其豐碩的推衍舉證成果,先儒以來無人能出其右。又在輯考五十七家相關大衍之數說法,表現研究專注與學者風範,對於文獻的保留與針對大衍之數的辯證,確實有莫大之貢獻,而其研究成果亦不容忽視,為後人研究大衍學提供了開創思維的另一條新路。
|
6 |
『易』の抄物による日本語史研究山中, 延之 23 January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8669号 / 文博第661号 / 新制||文||609(附属図書館) / 31602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木田 章義, 教授 大谷 雅夫, 准教授 大槻 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7 |
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劉浩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位處江西的青原山淨居寺,自唐代以來便是禪宗的祖庭,至明代中葉又成了心學的重鎮;明朝覆亡以後,明遺民方以智為了彰顯遺民心志,於是便在其精神導師覺浪道盛以其獨特的莊學論述寄託「學術救國」之意的深切期盼之下,決心以「藥地愚者」的身分入主青原山,透過其方氏易學累代相承的象數思想為根柢,而在明清之際掀起了一股藉由「三教歸易」的學術主張以傳播「反清復明」的心志趨向的一種相當具有遺民性格與時代特徵的青原學風。
從遺民心志的角度來看,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乃具有四個方面的思想內容:一是以「托孤」說勘破生死行跡的困境;二是以「遊息」說解脫身心性命的束縛;三是以「炮藥」說強調苦心善世的權救;四是以「藏火」說傳承隱忍復明的寄託。至於這四個成分的遺民論述,相當有機地組合成以「托孤」、「遊息」為自我安頓的「內聖」修己之學,而以「炮藥」、「藏火」為實踐學術救國志業的「外王」治人之道的一種圓融周備的理論規度,而這也正明白地體現出方以智晚年思想中最值得後人加以深心推闡的遺民精神。
不幸的,清康熙十年(1671),清朝當局開始發動對青原學風的整肅,方以智在史稱「粵難」的政治案件中橫遭逮捕,不久後即自沈身亡;而在一片風聲鶴唳的寒蟬效應□,青原學風從記載中璀璨一時的學術榮景,最後竟如流星般迅速隕落在歷史長河的浩浩洪流之中。時至今日,三百餘年,摭拾片瓦,發為此論,亦但望不歿斯人之志於地下,且為明清之際的時代全象彌補一段歷史缺憾而已矣。
|
8 |
王肅之經學李振興, LI, ZHE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氏之學,廣矣,大矣。今所論者,僅就其注經之言,加以考辨,重在明其經學之怕
歸,至其他撰著,則不與也。
王氏注經,太半簡明切要,平易近人,所惜者,好攻鄭氏,「強辯求勝」,如本傳云
:「肅集聖證論,以譏玄短。」又家語序云:「鄭氏學行五十載矣,自肅成童,始志
於學,而學鄭氏學矣,然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
。」故後人每有微詞,今撰述其言,采薈眾說,是其是而非其非,苟有一言可述,則
據理申闡,使隱義彰明,苟有一字之失,亦循實責名,使名符其實。
本文之內容:
王氏注經,據史志所載,為數甚繁,惜多已亡佚,今可見諸古籍所引,及各家所輯文
之成帙者,有周易注、尚書注、詩注、三禮注、左氏注、孝經注,論語注等七經,今
依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之序,列章申疏,亦所以借明經之次第也。
第一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二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三章:王肅之詩經學。
第四章:王肅之三禮學。
第五章:王肅之春秋左氏學。
第六章:王肅之孝經學。
第七章:王肅之論語學。
此外,前列結論,以為本文之喤引,並述及王肅之生平,家世,交遊及著述,取孟子
「知人論世」之義也。後列結論,作綜合之評述,借窺王氏注經態度及其影響。最後
附錄聖證論。王氏一家之經學,今可見者,庶盡於此矣。
|
Page generated in 0.07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