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

簡安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為台灣同志小說興起的年代,不僅數量大增亦是各類文學獎的常客,也帶動起研究的風潮。在研究上已有女同志小說、同志小說主體的探討,因此本文以男同志小說為研究的題材,並聚焦在與同志密切相關的隱/現主題上,探究90年代台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的表現與形塑的觀點。 本文首先闡述研究動機、方法與範圍,為論文建立起架構。次章討論90年代男同志小說興起的背景與內容特色,以期對研究主題有基本的認識與評論。第三章則從小說中同志的身分認同進行論述,分析自我身分從懷疑、壓抑、衝突、抗拒以致到建構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亦開始浮現隱/現的問題。主角慢慢從隱藏同志取同的一方,向承認、肯定、現身的一方邁進。確認同志認同後,論文第四章接續以「衣櫃」作為切入點,論述同志性向的偽裝與暴現,當同志性向確認後,仍不可避免的進入衣櫃,隱藏、偽裝性向,以免遭受異性戀體制的壓迫與污名;尤其在面對家庭時,更是男同志無法跨越的鴻溝。處於不利主角的社會環境中,小說常採用若隱若現的手法,將同志情慾低調、選擇性的現身,以爭取愛情的到來。接下來則以走出衣櫃為題,討論主角現身的對象與方式,理解出櫃的各種情形。從上的分析,可發覺異性戀體制對於男同志的干預與監控,無論是認同的歷程或性向的偽裝/暴現,背後皆有異性戀體制運作的影子。第五章則探討小說的寫作手法,探究小說家的寫作技巧如何凸顯隱/現主題,表達出作者的書寫用意。第六章結論提出:小說家在書寫隱/現主題時,紛紛以「異性戀體制」為假想敵,雖可藉由對抗、反叛、逃脫或受害等情節,而達到鬆動「異性戀體制」的根基,但仍不免繼續維持二元對立的框架。因此,期待未來創作能跳脫「異性戀體制」的陰影,直書男同志的愛情故事,而有去櫃化的文本。
2

《蘇聯遺失的小孩》多媒體時代記錄 / A Story of 90’s USSR Kids in Multimedia Forms

麗娜, Markova Irin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80年代出生於蘇聯,筆者與童年伙伴們見證了國家極大變遷的時代,也成為了該年代的小孩。新俄羅斯的90年代讓我們親自體驗家鄉從「世界上最厲害」變成「最破爛的地方」180度的轉變。可我們從未想過,長大後會被社會學家輕易地稱之為遺失的世代。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經歷了經濟大幅下滑和接踵而來的兩次金融危機,1993年和1996年兩次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在加上俄羅斯社會秩序也因此差點崩潰,這些事件對俄國人民造成極大的衝擊,導致了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當時我們的父母經歷了很恐怖的十年,可是我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一切對我們的世代造成了多大的隱形傷害。國家解體後,家裡沒有錢的小朋友跟其父母一同失去了被尊重的權利。而殘酷的90年代吞掉了很多的家長,也帶走了很多的夢想。普通人不是被逼辭職,就是幾個月沒領薪水,或是選擇離開家,到很遍遠的地方以健康換來薪水。當俄羅斯人民認識了市場經濟時,由蘇聯長輩帶大的我們都還沉浸於蘇聯生活態度、道德與世界觀。我們從小那麼用心準備邁入的那個世界徹底貶值了,突然間變得好陌生,並不像蘇聯兒童書與電影講的那樣。長大後,新社會的密碼我們無法揭開。雖然無法接受政府樹立的新時代理念,90年代的小孩,還堅信著做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才有意義,就算「做好事有好報」這個道理在現代社會眼裡已徹底失效。 作品內容平均分為文字、繪圖與相片三種文本;敘述風格以較單獨文字片段來解決故事經過的陳述。而且由於本作品是創作者整理過的回憶的緣故,內容大都是屬於情感層面,所以故事情境充分表達通過數位技術較容易達成的目標。相較傳統文字作品,數位技術有提供給創作者更多表達方式與傳達管道。所以筆者決定將《蘇聯遺失的小孩》本作品將以兩個形式呈現:印刷版與電子版(iBookAuthor2)。雖然都基於同樣的懷舊氛圍,傳統圖文書與電子書將成為兩個獨立的作品。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