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3
  • 21
  • 2
  • 1
  • Tagged with
  • 24
  • 24
  • 10
  • 6
  • 6
  • 6
  • 6
  • 6
  • 5
  • 4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在社運/商業中:2009年同志遊行「TILA束胸團隊」的動員經驗 / The social movement or the business: the mobilization of TILA Breast Binder Group in 2009 Taiwan LGBT Pride

邱靖雲, Chiu, Ching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從台灣同志遊行商業化、女同志束胸內衣市場擴張以及晶晶書庫的發展脈絡,探究2009年「TILA束胸團隊」在同志遊行中的動員經驗:它何以成行、行動者從何而來,又,此過程中的商業及運動意涵是如何複雜地彼此交織,這些討論可幫助我們理解「同志遊行何以參與人數愈來愈多」、「遊行群眾從何而來」的問題。   透過次級資料蒐集、與束胸品牌業者及團隊成員訪談,本研究發現,晶晶書庫作為一個同時參與同志消費市場與同志運動發展的特殊角色,在束胸市場蓬勃成長階段投入品牌經營,催生了2009年的TILA束胸團隊;它透過微觀人際互動、在特定平台散播資訊、兼差報酬的誘因,成功動員/招募女同志、異性戀、跨性別認同者,以走秀模特兒之姿進入遊行隊伍,以中性、T形象外型展示其束胸的身體。   進一步瞭解其他束胸業者的遊行動員經驗,可發現他們早已有相當程度能力,以其長期累積的市場知名度,透過網路平台等媒介,成功吸引群眾走入遊行。晶晶及這些業者更早已在遊行以外的活動、同志組織中,以贊助等方式發揮其影響力。當有愈來愈多同志店家出現、主動號召群眾走入遊行,將促成遊行人數的增加。因此,同志遊行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台灣同志消費市場現況,其人數眾多的背後必有相對應的消費市場支撐。
2

彩虹國度裡的教師身影:三位高中男同志教師的生命故事

吳政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

簡安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為台灣同志小說興起的年代,不僅數量大增亦是各類文學獎的常客,也帶動起研究的風潮。在研究上已有女同志小說、同志小說主體的探討,因此本文以男同志小說為研究的題材,並聚焦在與同志密切相關的隱/現主題上,探究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的表現與形塑的觀點。 本文首先闡述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為論文建立起架構。次章討論90年代男同志小說興起的背景與內容特色,以期對研究主題有基本的認識與評論。第三章則從小說中同志的身分認同進行論述,分析自我身分從懷疑、壓抑、衝突、抗拒以致到建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亦開始浮現隱/現的問題。主角慢慢從隱藏同志取同的一方,向承認、肯定、現身的一方邁進。確認同志認同後,論文第四章接續以「衣櫃」作為切入點,論述同志性向的偽裝與暴現,當同志性向確認後,仍不可避免的進入衣櫃,隱藏、偽裝性向,以免遭受異性戀體制的壓迫與污名;尤其在面對家庭時,更是男同志無法跨越的鴻溝。處於不利主角的社會環境中,小說常採用若隱若現的手法,將同志情慾低調、選擇性的現身,以爭取愛情的到來。接下來則以走出衣櫃為題,討論主角現身的對象與方式,理解出櫃的各種情形。從上的分析,可發覺異性戀體制對於男同志的干預與監控,無論是認同的歷程或性向的偽裝/暴現,背後皆有異性戀體制運作的影子。第五章則探討小說的寫作手法,探究小說家的寫作技巧如何凸顯隱/現主題,表達出作者的書寫用意。第六章結論提出:小說家在書寫隱/現主題時,紛紛以「異性戀體制」為假想敵,雖可藉由對抗、反叛、逃脫或受害等情節,而達到鬆動「異性戀體制」的根基,但仍不免繼續維持二元對立的框架。因此,期待未來創作能跳脫「異性戀體制」的陰影,直書男同志的愛情故事,而有去櫃化的文本。
4

男同志的意象─台灣在地性的視野 / The Imagery of Gay—A Local View from Taiwan

力宏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男同志的術語有其特殊性,它們到底是在哪些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下產生的呢?這套體系如何運用呢?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術語如何轉變呢?同時,受到西方與日本男同志文化的影響。加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男同志非常容易接收國外男同志的資訊,尤其是台灣的流行文化,長期跟隨日本的發展,在過程當中也把大量詞語與概念介紹進來,有時反而成為台灣男同志的一種重要象徵。因此,最初這些術語怎麼被引進、怎麼被翻譯而又怎麼被使用的?在這些詞語變化與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抽絲剝繭發現台灣男同志的特殊性。從男同志的術語當中,諸如1號、0號、葛格、底迪等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不同術語之間所形成的位階體系。 至於熊、猴、迷你馬或狼這些用動物來表現男同志的形象,我們必須重新檢視男同志追求什麼樣的外表與特質,當特定氣質被賦予特定的象徵後,一名擁有該特質的男同志,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決定地位的高低? 因此,當混用的現象如1號弟、0號哥、熊哥、迷你馬底迪等合成的術語出現時,是否可以觀察到性/別分工跟社會體系的互動關係,到底同志欣賞什麼樣的形象與特質?抗拒的又是什麼?男同志認識彼此的時候,彼此的地位關係會是交往的阻礙嗎? 對男同志來說,許多習以為常的概念,並非憑空發明,即便不少術語與概念源自西方的男同志,但在翻譯與使用的過程中,一直在跟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互動,本研究希望能讓研究的焦點,放在男同志跟台灣脈絡的互動關係。不同於大部分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研究,傾向把同志當作個案,並以「男同志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結構」的方式來分析,筆者著重男同志如何跟社會結構進行認識與互動,從中看見台灣的男同志文化。
5

性傾向與就業歧視之探討

賴麒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業歧視問題日益受重視的今日,同志族群卻仍然受到漠視與打壓,中外所有的就業歧視理論幾乎都忽略了性傾向這個要素,國外的法規政策對同志在就業權益上的保障亦是近幾年才開始浮現,而國內的規範至今仍停留在就業服務法第五條的階段,對就業歧視問題的預防禁絕功能已屬有限,同志族群更依舊處於不被涵括的部分,因此本文主要欲探討同志在就業上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與壓迫。 研究方法上採多元研究法,包括文獻的整理分析、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的運用,除了比照國內外文獻,以突顯同志所遭受就業歧視現象的內涵與嚴重性外,更進一步顯現台灣社會中,同志員工的處境與感受,研究範圍與抽樣母體以有工作經驗的男同志為主,除了縮小研究範圍集中分析焦點外,受訪者尋訪不易更是主要限制,研究結果呈現,國內男同志在就業歧視問題上,不論現身與否,主要遭遇的皆是敵意工作環境的困擾,而這亦是國內同志現身狀況不如國外顯著的重要原因。 此外,本文用了相當的篇幅陳述對同志歧視形成的原因,從眾所週知的標籤理論與歧視心態與行為的關聯,推導出標籤背後的根源是恐同情結,而恐同情結的產生則由於異性戀主義的作崇,再分析之,發覺異性戀主義的發展是根源於父權意識的長期作用,因此歧視現象不單純只是同志被貼上污名標籤而已,其背後有層層的因素導致。並且因為是探討就業歧視問題,難以脫離資本家(雇主)的權力與意識的影響,故亦深入分析資本主義運作邏輯對父權與歧視心態及現象產生的消長關聯。 在本論文中,特地談論到社會運動與就業歧視的關聯,就業歧視可說是一個重要議題,而此一議題在本文主張中,便是同志運動、婦女運動與勞工運動串聯合作的關鍵,本文的論述立場站在鼓舞同志族群的立場,因此就同志運動而言,希望其掌握與婦女運動一同對抗父權意識的共職上,去攜手結合;而面對父權把持的勞工運動,則強調就業歧視議題上,對抗資本家壓迫的焦點,或許共識不高,但仍存在相互援引的空間,至於更細部的策略陳述,並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中。 最後,作者提出數點的建議,希望能對法令政策、教育文化、政治社會、運動面向及同志員工個人有些許幫助;而在反思部分亦希望既有就業歧視理論能思考從前忽視的同志族群,重新檢視理論的周延性。
6

初探社會運動組織運作模式:以2013台灣同志遊行為例 /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s of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The Case Study of 2013 Taiwan LGBT Pride

張金煉, Cheong, Chin R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討論在社會運動組織內部如何維繫長期運作,並試圖透過內部行銷理論切入,探討組織如何留任志工以及達致內部共識。過去內部行銷與社會運動組織結合的討論較少,因此,本研究以亞洲地區最大規模同志遊行作為個案,試圖建構出社會運動組織內部行銷執行要點。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了解主辦單位「同志遊行聯盟」在2013年第11屆遊行中,採取了什麼管理策略,並從不同職務、參與經驗的志工分享中,找出尚未解決的問題。 研究發現,隨著組織規模擴大以及成員組成結構改變,造成內部面對志工流失以及溝通不良的問題。「溫和/激進」、「嘉年華/草根」的走向固然是同志運動當中出現的路線拉扯,但志工離開的主因還是因為新舊志工彼此關係疏離,加上組織認同及對運動脈絡認知產生落差,因此增加了摩擦機會。在衝突沒有辦法透過回饋機制反應的情況下,志工無法從活動參與中滿足其情感動機以及工作成就感,便中途離開或放棄留任。 志工是社會運動重要的資源。從內部行銷內涵來看,組織應設計出符合成員期待的「產品」。「認同」作為動員社會運動參與的要素,本研究提出在抗爭目標外,組織也應將如何加強成員「個人」以及「組織」之認同納入其營運策略考量 / This research explores how the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 operates in order to form the internal agreement and to retain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As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internal marketing and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this research employs Taiwan LGBT Pride, the biggest LGBT movement in Asia, as a case to construct knowledge on how internal management is implemented. The study adopts both in-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s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collect data. The volunteers of the 11st Taiwan LGBT Pride were interviewed;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also joined the organization as a participant, tried to identify problems and to understand how things were organized in the Taiwan LGBT Pride Organization. This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due to 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al expansion, Taiwan LGBT Pride Organization has failed to retain its volunteers and to form an internal agreement. Orientation of “radical/temperate” or “carnival/grassroot” may be unavoidable in LGBT movements, but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difficulty to retain volunteers results from the alo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volunteers and new comers. Additionally, there is a ga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xt in this social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should view its members as internal customers; however,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 the volunteers of Taiwan LGBT Pride Organization did not fulfill neither their needs of being loved nor participation achievement. Hence, there is no feedback mechanism to express the disappointment and this leads to the high volunteer turnover. Volunteers are seen as the major resources in social movements. ‘Identity’ becomes an important element for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at how to enhanc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y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as one of the oper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
7

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小說中的同志書寫研究

曾秀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定義、方法、架構與前人研究回顧,瞭解目前研究概況後,提出本文所能突破之處。 第二章「破繭而出:尋找同志身影」開始為正文寫作,本章首先探討同性情欲成為古今中外禁忌之因;次則結合白先勇創作時期,台灣的社會背景與同志處境,瞭解同志被污名化的實際生存困境,更可以看出他在同志題材創作上的突破與創新。以小說發表的先後,討論白先勇在《孽子》之前的短篇同志書寫,確立同性情慾在白先勇小說中實際的存在與份量。這些少作鮮少被提及,然而卻蘊藏著許多重要關懷,而這些關懷是貫串著他的同志書寫,乃至於其他創作的,因此本文由這些短篇同志小說開始,挖掘白先勇的同志書寫軌跡與重要課題。 由於《孽子》為其唯一的長篇小說,因此也涵蓋了他對同志身份與書寫的整體思考,可謂集其大成之作,而其中的情欲、族群、經濟、權力與認同問題也是白先勇同志書寫中最為複雜的,因此,三到六章以《孽子》為討論核心,由私領域擴展到公領域,由家庭延伸到學校、國家、社會、媒體,從具體衝突推衍至抽象文化,探討同志從外在放逐到內在流亡、無根失落的處境,與其中錯雜的權力關係。 由於家庭是人倫與人際關係擴展的核心,在華人社會中更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第三章「流亡的起點:從家庭到學校的放逐」乃始於家庭權力結構的探究,比較小說人物同志身份曝光前後,在父親與師長中評價的起落,解決小說人物與情節推展間的關連,確立「孽子」被放逐的重要關鍵便是其同志身份,論證同性情欲與同志在小說中,並非如一般評論所認為的無足輕重,也非只是一個可有可無,或者可以被隨意置換的框架;並藉由家庭與學校的反應,探討家庭與學校的運作機制與潛在邏輯。 遠離家園和校園,走入新公園的孽子,是否就此擺脫束縛,形成穩固的族群與認同呢?四、五章兩章「青春鳥的夢土:《孽子》的同志族群屬性與建構(上、下)」便分別從族群內部和外部討論相關問題。首先,反省《孽子》與國族論述的關係,因為族群屬性,關係到同志主體認同的建構,若不明辨而遽然以國族論述框架,則會導出類似「同志建國」的偏失。因此本章從族群次文化、價值觀與娼妓活動、擬親關係中,探討同志族群的屬性,嘗試以「幫派」和「擬團體」的角度切入,對《孽子》的族群建構提出新的解釋;進而在第五章中,探究同志在政治現實與文化歧視下的邊緣處境,與其族群建構所遭遇的困境,並從空間、商業機制、人際互動等方面,探討「安樂鄉」是否只是「黑暗王國」的縮影?若不是,那兩者間存在著怎樣的關連與差異?而這些因素又如何影響孽子的認同? 第六章「在父名之下:《孽子》中的『肖╱孽』問題」,由外部權力關係的探討,回歸到內在心靈的探索,剖析孽子在空間流放下的心靈流亡,並且釐析男同志與父權體系間相抗相依的弔詭之處,論證白先勇同志書寫的顛覆性,並不如當前評論所期。 第七章「作家身份及其同志書寫定位」,則總結白先勇同志書寫的兩大形象──「美少年」與「老父親」,並探究其深層的關懷;從作品中尋繹作家的同志身份與其書寫間的關係,探討其土地認同的轉折,反省現下文學史與同志文學研究的侷限,開發新的思考面向。 第八章「結論與反思:鄉關何處?」則總結研究發現,並評價白先勇在「孤臣」、「孤兒」與「孽子」三大文學創作上的開展與地位。 文末收錄兩篇附錄,附錄(一)〈從同志關懷到人生關照:白先勇談創作與生活〉是專訪白先勇的記錄;附錄(二)白先勇與其他台灣作家同志書寫、評論年表,整理戰後至今的台灣同志書寫與文學評論,和白先勇的創作相互關照,可一窺同志書寫與評論的發展概況。
8

同志基督徒宗教經驗之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例

許家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1990年左右經歷了一場時代的變遷浪潮,台灣發生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自由開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產生重大變革。在性別問題上,台灣同性戀運動也是從這一時代開始,而宗教的同性戀運動發生於1996年,即台灣第一個基督教同性戀團體的誕生,也是台灣第一個宗教性的同性戀團體。 基督教素來對同性戀議題較為保守,且同性戀長久以來被認定為是一種罪惡,因此在基督教中成立同性戀團體是極具爭議性的。本研究即是以五位同性戀基督徒身處基督教的大環境當中,他們的生命與宗教經驗為研究核心,展演出同志基督徒在性別與宗教交互牽引的歷程。 同性戀傾向不管是對基督徒或是非信仰者來說,都是非常態的一種表現,同志基督徒所承擔的壓力不僅是令人側目的眼光,更深層的是心裡上對宗教真理的違背。本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研究對象,探究同志基督徒的信仰歷程,發現同志基督徒普遍經歷宗教信仰的喜悅、同性傾向對宗教信仰的衝擊,以致放任自己經歷宗教上的漂流經驗,再尋求認同並重新經歷宗教(當然這是以結果論,因為受訪者都是同志教會的會友),並開始盼望他們特殊身份的未來願景。 本研究發現,同志基督徒在宗教上的認同其實是繫於對性別的認同,過去的研究強調基督教同志團體在宗教經典的詮釋上,對同志基督徒提供宗教認同的要素,但本研究認為是宗教徒對個人生活政治的選擇,因為在同志基督徒中也不一定有相同的聖經詮釋,或是聖經詮釋不一定是信徒關懷的重心。同光教會作為一個提供非主流性傾向者的避難所,個體選擇進入同志教會是共同構築一個群體的願景,儘管同志基督徒在選擇了同志教會為宗教信仰的維持場所,外在的緊張關係與廣泛的道德問題仍舊存在,內部也有著相同性別等級的現實。 / In the 1990s, Taiwan underwent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s. Not only did politics open to a new phase of freedom, every aspect in the society has since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changes.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issues, the first homosexual Christian organization in Taiwan was established in 1996, which was also known as Taiwan’s first religious homosexual community. Christianity always takes a conservative stance on homosexual matters. Homosexuality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sin, hence the controversial existence of the homosexual group within Christianity.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lives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of five homosexual Christians as objects of study, trying to observe how they displa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der and religion in the Christian context. The inclination towards homosexuality, no matter to Christians or to non-believers, is an abnormal behavior. Thus, the homosexual Christians take upon themselves not only the derogatory judgments from others, but also the self-condemnation caused by violation of belief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ong-Kong Light House Presbyterian Church, exploring the faith-developing process of its homosexual members. Generally, they all at first enjoy religious faith, then experience clash between their homosexuality and religious faith, then readopt faith after going through a period of drifting along (this must be so, because all the interviewers are its members), and finally begin to look forward to future perspective shaped by their special ident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religious identity of homosexual Christians is in fact related to their gender identity. The past researches tended to emphasize the determinant role of scriptural interpretations in homosexual Christian communities, while this research proves that it is the believer’s personal life choice that provides the founding ground of belief. Though belonging to the same church, the members might have protean understandings of the scripture, and s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ible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point at issue. Tong-Kong Church is a shelter for the Christians of periphery sexual disposition, allowing its members to have collective integrity. However, in spite of their choice of joining the community to maintain the Christian faith, the church members still have to face tens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nd moral issues. Besides, even inside the community, they have problems of hierarchy to deal with.
9

女同志親密伴侶暴力初探

林佳怡, Yi, Lin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同志繫因性傾向與社會中大多數人不同所產生的一個群體,因此並不像種族、性別等在社會中明顯可見,同志是一特殊的族群,同時社會大眾對於同志族群並不瞭解。同志伴侶因不同的性傾向,有其不同於異性戀伴侶的相處方式,但在某些部份與異性戀伴侶相處方式無任何差異。 由於本研究中六位受訪者均是遭受親密暴力的受暴者,因此研究者係採取深度訪談方式探索渠等遭受親密暴力的情境,並由受暴者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係自受暴者特質、親密暴力類型、女同志愛情關係與親密暴力情況、受暴者對暴力情境的反應、暴力關係持續與結束的原因切入分析,後續並針對所有受訪者對家庭暴力相關防治措施的看法進行初步剖析,復以從優勢觀點分析受訪者。 本研究初步探索女同志親密暴力發現,女同志伴侶有其特殊性但也有部份相似於一般異性戀。同時回應到家庭暴力防治法將同志納入保護對象,在法律上已有看見同志與社會大眾相似的需求,但對於同志特殊性的需求並沒有瞭解,若能再加強對於同志特殊性需求的回應,家庭暴力防治法應能更有效的幫助遭受親密暴力的同志伴侶。
10

《俄羅斯娃娃》劇本創作與論述 / A critique essay on the film script "Russian Dolls"

李庭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劇為原創電影劇本,以女同志為主角,書寫同志族群關於生長記憶的追尋(校園與家庭)、情慾的流轉(一夜情、多元性關係的實踐)以及在夢境與潛意識當中,對於自我內在世界的冒險和浪遊。以罔兩發聲之精神,期盼能藉本劇記述一段同志族群的成長之路。 本文共分《俄羅斯娃娃》劇本、創作論述與附錄三部分,在創作論述中說明《俄羅斯娃娃》劇本之創作背景與歷程,包含同志的校園與家庭問題、女同志情慾實踐、以及意識離散之文獻爬梳;其次為劇本之情節研究與人物分析,本劇嘗試調動「英雄旅程」之結構、以被動性人物為書寫主角;最終章以回顧與結論作結。附錄為劇本之分場大綱。

Page generated in 0.01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