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7
  • 34
  • 3
  • 3
  • Tagged with
  • 40
  • 40
  • 10
  • 9
  • 9
  • 8
  • 8
  • 7
  • 7
  • 7
  • 7
  • 7
  • 7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元朝廷與西番佛教之關係

王儒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元朝沈迷敬奉土蕃佛教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及其內在心理因素結合的,因為土蕃佛教當時的發展特色是密教色彩濃厚,咒術和滿足現世欲望的儀式和咒文深深擄獲蒙古人的心。第二個因素是歷史的自然走向,從闊端迎請薩迦派派的薩班至涼州,使後來八思巴有機會與忽必烈接觸,然後結下深厚的情誼,忽必烈委任八思巴規劃藏地的行政制度,賦予大權。後來又封他為帝師,創了中國史上絕無僅有的帝師制度。忽必烈看重八思巴,賜予他兩份「優禮僧人詔書」,這兩份詔書是忽必烈受八思巴的政治宗教思想影響的產物,也是日後編纂成的《十善福經白史》的思想內容,《白史》和八思巴的著作 《彰新知論》對後來的蒙古史學、文化精神影響至深且鉅。 、 忽必烈的宗教政策並未因八思巴影響而獨尊佛教,因為潛藏在忽必烈血液中的是深厚的薩滿性格,對各教派一律平等任其自由發展。然而土蕃佛教的地位仍然在各教派之上,除了皇室對信仰的需求以外,也是因為對土蕃統治的實際需要而待別尊崇薩迦派。 來自土蕃的僧人數目由於藏文史籍的披露可以證實 《元史》上所載的「西番僧……絡繹於途,馳驛累百」不是誇張之言。元廷崇佛並非元亡的唯一因素,元末朝廷的淫亂風氣亦不能完全歸因於土蕃的佛教僧人。元朝沈迷奉佛對元朝的政治、社會、財政均造成更大影響,如僧政的敗壞混亂、僧官跋扈並娶妻廣置田宅,寺院經濟膨脹,依附寺院以逃避徭役的人口眾多。此外楊璉真伽這一屬於薩迦派弟子的江南最高僧官在杭州發掘宋帝陵,胡做非為激發了南宋遺民的民族感情,而其正面影響有八思巴蒙文的創製、瑪哈葛剌佛的傳入及杭州飛來峰雕像的藝術價值。
2

論阿底峽及其<<菩提道燈>>對藏傳佛教之影響

張福成, ZHANG, F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

周敏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敘事學角度進行佛經文本分析,藉由對《金光明經》敘事結構、表現形式及其話語的把握,釐清此經之文學特質,並凸顯佛經獨特的敘事性。 第一章 緒論:指出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探討、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並說明本研究之架構。 第二章《金光明經》的成立與傳譯:根據學者研究,《金光明經》約於西元三、四世紀間成立,並於北涼玄始年間(A.D.412-427)由曇無讖翻譯傳入中國後,經過多次傳譯。自隋唐至宋代,《金光明經》在中國佛教中頗受重視,尤其是天台宗對此經更多所發揮,直至明代都尚有天台僧人為此經注疏。 第三章《金光明經》之敘事結構為「一鼎三足」的結構:全經以「永恆光明的佛陀觀」作為主軸,崇敬讚美佛陀的信仰內涵迴旋反覆出現,成為貫穿整部經文的主旋律。「普會貫通大小乘思想要義」、「弘揚天神天女信仰」、「強調最勝的世間 / 解脫雙重性利益」則成為主軸之下的三個輔軸,架構起全部經的敘事內容,由此開展出兼顧此岸/彼岸、世間/解脫、理/事圓融的信仰內涵。 第四章《金光明經》之敘事形式:運用敘事學的觀點分析經文的敘事形式形式,著重在探究《金光明經》敘事手段與技巧的運用。首先論述其全知視角的運用,其次分析此經「系列劇式」的敘事情節,藉由眾神的聚會組成一幕幕如序列劇般的敘事模式。最後,探討此經時間與空間敘事的幻化多變的特點。 第五章《金光明經》之敘事話語:首先分析其語言表達方式,探究此經韻散結合的表述形式,以及運用對話、套語的表現手法;再者,分析此經修辭特色,如何在各種修辭法的交互運用下,使經文別具節奏旋律之美。最後探討形象化的文學語言,以意象分析為主,討論經中「光明」、「金鼓」以及「如意寶珠」等鮮明意象所顯露之特色與宗教意義。 第六章 結論:最後指出《金光明經》的文學價值在於(一)別具匠心的藝術結構:「一鼎三足」的敘事結構開展理(宗教理論)/事(信仰/儀式)圓融的信仰內涵;(二)靈活彈性的佛經文學形式:富有彈性的敘事形式-承載深刻佛理奧義和多元的天神信仰內容;(三)創造性模擬的藝術語言:優美生動的敘事話語-展現佛經特有的話語世界。最後考察《金光明經》在中國的流傳,「護國」與「懺悔滅罪護國」二個主題發揮很大的作用,於是此經屢次作為鎮護國家的經典,而受皇室重視;另一方面,它又是懺悔滅罪的盛典,而廣為世人接受。
4

李商隱與佛教因緣 /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he Writings of Li Shang Yin

芮英淑, SUK, YE-Y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李商隱與佛教因緣為研究中心,除了廣泛蒐集相關典籍之外, 並對佛教思想與義山情感的糾結,使徹底地釐清與分析。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概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方法,和各章節的大致內容。第二章 :義山的生平:透過知人論世的方法,以確知其平生遭遇與作品及佛教間 的種種關係。第三章義山與佛教的結緣:由作品及各種文獻的分析,本文 將義山學佛分成三個階段:一、童幼的誦持經典;二、仕宦時期的以佛典 入詩;三、暮年時期的願為行者。第四章則透過一、引用佛典;二、結交 僧人;三、登臨佛寺三部分考察佛教與義山的關係。第五章是討論《樊南 文集》中的佛教思想,文章較詩歌作品自由,因此,在文章中常常較能揭 示出作者的心情與想法。本文所訂出的義山學佛年表,便是大部分依據文 集中的資料而來。第六章結論:對全文做總結,並將義山學佛以及相關的 佛教行為、佛教作品等以表格呈現。
5

台灣佛教優婆夷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例

洪雅惠, Hung, Ya-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當代台灣佛教適應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承繼太虛與印順之佛教改革理念「人間佛教」 路線的各個教團以其積極入世轉向的發展將佛教觸角伸入民眾的社會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各個教團對台灣女性的人力資源展現強大吸納與動員力量。因此,在台灣性別階層化與權力不均等仍遍存各種社會制度的脈絡下,台灣佛教女性的宗教實踐是吾人探討本土性別議題時不容忽視的核心面向。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即:以活躍於當前台灣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研究主體,針對她們在父權社會之性別體制秩序下所發展的性別經驗,以及此經驗與其佛教信仰實踐的相互關係進行探討。根據後結構主義的觀點,我將研究的探討焦點「性別經驗」定義為:社會行動者終其一生在主觀認知與行動實踐二方面所經歷的性別化主體建構過程;因此從個體生命史的角度進行歷時性的研究。 研究問題有二:一、研究對象接觸佛教前所經歷的性別經驗發展過程為何?此過程中有何要素促使她們接觸佛教。二、研究對象皈依佛教並長期參加人間佛教教團以來,她們對佛教的信仰與實踐對其性別經驗發揮什麼影響。經由質性研究的立意抽樣,我對佛教弘誓學院、香光尼僧團、法鼓山與佛光山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分道場之一各進行三~四個月的參與觀察研究;並從中選取優婆夷成員做為深度訪談的個案。 將所得的經驗資料與理論觀點結合與對話後,我對前述問題得出下列結論: 一、研究對象的性別經驗發展過程中,鉅視物質結構與觀念論述相互支持,並透過社會組織的運作將父權論述實踐落實於微視社會互動過程的兩性權力關係。而性別權力的配置是透過「社會資源」與「社會空間」兩個相互關聯的機制運作:父權文化代理人維繫性別之差異化配置;但始終存在邊緣力量及其行動者挑戰性別化配置,試圖增進女性對社會資源與空間的獲致與掌握,因此性別建構充滿變動的可能性。 二、研究對象雖同屬「女性」這個社會性別,但彼此之間,以及各自在生命史各階段所經歷的社會資源與空間之配置各有差異,因此形構彼此不同的性別發展樣貌。在接觸佛教以前,她們基於經驗的差異性而有單身、已婚的生涯差異,以及「開放」、「保守」的性別化主體模式之別。從而對父權文化所積聚的省思與批判亦有強弱之差,但對於她們接觸佛教都發揮一定程度的促成作用。 三、研究對象皈依成為佛教優婆夷並長期參與人間佛教教團以來,固然在教界內或教團中仍存有傾向父權文化規範的保守勢力,但大致上,優婆夷對佛教的信仰與實踐仍使她們對社會空間與資源的獲致與掌握程度有所增長。她們不僅在個人層次得到相當的「賦權」作用;亦在人際互動層次對父權文化規範產生一定的鬆動作用。 關鍵詞:台灣佛教優婆夷、性別經驗、人間佛教、權力配置、社會資源、社會空間
6

清朝前期的滿洲政治文化與蒙古

林士鉉, Lin, Shih-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滿洲政治文化」,意指清朝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朝代,而以滿洲為主導的政治文化樣貌。蒙古做為清朝的主體民族之一,在「滿洲政治文化」的脈絡之下,「滿蒙一體」如何完成?如何表達?透過蒙古,亦突顯滿洲政治文化的特色。強調清朝、滿洲的「非漢」特徵,清朝滿洲所謂的「參漢酌金」,「金」除了指滿洲傳統,也反映了北亞傳統,由本文所探討的實際事例可知,在更多情況清朝是「參金酌蒙古」蒙古是滿洲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 除了緒論、結論,以及徵引書目之外,論文共分六章。首先討論清朝勢力形成過程中滿洲與蒙古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共同特徵,這些文化背景成為滿蒙一體的基礎,滿蒙關係對於清朝勢力興盛而構成入關的條件。本章所談的幾個角度,包括:滿蒙聯姻、薩滿信仰、藏傳佛教、八旗蒙古等,反映蒙古併入清朝的過程以及清朝在「一體」、「一家」的論述裡,共同文化背景是其中的核心因素。 其次討論纂修《蒙古王公表傳》的過程及意義。滿洲對蒙古史的認識與興趣起源甚早,官修國史雖是漢文化的重要傳統與正統象徵,而清朝也把蒙古史納入國史之內,是故以國史館大規模地纂修《蒙古王公表傳》,形成續纂制度,尤其譯成滿文本、蒙文本,實為官修國史的創舉。 「掇爾多密」是滿文的漢字音譯,意指奏蒙古樂,這個字彙源自蒙古,它的音樂內容也是源自蒙古,後來又成為滿洲的。透過「掇爾多密」一詞的考釋以及演奏、記譜形式的階段性變化,形成以滿洲為中心、四裔樂曲環繞的宴樂格局,而清宮裡各種非漢族音樂也與疆域的逐步擴大相呼應,產生別具時代特色的清朝禮樂文化。 在宗教方面,討論滿洲皇帝如何看待清朝藏傳佛教世界秩序,佛教之於滿洲統治蒙古、滿洲政治文化有何關係;滿洲皇帝的曼殊師利稱號,此光環有何政治文化意涵等。並討論十八世紀表現滿洲中心意識的「古印度中心」與「滿洲佛教」、「佛教同源論」等觀點。 最後討論清代「同文」的理念與作法,多種民族語文是滿洲政治文化相當顯著的一的特色,這一特色反映在翻譯工作上,發展不同民族語言文字的對譯與溝通,清朝稱之「同文」。滿文早先從蒙文脫胎改造而來,後來卻能反過來影響蒙文,以滿文音寫蒙古語文,並擴及其他語文,正反映了清朝多元民族帝國特徵。
7

南北朝佛性思想研究

林明莉, Li,Lin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的架構上可以劃分五個部份,共十二個章節來探討《大般涅槃經》傳譯到中國以來從南北朝過渡到隋初各論師對於佛性義涵、特質的討論和定位。第一部份為涅槃經的佛性義涵及屬性分類說明。第二部份探討南朝涅槃師們的佛性觀。第三部份為探討北朝攝論師及地論師與佛性相關的概念。第四部份為隋初吉藏、智者等大師如何融攝南北朝的佛性思想,進而開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獨創性的佛性理論。第五部份則對於前述南朝各論師佛性觀、北朝各論師佛性觀之交集與差異作一論述,同時探討南北朝過渡隋初佛性思想的發展歷程與變化。
8

宋初智圓與契嵩對儒學的回應

歐朝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隋唐時代的大一統,儒家最主要的學問――經學也得到官方上的一致性。然而,中唐以後對於傳統經注感到不滿的士大夫開起新的研究取向,希望在經典當中再次尋求古代聖賢的「道」,並且「道統」也逐漸被確立起來。與此同時,佛教界也有新的變化。 天台宗與禪宗是影響唐代士大夫最深的兩個佛門宗派。儘管士大夫在以儒家思想作為治世的原則,但其內心也多皈依佛法。唯韓愈欲以儒家的心性之學取代佛法,成為士大夫的內在精神價值。然而,直到理學家張揚心性之學以前,韓愈的主張只得到少數士大夫的認同。 時至北宋,士大夫繼續追尋「道」,其中古文家頗致力於此。經學也延續唐代的新學風,正逐漸推翻傳統經注,至慶曆以後全面開展。同時,宋儒排佛的浪潮與此相應和。然而,兼通儒、釋的佛教高僧對此有所回應。先是天台僧智圓在排佛尚未激烈的時代大談儒家的「道」,並援引《中庸》會通佛家的「中道義」。禪僧契嵩則與復興儒學的士大夫正面對抗,與智圓同樣先在理學家之前,發展具儒學內涵的心性之學。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佛教在宋初儒學轉變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像智圓、契嵩這類的僧人如何運用儒、佛二家的思想,以回應儒當代的儒學,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再者,儒學與佛教都在唐代有所變化,須自此探求其歷史脈絡。
9

藏傳佛教《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漢文譯註

曾淑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漢文譯註之藏文原典全名為《色派傳承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傳授之講記.速趣兜率淨土之道》。其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藏傳佛教金剛乘「本尊瑜珈」教義理論與觀修實踐的內涵,透過金剛乘的起源發展、印藏之間的歷史傳承、教義內容的剖析及觀修導引等的研究,期能對藏傳佛教金剛乘之特色「本尊瑜珈」的修持法門,有一正確深層的認識。 本篇論文共計四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第二章藏傳佛教金剛乘,旨在陳述金剛乘起源於印度,弘揚於西藏的歷史傳承;論述金剛乘的意義及其基本教理、金剛乘與波羅蜜多乘異同之處及其特色「本尊瑜珈」;同時介紹本文相關的三位重要人物--宗喀巴大師、杰謝饒僧格、帕繃喀大師。第三章《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科判,乃是將藏文原典一氣呵成的內容,加以判別安立,彰顯其章節段落。第四章《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漢文譯註,是本文的重心所在,首先說明此法之法源傳承、重要性、功德利益等;其次闡示詳解觀修內容:一、加行--皈依、不共皈依發心、四無量心、殊勝發心。二、正行--迎請資糧田、七支供養及曼達拉供、祈求加持。三、結行--求賜成就、發願迴向。
10

支遁其人及其《支遁集》研究 / Research on Zhir Dun and his Collected Works

龐書樵, Joe Papenfus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內除第一章<緒論>、第五章<結論>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支遁的生平>進入探討支遁的生平、行跡、交游、著作出家諸事。第三章<支遁時代的背景>觀察到<支遁集>是在甚麼樣的學術背景下形成的。第四章<支遁集分析>分析支遁集的版本、流傳、和內容。再者,分析支遁集部分的文類形式與內容。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