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

田威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愛玲在臺灣經過一甲子的傳播,其人其文被廣泛地挪用,影響層面從 文學擴及整個文化場域。張愛玲的名字頻繁出現於報刊二十種以上的版 面,且依不同脈絡呈現不同的形象,各界以各種方式消費張愛玲,讓張愛 玲從一位作家到一個產業,形成廣受矚目的「張愛玲現象」。「張愛玲現象」 實為「迷文化」的產物,然而在「張學」中這方面的深入討論尚付之闕如, 本論文以「傳播」與「迷文化」為主軸,呈現「張愛玲現象」中各領域的互 動,分析張愛玲由俗入雅,再由雅跨俗過程中的運作力量,以及由文學社會 學面向探討張愛玲成為跨領域名人的過程。 本論文分為四章,引言部份為論文框架說明,介紹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前人文獻回顧以及各章主旨。第一章呈現一九四九至一九八O年張愛玲在臺灣的形象。藉爬梳報章雜誌歷年來有關張愛玲的報導與文章,呈現張愛玲不同時期的形象。「鴛鴦蝴蝶派」與「文藝漢奸」,「反共作家」「電影編劇」以及「翻譯家」,「專業作家」與「智性學者」等等皆曾為張愛玲的早期形象。第二章為一九八O年代以降從「張腔」到「張學」的過程,探討張愛玲在經典化過程中所經歷的論戰及其背後的意涵,著重在文學獎機制與隨之興起的「女作家熱」、「張派」論述等對張愛玲形象的影響。第三章探討各界「張迷」如何擴散張愛玲的影響力,「張迷」的菁英特質對張愛玲經典化的助力,「迷」於各領域的「再生產」對張愛玲的知名度大的擴散效應。第四章探討張愛玲的俗化與商品化現象。張愛玲在消費社會的脈絡下成為被掏空的「符號」(sign),被塑造成一種品牌,以「孤絕」、「華麗」與「蒼涼」為品牌特色,被傳奇化、明星化、慾望化與商品化。結論總結全文,回顧「張愛玲現象」之形成過程,「迷文化」於「張愛玲現象」中的展演:包括學界、評論界與傳播界的擴散效應,文學場域的權力、佔位及其影響,闡明消費社會中大眾文化神化與俗化張愛玲的力量,並以此觀照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
2

蘇偉貞論蘇偉貞

歐陽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七○年代末期的蘇偉貞:同時具備小說同業、編輯、研究者三員身分,引領三重角度「張看」。 歷經角色轉變的蘇偉貞,透過其觀看視野,從其評論文字又是如何看待身為作家的蘇偉貞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試圖用「研究者蘇偉貞」的評論技巧及其提出的文學藝術、文學觀念如何反應在「作家蘇偉貞」的文本創作。且檢證「作家蘇偉貞」的創作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貞」的審美規準。當這些角色都是同一人時,彼此間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抑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便是本論文欲探究多樣的蘇偉貞是如何看待自我,演繹自我。如何在文學舞台上展演出屬於自我的獨特風格,建構屬於自己的島嶼。 先剖析八○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對蘇偉貞作品所造成的影響。藉由蘇偉貞的博士論文《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評蘇偉貞為「頹廢美學代言人」為審視主軸,向外延伸探究其作品中的頹廢意識,分析文本中頹廢形象的塑造。而「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不斷被提出討論,蘇偉貞是如何針對其文本剖析刻畫?文本中呈現出的主題是否符膺其所提出的美學論述。當蘇偉貞被當代定義為張派系譜傳人時,又如何看待這樣身分的自己。希冀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為主題,探究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是堅持走張愛玲路線亦從張愛玲出走?而蘇偉貞又是如何建構出自己的島嶼? 本論文欲對蘇偉貞如此多重身份的「張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論述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偉貞,作家蘇偉貞的作品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貞的評論美學規準。
3

「叛徒啓示錄」: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玲的文學關係 / Revelation-Traitors : The Literary Relationship of Yuan Qiongqiong , Su Weizhen , Zhu Tianwen and Eileen Zhang

梁少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代叛徒是今朝祖師。對張愛玲最好的致敬辦法,恰是以毒攻毒,從反面入手。台灣傳人正面擁抱「張派」稱號者,以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三人的文學成就最為可觀。 本文以袁、蘇、朱三人為研究對象,她們以學舌張愛玲起始文學生命,她們也以抗拒張愛玲、告別張愛玲再創個人文涯高峰。三姝的文學發展軌跡:「模仿張愛玲」 - 「抗拒張愛玲」 - 「告別張愛玲」 - 「自成流派」。三人以對張愛玲致敬,起始文學路程;三姝真正闖出自己的文學道路,卻是以抗拒張愛玲為開端。本人寫作此論文,正是為了探討三姝進進出出張愛玲之間,複雜糾葛的發展過程和文學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文學流派學、流傳學、影響焦慮說和接受美學, 這些理論很適合用來研究本論文。而張愛玲著名的美學思維:「存而不論」、「述而不作」,也啓示批評家一種獨特的思考路徑。本論文就架構技術上,筆者遷就,沿用線性排列方式。並且本文的研究方法建立在文學流派學、流傳學、影響焦慮說、接受美學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但受到張愛玲啓發,筆者將以張愛玲的美學思維當成架構本論文的重要史觀依據。 「張派」模仿張愛玲時期,適逢鄉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抗衡。 鄉土文學政治味道太濃厚,現代主義又太前衛。「張派」出線,在於她們同時結合「尋根」與「革新」,形成文壇新抒情主流。張愛玲的文學既現代又復古,正提供「張派」作家絕佳的文學典範。「張派」模仿張愛玲,是有異有同。筆者將從世路人情、文字燽鍊、鬼話書寫、戲劇性元素、抒情懷舊風格化和耽美的姿態六個論點,分述說明。「張派」抗拒張愛玲時期,是三人對新時代的叩問。 此時期她們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到早期學舌張愛玲的文學影響。 正因為來自於張愛玲之「後」,所以三人宣稱告別張愛玲的轉型力作,仍舊具有張愛玲色彩。她們的告別,是「再見」張愛玲,不是「不見」張愛玲。以「見」張愛玲的方式來跟張愛玲說「不見」。 筆者分別從袁瓊瓊,變造「徹底」的黑色幽默;蘇偉貞,失格之人;朱天文,由色入空的美學修持分章討論。「張派」告別張愛玲時期, 台灣整體文學特徵是「輕」。「張派」跟張愛玲,都非常善於把握時機,所以她們每每出手都「躬逢其盛」。「張派」這個時期的作品,不止呈現輕盈的特質,在知識和形式上,也解構得很多。 這個時期「張派」發展出迥異於自己過去,迥異於張愛玲的書寫風格。筆者分別從袁瓊瓊,或者與張愛玲無關;蘇偉貞,時光旅人隊伍;朱天文,歧路花園分章討論。 到底「張派」張不張?「張派」學張,是叛徒學叛徒。張愛玲啓示後輩作家如何「背叛」。以張愛玲為參照對象,筆者不是暗示「張派」只能在張愛玲的陰影下發展。因為張愛玲,「張派」三人的文學生命更精彩。也因為「張派」,她們豐富了張愛玲自身。正當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在文學新世紀,紛紛以實際行動切割與張愛玲的文學關係,就在這裡,這是她們最相像張愛玲的地方。前代叛徒是今朝祖師,也無怪乎她們必須宣稱:我們是我們自己的流派。因為對最聰明的「叛徒張愛玲」而言,最好的致敬方式便是「以毒攻毒」,背叛。

Page generated in 0.01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