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
  • 8
  • 1
  • Tagged with
  • 9
  • 9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全祖望之史學經世研究

謝凱蒂, XIE, KAI-D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黃道周經世思想之研究

韓學宏, HAN, XUE-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顏元的經世思想

高太植, GAO, FTAI-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計十九萬字,區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經世思想的演變,第二節研究動機與方法;本章主要是闡述論 文的題目,以及界定研究的動機與方法。 第二章:時代背景及其思想的形成。第一節生平略傳,第二節時代背景,第三節思想 淵源;本章以此三方面瞭解顏元經世思想之所以形成的過程。 第三章:思想基礎,第一節重性善,第二節重習行,第三節重實利;本章是基於顏元 對人性的理解,以及他對「習行」及「實利」的重視,說明他的經世思想。 第四章:經世思想(一)。第一節重倫理,第二節重教育;他的倫理,教育學說是當 時不講求實用之反響。本章擬從他的倫理,教育觀點來進一步認識他的經世思想。 第五章:經世思想(二)。第一節論政治,第二節論經濟;本章是從兩方面探討他的 經世思想。一方面,是基於他對「人治」,「選舉」,「兵治」,「封建」等政治因 素的重視,另一方面是基於他對「井田」,「工商」等經濟因素的重視,研究他的經 世思想。 第六章:結論。第一節思想的檢討,第二節顏元對後世的影響;本章的重心是從他思 想的局限性以及沒落的因素來全面性的檢討他經世思想,並給予他歷史上應有的評價 。
4

黃宗羲(1610-1695)經濟思想之探究

陸淑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黃宗羲的經世思想,在清末與文革之後,備受重視,廣為討論,以其名著《明夷待訪錄》作為探討中心,分析黃宗羲對於傳統政治結構與君主制度的批判。儒家思想,本來就以關懷群眾的入世精神為根本,強調經世應務、化民成俗,改造現實世界的缺點,使之趨向圓滿。但是經世的要件,除了理想的宣導外,亦包括實務的處理,即「道」與「術」的兼顧,兩者之間的關係,能否相互配合,有效改變世界,關係著思想家經世的能力,不可偏廢。但是關於黃宗羲經世之「術」的討論,多半在於介紹而少分析,或者被分割討論而無法窺見全貌,以致於黃宗羲在這方面的評價,經常出現兩極化的看法。 黃宗羲強調君主養民的職責,衍生出相關民生議題的經濟言論,不獨出現於《明夷待訪錄》,亦出現於黃宗羲其他的政論文章當中,換言之,黃宗羲對於民生有相當之關注,值得進一步地完整探討他的經濟思想,從中檢視黃宗羲是否具備經世的才幹。 黃宗羲的經濟思想可大致分為養民觀與富民論兩大方向。強調君主養民的職責,反對剝奪民生,從而衍生出黃宗羲的養民思想,認為君主理當授田養民,才有資格向百姓徵調賦役,反對一條鞭法將賦役合併、徵收白銀,主張恢復實物稅與親身應役,要求君主減少對民眾的剝削。君主盡到養民之責後,必須以守成的方式來達到富民的效果,黃宗羲認為應當廢用白銀,避免造成物價波動與經濟蕭條,造成民眾生產的損失,另外反對不當的奢侈消費,要求禁止不切民生日用的經濟活動與宗教斂財行為,以免百姓浪費錢財。 黃宗羲以三代的社會作為他的理想國度,對於經濟問題的解決,傾向於自然經濟的維護,以為土地是最適合人民的生存方式,雖然觀察到百姓最為關切的問題,但是因為崇古的心態,使得黃宗羲無法看到問題的癥結,提出真正有益於民的解決之道,而且仍就訴諸道德手段,因而使得黃宗羲的意見反與現實脫勾。在其經濟思想中,黃宗羲希望建立制度來預防問題的發生,並以士人作為輿論中心,教導君民正確的價值觀念,換言之,黃宗羲的經濟思想,與其政治理念是互有關聯的,雖然黃宗羲的經世能力不足,但是在「道」與「術」之間,黃宗羲還是能夠維持一貫的邏輯思考,分析其經濟思想的內涵,對於黃宗羲經世思想的了解,仍有一定的幫助。
5

陸隴其《四書》學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Four Books learning of Lu Long-Qi

林雨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陸隴其品行端正,性格謹嚴,致力於《四書》,畢生以承繼聖學聖道為己任。學術路徑尊崇朱熹步履,依實探求聖賢本意,對《四書》的闡釋採取經世致用的求實理解,歸納出可力行實踐的為學進程。在明末清初特殊的學術氛圍中,陸隴其對陽明心學流弊做出徹底檢討,亦從儒家道統觀延續的角度提出「朱子之學即為孔子之學」的看法,而其於《四書》學裡尊崇朱注、罷黜陸王的嚴格態度,奠定了「朱學正脈守護者」身分,對朱子羽翼衛道之功甚大。陸隴其結合學問和生活,倡導實學實行,將《四書》與朱子理解所注重的抽象道德思維,化為現實環境中修己治人的參考,把所學真正實踐於所行,提出「道不離人身」的日用踐履工夫,凡事必求之於「實」。這種肯定和注重現實的經世精神,強調後天的人為努力,在《四書》學上的開展,承接朱熹格物致知、居敬窮理想法,兼融「尊德性、道問學」二者,講求內外動靜兼具的存養工夫,以「立志、居敬、窮理、躬行」為實踐《四書》的義理進程,日益擴充,積累做熟,下學上達,進而建立天下有道的理想世界。本文經由探究陸隴其《四書》學內涵、特色和影響,從其對朱子《四書》學的承繼與開展歸納出陸隴其在《四書》學上的貢獻,並且從生活中踐履的新定義,為《四書》帶來詮釋深度及廣度,期以對陸隴其《四書》學擁有更客觀公允的了解。
6

顧炎武經學之研究

孫劍秋, SUN, JIAN-G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清代的「經學經世」思想,主要是表現在學說上,而代表人物便是顧 亭林。因此本論文選擇顧亭林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期能更進一步了解經學義理與經世致用彼此間之關係,以及亭 林以何種方式結合經義與經世。故本文先從整個時代之趨向述起,並試圖證明亭林之 經世學說與經學主張,實為開啟清代學術之第一人。 三、研究範圍及參考文獻:本文以研究亭林之經學為範圍。亭林之經學著作有〔五經 同異〕、〔左傳杜解補正〕、〔九經誤字〕、〔日知錄〕前十卷,另有〔音學五書〕 中之〔詩本音〕、〔易音〕,及〔亭林文集〕中有關經義之論述。 四、論文內容提要:本論文共壹冊,約十五萬字。全書共計十章。 第一章 明末清初之朵學術趨向:本章旨在探討當時學術環境與學者之主張。而其結 果都朝向「經世致用」。 第二章 亭林治學之態度與方法:本章從亭林思想傳承敘起並述其治學態度及方法, 以印證亭林之經學確是根基深厚,學有本源。 第三章至第八章 分別闡釋亭林經學之主張,計有易、書、詩、禮、春秋、論孟諸經 。各章首皆通論,次及考證,末則以鄙見對亭林之經學提出質疑。 第九章 亭林治經之意義與特色:亭林治經之意義在經世致用,特色則在於以經、史 、子、集諸文獻中之思想與其所欲闡釋者相發明。 第十章 結論:肯定亭林在清初經學經世史上之地位。雖其見解有些泥古,不合時用 ,但仍不減損其開啟後學之功。
7

從《皇朝經世文續編》「學術」及「治體」部分看晚淸「經世思想」的內涵. / Cong Huang chao jing shi wen xu bian xue shu ji zhi ti bu fen kan wan Qing jing shi si xiang de nei han.

January 1994 (has links)
林國輝.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歷史學部,1994. / 參考文獻: leaves 234-238 / Lin Guohui. / 導論 --- p.1 / Chapter 一、 --- 引言 --- p.1 / Chapter 二、 --- 經世思想及「經世文編」研究回顧 --- p.3 / Chapter 三、 --- 史料及硏究方法 --- p.10 / Chapter 第一章: --- 葛士濬、盛康與《皇朝經世文續編》 / Chapter ´ؤ、 --- 十九世紀後半期政治及學術思想概況 --- p.24 / Chapter 二、 --- 葛士濬的編纂動機 --- p.33 / Chapter 三、 --- 盛康的編纂動機 --- p.37 / Chapter 第二章: --- 《皇朝經世文續編》學術、治體部分作者背 景之分析 / Chapter 一、 --- 作者背景資料之量化分析 --- p.54 / Chapter 二、 --- 作者間網絡的組成與主導群體的發現 --- p.59 / Chapter 三、 --- 小結 --- p.67 / Chapter 第三章: --- 《皇朝經世文續編》「學術」部分內容析述 / Chapter 一、 --- 對帝王學術修養的關注 --- p.91 / Chapter 二、 --- 有關儒學發展及漢宋之爭的討論 --- p.95 / Chapter 三、 --- 對各種學術內容的討論 --- p.103 / Chapter 四、 --- 學術與政治的互動 --- p.113 / Chapter 五、 --- 師友之道的探求 --- p.125 / Chapter 六、 --- 小 結 --- p.130 / Chapter 第四章: --- 《皇朝經世文續編》「治體」內容析述 / Chapter 一、 --- 施政各項原則的討論 --- p.132 / Chapter 二、 --- 有關君主施政的討論 --- p.144 / Chapter 三、 --- 治法的繁簡與變法的立場 --- p.153 / Chapter 四、 --- 選拔賢才之道及用人之方法 --- p.159 / Chapter 五、 --- 臣下的職責及賢臣應具備的條件 --- p.173 / Chapter 六、 --- 各種具體的施政建議 --- p.180 / Chapter 七、 --- 小結 --- p.197 / Chapter 第五章: --- 從兩種《續編》看晚清「經世思想」之內涵 / Chapter 一、 --- 「經世思想」的具體內涵 --- p.200 / Chapter 二、 --- 從「經世文編」看「經世思想」發展的大概 --- p.209 / Chapter 三、 --- 「經世思想」在晚清的定位 --- p.214 / 結 論 --- p.230 / 參考書目 --- p.234 / 附件:《葛編》及《盛編》各部門總目 --- p.239
8

黃宗義之經世思想研究

齊婉先, QI,WAN-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晚近研究經世思想之風氣頗盛,而多著重於明末清初與清朝中葉以來兩時期;以前者 乃居歷來經世發展之關鍵地位,而后者則受近代西方思想之影響。筆者自來即對儒家 經世致用之學存有濃厚興趣,加之有感於明末清初經世思想之特殊地位與意義,乃以 其時最具代表意義之黃宗義之經世思想為本論文之研究對象。本論文分為六章,各章 之主要內容如下: 第壹章 緒論。概略介紹本文之研究動機、內容、方法與預期結果,并略述黃宗義生 平。 第貳章 經世思想之探討源。主要乃自宏觀角度對經世思想之發展做溯源工作,以顯 黃宗義經世思想之具由傳統步向近代之轉折意義。 第參章 黃宗義承心學而轉經世思想之歷程。此則由微觀角度就黃宗義之經世思想做 溯源工作,主要針對其學承與轉變進行檢視;藉以輔助前文所做宏觀之溯源,從而更 明確呈現黃宗義經世思想之源起。 第肆章 黃宗義經世思想之論析。透過對黃宗義經世思想之內容本質、思想特色、切 實踐履三方面論述闡析,冀得其經世思想之真貌。 第伍章 黃宗義經世思想對后世之啟發。則對黃宗義經世思想啟發后世之處,采比對 法深入了解,以確認經世思想之關鍵地位。 第陸章 結論。除總結本文外,并將申明傳統儒者所展現之悲壯精神。 本論文乃欲藉對黃宗義經世思想之探討,以體現儒家之經世精神,從而彰顯儒家體用 之學之真諦。
9

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

劉浩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位處江西的青原山淨居寺,自唐代以來便是禪宗的祖庭,至明代中葉又成了心學的重鎮;明朝覆亡以後,明遺民方以智為了彰顯遺民心志,於是便在其精神導師覺浪道盛以其獨特的莊學論述寄託「學術救國」之意的深切期盼之下,決心以「藥地愚者」的身分入主青原山,透過其方氏易學累代相承的象數思想為根柢,而在明清之際掀起了一股藉由「三教歸易」的學術主張以傳播「反清復明」的心志趨向的一種相當具有遺民性格與時代特徵的青原學風。   從遺民心志的角度來看,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乃具有四個方面的思想內容:一是以「托孤」說勘破生死行跡的困境;二是以「遊息」說解脫身心性命的束縛;三是以「炮藥」說強調苦心善世的權救;四是以「藏火」說傳承隱忍復明的寄託。至於這四個成分的遺民論述,相當有機地組合成以「托孤」、「遊息」為自我安頓的「內聖」修己之學,而以「炮藥」、「藏火」為實踐學術救國志業的「外王」治人之道的一種圓融周備的理論規度,而這也正明白地體現出方以智晚年思想中最值得後人加以深心推闡的遺民精神。   不幸的,清康熙十年(1671),清朝當局開始發動對青原學風的整肅,方以智在史稱「粵難」的政治案件中橫遭逮捕,不久後即自沈身亡;而在一片風聲鶴唳的寒蟬效應□,青原學風從記載中璀璨一時的學術榮景,最後竟如流星般迅速隕落在歷史長河的浩浩洪流之中。時至今日,三百餘年,摭拾片瓦,發為此論,亦但望不歿斯人之志於地下,且為明清之際的時代全象彌補一段歷史缺憾而已矣。

Page generated in 0.06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