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文化類型之研究隋杜卿, SUI, DU-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乙冊,計分五章,各章三至五節不等,約六萬字,其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旨在探討政治文化之國內外文獻,並闡明三民主義與政治文化之關係,進而
提出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提出本論文研究政治文化之建構類型,並說明相關之研究方法。
第三章:從所蒐集之實證資料中,探討我國大學生當前之政治文化類型及其形成因素
。
第四章:旨在針對前章究結果提出討論,並對研究方法進行檢討。
第五章:提出本論文之結論與建議。
|
2 |
清朝前期的滿洲政治文化與蒙古林士鉉, Lin, Shih-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滿洲政治文化」,意指清朝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朝代,而以滿洲為主導的政治文化樣貌。蒙古做為清朝的主體民族之一,在「滿洲政治文化」的脈絡之下,「滿蒙一體」如何完成?如何表達?透過蒙古,亦突顯滿洲政治文化的特色。強調清朝、滿洲的「非漢」特徵,清朝滿洲所謂的「參漢酌金」,「金」除了指滿洲傳統,也反映了北亞傳統,由本文所探討的實際事例可知,在更多情況清朝是「參金酌蒙古」蒙古是滿洲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
除了緒論、結論,以及徵引書目之外,論文共分六章。首先討論清朝勢力形成過程中滿洲與蒙古在文化背景方面的共同特徵,這些文化背景成為滿蒙一體的基礎,滿蒙關係對於清朝勢力興盛而構成入關的條件。本章所談的幾個角度,包括:滿蒙聯姻、薩滿信仰、藏傳佛教、八旗蒙古等,反映蒙古併入清朝的過程以及清朝在「一體」、「一家」的論述裡,共同文化背景是其中的核心因素。
其次討論纂修《蒙古王公表傳》的過程及意義。滿洲對蒙古史的認識與興趣起源甚早,官修國史雖是漢文化的重要傳統與正統象徵,而清朝也把蒙古史納入國史之內,是故以國史館大規模地纂修《蒙古王公表傳》,形成續纂制度,尤其譯成滿文本、蒙文本,實為官修國史的創舉。
「掇爾多密」是滿文的漢字音譯,意指奏蒙古樂,這個字彙源自蒙古,它的音樂內容也是源自蒙古,後來又成為滿洲的。透過「掇爾多密」一詞的考釋以及演奏、記譜形式的階段性變化,形成以滿洲為中心、四裔樂曲環繞的宴樂格局,而清宮裡各種非漢族音樂也與疆域的逐步擴大相呼應,產生別具時代特色的清朝禮樂文化。
在宗教方面,討論滿洲皇帝如何看待清朝藏傳佛教世界秩序,佛教之於滿洲統治蒙古、滿洲政治文化有何關係;滿洲皇帝的曼殊師利稱號,此光環有何政治文化意涵等。並討論十八世紀表現滿洲中心意識的「古印度中心」與「滿洲佛教」、「佛教同源論」等觀點。
最後討論清代「同文」的理念與作法,多種民族語文是滿洲政治文化相當顯著的一的特色,這一特色反映在翻譯工作上,發展不同民族語言文字的對譯與溝通,清朝稱之「同文」。滿文早先從蒙文脫胎改造而來,後來卻能反過來影響蒙文,以滿文音寫蒙古語文,並擴及其他語文,正反映了清朝多元民族帝國特徵。
|
3 |
俄羅斯政治文化與普丁的威權統治 / 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and Putin's authoritarian rule姜俊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將政治文化視為一國民主建立與鞏固的關鍵因素,政治文化的適切與否將直接影響民主轉型與鞏固之成敗。藉由回溯俄羅斯的歷史經驗,探討在俄羅斯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具備有利於民主發展的元素。
本文重新檢視在普丁政權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強大的國家機器與政治強人實為民意所望,而這樣的民意表徵並不全然來自於短期性的政策改變,而且是根深蒂固於政治文化之中。
本文研究發現,現行的俄羅斯民主政體並非真正的民主,甚至可將之歸類為威權政體。尤其在官方思想定調之後,自由競爭與人權大幅倒退,均無損於普丁政權的民意支持。即使俄羅斯的民主招致許多的批辦,但她確實是根據俄國獨特國情所發展而成的。
|
4 |
中國政治文化與毛共意識型態陳永麟, CHEN, YONG-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壹冊,共約六萬字,除導論及結論外,另列四章,每章又分三至六節不等。
導論在說明研究之動機,採取之方法及引用之資料。第一、二兩章則分別敘述「政治
文化」及「意識型態」兩概念形成之原因,澄清概念定義之歧義,及確定概念所包括
之具體內容以確立分析之架構。第三、四兩章則本前述架構以陳述中國政治文化及毛
共意識型態之內涵。最後以導出中國政治文化與毛共意識型態二者之因果、主從等關
係為結論。
本研究以敘明現象及事實為手段,以確立概念所含之變數關係為目標,不作價值判斷
,不作動向預測。
|
5 |
中共派系衝突之研究張五岳, ZHANG, WU-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計一冊,分為五章十二節,全文約八萬字。
第一章為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為中共派系研究的探討分為三節
第一節 派系研究法之演進
第二節 中共派系研究之探討
第三節 派系與意見團體、利益團體、非正式團體、朋黨之關係
第三章 為派系衝突的形成原因
第一節 政治文化(心理)面向與派系衝突
第二節 政策面向與派系衝突
第三節 意識型態面向與派系衝突
第四節 權力為主的派系衝突
第五節 世代與其它因素與派系衝突
第四章 派系衝突的規則
第一節 派系衝突過程-語言、文字等象徵性符號的運用
第二節 派系聯合與分歧
第五章 結論
|
6 |
我國政治菁英政治文化之研究:以憲法修正為中心的分析 / The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of political elite in ROC:Analyzing of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陳育佐, Chen, Yu Ts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1978年解嚴以降,修憲一直是我國民主化發展中最為重要的途徑。
而每一次的修憲皆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產生極大的影響,也塑造出我國的政治文化。
自1950年代末期,Almond首次以「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作為研究主題後,五十多年來,無論國內外,政治文化之研究已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般政治文化研究多著墨在人民的政治態度與取向;相對而言,「政治菁英的政治文化」的相關研究上卻付之闕如。在我國政治發展的歷程中,政治菁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威權轉型之後,他們對於國家重要制度的建立及政府體制的革新等,深深影響著我國之國家發展的走向。
故本文以政治菁英為主體,利用政治文化指標,從歷次修憲中探究政治菁英所表現出的政治文化類型,並深入探討政治菁英在修憲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的層面。
|
7 |
近現代中国の読書規範―「いかに読むか」の政治文化史―比護, 遥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4354号 / 教博第284号 / 新制||教||21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環専攻 / (主査)教授 佐藤 卓己, 准教授 福井 佑介, 教授 南部 広孝, 教授 中村 元哉 (東京大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8 |
共產主義下中國政治文化之特續與變遷周慧菁, Zhou, Hui-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四節:研究背景、目的、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三節: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
第三章,三節:中共官方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第四章,三節:中共人民的政治文化與次級政治文化。
第五章,三節:中共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
|
9 |
湖南新政(1895-1898)與近代中國政治文化 / The Hunan reform movement(1895-1898)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modern china羅皓星, Law, Ho 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重新探討湖南新政的實際成效與其形象的塑造過程。在現今的學界中,對湖南新政的認識受限於維新人士的觀點。因而對湖南新政之認識,往往停留在「新舊之爭」上。此觀點往往過於僵化,侷限研究者的視野。因而,在這種歷史認識的限制下,研究者沒法解釋當時錯綜複雜的歷史事實,故只有去熟悉化,以不同的眼光去重新書寫此段歷史,重新還原當時之歷史時空,才能找回失去的歷史知識。
本論文會先探討地方官吏在湖南新政中的角色與貢獻。江標、陳寶箴、張之洞等人在湖南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惟後人對其的認識,往往是經過維新人士而來,因而不免與歷史事實有所落差。所以,重新研究地方官吏的角色,則有助於重新檢討湖南新政之形成過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對於湖南保衛局在湖南新政的影響力,缺乏深入的研究。事實上,在湖南新政的主事者看來,湖南保衛局是為湖南新政成敗之關鍵。本論文將探討湖南保衛局的興起與頓挫,其重點將放在湖南保衛局的構想之形成,在其實行過程中所遇到之困難,以此作為了解湖南新政的一個側面。在湖南保衛局施行過程中,不同人士都對於保衛局的實行有所討論,亦對於其有所批評。而從保衛局的實施過程中,可以證明這些批評有其道理。不過,由於受到「新舊之爭」思維的影響,後人對於這些批評者,多視其為「守舊」,因而對其言論多以負面眼光看待。事實上,這些批評者也是推動新政的主力。但是,在後來的歷史論述中,往往忽略這些史事。究其原因,與湖南士人之間的論爭有所關連。而這亦是決定湖南新政前途的重要關鍵。
所以,本論文將分析湖南士人之間論爭之起因,以及論爭的經過。在此過程中,不同士人之間因各種原因而產生矛盾與衝突,從而使得湖南新政遭受衝擊。這些衝擊有的來自於湖南士人本身,也有一些是來自於省外。而這些衝擊,很大程度上與康有為有相當密切之關連。湖南新政與戊戌變法在本質上就有所不同,而康有為一派意圖影響湖南新政的發展,引來不少士人的反彈。因此,士人之間開始出現分歧。而反對康有為一方之人士,往往援引省外反對康有為的言論作為思想資源,以抗衝康學,拿回新政的主導權。因此,他們所反對的,只是康有為一派的康學,而非針對西學。
因此,從當時的歷史時空看來,參與論爭的雙方在思想上均沒有太大的分別。他們對於西學,都抱持接納的態度;在新政的事務上,他們都有所參與。但在後人看來,王先謙等人被貼上「守舊」的標籤。因此,這種觀點如何形成?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所以,本論文將探討當時人如何看待湖南新政,並從而形成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的其中一種特色。在當事人看來,湖南新政並沒有因戊戌政變而中止,在後來仍有所延續。而在日本人看來,湖南士人並沒有所謂的新舊之別。革命黨人和立憲黨人都以湖南新政作為他們的政治本錢,因而塑造一種「新舊之爭」的氛圍。在報刊等傳播媒介的推動下,這種湖南的「新舊之爭」成為當時人的歷史想像,並成為後人對於該段歷史的集體記憶。
|
10 |
新世紀菲律賓安全體制革新的發展與挑戰(2001-2016) /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Sector Reform in the Philippines of the New Century (2001-2016)李季剛, Lee, Chi 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第二意象(second image)的「國內結構觀點」為途徑,首先探討菲律賓政治結構的形成與因素,包括殖民與歷史遺緒、政治發展過程、軍文關係、政治文化與其他非制度性因素等,作為內部結構觀點的研究基礎;接著回顧菲律賓的內外安全環境以及近年安全政策的推動與實踐,然後進一步檢視艾若育與艾奎諾三世兩任政府的安全政策作為、走向,影響兩任總統安全政策的內外部因素,比對兩任政府的安全政策;然後透過安全體制革新(SSR)理論概念的梳理,形塑出整合性的SSR研究架構,並整理將安全體制革新應用在東南亞脈絡之下的研究與實務;最後探討並評估艾奎諾三世政府推動的相關改革政策過程,其實踐的狀況與原因,並勾勒出菲律賓安全體制革新的發展、挑戰與前景。
|
Page generated in 0.0192 seconds