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7
  • 77
  • 6
  • 1
  • Tagged with
  • 84
  • 84
  • 27
  • 23
  • 17
  • 16
  • 15
  • 13
  • 11
  • 11
  • 10
  • 10
  • 9
  • 9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清代新疆的鎮迪道─一個邊疆地區的社會史研究

陳隆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定名為「清代新疆的鎮迪道—-一個邊疆地區的社會史研究」。鎮迪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設在新疆,而又與內地完全一致的地方行政組織,故特做此地的區域研究(area tudy),以了解我國地方制度推行在新疆時所產生的種種問題。 第一章「序論」。交待本研究的動機、目的、研究過程。 第二章「準噶爾與滿清的對抗」。寫出滿清入主新疆以前,準噶爾與滿清衝突之始末,本章不著重歷史事件本身之敘述,而著重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其結果的探討。 第三章「鎮迪道的軍事與地方行政組織」。本章進入本文之主題,討論道內的行政制度,本區有新疆軍政統治下的軍事機構,也有管理內地來的漢人的地方行政機構。所以本章討論包括管軍與管民的制度,以及這兩個系統下的制度如何在都統轄下發揮其功效。 第四章「鎮迪道官吏嬗遞現象的分析」。研究鎮迪道的官僚階級的異動情形,本章前兩節討論署理的問題,後兩節討論官員出身與任官機會的關係,因滿人在此區的絕對統治,形成知縣以上官吏漢人出任率極低的情形。 第五章「鎮迪道的社會組織」。社會學對組織的研究包括三個部份,制度(system)、運作(action )、功能(function)。鎮迪道的政治制度與其運作在第三章已述及,本章第二節陳述鎮迪道的經濟制度。以本道的政治、經濟制度為基礎來討論此地社會組織的功能,我們可以發現其社會組織受滿人為保障其既得利益的影響而缺乏正常的social mobility ,因而影響其正常的運作功能,最後導致回民的反抗,而使乾嘉年間建立起來的社會組織,悉遭破壞。 第六章「結論」。鎮迪道的設立,成為內地與新疆的交集區,所以鎮迪道的設立對中國本土與新疆關係的鞏固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2

清代新疆駐防兵制的研究

翟玉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乾隆二十(1755)年平定準噶爾部,到同治三(1864)年回亂為止,在這百年之間,可以說是清朝有效而徹底的統治新疆時期,其統紿的政策是「以北制南」,即以北疆制南疆,而駐防兵制又是最有效,且徹底的統治方法,故在北疆行駐防兵制而在南疆行換防兵制。「清代新疆駐防兵制的研究」就是討論在這時間內,駐防兵制的種種問題。本文所引用的重要資料如下:大清各朝實錄(高宗實錄、仁宗實錄、朱宣宗實錄、文宗實錄、穆宗實錄)是有關清朝最基本的資料,也是有清一代的總帳目。十二朝華錄(天命、天聽、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重嘉、喜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初由蔣良騏纂,後又由王先謙纂,本書大致以實錄為主,但仍是實錄外最可靠的資料。清朝獻通考,清高宗敕撰,嵇璜等奉敕撰,修於乾隆五十年,自清朝初年起到乾隆重五十年為止,撰者學有淵源,並且身歷其境者甚多,資料正確。清朝通典,清高宗敕撰,嵇璜奉敕撰,修於乾隆三十二年,自清朝初年到乾隆三十二年為止,資料皆出自內府,甚為珍貴可信。清朝文通志,清高宗敕撰,嵇璜等奉敕撰,修於乾隆三十二年,自清朝初年到乾隆三十二年為止,對當時的典章制度,端委詳明。清朝續文獻通考,劉錦藻撰,自乾隆五十一年到宣統三年為止,接清朝文獻通考而來。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李桓輯錄,自清太祖天命元年到宣宗道光三十年,凡滿漢文武臣工士庶之有事蹪可考者,從國史列傳和私家記述中,搜集近萬餘人而傳之,其中尤以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最為有用。大清一統志,始修於康熙年間,繼修於乾隆八年及四十九年又日至嘉慶二十五年,為清一代一統志最後出者,也是最完備的。大清會典事例,自康熙二十三年到光緒十一年為止,有清一代的典章制度均在於茲。欽定平定準噶爾方略,傳恆等奉敕撰,前編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十八年、正編乾隆重十八年到乾二十五年、續編乾隆重二十五年到乾隆重三十年。八旗通志,徐天相等於雍正五年奉敕纂,於乾隆四年成書,自康熙六十一年到雍正十三年。嘉慶朝時又奉敕纂修,到乾隆重六十年為目止。歷代職官表,黃本驥編,因「歷代職宮表」(此本為幻昀奉敕編於乾隆四十五年,以清隆之官制為綱,歷代分別於下各為表)書藏內府,民間不能盡見,乃錄原表六十七篇,以乾隆四十五年為進。皇朝經世文編,賀長齡編,收羅滿清開國以來到道光二年,諸家奏議文集,彙成是編。 皇朝經世文續編,盛康編,作者蒐集是編,以續賀長齡之書,凡四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經制事宜具詳。三州輯略,和寧撰,嘉慶十一年,有關於三州(哈密、吐魯番、鳥魯木齊)資料甚詳。 塔爾巴哈臺事宜,興肇撰,嘉慶七年,塔城一地資料甚多。欽定皇與西城圖志,傳恆奉敕撰,乾隆四十二年,對當時新疆,有甚完備可靠的記載。西陲總統事略(又名伊黎總統事略)法廷楷、祁韻士,嘉慶十一年。欽定新疆識略,鬆筠奉敕撰,嘉慶十五年,鬆筠任伊纂將軍多年,對新疆知之甚詳。聖武記,魏源,道光二十二年,對乾隆朝、道光朝的經營新疆,有詳細的記載。新疆圖志,袁大化條,王樹*等*,宣統三年,是一部集大成的集體創作,從遠古到清末均有列入,是一部入門之書。中國經營西城史,曾問吾,有系統的介紹遠古到民國的新疆。
3

清代駐藏大臣之研究

蕭金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清代知縣職掌之研究

徐炳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縣為我國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單位,自秦漢以來,迄未更易。國父孫中山先生以縣作為建造國家的基石,基石堅,則國強;基石不堅,則國危。縣之重要,可見一斑。知縣一官,職位雖卑,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所扮演之角色極其生要。基職權之行使,關係民命,關係國家。歷來學者對縣令長之研究,多注重於漢唐;而探討明清者實不多觀。個人有鑒於此,因有本文之研究。昔魏徵言: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得失。研究清代知縣職掌,庶可收鑑往知來之效。 本文內容,包括八章,都十五萬言。第一章緒論,敘述我國縣令長的歷史沿革,與清代知縣的法律地位及其出身途徑。第二章討論知縣用人行政之得失:分稽察佐難,聘用幕賓,統馭胥吏與約束差役四節分別研討。第三章研究徵收錢糧,辦理救濟及勸農勸墾等事務。第四章討論教育文化、禮俗祭典諸務。第五章討論驛傳之管理與保甲之編查。第六章討論司法案件之處理。第七章討論河工水利與修建工程。第八章結論,為將前七章所討論之要點作一總結。此為本文之提要而鉤玄。 本文之成,蒙張師明誠之指導。撰寫之始,師為之詳定章節,撰寫期中,師對讀書方法與寫作要領時加叮嚀,及至將成,復為逐字逐句,核閱刪改。受益之多,不可勝數。本所江主任炳倫多方關切與鼓勵,羅師孟浩指導閱參考書,楊師樹藩面釋疑難,併此致最衷墾的謝忱。個人學植淺薄,綆短汲深,疏漏之處,自所難免。至冀孳孳於來日,免辜負諸師長之厚望。
5

清代之詩經學

周浩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清代索倫部之研究

鄞秋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索倫部之研究」為碩士論文,其有十二萬餘言,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四大章,十二小節,各章節的提要如下: 第一章索倫部的族源及其社會組織。 第一節清初統治者對「索倫」的概念。筆者藉由在清朝初期時 與索倫部有密切接觸的兩個皇帝的實錄中,找出索倫本來真正的意義,從而發現索倫本是一個抽象的地域名稱,而在這地區的各部族,也因地面名地稱自己為索倫。 第二節索倫部的分布、族源及其文化。索倫部的分布範圍,大抵散居在西起額爾占納河,東至黑龍江北岸的的精奇里江;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大小興安嶺之間的廣大地區。族源則可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的北室□、深未怛室□等東北民族。 第三節滿洲牛彔對索倫部社會文化的影響。滿洲八旗的基層組織為牛彔制,索倫部被收編入八旗制度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一些改變如權力的絕對集中、血綠不再是索倫部族人結合在一起的唯一因素,及從氏族部落階段直接進入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械之中。 第二章清廷對東北索倫部的收編。 第一節索倫部的編制及其貢獻。清廷將東北的索倫部歸屬於黑龍江將軍之下的布特哈八旗,這些納入八旗的索倫人對東北地區的開發有定的作用存在。 第二節清廷對索倫別部的編制及其成效。索倫別部即為鄂倫春,清代咸豐朝後,內憂外患頻仍,清廷透過對索倫別部的收編以扼止俄國的東侵。 第三節清廷之貢貂制度對索倫部的影響。貢貂制對索倫部族人有經濟利益的作用,但也是清廷官員剝削索倫部族人的一種變相手段,當然也是清廷掌握索倫部族人戶口的一項重要指標。 第三章新疆伊犁的索倫營。 第一節伊犁索倫營形成的背景。一般方志上,一致記載著新疆伊犁索倫營成立的時間,是乾隆二十九年,但筆者發現早在乾隆二十三年即有了索倫營的基礎了。 第二節伊犁索倫營駐防的意義。索倫營對於清代時候的西北地區安全,負起了相當大的責任,其意義不應為大家所忽視。 第三節伊犁索倫營的懇務作用。因為清廷移民實邊的關係,在新疆伊犁地區的索倫人眾,對於西北地區的農牧業,奠定了一個永續發展的基礎。 第四章流落異域的索倫人眾。 第一節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遠因。清廷與俄國在咸豐十年所簽定「中俄北京條約」,成為日後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遠因。 第二節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近因及返國。導致索倫人眾流落俄國的近因,是同治三年的回亂。因為叛回佔據了新疆地區大半地區,使得伊犁地區的索倫人眾不得不向西逃人俄境,面臨於西北邊防的空虛及經由清廷向俄國的多次接觸,索倫人終於又回到了中國。 第三節索倫人眾重返伊犁。由於初抵中國的索倫人眾先是停留在塔城地區,幫助清廷進勦叛回,因此當新疆底定後,回到伊犁故地,便是索倫人眾的當務之急,只是清廷又與俄國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使得原屬於索倫營人眾居住的伊犁的地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7

清乾嘉道三朝回疆社會發展之研究─一七六○∼一八五○

李生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除前言外,本文共分六章十七節,約八萬字。主旨在探討清乾隆四年(一七五九)平服回疆地納入清朝版圖之後,歷乾隆、嘉慶、道光三代(一七六○∼一八五○)九十年間,回疆社會之發展。一般研究此一地區在清朝統治下歷史及社會發展,大抵在時間上均採取二分法。自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至道光三十年(一七六○)之九十年間為此一地區之前期歷史。自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庫車東干回民馬隆之亂,以及次年中亞阿古柏(yakup beg )入據喀什噶爾,旋番踞整個新疆,使清朝中斷了十餘年統治。迨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左宗棠勘定新疆,十年(一八八四)置行省,此一地區又進入一新紀元,為其在清朝統治下之後期歷史。 本論文前言中敘明(回疆)之地理位置及基其區劃法,並闡明社會發展之概念及其采探討主題。此外尚包括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所用資料及歷來學者專家與此相關之研究。第一章訂為「回疆社會之歷史考察」,考察回疆在清廷進入以前(明末清初)之歷史。本章分三節,首節為政治及社會組織,次為回疆之生產環境及回民生計,第三節則為回疆之文化特徵。回疆地區之早期歷史,除了文化因回民崇信伊斯蘭教(Islam),形成中亞伊斯蘭文化圈之一環外,因受制於準噶爾,故回民生計深受其壓榨。至於其社會組織,亦由於受伊斯蘭教之影響,出現了教士政治(hierarchy)之特色。這種教士政治之特徵卻是形成一種宗教貴族。 第二章訂為「清政府統治制度之建立」,亦分三節。首節敘說清廷平服回疆之經過,其次則為清廷之統治環境建立、統治政策之整訂。第三節盡為清廷之各項行政措施。推究清廷對回疆所採之統治及各項行政措施,大抵均因循專制,稍加變更而已。其統治是採取回民自治,以回官(所謂伯克者)治理回民,而清廷遣駐各城之大臣則立於回官之上,行監督之責。 第三章訂為「回疆社會之文化失調」,回疆社會由於清廷介入所帶來之新文化(廣義之文化),與舊有之文化彼此間不能相互和合,相互滿意。本章即是描述及分析回疆社會之種種失調現象。首節為回疆社會之新貌,敘述回疆社會在清廷進入後之改變。其次則為回疆社會文化失調之形成,分析回疆社會文化失調產生之因素。依照作者之見解,回疆文化失調因素之形成,主要是由於回人彼此之開放權力傾輒,以及在宗教社會中政治和宗教兩種力量相互衝突所致。第三節為清廷對失調現象之疏遵。第四章訂為「回疆社會之經濟活動」,共分三節。回社會之經濟活動可分為農業及商業貿易兩大類,首節敘說回疆之農業活動,次節為商業貿易。回疆之商業貿易分為境內貿易及境外貿易,其境外貿易中亞貿易路線之重要一環。此種境外貿易,對蔥負債嶺周邊之游牧部落影響相當大,彼等轉販貨物遠達地中海沿岸。第三節為回疆地區經濟活動中之銀錢比價問題,從此種銀錢比價相互波動現象,可以觀察其經濟活動之榮枯。 第五章訂為「回疆社會之發展」,本章共分三節。首節對乾、嘉二代回疆之社會關係加以檢討之後,作者指出回疆社會之發展至道光年間產生嚴重之社會失調(Social Maladjustment)。所謂社會失調,即個人或團體無法或與社會環境維持和關係之過程或現象。(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社會之部,頁七十八。)回疆社會最明顯及最嚴重之社會失調即是發生回亂。作者對回亂加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宗教、政治及經濟之因素。所謂宗教因素,為宗教領遵者之鼓動及宗教社會內部之不和所致。至於政治及經濟兩因素則互為表裹;吏治之種種弊端。道致回民遭受剝削及壓榨,遂使回民鋌而走險。第二節為清廷回亂因素加以疏遵及採取之對策,此不外乎自回疆社會之經濟及吏治兩方面加以著手。第三節為清廷對回疆地區之開發,此種開發是鑑於回亂之頻仍,故採取移殖內地民人於回疆地區,以祈遇制邊釁之叢生。 第六章為「結論」,共分兩節。首節對回疆社會九十年間之社會與文化變遷作一觀察,次節為清廷回疆社會控制之商榷,檢討清廷乾、嘉、道三代九十年間經略回疆所採之政策及其得失。 本論文承指遵教授林恩顯先生詳盡指道,並所長劉義棠先生平日多番教誨,獲益良多,在此特致由衷謝意。
8

清代對蒙古政策之研究

白秀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邊疆是國家領土的一部份,邊疆政策是國家對於邊事措施的大政方針,為國策的一部份。所以,有國家,就有邊疆;有邊疆,就有邊疆政策。牆垣不修,宅第難安,邊政不治,國家自必多事。從我國歷史來看,自三代以來,幾乎沒有一個朝代,不為邊疆問題所困擾,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民族—前有匈奴,後有蒙古。整個國家,為了邊疆打了無數的仗,就是為了這個緣故。 近人論治邊,每多推崇清代,尤其是其對蒙古的政策。外蒙古,在一六八八年,由於哲佛的勸服,正式劃入中國版圖。清初,由於帝基未固,且正大舉用兵,刻意經營南方。因此,對北方的蒙古,乃施以懷柔政策,使其順服,並且成為清廷在北方的屏藩。此一政策的宗旨,雖未經明令頒布;但是,我人從十二朝東華錄、大清十朝聖訓裡,清初諸帝的談話,可以徵之。而以後的種種施設,亦皆以此大方針為本。 這一政策,純就統治的立場,可謂高明之至,使得有清一代,凡二百六十年,蒙境相安無事。但是,對蒙古民族來說,卻造成了「今患其弱」的悲局。對此,我人自不能忽略外來的因素—帝俄的侵略;但是,我人更不能忘卻內在因素—清廷政策所帶來的影響。清廷為抵制帝俄的侵蒙,乃一變昔日作風,而採取積極經營的政策。但不幸的是,清廷在改變其政策時,竟不知以收拾人心為急務,徒知採取種種形式上的改革,以圖維持事實上久已失墜的統治權。以致一個富國安邊為目的的「新政」,卒演成「擾民」「驅民」的苛政了。因此,新政推行得愈積極,蒙古人心愈離式。在另一方面,清廷對宗教政策的改變,抑損喇嘛教,致使哲佛忍無可忍,竟至呼吁蒙古民眾反抗清廷。於是,在外蒙就爆發了反清的運動。外蒙在一六八八年,因哲佛的說服,入中國版圖。二百六十年後,外蒙古在俄國干涉「新政」下,宣佈獨立。哲佛對此運動,不但不予抑止,反成為此運動的領導者,時勢的變易,誠令人不勝今昔之感。清廷因哲佛的內向而得有外蒙,垂二百年數十年之久,但也因哲佛的離心而失去外蒙。其主要的關鍵,固在清廷政策的變易,然由此亦可見,在歷史上,哲佛及喇嘛教對外蒙的影響是何等的深遠。 研究此一史實,常失之有所偏袒,且對於由於若干內在的因素所造成的不幸結果,均諱而不言。因此,著述雖多,但能把雙方的立場都顧到,比較客觀的敘述,並不多見。這種情形,從真正研究歷史的立場言,不能不認為是一種缺憾。為期能作客觀的敘述,筆者力求兼顧多方面的觀點、包容各方面的資料。中國方面,直接利用十二朝東華錄、大清十朝聖訓、政治官報及大清會典等文獻,日本方面則有失野仁一等的著述,英美方面,有拉鐵摩爾、斐立脫斯等書;俄國方面,則全據譯本。蒙古方面,筆者雖會從札奇師習蒙文數年,但此時此地蒙文文獻難尋,致學無以致用。惟筆者在中研院及南洋資料室,尋獲蒙文文獻的中英日文譯本若干,也許可以事來彌補此一缺憾。從這些蒙古方面的資料,我人可以看到蒙古人他們自己的說法,從而,或許會有助於我人對此一史實真相的正確認識。
9

清代前期的后妃制度

閆嬰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前期的后妃制度J為碩士論文,共有十三萬餘言,除緒論與結論外,分別以五大章十四小節論述之,其各章之提要與內容如下說明: 第一串后妃體制之源流:論及關外時期滿族之婚嫁習俗的歷史淵源,以了解早期滿族生活特色與文化本質,並藉由清太祖努爾哈齊婚姻與軍事聯盟的手段分析,其逐漸穩固地位的意義;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五宮」建立后妃名號與制度的影響,以針對滿、蒙二族聯結的方略與措施。 第二章后妃制度之建立與完備:滿族入關之後,中央政府組織與機構日漸完備,關於宮廷甄選秀女、后妃之冊立制度、皇室之禮儀等概況,作一分述。就物質層面而言,后妃所穿著之服飾,往往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徵,透過皇冠、皇袍、器具妝奩、飾品車仗,表現紡織、手工、藝術設計的精華,更可反映出當時物質文北的發展水準,本章討論之重點在於皇帝大婚與后妃之選的宮廷禮儀與制度。 第三章清代前期滿蒙聯姻之發展:滿、蒙聯婚是清初皇室的大事,藉由婚姻關係而架構了滿蒙雙邊穩固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之交互影響,甚至促成滿族強大的統治力量。本章探討順治、康熙二位皇帝的婚姻發展與結果,其中影響清初政局最重要的人物,即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孝莊皇后,她歷經三朝,先後輔助皇太極(夫)、順治帝(子)、康熙帝(孫),對清初政局安定,貢獻深遠。 第四章滿蒙后妃關係之式微與影響:滿、蒙之間由婚盟所衍生出來的親密關係,至雍正、乾隆時期漸趨冷淡。藉由時局不同所產生之影響,以及后妃族籍的多元化,清朝皇室不再僅限與蒙族婚配的情況之下,探訪其所象徵的意義與特質。本章除了討論滿、蒙聯姻政策之下,各層面所引起的互動關係之外,更對清初皇室貴族與蒙古各部子女嫁娶的婚配情形,加以統計量化作一論證。 第五章后妃地位之歷史省思:藉由眾多女子居住深宮廷院的角度分析,其最大心願莫過於有朝一日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於是皇帝的寵幸成為唯一進階的方式。由於后妃角色與地位,往往繫於皇帝的掌控,女子的命運亦是由君王喜樂來決定,一旦得寵,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不幸失寵,則落入冷宮或賜死以終,從后妃體制視其女性地位,完全決定於帝王,甚至后妃淪為政冶鬥爭的工具以及維繫國家安危的交換人(物)質。因此,本章即針對后妃地位與角色,在參政的背景與作為之中作為探討之主題。
10

清代新疆水利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Irrigation of Sinkiang in Ching Dynasty

王鶴皊, Wang, Heh-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