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黃宗羲(1610-1695)經濟思想之探究陸淑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黃宗羲的經世思想,在清末與文革之後,備受重視,廣為討論,以其名著《明夷待訪錄》作為探討中心,分析黃宗羲對於傳統政治結構與君主制度的批判。儒家思想,本來就以關懷群眾的入世精神為根本,強調經世應務、化民成俗,改造現實世界的缺點,使之趨向圓滿。但是經世的要件,除了理想的宣導外,亦包括實務的處理,即「道」與「術」的兼顧,兩者之間的關係,能否相互配合,有效改變世界,關係著思想家經世的能力,不可偏廢。但是關於黃宗羲經世之「術」的討論,多半在於介紹而少分析,或者被分割討論而無法窺見全貌,以致於黃宗羲在這方面的評價,經常出現兩極化的看法。
黃宗羲強調君主養民的職責,衍生出相關民生議題的經濟言論,不獨出現於《明夷待訪錄》,亦出現於黃宗羲其他的政論文章當中,換言之,黃宗羲對於民生有相當之關注,值得進一步地完整探討他的經濟思想,從中檢視黃宗羲是否具備經世的才幹。
黃宗羲的經濟思想可大致分為養民觀與富民論兩大方向。強調君主養民的職責,反對剝奪民生,從而衍生出黃宗羲的養民思想,認為君主理當授田養民,才有資格向百姓徵調賦役,反對一條鞭法將賦役合併、徵收白銀,主張恢復實物稅與親身應役,要求君主減少對民眾的剝削。君主盡到養民之責後,必須以守成的方式來達到富民的效果,黃宗羲認為應當廢用白銀,避免造成物價波動與經濟蕭條,造成民眾生產的損失,另外反對不當的奢侈消費,要求禁止不切民生日用的經濟活動與宗教斂財行為,以免百姓浪費錢財。
黃宗羲以三代的社會作為他的理想國度,對於經濟問題的解決,傾向於自然經濟的維護,以為土地是最適合人民的生存方式,雖然觀察到百姓最為關切的問題,但是因為崇古的心態,使得黃宗羲無法看到問題的癥結,提出真正有益於民的解決之道,而且仍就訴諸道德手段,因而使得黃宗羲的意見反與現實脫勾。在其經濟思想中,黃宗羲希望建立制度來預防問題的發生,並以士人作為輿論中心,教導君民正確的價值觀念,換言之,黃宗羲的經濟思想,與其政治理念是互有關聯的,雖然黃宗羲的經世能力不足,但是在「道」與「術」之間,黃宗羲還是能夠維持一貫的邏輯思考,分析其經濟思想的內涵,對於黃宗羲經世思想的了解,仍有一定的幫助。
|
2 |
福利國家與儒家福利政治哲學之對話--國富民強之道新解黃國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於福利國家源自於西方社會,及在該社會中歷經長期發展的經驗,臺灣過去在規劃國家社福總體政策時,往往欲借助於西方的「它山之石」。然而,西方福利國家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1970-80年代危機時期過後,福利國家開始面臨改革,但直至今天卻仍在嘗試與摸索中;再者,西方福利國家的發展經驗,並非只有一種。換句話說,西方福利國家的經驗,存在著多樣性、不確定性甚至是爭議性。更重要的是,在諸多中西方社會條件的差異下,對我們而言,西方經驗還存在著不易親近的問題。這使得在借助西方經驗時,容易引發各種問題。有鑑於此,本文認為,我們有必要發展自己的福利政治哲學,以作為規劃國家社福總體政策的指導方針。
藉由與西方福利意識形態的對話,本文將「福利國家」帶入了經國治術的問題設定中,改變了原先的意涵,使其從原先的「分配政治」轉化為「生命政治」;並同時賦予新的目標,使其從原先用以體現權利、平等正義等諸抽象理念,轉變為「增進一國人民的幸福、生命力量與活力」,也就是作為促進「國富民強」的策略。
在新目標的設定下,本文重新檢討西方福利意識形態與經國治術的限制;進而引入儒家政治哲學。藉由闡釋儒家德治觀念及其經世致用的思想內涵,本文勾勒出儒家福利政治哲學,並同時建構出一套福利政治架構。最後,本文則進一步說明,雖然該福利政治架構源出於傳統,但在稍經調整後,同樣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以作為規劃社福總體政策的理論依據。
|
Page generated in 0.01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