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王船山之禮學

林碧玲, LIN, B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約九萬字,除緒論、結論外,計分三章十節。全文旨在探討明末大儒 王船山(1619∼1692)論禮之根據、功效與特色進而彰明船山論禮之涵義與 價值。故其重點不在船山於禮記一書諸般禮制、儀節之考辨,而在船山之禮學思想本 身也。茲略述各卓之內容如下: 首為「緒論」,分「研究動機、方法與內容」、「船山禮學著作評介」二節。 第一章「船山論禮之大本」,闡明船山論禮所以運行天下而使之各得其宜之根據,分 「禮必有本」、「禮之大本總論」、「禮之大本分論」三節。 第二章「船山論禮之達用」,闡明船山論禮行於天下之功效,分「禮重達用」、「禮 以立人道」、「君子秉禮以修己應物」、「聖王制禮以治人用物」四節。 第三章「船山論禮之本末通貫」,闡明船山論禮之互為體用與本末不二,分「禮必本 末通貫」、「天道人情不二」、「心物交盡」三節。 最後為結論「船山論禮之涵義與價值」,闡明船山論禮之多重涵義與□常價值,以點 出船山禮學之特色與價值。
2

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

周芳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王弼提出「體用」一詞,體用概念即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範疇,而表現為一理解世界、詮釋世界的思維格式。以此思維格式為基礎,哲人建構出各具旨趣的思想體系及宇宙圖式;是故,透過對哲人體用觀的探析,應可相當程度地掌握其思維線索,並釐辨構築於此思維線索上的思想內容。 雖然如此,學者在論析哲人之體用思想時,或常以未經清楚說明及嚴格界義的「即體即用」、「體用不二」、「體用一如」、「體在用中」等成詞同時詮釋不同哲人的體用思想,而未能明確的論述何謂「一如」、如何「不二」,「即體即用」、「體在用中」又當於何理論前提及範疇中立說。亦即因此,或未能彰顯哲人彼此間的思維異同,說解的本身亦或有含胡之失。 基於以上認知,本文力求以明確的語言形式及概念分析來詮釋船山的體用思想,並檢視由此思維核心所開展出的思想體系,而將檢視對象鎖焦於天道、性命、人文化成三範域。 船山的體用思想蘊具飽滿、層次嚴密,而可以「體用相涵」一語收攝其義。經過重重爬梳及論闡,可精確說明其意謂:「體用相涵」即「用在體中」、「體在用中」,而表現為結構意義、時間意義、空間意義、實現意義及存在內容等範疇的相涵,其中充滿著時間感、空間感、歷程感與律動感,在在展示出一動態辯証的思維特質。船山以此思維模式為圓心,輻射出對世界的層層理解與觀照,形成了色彩鮮明的船山學。其中,關於理氣關係、性情善惡、一本萬殊及天人物我等範疇的分析與建構,皆開啟出不同於前人的哲學視野,廣闊綿密,深邃精實,為中國哲學再創高峰。
3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理氣觀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ion of Li-Qi in Wang Chuan-shan's complete explanations of the study of the four books

沈威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讀四書大全說》是對《四書大全》進行批判,而在文句中往往批評《四書大全》的見解,而肯認朱熹注釋的正確。大體而言,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對《四書大全》的批判不外乎幾點。對《四書大全》注疏引用朱熹部份,認為是《四書大全》曲解朱熹本意,再者對於胡炳文、蔡模、陳淳、黃榦、饒魯、陳櫟,等人的注釋,相當不以為然,認為這些人不懂義理面貌,而對《四書》本身的句子常常切割來分開解釋,以及把《四書》之間互屬不同章節的文句比附在一起,甚至有轉變成文字訓詁的意義,而少了義理的闡揚。
4

王船山評選陶謝詩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Wang Chuan-Shan appraising and choosing Tao(Yuan-Ming)'s and Xie(Ling-Yun)'s poems

郭凱文, Kuo, Ka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船山特重謝靈運詩是其特色,評選陶謝詩所採取「揚謝抑陶」的態度,與多數文學史論者不同。本文即以此一評選的特殊現象展開研究。第一章緒論首先對前行學者相關研究成果予以省思,從而導出本文的論題、論點與方法,並說明史料的選擇與運用。第二章處理的論題是:「詮釋王船山選錄陶淵明、謝靈運二家詩的作品特質及其特定取向」,先分析船山選評的作品在「題材」、「情意」、「表現形式」等方面的特點,然後與歷代文人對陶謝詩評賞抑揚的結果,相互比較,觀其同異,以便說明船山的編選取向。第三章處理的論題是:「詮釋王船山評選陶淵明、謝靈運二家詩之評語的意涵」,先以前一章分析作品特質而得到的結論為基礎,逐條解釋船山評語的意義,並揭明其中的核心觀念:此即「二元或多元要素對立、分立統一」。然後溯源船山的詩論與文化思想,證成此為船山一貫的思維模式。最後說明船山評選陶謝詩所欲對治的明代詩學問題,尤其以竟陵派對陶謝詩的評選及其所關涉的詩學、文化問題為主要的批判對象。第四章處理的論題是:「說明船山的評選結果,在陶謝詩接受史上的意義」,重點在於說明船山如何基於「二元或多元要素對立、分立而統一」的觀念,對陶謝詩的既有典律及其堪為典律的意義,予以改造;乃至提出新範作。在論述上,以船山的評語、詩論中,所觸及的陶謝詩評說傳統為重心,梳理該評說傳統所涵具的詩學觀念,以為參照知識,藉此對顯、說明船山評選陶謝詩的歷史意義。第五章則綜合、條述全書各章結論,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展望。
5

王船山的人物品評之研究

苗崇聖, MIAO, CHO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字數:約六萬字。 二、章節:計分五章十六節。 三、綱要: 第一章:緒論。概言寫作意旨及方向。 第二章:背景說明。 第一節:船山性格描述。由後人記載及船山著作山看船山的性格。 第二節:政治風氣。概述明代政風。 第三節:學術風氣。概述明代學風。 第四節:社經狀況。概述明代社會與經濟性情形。 第五節:哲學背景:人心論。介紹船山的人性觀。 第三章:船山論君子與小人。 第一節:君子勢長。討論三種君子對待小人的方式。 第二節:小人勢長。討論三種君子處時的方式。 第三節:兩種君子與小人互動方式的研究。討論陰陽的對待關係及意義。 第四節:船山的終極關懷。討論船山對政治秩序的觀點。 第五節:名詞析義。探討船山的君子小人觀的始義。 第六節:結語。 第四章:船山論君臣民。 第一節:船山論君。探討船山對君權源始、轉移及運做的觀點。 第二節:船山論臣。探討船山的仕與隱的觀點。 第三節:船山論民。探討船山對人民的政治能力的觀點。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船山之人物品評的檢討。對船山的人物觀給予適當定位並據以解釋船山之隱 遁及其價值觀。 第二節:孔子之人物觀的檢討。從外王社會的期盼與個性發展的觀點進行討論。

Page generated in 0.01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