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盛宣懷與清末鐵路建設安明子, AN, MING-Z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萬字,分為六章十二節。
第一章:緒論。簡述盛宣懷籌建鐵路前,中國對鐵路的認識演變,中國早期鐵路建設
概況及其困難,及日後對盛宣懷的影響,皆有所論述。
第二章:盛宣懷生平與經濟思想。說明盛宣懷經濟思想的內容,鐵路建設在其經濟思
想中的地位,例如價解決人才,經費等項問題。
第三章:蘆漢鐵路的倡議與鐵路總公司的成立。說明蘆漢鐵路倡議背景及這鐵路與鐵
路總公司成立的關係,並述及盛宣懷對鐵路總公司的經營方法。
第四章:盛宣懷與中國鐵路建設。說明由於蘆漢等鐵路建設資金所形成的借款政策及
因此所發生的國主義列強與中國用交涉,並述及借款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第五章:鐵路國有政策。說明鐵路國有政策的背景內容與結果。
第六章:結論。對盛宣懷思想與行動以及與鐵路有關的政策提出評論。
|
22 |
清代蒙古邊防之研究呂能通, LU, NENG-T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從邊防的角度來探討清代於內外蒙古地區設防的原因、經過及其影響,以
期了解帝俄侵略我國的史實和外蒙古獨立的原因,藉以提供未來大陸光復後,重建蒙
古參考的方向.研究方法之採用,主要為歷史文獻的分析的工作,並運用社會科學的
理論來建立變項、旨標,再從歷史的角度以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來探求各
指標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全文計一冊,約九萬餘言,共分六章二十一節,下再分若干小節.
第一章緒論,以文章之命題、意義與範圍及蒙古內屬經過,及蒙古在清代戰略上之地
位等作為論文之說明.
第二章探討清代蒙古邊防之原因與目的.
第三章說明清代蒙古邊防設施.
第四章分析清代蒙古邊防演變過程.
第五章檢討清代蒙古邊防的得失.
第六章是以積極開發蒙古、建設蒙古,並建立良好的邊防基礎,作為國家安全的保障
以為結論.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則冀望於方析清代在蒙古地區的邊防狀況,檢討其得失,以為日
後光復大陸後,邊防建設之參考,並以帝俄以武力侵奪我蒙古地區,加以詳述,以了
解其梗概,而促進國人對蒙古地區的重視和關懷.
|
23 |
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關係之研究黃明瓊, HUANG, MING-G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八萬言,分五章十二節。
本文試圖以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結構轉變之觀點,來探討清乾隆朝回疆社會與伊斯蘭
教之關係,藉以提供吾人對當時回疆社會之了解。
第一章緒論,介紹回疆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回疆伊斯蘭化之經過,並探討回疆之名
稱起源。
第二章探討伊斯蘭教影響回疆社會文化之情形,並探討媒介人物-阿渾之地位與功能
。
第三章以其政治結構的宗教基礎為出發點,探討回疆政治權力結構轉變之情形。
第四章探討乾隆統治對伊斯蘭教政策擬定之原因、內容,及其實施結果。
第五章結論,歸納宗教與社會、政治之關係。
|
24 |
總理衙門設立背景暨其角色之研究陳思齊, CDHEN, SI-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題為:總理衙門設立背景暨其角色之研究。計壹冊,共分六章,十六節,
文長約六萬餘言。」
總理衙門的設置是我國外交史上的一大 局,同時也是我國近代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
要的契機。本論文係從總理衙門設置的時代背景,組織的結構運作,以及其在當時政
治環境中所居的地位來加以觀察,希望能透過這種觀察來找尋出總理衙門主導我國近
代對外關係發展的軌跡。
第一章為導論鄉力簡單說明研究動機、方法與主旨。
第二章則對衙門的設立 景作一完整而深入的探討。
第三章計分四節,主要在討論總理衙門組織、職權與規制。
第四章分三節,係論述總理衙門推展洋務的情形。
第五章則對總理衙門於外交、國防、商務等方面的重大建樹作詳 的整理。
第六章為結論,分析總理衙門所面臨的難境及其改制並提出個人的研究見解。
|
25 |
清季四川教案之研究李晉榮, LI, JI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書共壹冊,將近十萬餘字,分六章十六節。
二、本書擬將清季英法聯軍後,四川省民教衝突的史實加以整理,經以時間先後,緯
以地理分區排列陳述,以便有志於民教衝突研究工作者,便利查讀。在首章舖陳川省
教案發生之主要原因,既則分區表出民族衝突史實,如川東教案,重慶府屬教案、川
西、川北教案,各分布在二、三、四、五章中。最後,在川省教案史實完全指出後,
筆者試圖加以分析這些史實,指出民教衝突的潛在因素,最重要的是從衝突的悲劇中
,領悟出不同文化交流時的摩 激盪及所付出的代價,事實上就是中國近代化過程蛻
變時苦痛,今後希望中國別再因重踏覆轍。而付出更大的代價。
|
26 |
清代伊犁將軍之研究陳少文, CHAN, SHAO-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八萬字,分為六章,十八節。
第一章說明研究目的、方法、範圍,並對新疆史、地、國防地位及清初與北疆關係作
一概述。
第二章敘述清廷略取新疆,設置伊犁將軍之經過。並從史、地、邊防、政治等因素,
討論設置之緣由,另探討清高宗對發展新疆之寄望。
第三章就建軍、養軍、管理邊族、外交任務等方面,說明伊 將軍的職掌。
第四章以伊 將軍直轄之官吏、機構為範圍,說明將軍衙門之組織。並討論伊將軍之
稱職、員額、駐地、品級、出身、任期等有關問題。
第五章討論清廷在新疆設置伊 將軍的效果,並評論伊 將軍制度之消極性。
|
27 |
清代湘鄉派古文之研究潘金英, Pan, Jin-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始則考溯古文名稱之緣起;其次探究自退之倡為古文而後,古文之演
變小史;後則以湘鄉古文之定名作結。
第二章桐城派之文論,梗概敘述清初學術環境,次而條述桐城三祖文論,繼言乾嘉
時代,乃至乾嘉以後古文發展之趨向。
第三章湘鄉人物列傳,述湘鄉派之祖文正公暨其幕僚門弟吳擊甫、張廉卿、薛庸奄
、黎□齋四徒之生平事蹟。
第四章湘鄉派之文學觀,分基本論、體裁論、方法論、批評論四者,詳以探析。
第五章始於湘鄉派之文風作整體性之批評,並列舉個人數篇作品,一一評其特色;
繼述新舊文學論戰與古文式微之大略。
|
28 |
清代教育行政制度之研究王卓群, Wang, Zhuo-Q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分六章:一、清初典章制度;二、文教政策與科舉制度;三、傳統時期的教育行
政制度;四、維新與新教育的萌芽;五、變革時期的教育行政制度;六、台灣教育之
實施;七、結論,每章分為若干節,全文合計十二萬至十四萬字。
|
29 |
戴震經學之研究林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是中國經學集大成的時代,乾嘉時期又是清代經學極盛之時,戴震則是乾嘉時期經學的領袖人物,故了解戴震的經學,對於掌握乾嘉經學乃至整個清代學術之發展,實具有關鍵的地位。戴震的經學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科學性的考據工作上,建立了嚴密的解經方法;其次,其經學更能由考據進至義理哲學的建立方面,樹立清代義理學的典範;最後,戴震的經學不純粹是「考古」,亦關心現實的社會問題,具有「經世」的觀念,觀其「理欲一元」與「達情遂欲」的主張可證。因此,綜合戴震訓詁考據與義理哲學,才能了解其學術主張之全幅,進而掌握「清學」發展之脈絡。
|
30 |
清代荀子學研究田富美, Tien, Fu-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儒學,跳脫以孟學為儒家唯一價值的衡量標準來看待荀子思想及荀學的流衍,是本文論述的基本態度。全文可分成兩部分論說。首先釐清荀子思想中最受矚目及爭議之議題,即:天人之分、人之性惡及法後王,作為論證清代思想的對照範式。整體而言,荀子思想所關懷的是人在具體經驗世界中的安頓問題,因而其追求的目標是「盡倫」、「盡制」的聖王,相對於孟子言盡心知性以知天的超越、內在性格,其理路有顯著不同。
其次論述清代的荀學。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清儒校釋《荀子》書的著作及荀子學說的評論。基本上,清人校釋《荀子》是在「以子證經」的前提下所衍生;同時,清儒在尊經及經典傳承的體系研究中肯定了荀子,使荀學得以擺脫「異端」之名而回復於儒家之列;且《荀子》書的整理,也使得荀學獲得重新被檢視的契機,具有一定的意義。清儒試圖對宋明以來非議荀子思想的議題提出新的解釋,包括性惡、非思孟、法後王等論題,然而,這些迴護荀子的論述卻受限於以孟學為學術唯一準則的意識型態所囿,往往只是在以孟學為主體的思考下調和孟、荀差異,在深究荀子思想體上的論述上則相對貧乏。因此,清人考校《荀子》書、評述荀學,雖具價值,但並不能全部概括清代荀學的內涵。
清代荀學的另一層面,是以顧炎武、戴震、焦循、淩廷堪、阮元為主軸的清儒,在「以氣為本」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心性論以及成德工夫論所呈現的荀學理路。清儒在「以氣為本」的立場下,肯定了人性中情、欲存在的正面意義,而理義即內在於欲、情之中;心知本具有思辨、擇取理義之能,人們透過以問學為主的修養工夫加以擴充培養之後,便能衡定人欲人情合宜的進退得失,由個人所欲所情推及至群體,能通達天下人之情,遂天下人之欲,使之無所差謬、不爽失,即是理義。在此理路下所呈顯的成德工夫,一方面重視經典及文獻史料之價值,強調由文字訓詁以明理義的問學;另一面,由於所論理義的內涵是群體生養之欲的滿足、情感過與不及的調節與疏通,故而講求人我間言行事為依據準則的禮學興起,清儒藉由禮制的考證、禮意的論辯重新核定社會禮儀秩序,作為修己治人之具。
分析了清儒的人性論及成德工夫論後,對照荀子所論人性的內涵及道德修養的主張,不難發現二者思想理路是一致的:包括以欲望情感及心知為人性本質,強調培養智識在成就道德上的重要性,倡議禮儀法度以調節人欲人情等,均呈現了強烈的荀學色彩。只是,清儒並沒有意識到其理路與荀學同途;批判宋明理學,卻認同理學家所建構以孟子為孔子思想正統繼承者的道統觀,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焦循作《孟子正義》,自詡為孟學真正傳人,欲取代宋明理學在儒家道統的傳承地位,但實際上闡揚的卻是荀子的理路。因此,本文將清代傾向荀子理路的人性論、工夫論稱之為「潛藏的荀學理路」。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抉發清人在義理思想上的荀學傾向,相較於清人肇因於經典考據而擴及《荀子》書校釋、荀學評價等層面的討論,無疑是更具意義的。至於二者的主從關係:如前所言,清人從事校釋《荀子》、評述荀學,從而提高了荀子的學術地位,而這個校釋、評述是源於經典考據的擴大而來,而考據學的興起是源於問學的成德工夫,而問學的成德工夫又是源於「潛藏的荀學理路」。可見,清代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在無形中促進了荀學的研究,荀子地位的提升,恰恰呼應了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的存在。 Read more
|
Page generated in 0.01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