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2
  • 1
  • Tagged with
  • 22
  • 22
  • 9
  • 8
  • 8
  • 7
  • 7
  • 6
  • 5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毛西河及其《春秋》學之研究

陳逢源, Chen, Fe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毛奇齡及其《春秋》學之理論。毛奇齡,號西河,為清初學者,對於清代經學復興,卓有倡導之功。有關經學之著作,層面偏及諸經,數量冠絕當時,其中《春秋》類之著作,有《春秋毛氏傳》、《春秋屬辭比事記》、《春秋條貫篇》、《春秋占筮書》、《春秋簡書刊誤》等五部之多。 然而西河《春秋》學之著作雖多,但后世學者卻并未有人加以研究,所以本文由相關之論著中,作整體之省察、綜合其要旨、剖析其目的,以期了解其理論脈絡,以論證之得失。 本論文首為緒論:略述筆者撰作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以及資料來源。其后凡五章,第一章:毛西河之生平及著作;以西河生平及著作為論述重點,并纂輯簡譜,考訂西河生平大略。第二章:毛西河《春秋》學之撰述背景及目的;探討西河《春秋》學與時代背景之互動關系,半歸納其概述目的,乃在批駁《胡傳》謬失,力求回復《春秋》本經地位。第三章:毛西河《春秋》學之要旨;歸納西河《春秋》學之特殊見解,如提出簡、策分書之概念、強調屬辭比事之應用、歸納經文為二十二個門部、以及立四例解經等。并探討這些見解的來由,以及在西河《春秋》學之理論體系中的作用。第四章:毛西河《春秋》學之得失;針對西河所提的見解,加以檢討、定位,對於西河強調經典之價值,以及重視史實之精神,予以肯定,至於引文不當,以及說解的缺失,則加以檢討。第五章:結論;歸納前文之研究成果,力求確實呈現西河《春秋》學之特色。 本文之研究成果,在於具體呈顯西河《春秋》學中,許多獨到之見解,例如以經文歸納門部,屬解比事以求史實,彰顯經文本身所呈顯之義理等,打破歷來《春秋》學以傳明經之方式,使《春秋》經文之地位相對提高,也提供我們對於《春秋》經的新思考方向。
2

論春秋左氏傳的形成-從左丘明到劉歆

李平, LI,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春秋之學者須知有「未修春秋」,此孔子前之百國春秋(百二十國寶書,諸侯史記 );有「孔修春秋」,乃孔子據「未修春秋」以成者,「義」則竊取,孟子謂之「作 」;有「左氏春秋」,乃左丘明據「諸侯史記」以成者,傳春秋時代之史事;有「春 秋左氏傳」,係劉歆引「左氏春秋」解經並「創通大義」所成者;有「春秋左傳學」 ,此始於劉歆,作於杜預。劉歆以前所傳之學,應稱之為「春秋左氏學」。本文主論 「春秋左氏傳」的形成,亦即討論從「左氏春秋」到「春秋左氏傳」的形成過程及其 問題。本文主要分三章: 首論左氏成書之背景。此須先明「孔修春秋」之性質有二:(1)春秋言「況」(借 事明義);(2)微言大義師說口傳。以春秋所重在「義」故,弟子傳春秋多本事示 法,假事張義,罕言及春秋經之本事。久之春秋經之本事亦漸為人們所淡忘,左丘明 有鑑於此,深恐春秋經之本事就此亡佚,故因孔子之春秋經,「具論其語」,傳述其 本事,成「左氏春秋」。 次論左丘明與左氏春秋的形成。左丘明為魯太史,其成書動機與太史職責有莫大關係 。至其書之性質,固非解經之書,然亦非只是泛泛記事無義之書。其書所存,多百國 春秋之史義。又其書之體例,非如孔修春秋為編年體之作,而為記事本末體之書。 此書成書後與春秋經並行於世,自春秋末傳至戰國中葉後,已廣泛流傳,然傳習者雖 眾,師徒相傳卻無其人。蓋左氏之有師法,師徒相傳確有其人,始自劉歆。 次論劉歆與春秋左氏傳的形成。劉歆與父向俱領校中秘,皆嫻於史實,力主不離事而 言理,然所見互異。蓋向習於穀梁,深於春秋大義,知所誡懼修省。歆則雅好古文列 國史記,明於君臣父子之義。及見古文左氏春秋,遂大好之,為之「創通大義」,據 以解經,是為春秋左氏傳的形成。但此乃以左氏之實事奪公穀之虛言,是以史義篡經 義。劉歆因何引左氏解經,歷來討論者多偏重政治原因,以為權奸助新莽篡漢。本文 則否定此一說法,力主學術原因:以為末代口說「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 不能究其一藝」。為此流弊故,歆特創通左氏大義,俾使學者能學以致用。其後移書 議立左氏學官雖無所成,然影響所及,亦成一代之顯學。
3

《左傳》預言之研究

李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晉代范甯評論《左傳》說:「左傳豔而富,其失也巫」;唐代韓愈認為:「《春秋》謹嚴,左氏浮誇」;宋代朱熹則說:「左氏史學,事詳而理差」。「巫」、「浮誇」、「理差」,這三項考語成為了《左傳》牢不可滅的印記。《左傳》記載許以神異方式進行的預言,因此有了「巫」、及「浮誇」的批評。朱熹以義理為標準,批評《左傳》以成敗論是非,趨利避害的功利主義價值觀,而這樣功利主義的色彩,在《左傳》的預言中更是明顯。《左傳》中的預言有很明顯的「行道有福」、「違禮失德則害」,以利誘及威脅的方式去鼓勵人們行為能夠有德、合禮,這樣的觀點,自然不能合乎朱熹的思路,故有「理差」的考評。 近代自康有為以來疑古風氣盛行,近人顧頡剛認為:預言為《左傳》中不可信的史料;楊伯峻則以「預言的應驗與否」作為考定《左傳》成書年代的依據。 對於《左傳》中預言的研究集中在巫、浮誇、或作為成書年代的斷限,卻對數量如此龐大的預言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因此為使對《左傳》的研究能夠更加完整,便以此為題,希冀對《左傳》研究貢獻棉薄之力。 在第二章中,探討了上古時期的思維模式、宗教信仰,史官、卜官藉各種神秘方式進行預言。到了春秋中期以後,眾多的卿大夫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加入預言者的行列,以理性思維的態度,思考人的言行、態度所造成的後果,使預言方式更加理性。 第三章,針對預言分佈的地區、年代作數據上的統計整理,發現預言並非是平均分佈,而是集中在部分諸侯國以及特定的時代階段上。由此可以看出:《左傳》利用時代的混亂,以預言的敘述強化禮樂的重要性。此外,大量的卿大夫加入了預言者的行列,不論是傳統的預言者或卿大夫,都習以理性思維的方式進行預言活動,再次凸顯春秋時代為人文精神昂揚的時代。 第四章從敘事的角度談預言在《左傳》中的功用,探討違禮、失德與人世禍福;道德品質與戰爭勝敗;個人行為與生死榮辱的箇中關係,藉此凸顯《左傳》的作者是有意圖的藉由預言的不斷應驗,達成「使亂臣賊子懼」的歷史功能。 第五章從《左傳》的寫作背景為起點,探討數量龐大的預言敘述的背後,有明顯的儒家觀點,企圖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說明合禮、有德好處,進而重新恢復社會的秩序。另外,對預言成效亦作檢討。 限於學力,本論文在預言的應驗效度問題、預言是否為後人捏造的問題,雖略有提及,但仍是不足,留待後人補足。
4

中國歷代正統論研究-依據春秋公羊傳精神的正統論著分析 / A Study on The Legitimacy of Traditional China

傅鏡暉, Fu, Ching Huz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探討春秋公羊傳精神立論的正統論是如何產生?何演變?主要內容為何?以及有何特點?盼能描繪出正統論的本質及其發展脈絡。全文共分五章,分別略述如下:第一章導論。陳述研究的動機、範圍、目的及方法。第二章正統思想的淵源、突破與演變。概略介紹正統的原始意義、早期發展、與自歐陽修起的創新突破及往後的發展。第三章歷代代表性的正統論分析。分析歷代十九世代表性正統論者的正統論。第四章正統思想輻議。分就正統思想與大一統意識、正統思想與史學、正統思想與政治現實、正統思想與道德理想、正統的銓釋與演變等五方面對正統論作進一步分析。第五章結論。提出對正統論研究的總結。
5

左傳五霸形象之研究

李小平, LI, XIAO-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依據左傳史料。探究五霸形象。並綜合公羊、榖梁、國語、史記及諸子的資料 。作一分析比較。 首章緒論,探討人物形象的內涵、五霸的界定 以及左傳五霸之名。第二章到第六章 是論文的主體,每章分別以歷史事實探討一位霸主,齊桓公從重用管鮑起就表現了不 凡的器識,他不僅為自己創了霸業,且為周天子,以及將衷的民族文化重建尊嚴。宋 襄公以殷商遺族。爭霸中原,雖然受挫最多,但永不屈服的姿態很值得注意。秦穆公 只有獨霸西戎,而其冷靜沈潛的務實作風、善用人才的襟抱,一直為後世稱道。晉文 公起於憂患之中,流亡前後的堅忍練達,為晉國建霸尊定基礎。楚莊王的崛起,不論 在文化或武功方面,都顯現了無窮潛能。邲之一戰強調武德,不僅接受了中原文,化 而且成為激勵中華文化成長的新血輪。第七章結論。比較五霸形象的異同外,並就其 對文學、思想史、及歷史文化等層面的影響,作一總結。
6

啖助學派新《春秋》學研究 = A study of Dan Zhu school's new hermeneutic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Studies

伍煥堅, 01 January 201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東漢時代之春秋左氏學

程南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研究

曾錦華, ZENG, JI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月令之文,今所見而大體具在者,僅有「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 •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三篇,本文即欲就此三篇作一探討。 文獻:本文主要文獻為「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 」三篇,輔以「夏小正」、「詩•風•七月」、「管子」諸篇。 方法:本文以綜合比較之法,分析此類「月令」之基本設計,歸納出其共同思想及特 色。 內容:本文約十二萬字,第一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著 述考」,探討三篇成書先後,以追溯「月令」之來源。第二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 首之撰著」,乃在探討「十二紀」之淵源及特色。第三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之 內容結構」,由「天文星象」、「歷法節候」、「五行配當」、「明堂月令」四節, 以考其內容。第四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比較」, 由其材料結構之比較,以反映三者之關係及其增刪之跡,藉以考其思想特質及演進過 程。第五章為「呂氏春秋十二紀紀首、淮南子時則訓及禮記月令之影響及評價」,由 此探討其對兩漢學術政治之影響及評價,與未來發展。 成果:此三篇內容有大同小異之別,如各月之天文記事,五德轉移及各月政令之安排 ,三篇類似;其小異者,則偶有用字之差異及文句之脫落,或因反映時代風尚而增刪 者。其部分內容,或出於牽強附會,但仍反映出陰陽家「與元同氣」之政治理想。
9

《春秋繁露》之政治倫理觀

劉心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自天與政治倫理、人性論與政治倫理、君臣關係與政治倫理以及對《春秋繁露》倫理觀後設分析四個層面來探討《春秋繁露》之政治倫理觀。本文的論點是:董仲舒在兼顧儒家仁政德治之政治理想前提下,試圖融合陰陽家與黃老思想進入儒家思想。董仲舒希望藉由這樣的改造,不僅能保持原始儒家對倫理之重視,亦可增加儒家思想的可欲性與可行性。
10

以心代例:湛若水《春秋正傳》之義理研究 / A Study on the Zhan Ganguan’s Chun Qiu Theory

胡華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湛若水(1466-1560),最初名為湛露,字民澤。後改名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綜觀湛若水生平,德業、事功並舉,其學術研究的推進,與教育事業的拓展相輔相成。湛氏相當關心時政,但卻少有發言。除奏摺之外,湛氏所遺留的政論專著並不多,其政治意見往往摻雜於學術作品之中。在湛若水諸作裡,《春秋正傳》寄寓的政治理念最為深刻。《春秋正傳》成書目的,除正諸《傳》之謬外,更有以經術勸聖學的經世用心;《春秋正傳》義理脈絡,則是基於對理學的理解,重新融鑄經典內涵而展現的經解成果。 《春秋正傳》解經特色,以「理」的範疇,取代「例」的歸納。《春秋》所書,必有善惡,然義例難以周全,但若融明心見性工夫於經文疏解,則聖人寓於《春秋》之大義可得,而是非褒貶自見。湛氏認為,定義是非價值,「理」比「例」更精確。在落實天理的命題上,湛若水發掘比「尊王」更深層的「禮」的意義,其結合性善、儒學、政治,以此作為《春秋》中「禮」的支撐。《春秋正傳》融理學於經學的經解方式,除擺脫傳統以例解經的桎梏外,也同時於學理上落實朱熹的道統觀。 全文共分六章,自第壹章〈緒論〉以降,依次梳理湛若水生平、理學架構、經學理路,最後探討其思想貢獻及視野侷限。第貳章〈湛若水生平暨《春秋正傳》〉,透過整理湛氏生平,掌握湛氏學術基調。此外,亦考察《春秋正傳》的成書背景及版本問題,勾勒湛氏《春秋正傳》寫作用意,與往後知識界接受狀況。第參章〈《春秋正傳》之理學依據〉基於前人對湛氏理學思想的研究成果,以傳統「本體」(聖人之心)、「工夫」(入聖之徑)的研究分類為基礎,驗證「理學」對「經學義理」的推展作用,深入觀察湛氏賦予《春秋正傳》的要旨及期待,藉此補充其理學思想中,必須以「聖典」相輔相成,始能完足之主張。第肆章〈《春秋正傳》之理學實踐〉,基於第參章分析湛氏理學經解的成果,進一步論述《春秋正傳》成就。本章通過綰合湛氏理學思想與《春秋正傳》取義關鍵,深入探討湛氏如何以「禮」、「刑」立定《春秋》要旨,並進一步思索湛氏所拈出《春秋》大義的內涵。第伍章〈《春秋正傳》由「義」至「理」之定位考察〉綜合第參章、第肆章研究成果,探討《春秋正傳》於《春秋》學史上,將有何種義理突破,並嘗試給予歷史定位。在「理學視野」參酌下所呈現的《春秋》大義,較於以義例解經的成果,將有何種變化?本文透過第伍章之收束,檢視湛若水理學、經學融鑄後之開展空間,與方法、視域下的思想特色。第陸章〈結論〉總結全文,嘗試梳理湛氏於中國思想流變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探討此議題未來延伸研究的可能。 本文透過梳理湛若水理學內涵,分析其經解理路,由此觀察《春秋》在理學視野下的詮釋樣貌,以及經典對理學工夫的輔助效果。本文探究湛氏理學視角如何影響其經學思想的同時,亦反由其經學思想釐清湛氏哲學結構,為湛氏思想特色立定大致方向。

Page generated in 0.03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