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玉嬌梨》研究 / The Study of Yu-Jiao-Li

尹泳植, Yoon, Young-Si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才學與情懷:清中葉(1791—1849)才子佳人小說承衍之文化考察 / Erudition and sentiment:The study of inheritance of the scholar-beauty novels(1791-1849)in middle years of the Ching Dynasty

劉柏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中葉才子佳人小說在《紅樓夢》之後紛紛問世,其所面對的不僅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所建立的書寫範式,同時還有《紅樓夢》所標舉的世情高度,以及整體的清中葉社會文化語境,它們並沒有明確的續衍對象,但卻同時在一個「大文本」的集合中,各自開展出其面對前人著作以及時代語境的挑戰。它們的整體書寫面貌,意謂著小說作者在其所處文化體系中的反映轉化,小說作品即是作家通過書寫實踐所揭示的文化特質之具體呈現。 本論文之發想,乃是針對現有研究之未盡處加以補充,期能就小說史的發展面貌,以及才子佳人小說在清中葉以後可能產生之變化進行考察,從而對其書寫現象,以及小說作者的創作思維進行深入討論。藉由小說前後序跋、題詞等文字所構成之副文本作為認識之起點,挖掘小說作者可能的自我定位,藉此觀察小說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互文現象如何被展演,從而聚焦於小說人物形象所帶來有關情節結構,以及主題內涵上的變動,此即為本論文主要的思考進路。 在章節安排上,本論文第二章從小說副文本的角度切入,透過小說中諸多的閱讀提醒,抉發小說創作者之自我定位,檢視作家群體共同展現之小說觀念,把握小說家作為後起之讀者/作者,如何回應前人著作、引導當今讀者。第三章則近一步觀察小說文本所呈現之互文性現象,析論小說家迻錄、複製多重文本之書寫策略,進而探究其所蘊含的創作思維。據以討論小說文本中具備「知識」屬性的多種材料,如何被放置在具有「遊戲」意味的文本之中?藉此掌握在書寫策略背後所可能隱藏的文化意蘊。 第四章聚焦於小說人物形象之描寫,從人物與情節間之關係切入,觀察才子佳人小說中對於才子╱佳人形象塑造以及人生經歷描寫的變化,並且追問這種變化與小說情節構置之關係,乃至關懷核心的變化。由此深入考察小說如何透過並置的經世理念與隱逸願望,彰顯小說作者及其身處的文化網絡面對世界之狀態。第五章為結論,主要總結前述之研究成果,據以說明清中葉才子佳人小說如何回應清中葉以後言情敘事的相關挑戰,以及整體社會文化語境所帶來之影響,並且提出本論文主要觀察:清中葉才子佳人小說在學習世情書寫的路徑上,藉由強勢的敘事者觀點介入,以及小說人物與情節構置所形成的轉化,回應了清初以來已然蔚為大觀的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範式,在小說家「知識性」與「遊戲性」的創作思維中,展現了一種具有個體感的書寫實踐。
3

湯顯祖《牡丹亭》及晚明時期改作與仿作之研究

林書萍, LIN,SH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牡丹亭》何以能特出於眾多劇作而成為明傳奇的重要劇目?進一步言之,《牡丹亭》劇作中的主題意識與時代背景接軌而使之被推向高峰,歷來對此研究者眾,從作者思想、作品解讀、時代分析等各種角度切入,提供筆者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文獻資料作為參考。 「經典」的建立不是單一劇作的創作與出版即可成就,當我們討論《牡丹亭》作為明傳奇經典之時,筆者希望提出的一個思考角度是延續與反推。簡言之,即以《牡丹亭》作為原型故事,對明代其後改作與可能被廣泛地定義為仿作之傳奇文本進行討論,一方面試推《牡丹亭》成為經典的原因與意義;一方面對作品進行解析。 「才子佳人的愛情」是明傳奇劇作中最重要的題材,大量的劇作構成程式化的風潮,相同的主題、類似情節與角色的重複組合,又與主情思想相對應。筆者於第一章〈緒論〉中,說明選擇以《牡丹亭》作為研究主題,初步歸納相關資料,希望對所謂的改作與仿作有更進一步的分析。 第二章主要是針對《牡丹亭》之文本作一分析。首先討論《牡丹亭》與其原型故事〈杜麗娘慕色還魂〉之間的關係。《牡丹亭》承繼〈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基本架構,再進行加工,使情節複雜化與人物立體化。為了彰顯「情理衝突」的過程,《牡丹亭》在情節與人物的描寫上相當細膩,並且提升了故事主旨的意涵與層次。《牡丹亭》刪除杜興文及柳夢梅之父母之角色,增加春香、陳最良與杜寶在劇作中的分量,並新設「苗舜賓」一角,作為柳夢梅的輔助角色。再者則就《牡丹亭》的劇情架構與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筆者採取多數學者之說法,將《牡丹亭》分為三段落:由生至死、生死之際和回生之後。再就點線結構的基本模式、象徵符號的設計運用及對照現實的夢幻世界三個面向討論之。除了情節之外,《牡丹亭》所之人物形象也有所論述。劇作前半部以杜麗娘作為核心,但杜麗娘回生之後,劇作則轉以柳夢梅為核心,杜麗娘對於愛情的熱烈追求和柳夢梅對於功名的執著是並行的。此外,杜寶「執古妝喬」的形象和角色之互相對照搭配的狀況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筆者並於此章中略論湯沈之爭的問題,筆者以為,湯沈之爭不能證明曾經發生,「臨川派」也無法確認是否為一有意識而組成的團體,應屬於被建構的派別,但不存在於歷史之中。無論從文獻或是格律來看,均無直接證據可證明湯沈之間曾經存在激烈爭論,亦不能斷然表示湯顯祖之作完全不符音律,無論湯沈之爭的內容或是派別成員在學者研究中均未有定論。 由於明傳奇愛情劇的情節與角色均相當繁複,筆者於第三章中先就愛情劇的主要程式情節分段論述,再以前論第二章為基礎,總論《牡丹亭》文本之特色。在第一節中,筆者以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及高禎臨《明傳奇戲劇情節研究》作為主要參考資料,並以表列方式說明之。明傳奇愛情劇的固定模式如下:探訪相遇、互訴情衷、分離試探、喜慶團圓共四部分,其中又各自有固定的程式情節之運用。在程式情節中,「應考」及「誤會」情節可能被應用於各段落之。在第二節中,筆者就人物角色的設定與性格表現作一論述分類。女主角可分為大家閨秀、小家碧玉及特殊身份三類,但以大家閨秀居多。並且明傳奇愛情劇對「佳人」的設定均是容若桃李,才堪詠雪的。為了配合愛情故事的發展,佳人面對情愛顯得主動積極,深情不渝。男主角則是學富五車,瀟灑風流,雖然有追求功名的欲望,但也重視愛情與婚姻,才子佳人的愛情著眼於內心的契合,在才貌上亦十分相配。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侍女和反對者亦為通用之角色,與程式情節相對應,在角色設定上有「典型化」與「類型化」的傾向。在第三節中,筆者討論在明傳奇愛情劇的文本之中所隱含的限制與基本觀念,包括「貌美、才美、情美」的基礎,佳人守貞與才子多情,獲得功名以使私情認可的必然性等等。在第四節中,筆者則以《牡丹亭》作為分析主體,討論程式情節與典型人物如何被運用組構於文本之中。《牡丹亭》的確受到程式化的影響,但亦有突破之處,即以夢言情與因情生死的情節構思,達到以事奇烘托情奇的目的。在人物形象的部分,杜麗娘和柳夢梅皆同時展現了「專情」的形象。 筆者於第四章中探討了關於《牡丹亭》在晚明的改編本。目前見諸文獻記載者共有六本,但呂玉繩改本及沈璟改本《同夢記》幾皆亡佚,徐肅穎《丹青記》台灣並無善本,故本章中以分析徐日曦《碩園刪定本》、臧懋循改訂《還魂記》與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三家改本為主。筆者於每一小節中均以列表對照之方式說明情節的刪併情形。三家改本均有音律的改訂,也就《牡丹亭》不合音律之問題提出意見。在劇作內容方面,《碩園本》只刪不改,臧改本《還魂記》更改幅度略多於《碩園本》。馮改本《風流夢》是情節更動幅度最大者,主要增加關目的方式「強調」生旦同夢的事實。此外,也設定杜麗娘之生辰死忌均為中秋,死後三年改為一年等細節,使情節縝密合理,前後呼應。《風流夢》就原劇作亦先採取了刪減支線的方式,但相較於碩園本和臧改本,主要不同之處在於內容的改動。經由分析之後,可以確認晚明三家文人改編本的目的,均是推動《牡丹亭》更能完全適應場上演出,所以刪減情節、改訂音律、致力於取白的通俗化與口語化,還有意象的具體化。 在討論改作文本之後,筆者於第五章中討論《牡丹亭》仿作之問題。當然,從所謂「臨川派」的成員,如吳炳、孟稱舜的作品中的確可以看出和《牡丹亭》相類之情節,但是「臨川派」不能做為判斷基準。筆者以「評論」與「情節因襲」作為判斷仿作之標準,並且排除程式情節的沿用,以《牡丹亭》中的特殊情節是否運用於其中立論。所採取的「仿作」定義,包括直接模仿《牡丹亭》之文本與可能受到《牡丹亭》之影響文本。可以分為仿作正體和變體。仿作正體又因定義不同而區分為二類,仿作變體則是馮小青系列故事。不可忽略的是,《牡丹亭》中採用的特殊情節再化入新劇之中後,有各自的意涵與作用,當然不同的作家所欲表達之情思也可能隨之不同。在肯定真情的前提之下,孟稱舜對「情」的理解便含有「節義」的概念;吳炳於《療妒羹》中所展現的反而更接近道德教化的主旨,愛情只是搭配的副線而已。仿作變體雖然在情節上可以直接看出受到《牡丹亭》的影響,但是部份情節的擇取與以《牡丹亭》直接入戲的手法所詮釋的角度必然有所不同,而筆者用之為標準的情節也在仿作中有著程度不一的改變。 總合前論,筆者於第六章中除了補述關於《牡丹亭》續作之問題外,也對《牡丹亭》經典地位的建立進行解析。
4

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研究

姜鳳求, JIANG,FENG-Q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明清才子佳人小說「好逑傳」一書為研究對象,探討其主題情節、人物性格及創作技巧等相關內容。經本論文的析論,其能對「好逑傳」在總體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作一評價并試著為其尋找出合適之定位。 全文凡六章。 第一章緒言,述本文撰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範圍及「好逑傳」的作者、版本、譯本及其背景研究。 第二章為「好逑傳」的情節分析,本章介紹結構的一般定義及「好逑傳」十八回的情節。 第三章為「好逑傳」的主題意識,本章探討「好逑傳」的主題及其作者要表達的實事求是觀念,倫理的觀念(忠、俠義、名教)等主題思想,并陳述作者主題思想的優、缺點。 第四章為「好逑傳」的人物塑造。第一節陳述「好逑傳」的正面人物,如鐵公子、水冰心。第二節陳述「好逑傳」的反面人物,如水運、過公子。分析上述人物在作品中所擔當的角色性格與生命氣質。 第五章為「好逑傳」的寫作技巧。第一節分析「好逑傳」所用的口語、成語、歇后語、諺語及其非情節因素詩詞等韻語。第二節主要探究「好逑傳」中「伏筆」手法運用。第三節主要考察「好逑傳」中「對比」等寫作技巧之表現。 第六章為結論,探討「好逑傳」寫作表現之缺點及在中國小說史上的地位。

Page generated in 0.02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