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情欲‧禮樂‧經典:荀子與歷史意識 / Xunzi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莊祐端, Chang, YuT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荀子及其後學在戰國晚期與秦漢之際致力於傳承儒家經典的工作,他們傳經的心理動機是什麼?本文試圖從荀子思想本身回答這個問題。荀學儒者以傳經為其一生志業,這與荀學儒者的「自我」認識有關,因此本文將從荀學「如何意識「自我」」的問題談起。荀子的「天」與「人」都是有限的存在,人在「天命」帶來的「限制」中了解「自我」的重要性。然而,由於「情欲」是人的存在基礎,因此人必須回到歷史當中,從歷史境遇理解「情欲」的由來,方能理解真實的「自我」。透過理解真實的「自我」,掌握情欲的變化規則,人得以看見歷史的發展軌跡,從「過去」的經驗為自己的「未來」生活找到方向,歷史意識亦由此誕生。對荀子來說,「禮樂」喚醒人們的情感與記憶,人在「禮樂」的感染中了解生為人的本質,了解人性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人們對於理想的生活有著共同期待。「禮樂」讓人們互相理解彼此的心靈,一個適合人們生活的世界因而獲得實現的可能。「禮樂」來自於人們的歷史經驗,荀子認為人們應當從歷史汲取現代生活所需的資源,反映他重視歷史連續性的思維。「歷史」有賴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傳諸後世,因此荀子及其後學傳承「詩書禮樂」等經典,也就是傳承人類的歷史,傳承歷史當中的情感與記憶。荀子認為人們透過經典才能充分理解自我和世界的意義,了解「人」原來具有創造意義的能力和自由。因此,歷史意識之生成,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生成,荀子的歷史意識說明他深刻關懷人類的存有境況,深信人們值得過一種安樂、幸福、自由的生活。
|
2 |
從生命理解生命-重探狄爾泰生命詮釋學 / Life grasps life-Re-search into Dilthey's hermeneutics of life師雲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狄爾泰的詮釋學理論承接史萊馬赫詮釋循環整體與部分相互補充預設,並重視對作者心理的解釋,以及作者生命脈絡、背景知識的掌握,將作品視為生命表現,並與生命整體相關聯。同時他也將詮釋學與奠定精神科學的基礎的嘗試連結,將詮釋學作為精神科學重要的知識論、方法論。
然而狄爾泰的詮釋理論不只是精神科學的認識論。除了以體驗、表現與理解三個概念中除了說明了精神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範圍,有關理解如何得以可能,狄爾泰將人視為歷史的存有,不但研究歷史、創造歷史並且接受歷史在我們身上的作用,我們的理解能力同樣受到歷史而決定的。狄爾泰以客觀精神肯定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共同性,並以效果關聯來說明理解個人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關係。理解活動不是僅將作品、文本視為他人的生命表現,企圖以重建創作過程客觀地理解作品;藉由理解他人生命表現同時也檢視自己的生命,同時在理解過程中也將自己的體驗移入,如此成為從生命理解生命的生命詮釋學。
本文以歷史學派、康德與史萊馬赫作為狄爾泰生命詮釋學的準備,並以客觀精神與效果關聯作為理解的前結構,從體驗、表現與理解三個概念來說明狄爾泰詮釋的豐富內容。以高達美在《真理與方法》中對狄爾泰的批評為反對立場,最後嘗試以狄爾泰自己的理論來回應高達美的批判。
|
Page generated in 0.20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