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論朱天文《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的「記憶」. / 論朱天文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的「記憶」 / "Memory" in Chu T'ien Wen's fictions A city of hot summer, Fin de siècle splendour and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 Lun Zhu Tianwen "Yan xia zhi du", "Shi ji mo de hua li" yu "Huang ren shou ji" zhong de "ji yi". / Lun Zhu Tianwen Yan xia zhi du, "Shi ji mo de hua li" yu "Huang ren shou ji" zhong de "ji yi"January 2005 (has links)
葉嘉詠. / "2005年7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參考文獻(leaves 106-123). / "2005 nian 7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Ye Jiayong.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5.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06-123).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本文的硏究方法及目的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記憶」的界定 --- p.4 / Chapter 第三節 --- 章節說明與內容安排 --- p.6 / Chapter 第四節 --- 朱天文的硏究槪況回顧 --- p.9 / Chapter 1. --- 學位論文 / Chapter 2. --- 單篇論文 / Chapter 第二章 --- 細節描寫與「記憶」 --- p.17 / Chapter 第一節 --- 照片:重複與重塑過去 --- p.18 / Chapter 第二節 --- 花:以色/與香暗喻失落的情感 --- p.23 / Chapter 第三節 --- 紀念物品:懷緬與遺忘往事 --- p.29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35 / Chapter 第三章 --- 「敘述者」與角色的「記憶」對話 --- p.37 / Chapter 第一節 --- 第一人稱「敘述者」 --- p.37 / Chapter 第二節 --- 「全知敘述者」 --- p.41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46 / Chapter 第四章 --- 社會情況的改變 --- p.47 / Chapter 第一節 --- 「都市」:陌生與熟悉的空間 --- p.47 / Chapter 第二節 --- 「世紀末」:虛幻的時間與「頹廢」的性愛關係 --- p.60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76 / Chapter 第五章 --- 「張派」的「記憶」寫作 --- p.78 / Chapter 第一節 --- 社會背景與經歷及其小說風格的關係 --- p.80 / Chapter 1. --- 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 / Chapter 2. --- 社會環境與小說風格的轉變 / Chapter 3. --- 寫作理念 / Chapter 第二節 --- 「記憶」的題材與敘述特色 --- p.89 / Chapter 1. --- 共同以細節描寫敘述成長「記憶」 / Chapter 2. --- 顯現不同的「記憶」題材與敘述方式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100 / Chapter 第六章 --- 總結 --- p.103 / 參考書目 --- p.106 / 附錄 / 附錄一朱天文著作及其評論篇目 --- p.124 / 附錄二單行本篇目及初刊資料 --- p.156 / 附錄三《三三集刊》中的朱天文作品篇目 --- p.166 / 附錄四《INK印刻文學生活誌》「電影的故事」與「劇照的聯想」專欄篇目 --- p.169 / 附錄五其他文集中的朱天文作品篇目 --- p.170
|
2 |
「叛徒啓示錄」: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玲的文學關係 / Revelation-Traitors : The Literary Relationship of Yuan Qiongqiong , Su Weizhen , Zhu Tianwen and Eileen Zhang梁少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代叛徒是今朝祖師。對張愛玲最好的致敬辦法,恰是以毒攻毒,從反面入手。台灣傳人正面擁抱「張派」稱號者,以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三人的文學成就最為可觀。 本文以袁、蘇、朱三人為研究對象,她們以學舌張愛玲起始文學生命,她們也以抗拒張愛玲、告別張愛玲再創個人文涯高峰。三姝的文學發展軌跡:「模仿張愛玲」 - 「抗拒張愛玲」 - 「告別張愛玲」 - 「自成流派」。三人以對張愛玲致敬,起始文學路程;三姝真正闖出自己的文學道路,卻是以抗拒張愛玲為開端。本人寫作此論文,正是為了探討三姝進進出出張愛玲之間,複雜糾葛的發展過程和文學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文學流派學、流傳學、影響焦慮說和接受美學, 這些理論很適合用來研究本論文。而張愛玲著名的美學思維:「存而不論」、「述而不作」,也啓示批評家一種獨特的思考路徑。本論文就架構技術上,筆者遷就,沿用線性排列方式。並且本文的研究方法建立在文學流派學、流傳學、影響焦慮說、接受美學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但受到張愛玲啓發,筆者將以張愛玲的美學思維當成架構本論文的重要史觀依據。
「張派」模仿張愛玲時期,適逢鄉土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抗衡。 鄉土文學政治味道太濃厚,現代主義又太前衛。「張派」出線,在於她們同時結合「尋根」與「革新」,形成文壇新抒情主流。張愛玲的文學既現代又復古,正提供「張派」作家絕佳的文學典範。「張派」模仿張愛玲,是有異有同。筆者將從世路人情、文字燽鍊、鬼話書寫、戲劇性元素、抒情懷舊風格化和耽美的姿態六個論點,分述說明。「張派」抗拒張愛玲時期,是三人對新時代的叩問。 此時期她們某種程度上,還是受到早期學舌張愛玲的文學影響。 正因為來自於張愛玲之「後」,所以三人宣稱告別張愛玲的轉型力作,仍舊具有張愛玲色彩。她們的告別,是「再見」張愛玲,不是「不見」張愛玲。以「見」張愛玲的方式來跟張愛玲說「不見」。 筆者分別從袁瓊瓊,變造「徹底」的黑色幽默;蘇偉貞,失格之人;朱天文,由色入空的美學修持分章討論。「張派」告別張愛玲時期, 台灣整體文學特徵是「輕」。「張派」跟張愛玲,都非常善於把握時機,所以她們每每出手都「躬逢其盛」。「張派」這個時期的作品,不止呈現輕盈的特質,在知識和形式上,也解構得很多。 這個時期「張派」發展出迥異於自己過去,迥異於張愛玲的書寫風格。筆者分別從袁瓊瓊,或者與張愛玲無關;蘇偉貞,時光旅人隊伍;朱天文,歧路花園分章討論。
到底「張派」張不張?「張派」學張,是叛徒學叛徒。張愛玲啓示後輩作家如何「背叛」。以張愛玲為參照對象,筆者不是暗示「張派」只能在張愛玲的陰影下發展。因為張愛玲,「張派」三人的文學生命更精彩。也因為「張派」,她們豐富了張愛玲自身。正當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在文學新世紀,紛紛以實際行動切割與張愛玲的文學關係,就在這裡,這是她們最相像張愛玲的地方。前代叛徒是今朝祖師,也無怪乎她們必須宣稱:我們是我們自己的流派。因為對最聰明的「叛徒張愛玲」而言,最好的致敬方式便是「以毒攻毒」,背叛。
|
3 |
如何叛逃張愛玲--朱天文與胡蘭成的文學關係 / Separate the world of Chang, Eileen -- literature relations between Zhu,Tien-wen and Hu,Lan-cheng.羅郁玫, Lo, Yu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朱天文由於家學淵源,很早即接觸了父親口中所說的好的作品-張愛玲的文本,而張愛玲的才氣與華麗的文字很讓朱天文著迷,而朱天文早期的作品的確是深受張愛玲的影響,然而,學者將張愛玲的文學地位抬至極高,且整理出受到張愛玲所影響的作家名單,當然,朱天文亦名列其中。本章主要是整理出所謂「張派」的研究名單,究竟是何種文風特色的作家作品被列名,主要的論者有哪些?他們又是持何種觀點呢?而回到朱天文早期的創作文本,張愛玲是否真的對朱天文造成莫大的影響?面對張愛玲,朱天文又有何種看法以及觀感,這對於其文學實踐又產生了什麼作用呢?
真要談朱天文,就得從三三時期開始說起,從創辦、集刊名稱、體例,以及週遭活動開始觀察,胡蘭成的文章思想以及啟蒙又對其產生如何的影響。
在黃錦樹評論朱天文的文章當中,點出《荒人手記》是對胡蘭成的致意,並引用胡蘭成〈來寫朱天文〉文中的比喻,將朱天文與日本祭祀的巫女相比併,究竟朱天文在文學創作上呈現何種特色呢?本文將回歸朱天文的創作文本,並藉由審視黃錦樹與王德威的說法,並且參考張瑞芬的研究,探討朱究竟是向張愛玲致意或是向胡蘭成靠攏?並且透過「巫」的意象觀察朱天文的書寫以何姿態展現,以及為什麼要以「巫」的姿態書寫。
本文從朱天文的三三時期開始耙梳,觀察朱天文的文章從早期張愛玲的影響與胡蘭成的文學淵源,乃至最後成功叛逃張派作品,自成天文風格的文學創作,看這位臺灣當代重要的小說家是如何以文字煉金術士的功夫奢靡地實踐文學這華麗的修行。
|
4 |
巫憶前身—論朱天文之文學志業林維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一九九0年以站在天際線的巫女自居,到二00八年持續以《巫言》上達天聽的朱天文,整整二十年的時間,朱天文的中心信念始終沒變。這樣的信念來自於一九七六年胡蘭成為朱天文寫的一篇文章〈來寫朱天文〉,他以神姬(巫女)之舞盛讚朱天文的文學之美,不僅讓朱天文從此埋下風吹花開的成巫種子,也讓她捨棄過去的張學,朝向與胡蘭成志同道合的文學志業邁進。
這樣的文學志業,從一九七五年《今生今世》的石破天驚,到一九七六年曇花暑夜的永恆講學,再到一九七七年以三三集刊向遠在日本的蘭師致敬,朱天文渴望透過文學穿越時空、表達相親之情的成巫旅程就已展開。然而這樣的成巫旅程,卻在一九八一年胡蘭成過世後產生巨大變化。朱天文一改過去的青春旑旎、向陽生發,反而以張愛玲的「沈鬱頓挫」,表達自己馱負老靈魂的繾綣滄桑;進一步在這樣的文學裡,將三三的黃金歲月,以更為深刻、善感的方式記錄下來。此舉不僅具象化胡蘭成的〈女人論〉,也讓朱天文在不知不覺間,以美好的感情、豐富的心境,以及大量的格物,叛逃張愛玲的獨自起舞。
朱天文曾表示,自己是以〈女人論〉的三部曲《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與《巫言》,紀念與胡蘭成相處過的那段歲月。本文即透過朱天文的啟蒙前身,挖掘〈柴師父〉蘊含的成巫動機;〈肉身菩薩〉蘊含的成巫途徑;〈世紀末的華麗〉蘊含的成巫內涵,進一步以《荒人手記》充滿詩情的四字箴言,總結朱天文跨越時空、超越生死、滿溢熱情的成巫旅程。
志同道合的深情高歌,到《巫言》成為平靜直捷的上達天聽。其方式即為削去敘事情節,以離題格物進行鋪排書寫,此方式早在〈世紀末的華麗〉就已展開,也揭露朱天文叛逃張愛玲的決心。而其內容則為大量的知識、家事、政事等細節,透過這些與胡相親的「起誓/士」內容,也讓朱天文得以向星空版圖上的君父們悠悠對話。本文即藉由朱天文的自白回憶,以及胡、張的文本互文,耙梳朱天文完整的成巫歷程;同時對照三部曲的精神內涵,不僅一窺君父們的真實身份,也揭露三部曲的文字祭典,就是讓朱天文邁入神聖空間的永恆關鍵。
|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