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東漢時代之春秋左氏學程南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論春秋左氏傳的形成-從左丘明到劉歆李平, LI,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春秋之學者須知有「未修春秋」,此孔子前之百國春秋(百二十國寶書,諸侯史記
);有「孔修春秋」,乃孔子據「未修春秋」以成者,「義」則竊取,孟子謂之「作
」;有「左氏春秋」,乃左丘明據「諸侯史記」以成者,傳春秋時代之史事;有「春
秋左氏傳」,係劉歆引「左氏春秋」解經並「創通大義」所成者;有「春秋左傳學」
,此始於劉歆,作於杜預。劉歆以前所傳之學,應稱之為「春秋左氏學」。本文主論
「春秋左氏傳」的形成,亦即討論從「左氏春秋」到「春秋左氏傳」的形成過程及其
問題。本文主要分三章:
首論左氏成書之背景。此須先明「孔修春秋」之性質有二:(1)春秋言「況」(借
事明義);(2)微言大義師說口傳。以春秋所重在「義」故,弟子傳春秋多本事示
法,假事張義,罕言及春秋經之本事。久之春秋經之本事亦漸為人們所淡忘,左丘明
有鑑於此,深恐春秋經之本事就此亡佚,故因孔子之春秋經,「具論其語」,傳述其
本事,成「左氏春秋」。
次論左丘明與左氏春秋的形成。左丘明為魯太史,其成書動機與太史職責有莫大關係
。至其書之性質,固非解經之書,然亦非只是泛泛記事無義之書。其書所存,多百國
春秋之史義。又其書之體例,非如孔修春秋為編年體之作,而為記事本末體之書。
此書成書後與春秋經並行於世,自春秋末傳至戰國中葉後,已廣泛流傳,然傳習者雖
眾,師徒相傳卻無其人。蓋左氏之有師法,師徒相傳確有其人,始自劉歆。
次論劉歆與春秋左氏傳的形成。劉歆與父向俱領校中秘,皆嫻於史實,力主不離事而
言理,然所見互異。蓋向習於穀梁,深於春秋大義,知所誡懼修省。歆則雅好古文列
國史記,明於君臣父子之義。及見古文左氏春秋,遂大好之,為之「創通大義」,據
以解經,是為春秋左氏傳的形成。但此乃以左氏之實事奪公穀之虛言,是以史義篡經
義。劉歆因何引左氏解經,歷來討論者多偏重政治原因,以為權奸助新莽篡漢。本文
則否定此一說法,力主學術原因:以為末代口說「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
不能究其一藝」。為此流弊故,歆特創通左氏大義,俾使學者能學以致用。其後移書
議立左氏學官雖無所成,然影響所及,亦成一代之顯學。
|
3 |
春秋左傳劉歆偽作竄亂辨疑方炫琵, Fang, Xuan-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由左傳原為編年體製,以證其比附於春秋。第一節由杜預所說師春篇卜筮事
次第證之。第二節由管子大匡篇敘齊事用左傳為說證之。第三節由史記孔子世家誤
推孔子年歲證之。第四節由史記宋微子世家紀年之誤證之。第五節由史記十二諸侯
年表編年來由證之。
第二章由諸書引徵,以證左傳為解經而作。第一節由先秦文獻稱左傳為春秋證之。
第二節由劉歆以前文獻引述左傳解經文字證之。
第三章由資料分析,以證左傳其書早已流傳。第一節,由先秦西漢文獻引述左傳證
之。第二節,由傳授源流證之。第三節,由左傳預言之合與不合證之。
第四章劉欽偽竄左傳辨疑條述,此章先考明左傳在劉歆時代流傳情形,以證劉歆不
可能偽竄左傳,次一一條列前人疑劉歆偽竄左傳之說,而考辨其說能否成立。
|
4 |
惠棟之經學研究耿志宏, KEN,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分二節:第一節政治背景,第二節學術風尚,以見當時之學風與惠棟之
關係。
第二章惠棟之生平考。分三節:第一節惠棟之先世,第二節惠棟之經歷,第三節惠棟
之交遊考,以見其一生之梗概。
第三章惠棟之家學與著述考。分二節:第一節惠棟之家學,第二節惠棟之著述考。
第四章惠棟之易學。分六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易例探述,第三節周易述探述,第
四節易漢學探述,第五節周易本義辨證探述,第六節結語。
第五章惠棟之尚書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古文尚書考探述,第三節與閻若
據古文尚書疏證比較,第四節結語。
第六章惠棟之禮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明堂大錄探述,第三節禘說探述,
第四節結語。
第七章惠棟之春秋左氏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左傳痡註詁訓略例,第三節
左傳補註缺失,第四節結語。
第八章惠棟之九經古義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九經古義要義敘述,第三節
九經古義缺失,第四節結語。
第九章結論。總論惠棟治學特色及得失。
|
5 |
王肅之經學李振興, LI, ZHE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氏之學,廣矣,大矣。今所論者,僅就其注經之言,加以考辨,重在明其經學之怕
歸,至其他撰著,則不與也。
王氏注經,太半簡明切要,平易近人,所惜者,好攻鄭氏,「強辯求勝」,如本傳云
:「肅集聖證論,以譏玄短。」又家語序云:「鄭氏學行五十載矣,自肅成童,始志
於學,而學鄭氏學矣,然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
。」故後人每有微詞,今撰述其言,采薈眾說,是其是而非其非,苟有一言可述,則
據理申闡,使隱義彰明,苟有一字之失,亦循實責名,使名符其實。
本文之內容:
王氏注經,據史志所載,為數甚繁,惜多已亡佚,今可見諸古籍所引,及各家所輯文
之成帙者,有周易注、尚書注、詩注、三禮注、左氏注、孝經注,論語注等七經,今
依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之序,列章申疏,亦所以借明經之次第也。
第一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二章:王肅之周易學。
第三章:王肅之詩經學。
第四章:王肅之三禮學。
第五章:王肅之春秋左氏學。
第六章:王肅之孝經學。
第七章:王肅之論語學。
此外,前列結論,以為本文之喤引,並述及王肅之生平,家世,交遊及著述,取孟子
「知人論世」之義也。後列結論,作綜合之評述,借窺王氏注經態度及其影響。最後
附錄聖證論。王氏一家之經學,今可見者,庶盡於此矣。
|
Page generated in 0.01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